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然而现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因为缺乏实训设备,缺乏与企业沟通等,培养的部分毕业生因为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往往一毕业就面临失业。要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和企业进行合作,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型;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它和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有明显的不同,它使人的才能在职业岗位上得到直接、充分体现,将自身的能力直接作用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上,应用于生产的整个过程,创造出直接的价值。因此,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岗位业务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
一、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最早提出校企合作概念的地方是美国。1906年,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在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宣告成立。1909年,美国的东北大学在新建的工程学院开始实施合作教育模式,并且要求所有学生参加。随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借鉴美国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开展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办学。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校企合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欧美的成功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学的试验。
中国的教育經费绝大多数都投入到了本科院校,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实验实训的建设相对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校企合作的基础薄弱,企业没有多大兴趣投入到教育领域;校企合作机制欠缺;没有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理论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等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其规律
1.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重性
从育人主体来看,传统的办学模式是由高职院校独自承担育人和培养人才任务的办学模式。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则是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合作来共同承担育人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践培训。从育人环境来看,传统的办学模式局限于课堂,由教师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很少能够得到直接检验自身能力的机会与实践的环境。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则同时拥有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利用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为主的教育环境与获得实践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环境对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性
“双师型”教师队伍指的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着严重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如何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企业和学校因为共同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校的教师队伍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校也可以把青年教师放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顶岗工作。另外,企业拥有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可以将这些人员也纳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之中。
3.人才培养的直接性
在现行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反映出许多问题,企业如果将这样的学生招进来,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实习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为事先就有过一段实习的经验,所以对企业的工作岗位比较熟悉,这样的人才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顶岗工作,为企业产生效益。而且用人单位通过校企合作,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能够了解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状况,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考核,因而提高了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认可程度,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1)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大量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2014年我国经济GDP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的第二位,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如今的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工厂”,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短缺。近几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工厂,出现了大量的用工荒,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大量的短缺。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2)校企合作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一定的帮助。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过了600万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依然得不到改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通过校企合作,大量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不仅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管理,并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结合起来,为就业开辟新的途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1)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以高校自主培养为主,对市场的需求方面考虑较少。而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通过校企合作,目前职业技术教育“闭门造车”的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模式,如“订单式”和“定制式”合作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出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请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社会联合办学的活动,使原本封闭的教学领域得到拓展,扩大了实践教学的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让在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家、高级经理人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交流。另一方面,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技术人才又能很快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从而实现双赢。
(2)有利于企业优势与学校优势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的安排下到生产的第一线进行锻炼。培养出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技术能力的学生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比本科院校更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有些课程,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反复训练才有可能掌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资助,获得实验设备或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3.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校企合作模式没有开始前,学校因为财力缺乏的原因,使得各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实践工作,学生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以一个职业人的要求完成用人单位交办的工作,到毕业时,学生就有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有些甚至还未毕业就已经成了企业的骨干。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迅速完成从 “学生—学徒—职业人”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就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在他们毕业的时候就拥有相对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将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很多学生甚至可以直接留在顶岗实习的企业。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可以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 兵.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校企合作的实践和理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蒋建华.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型;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它和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有明显的不同,它使人的才能在职业岗位上得到直接、充分体现,将自身的能力直接作用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上,应用于生产的整个过程,创造出直接的价值。因此,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岗位业务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
一、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最早提出校企合作概念的地方是美国。1906年,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在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宣告成立。1909年,美国的东北大学在新建的工程学院开始实施合作教育模式,并且要求所有学生参加。随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借鉴美国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开展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办学。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校企合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欧美的成功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学的试验。
中国的教育經费绝大多数都投入到了本科院校,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实验实训的建设相对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校企合作的基础薄弱,企业没有多大兴趣投入到教育领域;校企合作机制欠缺;没有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理论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等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其规律
1.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重性
从育人主体来看,传统的办学模式是由高职院校独自承担育人和培养人才任务的办学模式。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则是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合作来共同承担育人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践培训。从育人环境来看,传统的办学模式局限于课堂,由教师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很少能够得到直接检验自身能力的机会与实践的环境。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则同时拥有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利用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为主的教育环境与获得实践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环境对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性
“双师型”教师队伍指的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着严重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如何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企业和学校因为共同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校的教师队伍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校也可以把青年教师放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顶岗工作。另外,企业拥有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可以将这些人员也纳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之中。
3.人才培养的直接性
在现行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反映出许多问题,企业如果将这样的学生招进来,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实习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为事先就有过一段实习的经验,所以对企业的工作岗位比较熟悉,这样的人才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顶岗工作,为企业产生效益。而且用人单位通过校企合作,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能够了解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状况,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考核,因而提高了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认可程度,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1)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大量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2014年我国经济GDP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的第二位,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如今的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工厂”,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短缺。近几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工厂,出现了大量的用工荒,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大量的短缺。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2)校企合作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一定的帮助。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过了600万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依然得不到改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通过校企合作,大量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不仅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管理,并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结合起来,为就业开辟新的途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1)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以高校自主培养为主,对市场的需求方面考虑较少。而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通过校企合作,目前职业技术教育“闭门造车”的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模式,如“订单式”和“定制式”合作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出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请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社会联合办学的活动,使原本封闭的教学领域得到拓展,扩大了实践教学的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让在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家、高级经理人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交流。另一方面,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技术人才又能很快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从而实现双赢。
(2)有利于企业优势与学校优势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的安排下到生产的第一线进行锻炼。培养出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技术能力的学生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比本科院校更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有些课程,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反复训练才有可能掌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资助,获得实验设备或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3.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校企合作模式没有开始前,学校因为财力缺乏的原因,使得各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实践工作,学生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以一个职业人的要求完成用人单位交办的工作,到毕业时,学生就有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有些甚至还未毕业就已经成了企业的骨干。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迅速完成从 “学生—学徒—职业人”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就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在他们毕业的时候就拥有相对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将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很多学生甚至可以直接留在顶岗实习的企业。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可以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 兵.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校企合作的实践和理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蒋建华.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