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对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变革,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进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特别是数学课,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索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 因此教师应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控制者变成帮助者,由仲裁者变成促进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教书匠变成研究者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要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我觉得,新课程需要教师当好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当好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呢?在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去体现:学、教、练。即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再教,最后结合练习加以巩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自主学习,有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而这些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组织,引导、合作。
1课前的组织、引导、合作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天君,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他们经过了自主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颐和园》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本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全文分为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本课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以及十七孔桥。生活在21世纪的七年级学生要想在一、两课时内深刻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大手笔的写法,实属不易。于是,课前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练习:了解了有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学生即刻动手了,教师也加入了其中,拿出《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们共同整理、交流。得出结论:1、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3、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4、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555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这一课的教学虽然只用了的两课时,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这都归功于课前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啊。
2课中组织、引导、合作
叶老指出:“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或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都讨论到,须待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有别的事了。这当儿,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排列讨论程序的是他,归纳讨论结果的是他,不过他比主席还多负一点责任,学生预习如有错误,他得纠正,如有缺漏,他得补充,如有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示出来,加以阐发。”在教学《白鹅》一课时,我的教学计划是先了解文意后探讨内容。但没想到学生四人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后,只有一个学生在文意方面提出质疑,第二个提问的学生就从内容入手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那哪个最有趣呢?”我本想挡回去,但转念一想:如这么做,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既然质疑了,说明他确有疑问,需要教师及同学们的帮助。但笔者并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它交给了全班同学,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笔者则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共同探讨、交流,并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就这样,在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合作中结束了这一课。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我想,学生的这句话是最好的评价:“老师,这节课,我真懂了”。又如《母鸡》这课,老舍先生最后一段是这样结束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在这里没有太多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太多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我教学至此,做了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老舍先生那简短、平淡的语句中去感受他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3课后的组织、引导、合作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说过:“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的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学最后必须依托的基石。”叶老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意思就是说要把课文当作范例,学习这个范例的目的是为了懂一篇,会一类,运用这个范例的知识本领去解决同一类文章的问题。”《巨人的花园》是一篇选自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自古以来,童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体裁,尤其受孩子们的青睐。在学生学完此童话后,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童话的资料,收集后与学生合作整理,通过指导学生对童话特点的认识与启发,让学生续写童话。又如《猫》描写了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在学完此文后,教师先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描写猫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以家里的动物为对象,进行性格特点描写,再与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的手笔也毫不逊色啊!有一位女生写道:“它,是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天我们都嘻哈不停,形影不离。它全身上下穿着雪白的绒毛的外套;头顶上长着一对听到一点儿动静就警惕地竖起来的大耳朵;胖乎乎的小白脸上那一对晶莹剔透的红宝石般、水灵灵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小嘴的上唇中间分开变成了“三瓣嘴”,上面还长着细长的胡子;圆圆的尾巴像一个大绣球,紧紧贴在屁股上,你猜猜它是谁?”另一学生则写道:“乱蓬蓬的头发,脸上总摆出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不爱工作只爱玩,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那高分贝的演唱,会把别人的耳朵和书都弄得不成物形,胜利而归的它却哼着歌走了。” 综上所述,可知新课程虽然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积极倡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好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时刻铺好应该铺的路,走学生走去。
参考文献
[1]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
[2]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师教学用书》.《语文教学之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要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我觉得,新课程需要教师当好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当好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呢?在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去体现:学、教、练。即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再教,最后结合练习加以巩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自主学习,有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而这些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组织,引导、合作。
1课前的组织、引导、合作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天君,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他们经过了自主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颐和园》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本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全文分为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本课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以及十七孔桥。生活在21世纪的七年级学生要想在一、两课时内深刻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大手笔的写法,实属不易。于是,课前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练习:了解了有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学生即刻动手了,教师也加入了其中,拿出《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们共同整理、交流。得出结论:1、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3、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4、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555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这一课的教学虽然只用了的两课时,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这都归功于课前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啊。
2课中组织、引导、合作
叶老指出:“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或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都讨论到,须待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有别的事了。这当儿,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排列讨论程序的是他,归纳讨论结果的是他,不过他比主席还多负一点责任,学生预习如有错误,他得纠正,如有缺漏,他得补充,如有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示出来,加以阐发。”在教学《白鹅》一课时,我的教学计划是先了解文意后探讨内容。但没想到学生四人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后,只有一个学生在文意方面提出质疑,第二个提问的学生就从内容入手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那哪个最有趣呢?”我本想挡回去,但转念一想:如这么做,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既然质疑了,说明他确有疑问,需要教师及同学们的帮助。但笔者并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它交给了全班同学,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笔者则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共同探讨、交流,并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就这样,在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合作中结束了这一课。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我想,学生的这句话是最好的评价:“老师,这节课,我真懂了”。又如《母鸡》这课,老舍先生最后一段是这样结束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在这里没有太多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太多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我教学至此,做了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老舍先生那简短、平淡的语句中去感受他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3课后的组织、引导、合作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说过:“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的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学最后必须依托的基石。”叶老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意思就是说要把课文当作范例,学习这个范例的目的是为了懂一篇,会一类,运用这个范例的知识本领去解决同一类文章的问题。”《巨人的花园》是一篇选自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自古以来,童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体裁,尤其受孩子们的青睐。在学生学完此童话后,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童话的资料,收集后与学生合作整理,通过指导学生对童话特点的认识与启发,让学生续写童话。又如《猫》描写了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在学完此文后,教师先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描写猫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以家里的动物为对象,进行性格特点描写,再与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的手笔也毫不逊色啊!有一位女生写道:“它,是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天我们都嘻哈不停,形影不离。它全身上下穿着雪白的绒毛的外套;头顶上长着一对听到一点儿动静就警惕地竖起来的大耳朵;胖乎乎的小白脸上那一对晶莹剔透的红宝石般、水灵灵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小嘴的上唇中间分开变成了“三瓣嘴”,上面还长着细长的胡子;圆圆的尾巴像一个大绣球,紧紧贴在屁股上,你猜猜它是谁?”另一学生则写道:“乱蓬蓬的头发,脸上总摆出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不爱工作只爱玩,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那高分贝的演唱,会把别人的耳朵和书都弄得不成物形,胜利而归的它却哼着歌走了。” 综上所述,可知新课程虽然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积极倡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好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时刻铺好应该铺的路,走学生走去。
参考文献
[1]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
[2]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师教学用书》.《语文教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