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标准像的由来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有26年了,他的光辉形象如今仍深深印在全国人民心中。
  1976年1月9日,人们通过电台、报纸惊悉周总理与世长辞后,纷纷走上街头,手捧着他的遗像,痛哭失声。遗像上的总理面容慈祥、沉着。这是周总理生前最满意的一张半身标准像。这张像是1956年12月由中国照像馆摄影师姚经才拍摄的。在周总理所有标准像中,这幅像发行量最多,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许多国人及外国友好人士,最初都是从公开发行的周恩来标准像中了解他并与他相识的。他那非凡的气质、儒雅的风度、平易的神态,形成了独特的魅力,给刚刚过去的20世纪留下了光彩的一页,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民间收藏周恩来资料最多的藏家——北京工人周铁男手中,笔者又了解到另外七幅公开发行的周恩来的标准像,并共同对周恩来的标准像进行了一番考证。
  周恩来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在长期而又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并没有留下标准像。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当解放区举行纪念活动和公众集会时,一般采用周恩来的一幅工作照当作标准像来悬挂,这是周恩来在延安时照的,此照一直沿用至解放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就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他在北京拍的证件照一度成为标准像。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周总理非常俭朴,没有添置新装,穿的仍然是开国大典时的那件呢子上衣。这件衣服,他已穿了多年。俭朴的服饰并不能掩饰住开国总理的自信和刚毅。
  随着国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对外关系局面的逐步打开,给周总理制作正规的标准像摆上了日程。1950年建国一周年前夕,周总理在京拍摄了一张稍微侧身的着色标准像。此像在建国一周年庆典上的盛大群众游行队伍中出现,这应算作周总理的第一张规范的标准像。在庆典中,人们抬着特制的周总理的巨幅标准像通过天安门广场,留下了永恒的一瞬。这幅标准像以彩印和丝织的形式同时对内公开发行。
  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四位领袖的标准像。这也是建国以来国内第二次同时发行中共四伟人像。周总理的这幅标准像也作了着色处理。
  1955年,《人民画报》上又刊发了周恩来等四伟人的标准像。1964年,全国人大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曾发行过一幅周恩来的标准像。从画面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周恩来为国事操劳已憔悴、苍老了许多。
  1954年,国内还发行过一幅周恩来的彩色标准画像,是由靳尚谊先生绘制的。该画像仅1959年就发行了180多万张。
  从周恩来仅有的几幅标准像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开国总理的风采。他生前高风亮节,阻止人们宣扬他,以致于摄影师们没有能够更多地留下体现他光辉形象的凝固瞬间。但也正因如此,他一心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和坦荡无私的革命情操,将会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责编 周志清)
  (题图为周恩来的第一幅标准像)
其他文献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别的、作用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他们有过彻夜的友好的长谈,有过激烈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中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一、“梁先生,我们早就见面了”    1938年1月,陕
期刊
程宽先生,字子容,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山西省平陆县关家窝一户农家。工于诗、书法、拳术、古琴演奏和法律,深谙古文,通晓商贾,颇具匡世济民之才。然而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所幸晚年欣逢盛世,捐献古珍,标注古志,捐资兴学。解放初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晚年被举荐为平陆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健康老人等。1995年2月6日溘然与世长辞,终年93岁。临终前要求入党,经组织审查,特批准
期刊
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65周年和闻名中外的忻口战役65周年。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地处当年忻口战役正面战场中心地区的原平市王家庄乡,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组织领导及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指导下,退休教师邢明才、王文奎、邢充等同志经过五年多的细致访谈,搜集整理了60余篇、计8万余字反映当地抗战史实的稿件,编成了《王家庄乡文史资料》,已于日前出版发行。一个乡出版文史资料刊物,在我省尚属
期刊
赵老师:  您好!  我是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学专业的二年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政治制度史。在2002年全国邮发刊物征订中,我自费订阅了一份《文史月刊》杂志,对贵刊朴实的办刊风格十分喜爱,尤其是颇具特色的《世纪回首》、《民国残页》、《史海揭秘》、《文史论坛》等栏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今年的《文史月刊》第3期,您身为主编,能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热诚地给一名高中同学回信,让我肃
期刊
抗战时期,为确保晋东南、晋东北部的各级干部、中央首长、抗日队伍过往延安的绝对安全,晋绥边区选定了从交城起经方山县的周家沟、马坊、代坡到延安的一条“红色交通线”。因驻马坊日军封锁严密,所以晋绥边区特派了一支交通大队驻扎在过往要地周家沟村,专门护送过往人员。  1942年7月15日,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要通过这条“红色交通线”到延安。这个军事机密被交城汉奸窃取并告密,马坊据点和娄烦县米业镇据点之敌各
期刊
政民先生:  《史痛》(即《历史的阵痛——人在神魔间》)面世后,已经获得各方面的关注。季羡林先生亦亲笔称这是一部“文采斐然、充满哲理、空谷足音”之作;王大高先生(原中共运城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现任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党委书记——编者注)称,他一夜读完后,思绪经天,深感震撼;张维庆(原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现任国家计生委主任——编者注)函曰,他是含着眼泪读完全书并且要书写读后感。特别是
期刊
建国初期,陶铸同志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政委,全家住在军区一幢旧式的楼房里。小楼虽有三层,可房间并不多,光线也比较差,秘书和警卫人员都住在这里,还保留了几间作为公用,陶铸一家住的地方不算宽敞。  过了一段时间,陶铸同志听说军区机关一些新来的干部没有地方住,晚上都挤在办公室里睡觉,心想,同志们这样休息不好,生活很不方便,会影响工作的,便决定把第三层楼房腾出来,并和秘书、警卫人员一起把屋子打扫得
期刊
早在清乾隆年间,碛口已是镶嵌在山陕峡谷黄金水道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在晋商文化兴起的时候,闭塞落后的群山峡谷中,也顺着水路陆路交通,传来了先进文化的种子,在碛口生根发芽。鸦片战争以后,这里最早传来诸多的洋货,同时也传来资本主义腐朽、肮脏的恶习,抽大烟的、开窑子的日渐多了起来。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吕梁西部的几个县解放了,碛口划归离石县第七区,第一任区长由我来担任。碛口镇设立了镇公所,所长
期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8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是好景不长,阎锡山不费一枪一弹,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赵城县城,并与日本人合谋进攻解放区。  同年10月,传来了特大喜讯:“陈赓将军要率领部队解放赵城!”全县人民莫不兴高采烈。陈赓将军是赵城人民熟知的八路军著名将领。他是湖南省湘乡县人,1903年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37年8月出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
期刊
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史月刊》,自2001年交邮局发行以来,订数月月在增长,读者天天有来信,都说订阅本刊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  如今,全国各地邮政局所正在征订2003年《文史月刊》,欲订阅本刊者,切勿坐失良机!邮发代号:22—196。  欲详知百年史记,请速订阅本刊!  欲了解人物画廊,请速订阅本刊!  欲阅读社会实录,请速订阅本刊!  欲找准人生坐标,请速订阅本刊!  人生会有不少后悔事,但订阅本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