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要想学好语文光靠课堂教学所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觉学习良好习惯。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手段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达到语文素质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的借助于有关知识、技能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自学能力决定和影响其他种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关键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力,就可能终身受益。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这个转化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辅导,即是给学生“导之以法”。这个“法”,指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一、从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
要使学生上升到此种境界,就必须从'根'开始,所谓'根'就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寻找快乐,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学生不解地问我“老师,自学不知多辛苦,何来享受呢?”告知他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自学”,如看课外书,是不是自学呢?看武侠小说,其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读懂了,那不是享受吗?学煮饭、炒菜→熟练的过程等等都是一个自学过程,也就是一种享受过程。如课前让学生阅读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文章,读完后,学生们都会哈哈大笑,甚至做模仿动作,那也是自学了解内容后快乐的表现。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开心事,往往也是通过自学得来的,这样,学生的语文自学劲头就十足,自然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树立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观念
自学能力的培养,贵在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习惯”从心理学上说,是一种自动和自控的能力系统。这对强化学习效果极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开端。做任何事情,先有良好的习惯,才可能有条不紊地去行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始终如一地去坚持,逐步发掘出行动的内在潜力,创造出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
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形成,首先要抓常规训练:
听: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
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音清晰,态度自然,声音宏亮,说变通话,感情充沛。
读: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
写:言之有物,说实在话;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写提纲,认真修改,字迹清楚,符合格式。
无论哪种习惯,决不是一朝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定时间有意识地反复训练,一种自学习惯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适应期、强化期和保持期三个阶段,分期培养。循序渐近,逐步稳定下来,成为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三、放开你的手——解放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使课堂变成学习实践的场所。学生在动手、动脑、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包办”和对课堂的“垄断”,只能培养出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然,解放学生,不是不要老师。老师仍要讲,但老师的讲是为了指导学生去怎么做,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和经验,是为了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狭窄到广阔、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而学生从动手中学会动手,从分析中学会分析,从感悟中学会感悟……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做学问。
四、树立师生在教与学中平等、合作的观念
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补充自己的意思,询问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树立勤于实践的观念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人类社会交流交际的工具,自身就带有开放的性质。因此,这一门基础工具,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发挥其教育与教学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的功能。把语文教育与教学放在广阔的实践基础上,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参与多方位的实践。这个实践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扩展到课外、社会与家庭,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语文教育的网络,为学生提供锻炼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更为广阔的天地。如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编手抄报,组织朗诵演讲会,给学生参与听读说写多种语文能力的实践机会。组织各种语文竞赛活动:查字典比赛,默写古诗比赛,手抄小报评比,作文命题比赛,等,把竞争机制引进语文学习,使学生常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功能。
关键词: 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的借助于有关知识、技能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自学能力决定和影响其他种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关键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力,就可能终身受益。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这个转化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辅导,即是给学生“导之以法”。这个“法”,指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一、从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
要使学生上升到此种境界,就必须从'根'开始,所谓'根'就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寻找快乐,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学生不解地问我“老师,自学不知多辛苦,何来享受呢?”告知他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自学”,如看课外书,是不是自学呢?看武侠小说,其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读懂了,那不是享受吗?学煮饭、炒菜→熟练的过程等等都是一个自学过程,也就是一种享受过程。如课前让学生阅读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文章,读完后,学生们都会哈哈大笑,甚至做模仿动作,那也是自学了解内容后快乐的表现。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开心事,往往也是通过自学得来的,这样,学生的语文自学劲头就十足,自然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树立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观念
自学能力的培养,贵在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习惯”从心理学上说,是一种自动和自控的能力系统。这对强化学习效果极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开端。做任何事情,先有良好的习惯,才可能有条不紊地去行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始终如一地去坚持,逐步发掘出行动的内在潜力,创造出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
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形成,首先要抓常规训练:
听: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
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音清晰,态度自然,声音宏亮,说变通话,感情充沛。
读: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
写:言之有物,说实在话;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写提纲,认真修改,字迹清楚,符合格式。
无论哪种习惯,决不是一朝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定时间有意识地反复训练,一种自学习惯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适应期、强化期和保持期三个阶段,分期培养。循序渐近,逐步稳定下来,成为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三、放开你的手——解放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使课堂变成学习实践的场所。学生在动手、动脑、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包办”和对课堂的“垄断”,只能培养出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然,解放学生,不是不要老师。老师仍要讲,但老师的讲是为了指导学生去怎么做,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和经验,是为了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狭窄到广阔、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而学生从动手中学会动手,从分析中学会分析,从感悟中学会感悟……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做学问。
四、树立师生在教与学中平等、合作的观念
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补充自己的意思,询问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树立勤于实践的观念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人类社会交流交际的工具,自身就带有开放的性质。因此,这一门基础工具,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发挥其教育与教学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的功能。把语文教育与教学放在广阔的实践基础上,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参与多方位的实践。这个实践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扩展到课外、社会与家庭,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语文教育的网络,为学生提供锻炼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更为广阔的天地。如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编手抄报,组织朗诵演讲会,给学生参与听读说写多种语文能力的实践机会。组织各种语文竞赛活动:查字典比赛,默写古诗比赛,手抄小报评比,作文命题比赛,等,把竞争机制引进语文学习,使学生常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