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及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当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力图寻求解决策略,探究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模式。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学习兴趣主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155-01
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知识中的疑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法有着渊远的历史根源。“启发”一词在我国最早源于孔子,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先河,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其形式日趋多样化、内涵日趋丰富化,成为现在教育界普遍推崇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在学习时,对某些问题弄不懂,经老师一加点拨,就豁然贯通。这样的教学,就是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方式,巧妙地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指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各个“细胞”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立各种信息联系,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2 启发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需要老师进行启发、教育和培养。只有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才能“启”而得“发”,绝不会“启”而不“发”。
2.2 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讲课是为了给学生“解疑”。“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有“问”才有所“得”。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候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首先,要把握好疑点,不要老提出那些只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式回答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应不应该”等。其次,提问要把握好度,范围不要太宽,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只要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挑子”,提问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解决疑难,避免多而杂,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再次,设疑的内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不拘泥于让学生只会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照读,避免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
2.3 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是包含着“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起着主导作用,“学”则是中心活动。“启发诱导”的过程,是让学生充分地开动脑筋,去艰苦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再高明的教师,也不能硬把知识塞进学生的头脑,总得通过学生自己不懈地努力,经过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转化过程,才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的实践活动。“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就是让学生亲手试一试,做实验、制图表、设计创作等等,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而且可以训练观察、想象、计算、操作、现象分析、数据处理、记录整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
3 开展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模式
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既体现了教法的革新,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为克服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走出误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应遵循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以往的知识中获得与新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完成新知识单元的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与辅助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为依据,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快速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3)符合新知识内容意义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的掌握新知识,而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会影响正确“情境”的建构,教师应采取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完成“情境”的建构。
(4)依赖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可能会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或理解的偏差而对新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过程结束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总之,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诱导学生如何动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起学生积极性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并有新的发现和创新。而教师应该深挖教材,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提倡正确合理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乐华,任毅.发式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J].中国地质教育,2009(1).
[2] 夏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管理学家,2009(12).
[3] 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
[4] 柳晓燕.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6).
[5] 鄭均.浅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5).
[6] 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学习兴趣主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155-01
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知识中的疑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法有着渊远的历史根源。“启发”一词在我国最早源于孔子,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先河,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其形式日趋多样化、内涵日趋丰富化,成为现在教育界普遍推崇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在学习时,对某些问题弄不懂,经老师一加点拨,就豁然贯通。这样的教学,就是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方式,巧妙地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指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各个“细胞”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立各种信息联系,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2 启发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需要老师进行启发、教育和培养。只有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才能“启”而得“发”,绝不会“启”而不“发”。
2.2 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讲课是为了给学生“解疑”。“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有“问”才有所“得”。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候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首先,要把握好疑点,不要老提出那些只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式回答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应不应该”等。其次,提问要把握好度,范围不要太宽,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只要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挑子”,提问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解决疑难,避免多而杂,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再次,设疑的内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不拘泥于让学生只会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照读,避免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
2.3 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是包含着“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起着主导作用,“学”则是中心活动。“启发诱导”的过程,是让学生充分地开动脑筋,去艰苦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再高明的教师,也不能硬把知识塞进学生的头脑,总得通过学生自己不懈地努力,经过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转化过程,才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的实践活动。“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就是让学生亲手试一试,做实验、制图表、设计创作等等,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而且可以训练观察、想象、计算、操作、现象分析、数据处理、记录整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
3 开展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模式
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既体现了教法的革新,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为克服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走出误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应遵循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以往的知识中获得与新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完成新知识单元的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与辅助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为依据,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快速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3)符合新知识内容意义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的掌握新知识,而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会影响正确“情境”的建构,教师应采取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完成“情境”的建构。
(4)依赖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可能会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或理解的偏差而对新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过程结束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总之,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诱导学生如何动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起学生积极性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并有新的发现和创新。而教师应该深挖教材,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提倡正确合理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乐华,任毅.发式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J].中国地质教育,2009(1).
[2] 夏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管理学家,2009(12).
[3] 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
[4] 柳晓燕.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6).
[5] 鄭均.浅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5).
[6] 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