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
欧亚大陆南部的民族、语言和文化有着长期的跨地域联系,由此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南方走廊。南方走廊上有两条重要的远征古道经过红河古道:由四川南行下滇池,经红河古道到越南河内,再向西可去东南亚和南岛诸国,并可继续向西延伸至罗马;从两广西行到越南河内,走红河古道北上到滇池,然后向西可经洱海、腾冲去缅甸、印度,再去中亚、罗马。红河古道处在南方走廊的枢纽位置。
红河古道为水路陆路复合古道,汉代称麋冷进桑道。随着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红河古道转型为茶马古道,进入更为繁荣的时期。中国西南和东南亚一些重要的文化传播、民族迁移、军事行动和商贸活动常在红河古道上发生。红河古道及其延伸线路上有丰富多样的民族语言类型和文化类型,多语现象层次复杂,文化遗迹错综分布,是认识早期人类迁徙和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重要遗产。
为推进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2013年5月16日至25日,北京大学社科部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等13个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云南红河学院联合考察了红河古道。考察队从昆明出发,取道蒙自、河口、蛮耗、红河、建水,最后返回昆明。部分队员继续从建水再取道蒙自、河口进入越南老街,经富寿、河内、北江、谅山,从广西凭祥雍鸡关入广西再到南宁,对红河古道越南段及其向广西南宁的延伸线路作了考察。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红河学院共建了田野考察基地。北京大学将依托共建的田野考察基地,继续和红河学院合作,对红河流域的语言文化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汉代之麋冷进桑道
《水经注》卷三十七叶榆河条记录了汉代的一条从交趾入益州的重要通道,即麋冷进桑道:
进桑县,柯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马援言,从麊泠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自西随至交趾,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
这条古道如何行走,成为西南历史地理的一大悬案,也为欧亚南方走廊的行走线路的重建留下了难题。杨守敬、严耕望认为这条线路从越南河内西北的富寿沿泸江行走,在云南麻栗坡进入云南盘龙江,然后再去益州贲古。方国瑜认为这条古道从富寿沿红河行走,经过云南河口进入云南元江流域,再去益州贲古。
要回答这一悬案的一个关键是考察水路条件。《水经注》所说的“水路三千里”可能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汉书·地理志·牂牁郡》的里程更为具体,应该是实际里程:
西随,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麋冷入尚龙溪,过郡二,行千一百六十里。
考察队这次考察了红河一带水运条件。结合部分考察队员早期对盘龙江的考察,我们发现只有红河有行水路一千多里的条件。今越南河内往云南河口仍然有货船通航。据60岁以上有行船经历的老人陈述,他们的船只从河口往上行一直可以到达元江县。根据我们的调查,越南泸江及其上游盘龙江也可以行船,但从越南河内沿泸江逆水行船经过麻栗坡入云南继续往上走,可行船的水路不会多于780里。因此,要满足“行千一百六十里”的条件,麋冷进桑道只能是走红河水路,麋水也只能是红河水,麋水上的重要关口或重镇麋冷、进桑和西随都只能在红河沿岸寻找。
唐代之步头路与古涌步路
唐代记录了两条连接滇池和河内的古道:
通海城2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贾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蛮书》卷六《云南城镇》)
当时步头路是唐代几次进兵南诏的主要线路之一。比如《南诏德化碑》记录的一次用兵线路:
岂意节度使鲜于仲通,已统大军取南溪路下,大将军李晖从会同路进,安南都督王知进自步头路入。既数道合,势不可守株。
“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这样长时间的顺水行船,即使按照《唐六典》记录的最慢速度每天70里,也要走2450里,这样长距离的行船,步头路只能取红河古道。至于古涌步路,严耕望认为是走南盘江古道,经开远、曲溪、通海、江川、晋宁至昆明,但是唐代贾耽《从边州入四夷道里》有如下记录:
“自安南至古涌步(即贾勇步),水路凡千五百五十里”。
这样长的水路也只有红河满足条件。因此古涌步路的水路段也必须在红河上,只是陆路段和步头路的陆路段不同。由此可以断定步头路、古涌步路都是红河古道的支线,和汉代的麋冷进桑道都有承传关系。严耕望提到的南盘江古道也很重要,但不满足古涌步的水路条件。
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我们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现在基本可以肯定,汉代的麋冷进桑道,唐代的步头路、古涌步路,就是现在仍有大量遗迹保存的红河古道。这条古道分水路和陆路。具体走法是从越南河内行船到云南河口。在河口分为两支,一支走陆路经过蒙自、建水、通海、滇池去洱海,另一支继续逆红河(元江)上行到元阳县登陆,或者继续上行到元江县登陆,然后再经过建水、通海、滇池去洱海。
红河古道上的重镇
古道重镇的繁荣程度是衡量古道活力的重要依据。红河古道的重镇从北到南有中国云南的安宁、通海、建水、元江、红河、元阳、蒙自、蛮耗、河口,入越南境有老街、富寿、福安、河内、北江、谅山。考察队这次考察了云南的建水、蒙自、蛮耗、河口和越南的老街、河内。
考察队从滇池东边的昆明乘车出发,经过玉溪、通海、建水到蒙自。《水经注》所说“从麊泠出贲古击益州”,麋冷(麊泠)在越南富寿一带,贲古即在蒙自个旧一带。《汉书·地理志》记载,益州郡已置贲古县,县境内产锡、铅:
贲古,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南鸟山出锡。
蒙自在中外古道交通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银矿开采促进了蒙自古道的繁荣,这也是古道必经之地的重要原因。蒙自至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银矿开采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铟冶炼基地之一。清末民初这里是云南对外贸易最大口岸,现有蒙自海关遗址。法国人于上个世纪上半叶修建的中越窄轨铁路至今尚存。窄轨又称米轨,轨道宽1米,比标准铁路(准轨)窄435毫米。考察队这次专门考察了蒙自的碧色寨车站,这是滇越铁路上的特等车站,法国人于上个世纪初修建,主要用于锡矿的开采运输。从碧色寨车站站房、个碧石铁路站房、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以及宿舍、食堂、酒吧、车库、警察局等遗址可以窥见当年员工和商客繁忙的工作和夜生活景象。同样为了锡矿的开采运输,云南人修建了比米轨更窄的“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轨距仅为0.6米的铁路,俗称“寸轨铁路”或“寸轨”,碧色寨又成了米轨和寸轨转换之地。 方国瑜教授认为步头不在建水而在元江。若从红河古道向茶马古道转型的角度看,这一解释和步头在建水南部的说法不矛盾。随着唐代滇藏茶马古道的兴起和以后的不断繁荣,元江成为茶马古道重镇。元江在南诏时属于银生节度。为了借道银生古道并获取更多的物质,元阳码头逐渐上移到元江码头,红河古道也随之转型为茶马古道网中的重要支线。文献不断提到船帮从元江顺江而下到安南。特别是随着运送普洱茶的银生古道在明清的繁荣,从普洱经过元江北上的古道日益繁忙,元江的地位日益上升。元江有反映母系社会的它克岩画,并多有铜器出土,说明自古有交通便利。到清康熙年间,元江已经有8条大驿道通向四周,这是红河古道通过元江辐射各地的有力条件。
孔江平和陈保亚到建水后再到河口,从河口出境到越南老街和越南学者阮大瞿越汇合,开始考察越南的红河古道。老街处在红河与南溪河汇合处。老街的货物有很多是从中国过来的,老街的越南人有不少会汉语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有的商店也用人民币流通,显示了红河古道上边民的频繁来往。老街有著名的古庙,1680年修建,保留了越南建筑风格。
Sapa镇在老街西南约40公里处,这一带有瑶族等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村民会说好几种语言。镇里保留了许多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古迹,楼房多是黄色,三层楼。有很多西方游客和调查者来此,法国人最多。
从老街顺红河沿岸东南行,一路为丘陵,到安沛开始进入平原,经过富寿、福安即到河内。汉武帝在河内一带设交趾郡,从广西合浦缘海到交趾是当时的使用最多的一条路。比如《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
(建武十七年,公园41年)又交址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址。军至合浦而志病卒,诏援并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援追佂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
唐代安南都护府治交州,即今河内。河内成为古道交通枢纽,这里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是河内作为古道重镇的证据。
红河古道的活力与枢纽地位
红河古道上重镇密集,是古道活力的重要体现。红河古道上还发现了汉墓群,这是汉人在红河古道移动的证据。唐代伐南诏,从河内走红河古道是主要线路之一。南诏多次围安南,也利用红河古道。在红河古道上,多有贝和古代越南钱币的发现。近代红河马帮和商客频繁进出东南亚,在红河古道上留下了大量证据。红河古道至今仍然是中国西南出入东南亚最重要的通道之一。从红河古道出口的锡,一直占据中国锡出口的90%以上。20世纪滇越米轨铁路,更是利用红河古道两千多年来的便利条件修建起来的。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分三批进入昆明,其中有两批都是从广西到越南河内再乘滇越铁路进入昆明。
红河古道不仅仅是有强大活力的局域通道,它还是欧亚大陆上的枢纽通道。它和多条南方走廊上的古道连接,形成了远征古道网络。红河古道的北段往北可以接五尺道、蜀道由四川、陕西进入中原。红河古道的北段往西可经洱海去缅甸、印度。红河古道南段由河内往东可去红河三角洲,走南海海路可去中国沿海重镇。红河古道南段往南经越南南部可去南洋岛国,并西去欧洲。
在红河古道连接的远征古道网络中,最重要的一条远征古道是交广印度道,线路从中国的两广到越南交趾(河内),再沿红河古道进入滇池、洱海,再西去缅甸、印度、中亚和欧洲。考察队考察的正是这条远征古道的滇越桂线路:从昆明经过河口到河内,再经过中越雍鸡关到南宁。
交广印度远征古道的形成和茶马古道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到唐代,随着茶马古道滇藏线的兴起,洱海一带马帮异常繁忙,从滇池到洱海再到永昌(保山)、缅甸、印度的古道被激活,这就是著名的滇缅印古道,也是张骞当时提到的蜀身毒道的滇池以西路段。这条古道早已存在,而且有不少文献提到。过澜沧江后,西南进入永昌(保山),再翻越怒山进入潞江坝子(怒江傣族乡),然后再西行。唐代的红河古道借茶马古道上滇池洱海一带的重镇,得以和滇缅印古道连接,形成交广印度远征古道。这条远征古道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一条重要古道。元代忽必烈征云南,也利用了这条古道。
交广印度道从河内走陆路往东北穿越150公里左右的丘陵地带可经过著名的凭祥雍鸡关入中国广西,由此再去崇左可水路陆路去南宁。雍鸡关明代称镇南关,1953年改名为友谊关。桂越雍鸡关和滇越进桑关均于汉代设置,并为桂越滇缅古道上的两大重要关口。
为了解桂越古道和红河古道的关系,孔江平和陈保亚特别乘火车从河内出发,经过雍鸡关到南宁。在南宁学者李龙的带领下,对南宁左江右江汇合处进行了调查。左江和右江仍然在行船,在南宁西边的那章一带汇合为邕江,水路更为发达,可一路到珠江三角洲。为古道水路要道,由右江往西北逆行可入云南,由左江往西南逆行可去越南。
作为枢纽通道,红河古道在欧亚南方走廊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它的出现、兴起和延伸仍然有很多谜底未能解开。进桑关、步头和古涌步的遗址在哪里?至今吸引着无数探险家和历史地理学家。
研究红河古道及其沿线的语言和文化,对认识欧亚文明传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伯希和,1904,《交广印度两道考(又名《八世纪末叶中国至印度的两条道路》)》,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2
方国瑜,2001,《步头之方位》,《方国瑜文集》第二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方国瑜,2001,《古涌步之位置》,《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木芹,1995,《云南志补注》(《蛮书》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
吴承志,(清),《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向达,1962,《蛮书校注》,中华书局
严耕望,1986,《汉晋时代滇越道》,《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
严耕望,1986,《唐代滇越道》,《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
注释
1.本项研究得到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资助,批准号11JJD740004
2.方国瑜《步头的方位》考订此处的通海城应为安宁城。
欧亚大陆南部的民族、语言和文化有着长期的跨地域联系,由此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南方走廊。南方走廊上有两条重要的远征古道经过红河古道:由四川南行下滇池,经红河古道到越南河内,再向西可去东南亚和南岛诸国,并可继续向西延伸至罗马;从两广西行到越南河内,走红河古道北上到滇池,然后向西可经洱海、腾冲去缅甸、印度,再去中亚、罗马。红河古道处在南方走廊的枢纽位置。
红河古道为水路陆路复合古道,汉代称麋冷进桑道。随着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红河古道转型为茶马古道,进入更为繁荣的时期。中国西南和东南亚一些重要的文化传播、民族迁移、军事行动和商贸活动常在红河古道上发生。红河古道及其延伸线路上有丰富多样的民族语言类型和文化类型,多语现象层次复杂,文化遗迹错综分布,是认识早期人类迁徙和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重要遗产。
为推进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2013年5月16日至25日,北京大学社科部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等13个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云南红河学院联合考察了红河古道。考察队从昆明出发,取道蒙自、河口、蛮耗、红河、建水,最后返回昆明。部分队员继续从建水再取道蒙自、河口进入越南老街,经富寿、河内、北江、谅山,从广西凭祥雍鸡关入广西再到南宁,对红河古道越南段及其向广西南宁的延伸线路作了考察。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红河学院共建了田野考察基地。北京大学将依托共建的田野考察基地,继续和红河学院合作,对红河流域的语言文化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汉代之麋冷进桑道
《水经注》卷三十七叶榆河条记录了汉代的一条从交趾入益州的重要通道,即麋冷进桑道:
进桑县,柯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马援言,从麊泠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自西随至交趾,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
这条古道如何行走,成为西南历史地理的一大悬案,也为欧亚南方走廊的行走线路的重建留下了难题。杨守敬、严耕望认为这条线路从越南河内西北的富寿沿泸江行走,在云南麻栗坡进入云南盘龙江,然后再去益州贲古。方国瑜认为这条古道从富寿沿红河行走,经过云南河口进入云南元江流域,再去益州贲古。
要回答这一悬案的一个关键是考察水路条件。《水经注》所说的“水路三千里”可能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汉书·地理志·牂牁郡》的里程更为具体,应该是实际里程:
西随,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麋冷入尚龙溪,过郡二,行千一百六十里。
考察队这次考察了红河一带水运条件。结合部分考察队员早期对盘龙江的考察,我们发现只有红河有行水路一千多里的条件。今越南河内往云南河口仍然有货船通航。据60岁以上有行船经历的老人陈述,他们的船只从河口往上行一直可以到达元江县。根据我们的调查,越南泸江及其上游盘龙江也可以行船,但从越南河内沿泸江逆水行船经过麻栗坡入云南继续往上走,可行船的水路不会多于780里。因此,要满足“行千一百六十里”的条件,麋冷进桑道只能是走红河水路,麋水也只能是红河水,麋水上的重要关口或重镇麋冷、进桑和西随都只能在红河沿岸寻找。
唐代之步头路与古涌步路
唐代记录了两条连接滇池和河内的古道:
通海城2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贾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蛮书》卷六《云南城镇》)
当时步头路是唐代几次进兵南诏的主要线路之一。比如《南诏德化碑》记录的一次用兵线路:
岂意节度使鲜于仲通,已统大军取南溪路下,大将军李晖从会同路进,安南都督王知进自步头路入。既数道合,势不可守株。
“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这样长时间的顺水行船,即使按照《唐六典》记录的最慢速度每天70里,也要走2450里,这样长距离的行船,步头路只能取红河古道。至于古涌步路,严耕望认为是走南盘江古道,经开远、曲溪、通海、江川、晋宁至昆明,但是唐代贾耽《从边州入四夷道里》有如下记录:
“自安南至古涌步(即贾勇步),水路凡千五百五十里”。
这样长的水路也只有红河满足条件。因此古涌步路的水路段也必须在红河上,只是陆路段和步头路的陆路段不同。由此可以断定步头路、古涌步路都是红河古道的支线,和汉代的麋冷进桑道都有承传关系。严耕望提到的南盘江古道也很重要,但不满足古涌步的水路条件。
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我们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现在基本可以肯定,汉代的麋冷进桑道,唐代的步头路、古涌步路,就是现在仍有大量遗迹保存的红河古道。这条古道分水路和陆路。具体走法是从越南河内行船到云南河口。在河口分为两支,一支走陆路经过蒙自、建水、通海、滇池去洱海,另一支继续逆红河(元江)上行到元阳县登陆,或者继续上行到元江县登陆,然后再经过建水、通海、滇池去洱海。
红河古道上的重镇
古道重镇的繁荣程度是衡量古道活力的重要依据。红河古道的重镇从北到南有中国云南的安宁、通海、建水、元江、红河、元阳、蒙自、蛮耗、河口,入越南境有老街、富寿、福安、河内、北江、谅山。考察队这次考察了云南的建水、蒙自、蛮耗、河口和越南的老街、河内。
考察队从滇池东边的昆明乘车出发,经过玉溪、通海、建水到蒙自。《水经注》所说“从麊泠出贲古击益州”,麋冷(麊泠)在越南富寿一带,贲古即在蒙自个旧一带。《汉书·地理志》记载,益州郡已置贲古县,县境内产锡、铅:
贲古,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南鸟山出锡。
蒙自在中外古道交通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银矿开采促进了蒙自古道的繁荣,这也是古道必经之地的重要原因。蒙自至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银矿开采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铟冶炼基地之一。清末民初这里是云南对外贸易最大口岸,现有蒙自海关遗址。法国人于上个世纪上半叶修建的中越窄轨铁路至今尚存。窄轨又称米轨,轨道宽1米,比标准铁路(准轨)窄435毫米。考察队这次专门考察了蒙自的碧色寨车站,这是滇越铁路上的特等车站,法国人于上个世纪初修建,主要用于锡矿的开采运输。从碧色寨车站站房、个碧石铁路站房、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以及宿舍、食堂、酒吧、车库、警察局等遗址可以窥见当年员工和商客繁忙的工作和夜生活景象。同样为了锡矿的开采运输,云南人修建了比米轨更窄的“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轨距仅为0.6米的铁路,俗称“寸轨铁路”或“寸轨”,碧色寨又成了米轨和寸轨转换之地。 方国瑜教授认为步头不在建水而在元江。若从红河古道向茶马古道转型的角度看,这一解释和步头在建水南部的说法不矛盾。随着唐代滇藏茶马古道的兴起和以后的不断繁荣,元江成为茶马古道重镇。元江在南诏时属于银生节度。为了借道银生古道并获取更多的物质,元阳码头逐渐上移到元江码头,红河古道也随之转型为茶马古道网中的重要支线。文献不断提到船帮从元江顺江而下到安南。特别是随着运送普洱茶的银生古道在明清的繁荣,从普洱经过元江北上的古道日益繁忙,元江的地位日益上升。元江有反映母系社会的它克岩画,并多有铜器出土,说明自古有交通便利。到清康熙年间,元江已经有8条大驿道通向四周,这是红河古道通过元江辐射各地的有力条件。
孔江平和陈保亚到建水后再到河口,从河口出境到越南老街和越南学者阮大瞿越汇合,开始考察越南的红河古道。老街处在红河与南溪河汇合处。老街的货物有很多是从中国过来的,老街的越南人有不少会汉语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有的商店也用人民币流通,显示了红河古道上边民的频繁来往。老街有著名的古庙,1680年修建,保留了越南建筑风格。
Sapa镇在老街西南约40公里处,这一带有瑶族等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村民会说好几种语言。镇里保留了许多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古迹,楼房多是黄色,三层楼。有很多西方游客和调查者来此,法国人最多。
从老街顺红河沿岸东南行,一路为丘陵,到安沛开始进入平原,经过富寿、福安即到河内。汉武帝在河内一带设交趾郡,从广西合浦缘海到交趾是当时的使用最多的一条路。比如《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
(建武十七年,公园41年)又交址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址。军至合浦而志病卒,诏援并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援追佂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
唐代安南都护府治交州,即今河内。河内成为古道交通枢纽,这里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是河内作为古道重镇的证据。
红河古道的活力与枢纽地位
红河古道上重镇密集,是古道活力的重要体现。红河古道上还发现了汉墓群,这是汉人在红河古道移动的证据。唐代伐南诏,从河内走红河古道是主要线路之一。南诏多次围安南,也利用红河古道。在红河古道上,多有贝和古代越南钱币的发现。近代红河马帮和商客频繁进出东南亚,在红河古道上留下了大量证据。红河古道至今仍然是中国西南出入东南亚最重要的通道之一。从红河古道出口的锡,一直占据中国锡出口的90%以上。20世纪滇越米轨铁路,更是利用红河古道两千多年来的便利条件修建起来的。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分三批进入昆明,其中有两批都是从广西到越南河内再乘滇越铁路进入昆明。
红河古道不仅仅是有强大活力的局域通道,它还是欧亚大陆上的枢纽通道。它和多条南方走廊上的古道连接,形成了远征古道网络。红河古道的北段往北可以接五尺道、蜀道由四川、陕西进入中原。红河古道的北段往西可经洱海去缅甸、印度。红河古道南段由河内往东可去红河三角洲,走南海海路可去中国沿海重镇。红河古道南段往南经越南南部可去南洋岛国,并西去欧洲。
在红河古道连接的远征古道网络中,最重要的一条远征古道是交广印度道,线路从中国的两广到越南交趾(河内),再沿红河古道进入滇池、洱海,再西去缅甸、印度、中亚和欧洲。考察队考察的正是这条远征古道的滇越桂线路:从昆明经过河口到河内,再经过中越雍鸡关到南宁。
交广印度远征古道的形成和茶马古道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到唐代,随着茶马古道滇藏线的兴起,洱海一带马帮异常繁忙,从滇池到洱海再到永昌(保山)、缅甸、印度的古道被激活,这就是著名的滇缅印古道,也是张骞当时提到的蜀身毒道的滇池以西路段。这条古道早已存在,而且有不少文献提到。过澜沧江后,西南进入永昌(保山),再翻越怒山进入潞江坝子(怒江傣族乡),然后再西行。唐代的红河古道借茶马古道上滇池洱海一带的重镇,得以和滇缅印古道连接,形成交广印度远征古道。这条远征古道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一条重要古道。元代忽必烈征云南,也利用了这条古道。
交广印度道从河内走陆路往东北穿越150公里左右的丘陵地带可经过著名的凭祥雍鸡关入中国广西,由此再去崇左可水路陆路去南宁。雍鸡关明代称镇南关,1953年改名为友谊关。桂越雍鸡关和滇越进桑关均于汉代设置,并为桂越滇缅古道上的两大重要关口。
为了解桂越古道和红河古道的关系,孔江平和陈保亚特别乘火车从河内出发,经过雍鸡关到南宁。在南宁学者李龙的带领下,对南宁左江右江汇合处进行了调查。左江和右江仍然在行船,在南宁西边的那章一带汇合为邕江,水路更为发达,可一路到珠江三角洲。为古道水路要道,由右江往西北逆行可入云南,由左江往西南逆行可去越南。
作为枢纽通道,红河古道在欧亚南方走廊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它的出现、兴起和延伸仍然有很多谜底未能解开。进桑关、步头和古涌步的遗址在哪里?至今吸引着无数探险家和历史地理学家。
研究红河古道及其沿线的语言和文化,对认识欧亚文明传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伯希和,1904,《交广印度两道考(又名《八世纪末叶中国至印度的两条道路》)》,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2
方国瑜,2001,《步头之方位》,《方国瑜文集》第二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方国瑜,2001,《古涌步之位置》,《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木芹,1995,《云南志补注》(《蛮书》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
吴承志,(清),《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向达,1962,《蛮书校注》,中华书局
严耕望,1986,《汉晋时代滇越道》,《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
严耕望,1986,《唐代滇越道》,《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
注释
1.本项研究得到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资助,批准号11JJD740004
2.方国瑜《步头的方位》考订此处的通海城应为安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