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学生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往往不从审题客体入手,武断地从审题主体(即考生本人思维)入手来确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导致作文审题立意“万能角度”的出现。而且不少老师对此也存模糊认识,有的虽然从感觉上觉得这种审题立意不大妥当,但却从理论的角度不知所云;甚至有的老师则完全认可这种角度,确实给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思维带来极大混乱。对这类“多对象类”和“矛盾说法类”材料的审题从以下三个层面就能简单区分出考生审题立意能力的高下。
一、单面入手,由表及里
也即从每个对象或矛盾说法的一面入手立意为佳。比如这个作文材料,从甲乙丙丁任一人入手立意皆可,但从任一对象入手都应由“打牌”上升到人生理性的高度。如从甲的角度,可谈赢得人生要有好的基础、高飞的起点等;从乙的角度可立意为勇于、乐于、善于调整甚至挑战自己不好的出身(起点)或人生中的困难、挫折、磨难;从丙的角度可立意为旁观输赢,自在轻松(或静看世事变迁,品尝人生过程);从丁的角度可谈保持快乐、淡然、达观等心态打好自己的人生之牌。
二、慎勿“拼盘”,几者杂糅
所谓“拼盘”就是将四人就打牌的不同看法和见解拼合在一起,开中药铺般的面面俱到,依次而谈。这样导致论点剥离,蜻蜓点水,无法显现考生立论的深度和厚度,这种作文大忌俗称“观点发叉”。如果迫不得已“拼盘”也应由一个总题及中心论点统帅四人的看法,比如“怎样打好人生之牌”,但总觉立论太大,论点无法形成一个“锐点”。
当然,针对“两面矛盾说法类”的作文材料将二者结合来谈,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立意角度,甚至考生能驾驭下来,更能凸显自己强大的思辨能力。比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道路和方式的自由与穿越沙漠的终极目的的不自由。审题立意可选取两面中的一面;最好能将二者统一立意为以自由的方式寻求不自由的人生目标(比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人生中也许并不能完全自由地主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但我们不必怨天尤人,我们完全可以调整自由的方式和路径来达成自己的终极目标)。
三、坚持审题客体,杜绝万能角度
何谓“万能角度”?所谓“万能角度”,即考生针对每个作文材料都用一个或数个角度立意去应对无限多变的作文材料,常见的就有“换个角度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一分为二看待事物”“谈选择”“见仁见智”等。——几乎每次不同的考试作文材料考生都会出现这种“万能角度”“万能立意”,甚至部分老师思维也会有此模糊意识。这种思维怪圈的出现,究其根子,是考生将自己的思维主体与作文材料客体混淆所致。我们知道,任何作文考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材料客体和考生思维主体发生关系的一个过程,在二者生发关系的过程中,考生思维模糊混乱便会导致这种思维怪圈的出现。作文材料,是写作过程的客体,客体材料中流露出来的信息才是考生“自定立意”的依据。而考生每次写作中审察、分析、整合、提炼材料过程中所用的思维方式,比如换角度思维、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看待事物、见仁见智地评价、对立对举思维、选择最佳角度及立意等,都属于考生这一主体生发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几乎每篇材料审题立意考生都会用到,故每次不同的材料作文都会出现此类“万能角度”“万能立意”,将自己每次写作过程中审察、分析、整合、提炼材料过程中所用的思维方式,武断地、无中生有地植入到作文材料这一客体中。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该是考生就作文材料这一客体发表见解,而非考生对自己这个主体的思维方式发表看法。由此,《关于议论》一文中黄硕老师对广州一模作文(作文材料见《语文月刊》2015年第五期封三)这类“多对象类”的“母题”定义为“选择”颇值得商榷。如果这种思维逻辑能认可的话,那么2014年高考上海卷关于自由不自由的材料、江苏卷对青春不朽的认识、安徽卷演员改动台词的异议、福建卷对峡谷的不同看法、湖北卷山上风景的议论、辽宁卷祖孙二人关于风景的矛盾说法,2015年高考全国卷2关于小李老王小刘谁更具风采的认知、上海卷如何对待人心的柔软和坚硬、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近和远、安徽卷蝴蝶翅膀颜色的有无、福建卷关于走路、四川卷关于聪明与老实的认知、山东卷对丝瓜藤与肉豆须的分辨等很多材料的审题立意都可用上述“万能角度”“万能立意”一概而论。而且我认为这种审题立意既主观武断、简单粗暴,又很“可怕”,应该坚决杜绝甚至“棒杀”,否则很容易误导学生一成不变地“套作”“宿构”甚至抄袭。
附带说明,有没有作文材料客体本身有“谈选择”这一“母题”的呢?有。比如2002年全国卷作文题: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归根结底,无论是作文审题立意还是阅读文本,甚或扩而广之认识事物,教会学生区分事物的主客体是我们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必须澄清的一个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巴蜀中学。
一、单面入手,由表及里
也即从每个对象或矛盾说法的一面入手立意为佳。比如这个作文材料,从甲乙丙丁任一人入手立意皆可,但从任一对象入手都应由“打牌”上升到人生理性的高度。如从甲的角度,可谈赢得人生要有好的基础、高飞的起点等;从乙的角度可立意为勇于、乐于、善于调整甚至挑战自己不好的出身(起点)或人生中的困难、挫折、磨难;从丙的角度可立意为旁观输赢,自在轻松(或静看世事变迁,品尝人生过程);从丁的角度可谈保持快乐、淡然、达观等心态打好自己的人生之牌。
二、慎勿“拼盘”,几者杂糅
所谓“拼盘”就是将四人就打牌的不同看法和见解拼合在一起,开中药铺般的面面俱到,依次而谈。这样导致论点剥离,蜻蜓点水,无法显现考生立论的深度和厚度,这种作文大忌俗称“观点发叉”。如果迫不得已“拼盘”也应由一个总题及中心论点统帅四人的看法,比如“怎样打好人生之牌”,但总觉立论太大,论点无法形成一个“锐点”。
当然,针对“两面矛盾说法类”的作文材料将二者结合来谈,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立意角度,甚至考生能驾驭下来,更能凸显自己强大的思辨能力。比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道路和方式的自由与穿越沙漠的终极目的的不自由。审题立意可选取两面中的一面;最好能将二者统一立意为以自由的方式寻求不自由的人生目标(比如,我们每个人在自己人生中也许并不能完全自由地主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但我们不必怨天尤人,我们完全可以调整自由的方式和路径来达成自己的终极目标)。
三、坚持审题客体,杜绝万能角度
何谓“万能角度”?所谓“万能角度”,即考生针对每个作文材料都用一个或数个角度立意去应对无限多变的作文材料,常见的就有“换个角度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一分为二看待事物”“谈选择”“见仁见智”等。——几乎每次不同的考试作文材料考生都会出现这种“万能角度”“万能立意”,甚至部分老师思维也会有此模糊意识。这种思维怪圈的出现,究其根子,是考生将自己的思维主体与作文材料客体混淆所致。我们知道,任何作文考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材料客体和考生思维主体发生关系的一个过程,在二者生发关系的过程中,考生思维模糊混乱便会导致这种思维怪圈的出现。作文材料,是写作过程的客体,客体材料中流露出来的信息才是考生“自定立意”的依据。而考生每次写作中审察、分析、整合、提炼材料过程中所用的思维方式,比如换角度思维、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看待事物、见仁见智地评价、对立对举思维、选择最佳角度及立意等,都属于考生这一主体生发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几乎每篇材料审题立意考生都会用到,故每次不同的材料作文都会出现此类“万能角度”“万能立意”,将自己每次写作过程中审察、分析、整合、提炼材料过程中所用的思维方式,武断地、无中生有地植入到作文材料这一客体中。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该是考生就作文材料这一客体发表见解,而非考生对自己这个主体的思维方式发表看法。由此,《关于议论》一文中黄硕老师对广州一模作文(作文材料见《语文月刊》2015年第五期封三)这类“多对象类”的“母题”定义为“选择”颇值得商榷。如果这种思维逻辑能认可的话,那么2014年高考上海卷关于自由不自由的材料、江苏卷对青春不朽的认识、安徽卷演员改动台词的异议、福建卷对峡谷的不同看法、湖北卷山上风景的议论、辽宁卷祖孙二人关于风景的矛盾说法,2015年高考全国卷2关于小李老王小刘谁更具风采的认知、上海卷如何对待人心的柔软和坚硬、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近和远、安徽卷蝴蝶翅膀颜色的有无、福建卷关于走路、四川卷关于聪明与老实的认知、山东卷对丝瓜藤与肉豆须的分辨等很多材料的审题立意都可用上述“万能角度”“万能立意”一概而论。而且我认为这种审题立意既主观武断、简单粗暴,又很“可怕”,应该坚决杜绝甚至“棒杀”,否则很容易误导学生一成不变地“套作”“宿构”甚至抄袭。
附带说明,有没有作文材料客体本身有“谈选择”这一“母题”的呢?有。比如2002年全国卷作文题: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归根结底,无论是作文审题立意还是阅读文本,甚或扩而广之认识事物,教会学生区分事物的主客体是我们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必须澄清的一个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巴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