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
冠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发生冠脉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也是目前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条件、卫生环境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现代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冠心病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身心健康。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有关知识的普及逐渐深入,提高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水平,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险期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做好详细记录。根据病情需要给予24h心电监护,积极氧疗,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做好口腔护理,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
2休息与活动的护理
冠心病发作患有急性心梗时,要嘱患者及家属注意,此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发病后两周内各种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发病后两周无特殊情况,病情稳定,可适当在床上轻微活动,卧床休息不应低于4周,同时做好皮肤护理,以免发生褥疮及其他并发症。
3饮食护理
饮食宜少食多餐,食物要清淡、利于通便。给予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少糖少盐,限制总热量,切勿饱食,因饱食后胃部胀满,可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同时患者应禁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
冠心病患者应多食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适当饮水,适当活动,定时排便。切勿用力排便,用力排便5~10min可使冠状动脉舒张期血流下降,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对便秘者应积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如应用缓泻剂等。
5心理护理
因冠心病患者尤其心绞痛发作或发生心肌梗塞时,精神紧张,焦虑持续状态,伴有垂死感,恐惧感,加之医生及家属的充分重视和告知,故患者心理护理在此时表现的尤为重要,也是冠心病护理的重要部分。
5.1焦虑状态的心理护理
由于冠心病反复发作,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是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1]。针对这类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5.2紧张恐惧状态的心理护理
此型较普遍,病人往往对自己身体的状况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在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时,这种恐惧心理反应非常突出[2],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类心态,护理人员对新入院病人,热情接待,做详细入院介绍使之尽快熟悉环境,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应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指导患者康复锻炼
遵从医生的嘱咐,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度运动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起坐,然后下床,靠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如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目标心率(运动后心率)通常较休息时加快20次/min,运动时间可持续20~60min,可每日1~2次。尽量避免奔跑、跳跃,因为有时会因此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高龄患者出汗反应差,因此散热也慢,故不耐热,所以在气温高时或湿度大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运动前后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热身期和恢复放松活动。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增强体质。有报告显示,3~6个月的运动康复锻炼可使冠心病的峰值摄氧量提高11%~36%[3]。
随着社会进步和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老年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感护理、整体护理、多元化护理等,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满足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需要,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医护患配合,更好地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梅静、李淑荣、常青.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指导临床观察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8):7.
[2] 吴春荣.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黑龙江医学.2004.28(3):226.
[3] 胡大一、马长生 主编.心脏病学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
冠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发生冠脉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也是目前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条件、卫生环境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现代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冠心病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身心健康。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有关知识的普及逐渐深入,提高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水平,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险期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做好详细记录。根据病情需要给予24h心电监护,积极氧疗,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做好口腔护理,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
2休息与活动的护理
冠心病发作患有急性心梗时,要嘱患者及家属注意,此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发病后两周内各种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发病后两周无特殊情况,病情稳定,可适当在床上轻微活动,卧床休息不应低于4周,同时做好皮肤护理,以免发生褥疮及其他并发症。
3饮食护理
饮食宜少食多餐,食物要清淡、利于通便。给予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少糖少盐,限制总热量,切勿饱食,因饱食后胃部胀满,可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同时患者应禁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
冠心病患者应多食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适当饮水,适当活动,定时排便。切勿用力排便,用力排便5~10min可使冠状动脉舒张期血流下降,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对便秘者应积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如应用缓泻剂等。
5心理护理
因冠心病患者尤其心绞痛发作或发生心肌梗塞时,精神紧张,焦虑持续状态,伴有垂死感,恐惧感,加之医生及家属的充分重视和告知,故患者心理护理在此时表现的尤为重要,也是冠心病护理的重要部分。
5.1焦虑状态的心理护理
由于冠心病反复发作,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是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1]。针对这类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5.2紧张恐惧状态的心理护理
此型较普遍,病人往往对自己身体的状况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在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时,这种恐惧心理反应非常突出[2],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类心态,护理人员对新入院病人,热情接待,做详细入院介绍使之尽快熟悉环境,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应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指导患者康复锻炼
遵从医生的嘱咐,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度运动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起坐,然后下床,靠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如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目标心率(运动后心率)通常较休息时加快20次/min,运动时间可持续20~60min,可每日1~2次。尽量避免奔跑、跳跃,因为有时会因此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高龄患者出汗反应差,因此散热也慢,故不耐热,所以在气温高时或湿度大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运动前后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热身期和恢复放松活动。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增强体质。有报告显示,3~6个月的运动康复锻炼可使冠心病的峰值摄氧量提高11%~36%[3]。
随着社会进步和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老年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感护理、整体护理、多元化护理等,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满足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需要,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医护患配合,更好地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梅静、李淑荣、常青.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指导临床观察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8):7.
[2] 吴春荣.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黑龙江医学.2004.28(3):226.
[3] 胡大一、马长生 主编.心脏病学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