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喻是非常重要的语义扩张手段。日汉谚语中“狗”的概念隐喻大致可归纳成“人物性格域”和“事物情感态度域”两种经验域,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考察中日“狗”的概念隐喻模式的异同,阐释其意义生成机制,能够揭示日汉语中“狗”的映射之差异,并分析其异同背后的原因。“狗”的动物隐喻在两种语言中所反映出的共性源于中日两国人民认知上的同一性及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而个性源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思维习惯的影响。
关键词:概念隐喻 中日对比 认知 映射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由Lakoff和Johnson创立而成,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生成语法统治的基础上诞生。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在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看作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意义产生的根源。a
隐喻现象常出现在惯用语中,是惯用语语义扩张的重要途经。国内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认知角度的惯用语研究,其中以身体类惯用语居多。动物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也在逐年增多,但以英汉对比居多,中日两国的动物类惯用语隐喻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曹金波、王丹(2018)是关于中日“猫”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邓娟(2015)是关于中日“狗”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但笔者在阅读邓娟文章时,发现该文主体部分是将中日“狗”类惯用语根据褒义、贬义、中性意义进行分类,再一一解释每个惯用语的意思,对于语义扩展的过程并未进行详细的介绍,对“狗”的概念隐喻也未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本文在邓娟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分析中日文化背景、认知方式上的异同点。
二、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本文以带有隐喻的惯用语为研究对象。中日两国许多学者都曾对惯用语进行过定义,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说法。并且惯用语与谚语、成语之间的界限也十分模糊。本研究将惯用语、谚语、成语都纳入考察范围。
主要运用词汇计量法获取语料。中文方面,通过《中华成语词典》《谚语词典》查询到与“狗”“犬”隐喻有关的语料二百四十一条。日语当中,利用线上「故事ことわざ辞典」「四字熟语辞典」「Weblio辞典」以及相关日文网站b搜集到有关「犬」的隐喻语料一百零二条。
文章主要运用到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关键词:概念隐喻 中日对比 认知 映射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由Lakoff和Johnson创立而成,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生成语法统治的基础上诞生。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在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看作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意义产生的根源。a
隐喻现象常出现在惯用语中,是惯用语语义扩张的重要途经。国内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认知角度的惯用语研究,其中以身体类惯用语居多。动物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也在逐年增多,但以英汉对比居多,中日两国的动物类惯用语隐喻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曹金波、王丹(2018)是关于中日“猫”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邓娟(2015)是关于中日“狗”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但笔者在阅读邓娟文章时,发现该文主体部分是将中日“狗”类惯用语根据褒义、贬义、中性意义进行分类,再一一解释每个惯用语的意思,对于语义扩展的过程并未进行详细的介绍,对“狗”的概念隐喻也未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本文在邓娟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分析中日文化背景、认知方式上的异同点。
二、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本文以带有隐喻的惯用语为研究对象。中日两国许多学者都曾对惯用语进行过定义,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说法。并且惯用语与谚语、成语之间的界限也十分模糊。本研究将惯用语、谚语、成语都纳入考察范围。
主要运用词汇计量法获取语料。中文方面,通过《中华成语词典》《谚语词典》查询到与“狗”“犬”隐喻有关的语料二百四十一条。日语当中,利用线上「故事ことわざ辞典」「四字熟语辞典」「Weblio辞典」以及相关日文网站b搜集到有关「犬」的隐喻语料一百零二条。
文章主要运用到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