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时期,我从建始县委调到恩施州政府工作,1986年,任州教育战线党委书记,教委副主任(主持工作)。此后七八年,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我们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努力开创恩施州教育的新局面。
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贯彻《决定》和全教会精神,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州委提出了“教育立州、科技兴州”的指导方针,使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尊师重教逐渐蔚然成风。1985年9月,州以及各县市都隆重召开大会,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给一大批2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教师节期间,领导带队分组深入学校慰问教师,州、县分别出台政策,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以后每年都隆重庆祝教师节,党政领导走访慰问教师,表彰先进教师等,这些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办学兴教的热情,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把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交给地方的要求,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州、县(市)于1986年相继组建了高规格的教育委员会,州委、州政府领导分别兼任主任、副主任。通过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教育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内容,把办学兴教的职责落实到基层;同时改革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开征教育费附加,建立地方教育基金,推进多渠道集资办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兴学,支持学校师生开展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发动群众投工献料,艰苦建校,多方拓展办学经费筹措渠道。针对高山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更為困难这一薄弱环节,1985年底,州教育局、州民宗委召开了有29个高山区党政领导参加的全州高山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推介了建始县官店区照京公社干部群众苦战几个月,新建一所公社初中的感人事迹,以高山促低山推动全州集资办学,实现“一无两有”。1983年,全州学校尚有危房面积达47万平方米,到1988年多渠道筹措资金5284.45万元(不含群众投工献料和学校勤工俭学的投入),不仅修复了大量危房,还新建扩建了一批校舍,危房面积大幅下降。1989年,全州启动初中建设项目,总投资2242万元,到1992年,完成101所初中的102栋教学楼工程,新增校舍面积13.7万平方米。此后争取世界银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贷款项目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至1995年共完成世行贷款项目工程121个,建筑面积达33.125万平方米,添置课桌椅6.9万套,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推进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
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决定》和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州委、州政府把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层层落实、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针对当时我州初中规模过小,小升初比例过低的突出问题,1987年,州政府召开各县(市)长会议,专题研究初中发展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启动初中建设项目工程,世界银行援建贷款也重点向初中倾斜。仅1989年,全州投资695万元,新建教学楼48栋,新增教室485间,当年全州初中就扩招新生5000多人。到1994年,全州小升初的比例,从1983年的47.14%提高到66.05%,全州“普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调整教育结构,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适应国家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恩施作为自治州,必须逐步建立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教育”体系。针对我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重点抓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1987年分别召开了全州职教和成教工作会议,1988年,州政府三次召开州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发展职教、成教问题,时任州长李辉轩在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上提出加强职教的“七条措施”,并成立了由州长任组长,三位副州长和教委主任任副组长的全州职业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到1990年,全州有涵盖工、农、财、教、卫各类专业的中专12所,在校学生8280人,另有技工学校四所,农职中学发展到42所,学生10097人,初中毕业生考入中专、职校的数量几乎与普通高中招生数持平,并涌现出一批如州农校、宣恩县职中、恩施市职中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学校。与此同时,各类成人教育,特别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也有很大发展,1987年,全州农民技术学校发展到150多所,当年培训农民12万多人次,此后每年培训都达到20万人次以上,推广、普及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高等教育方面,在恩施师专基础上成立了的鄂西大学,恩施医专扩大招生,教师进修学院扩建为教育学院,1985年又建立了州广播电视大学,高等院校发展到4所,并开展了成人自学高考和高师函授,拓宽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渠道。我们还特别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民族中小学,从1987年起,分四批命名挂牌100所民族中小学以及民族师范、民族体校各一所。在高中举办高山民族班,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989年鄂西大学扩建为湖北民族学院,同时,争取省内各高等学校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从1986年到1993年,全州共输送了2159名定向生到各高等院校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至此,一个以普通基础教育为重点,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并具有民族特色的大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这是一次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到教育结构的历史性大转变,为以后全州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充实和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老少边山穷的民族地区办教育,当时最大的困难,除了经费投入不足以外,就是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针对数量不足特别是初中教师紧缺的问题,我们采取师范和进修院校扩大招生,选拔一批优秀小学教师通过进修专科学历充实到初中任教,争取逐年增加高等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指标等方式,扩充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每年在寒暑假组织教师短期集训学习,认真整顿师德师风,及时查处、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提高教师待遇,落实部分教师山区津贴和民族地区津贴,解决家在农村的“半边户”教师家属子女农转非户口、评定教师职称并与工资挂钩等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离职进修、开展高(中)师函授,举办卫星电视函授班,组织参加成人高考和教师资格证书自学考试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达标率显著提高。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民办教师问题。民办教师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农民,又是教师,不拿工资只记工分和领取微薄的补贴,自带口粮,和公办教师一样担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根据1986年统计,我州共有中小学民办教师12251名,不少高山边远农村小学,民师几乎超过半数,他们撑起了当时乡村教育的半边天,为我州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是农村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一支主力军。当年,我们坚持对民师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多方照顾,在业务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提高机会,并通过中师招收民师班,组织参加成人高考、中师函授等渠道为转为公办教师创造条件。从1984年起,省里下拨指标,分批选拔优秀民办教师通过考试考核转为公办教师。我们多方争取增加指标,并针对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民办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文化考试成绩难得高分的情况,制定了向老民办教师倾斜的合理政策,改革考试考核方案,提出考试命题以小學教材教法为主,考核内容以师德师风和实际教学水平为主,到1990年,先后有6700多名民办教师和3106名代课教师分批转为公办教师,民师占比下降到26.2%,到2002年,全州尚有2521名民办教师,按照省里“一次性解决”的要求分别按“转、辞、退、养”的政策妥善安置。
我已退休多年,但40多年的从教经历,使我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热爱和献身教育的初心始终未改,仍然密切关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近几年,州教育局领导多次组织我们老同志到州内各县市参观学校,考察教育,我们亲眼看见了这些年恩施教育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尤其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加大了扶持和倾斜力度,各类教育扶贫专款,民族教育补助,社会各界援助项目资金不断涌入,教师的待遇也显著提高。我们看到,一座座设施齐全,衔接配套的现代化教育新城和教育园区在大山深处矗立,一栋栋标准化的教学楼在城乡拔地而起,校园里书香四溢,繁花似锦。当地干部自豪地介绍,“我们这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景点在校园”。看到恩施教育这一派繁荣景象,回首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坚持穷国办大教育的窘况,真是感慨万千,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毫不为过。在一次座谈会上,我曾用五个“大”字来对比改革开放40年前后恩施教育的“山乡巨变”,即对教育思想认识的大提高,带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增长,推动了办学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激励了教育质量的大提高。现在办教育再也不用担心因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再也不用担心因拖欠教师工资以发烟酒来代替,再也不必担心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流失,再也不必担心为实现“一无两有”而动员农民投工献料,再也不必担心因经费紧张而无法购置必要的教学设备。这五个“大”和五个“不愁”,是我对教育改革40年成就的切身感受。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教育改革更是任重道远。必须看到,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令人担忧的薄弱环节,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十分可喜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九个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一定能够迎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个春天。
(作者系恩施州教育局退休干部,现年85岁,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退休前任恩施州教育战线党委书记、州教委主任、省政府督学)
责任编辑/杨万军
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贯彻《决定》和全教会精神,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州委提出了“教育立州、科技兴州”的指导方针,使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尊师重教逐渐蔚然成风。1985年9月,州以及各县市都隆重召开大会,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给一大批2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教师节期间,领导带队分组深入学校慰问教师,州、县分别出台政策,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以后每年都隆重庆祝教师节,党政领导走访慰问教师,表彰先进教师等,这些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办学兴教的热情,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把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交给地方的要求,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州、县(市)于1986年相继组建了高规格的教育委员会,州委、州政府领导分别兼任主任、副主任。通过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教育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内容,把办学兴教的职责落实到基层;同时改革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开征教育费附加,建立地方教育基金,推进多渠道集资办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兴学,支持学校师生开展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发动群众投工献料,艰苦建校,多方拓展办学经费筹措渠道。针对高山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更為困难这一薄弱环节,1985年底,州教育局、州民宗委召开了有29个高山区党政领导参加的全州高山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推介了建始县官店区照京公社干部群众苦战几个月,新建一所公社初中的感人事迹,以高山促低山推动全州集资办学,实现“一无两有”。1983年,全州学校尚有危房面积达47万平方米,到1988年多渠道筹措资金5284.45万元(不含群众投工献料和学校勤工俭学的投入),不仅修复了大量危房,还新建扩建了一批校舍,危房面积大幅下降。1989年,全州启动初中建设项目,总投资2242万元,到1992年,完成101所初中的102栋教学楼工程,新增校舍面积13.7万平方米。此后争取世界银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贷款项目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至1995年共完成世行贷款项目工程121个,建筑面积达33.125万平方米,添置课桌椅6.9万套,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推进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
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决定》和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州委、州政府把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层层落实、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针对当时我州初中规模过小,小升初比例过低的突出问题,1987年,州政府召开各县(市)长会议,专题研究初中发展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启动初中建设项目工程,世界银行援建贷款也重点向初中倾斜。仅1989年,全州投资695万元,新建教学楼48栋,新增教室485间,当年全州初中就扩招新生5000多人。到1994年,全州小升初的比例,从1983年的47.14%提高到66.05%,全州“普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调整教育结构,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适应国家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恩施作为自治州,必须逐步建立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教育”体系。针对我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重点抓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1987年分别召开了全州职教和成教工作会议,1988年,州政府三次召开州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发展职教、成教问题,时任州长李辉轩在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上提出加强职教的“七条措施”,并成立了由州长任组长,三位副州长和教委主任任副组长的全州职业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到1990年,全州有涵盖工、农、财、教、卫各类专业的中专12所,在校学生8280人,另有技工学校四所,农职中学发展到42所,学生10097人,初中毕业生考入中专、职校的数量几乎与普通高中招生数持平,并涌现出一批如州农校、宣恩县职中、恩施市职中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学校。与此同时,各类成人教育,特别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也有很大发展,1987年,全州农民技术学校发展到150多所,当年培训农民12万多人次,此后每年培训都达到20万人次以上,推广、普及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高等教育方面,在恩施师专基础上成立了的鄂西大学,恩施医专扩大招生,教师进修学院扩建为教育学院,1985年又建立了州广播电视大学,高等院校发展到4所,并开展了成人自学高考和高师函授,拓宽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渠道。我们还特别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民族中小学,从1987年起,分四批命名挂牌100所民族中小学以及民族师范、民族体校各一所。在高中举办高山民族班,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989年鄂西大学扩建为湖北民族学院,同时,争取省内各高等学校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从1986年到1993年,全州共输送了2159名定向生到各高等院校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至此,一个以普通基础教育为重点,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并具有民族特色的大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这是一次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到教育结构的历史性大转变,为以后全州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充实和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老少边山穷的民族地区办教育,当时最大的困难,除了经费投入不足以外,就是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针对数量不足特别是初中教师紧缺的问题,我们采取师范和进修院校扩大招生,选拔一批优秀小学教师通过进修专科学历充实到初中任教,争取逐年增加高等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指标等方式,扩充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每年在寒暑假组织教师短期集训学习,认真整顿师德师风,及时查处、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提高教师待遇,落实部分教师山区津贴和民族地区津贴,解决家在农村的“半边户”教师家属子女农转非户口、评定教师职称并与工资挂钩等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离职进修、开展高(中)师函授,举办卫星电视函授班,组织参加成人高考和教师资格证书自学考试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达标率显著提高。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民办教师问题。民办教师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农民,又是教师,不拿工资只记工分和领取微薄的补贴,自带口粮,和公办教师一样担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根据1986年统计,我州共有中小学民办教师12251名,不少高山边远农村小学,民师几乎超过半数,他们撑起了当时乡村教育的半边天,为我州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是农村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一支主力军。当年,我们坚持对民师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多方照顾,在业务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提高机会,并通过中师招收民师班,组织参加成人高考、中师函授等渠道为转为公办教师创造条件。从1984年起,省里下拨指标,分批选拔优秀民办教师通过考试考核转为公办教师。我们多方争取增加指标,并针对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民办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文化考试成绩难得高分的情况,制定了向老民办教师倾斜的合理政策,改革考试考核方案,提出考试命题以小學教材教法为主,考核内容以师德师风和实际教学水平为主,到1990年,先后有6700多名民办教师和3106名代课教师分批转为公办教师,民师占比下降到26.2%,到2002年,全州尚有2521名民办教师,按照省里“一次性解决”的要求分别按“转、辞、退、养”的政策妥善安置。
我已退休多年,但40多年的从教经历,使我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热爱和献身教育的初心始终未改,仍然密切关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近几年,州教育局领导多次组织我们老同志到州内各县市参观学校,考察教育,我们亲眼看见了这些年恩施教育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尤其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加大了扶持和倾斜力度,各类教育扶贫专款,民族教育补助,社会各界援助项目资金不断涌入,教师的待遇也显著提高。我们看到,一座座设施齐全,衔接配套的现代化教育新城和教育园区在大山深处矗立,一栋栋标准化的教学楼在城乡拔地而起,校园里书香四溢,繁花似锦。当地干部自豪地介绍,“我们这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景点在校园”。看到恩施教育这一派繁荣景象,回首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坚持穷国办大教育的窘况,真是感慨万千,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毫不为过。在一次座谈会上,我曾用五个“大”字来对比改革开放40年前后恩施教育的“山乡巨变”,即对教育思想认识的大提高,带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增长,推动了办学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激励了教育质量的大提高。现在办教育再也不用担心因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再也不用担心因拖欠教师工资以发烟酒来代替,再也不必担心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流失,再也不必担心为实现“一无两有”而动员农民投工献料,再也不必担心因经费紧张而无法购置必要的教学设备。这五个“大”和五个“不愁”,是我对教育改革40年成就的切身感受。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教育改革更是任重道远。必须看到,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令人担忧的薄弱环节,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十分可喜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九个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一定能够迎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个春天。
(作者系恩施州教育局退休干部,现年85岁,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退休前任恩施州教育战线党委书记、州教委主任、省政府督学)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