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文化自信建设期刊强国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caore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对于期刊人来说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期刊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骄人业绩。刚刚胜利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振奋人心,让期刊人有了无穷的动力,对未来充满信心。
  岁末年终,北京的几分寒意并没有消减期刊人的热情。12月6日,西国贸会议厅,群英聚集,暖意融融。第七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这里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等出席并讲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副院长魏玉山分别主持了大会。
  与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经验体会,围绕“期刊转制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主题,就期刊单位如何转企改制,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实现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及数字出版平台等问题畅所欲言,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把建设期刊强国放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
  当前,我国虽说是期刊大国,但还不是期刊强国。如何建设期刊强国是本次大会的重要话题。邬书林在讲话中指出,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思考我国期刊业的改革发展,把建设期刊强国放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去认识。他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期刊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挥期刊的社会功能,遵循期刊的发展规律,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以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期刊强国建设。
  邬书林强调,我国期刊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机遇期,期刊界要准确把握机遇,树立信心,实事求是地分析期刊发展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我国期刊业改革发展的道路。他对今后期刊业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期刊业的重大理论课题;二是要推动期刊和经济的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信息;三是要推动期刊与科研的结合,使期刊成为科研的重要载体;四是要推动期刊与社会的结合,为人民群众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一批精神食粮。邬书林指出,期刊业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制定高远发展目标,加强期刊学术规范,高度重视期刊的数字化,为建设期刊强国打牢文化根基。
  刘建生就期刊业如何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等问题谈了体会,指出学习十八大文件要从十八大总揽全局的大视角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瞄准定位、掌握机遇、整体推动发展,要把握十八大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完整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国情,稳妥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建设期刊强国,当前期刊业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期刊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如何?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认真分析,形成共识。郝振省说,期刊作为重要媒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分量很重,作用突出;与其他媒体相比较,又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数量众多、资产属性复杂、功能差异较大,期刊的复杂性决定了期刊改革的艰巨性。
  郝振省总结了2011年全国期刊业发展的六个特点:一是期刊的种数有所下降,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二是期刊出版的总印数创历史新高;三是平均期印数稳步增长;四是期刊出版的总印张增加;五是期刊出版的折合用纸量增加;六是期刊出版的定价总金额上涨幅度较大。2011年全国期刊出版总量与增速在提高。按照现在的分类,综合类期刊总量和增速放慢;哲学社会科学类无论平均期印数还是总印数还是总印张都在增加;自然科学技术类、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期刊也都在原来基础上呈上升趋势。除了期刊总数有的增一点有的减一点外,从整体上说,五大类期刊发展态势总体看好。
  探索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对于期刊来说,2012年是改革探索的一年。这一年,广大期刊人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截至2012年10月底,已有3271种非时政类期刊单位完成转制。如何看待期刊业的改革,改革如何探路,是本届年会期刊人热议的话题。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谈了这方面的看法。
  石峰认为期刊人对未来要有一种进取的心态,要积极投身改革,在改革中破解困局、寻求未来、谋求自我价值。对于媒体来说,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无论是阅读趋势、读者需求还是期刊业自身发展需要,数字化只会越来越紧迫。要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加快数字化进程,为期刊业赢得未来。
  李东东从文化教育、文化传播、文化繁荣等方面分析了期刊的重要性,从促进新闻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期刊业要创新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和增强期刊单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期刊的做大做强,与会代表积极探讨。吉林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姚玉和认为期刊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推进,把期刊创新当作一个具有结构性、层次性、连贯性的系统工程,而不应该作为一种纯粹的概念和偶然的短期行为。期刊创新涵盖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表现为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规范性的操作。创新体制机制,期刊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有一个自我发展动力,而改革是促进期刊发展的根本。他从期刊规范和发展等方面,谈了吉林期刊改革探索的经验和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
  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健对若干关于期刊改革的政策作了解读,对如何做好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如何结合实际进行谋划布局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改革一定要了解政策,吃透精神,要结合自身实践,才能扎实推进改革。
  创新传播理念,重视品牌建设
  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特殊载体,期刊在内容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以及实现行业升级等方面都影响并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行动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与会代表结合自身实践谈了对期刊传播创新的认识。
  在谈到期刊如何做好微博营销时,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认为,好比打仗,做好微博营销要有粮、有枪、有人,要有好的内容、好的渠道。集团坚持内容为王,帮助期刊社积累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很多读者。微博的平台虽然是一个免费的平台,但具体到操作必然需要资金的投入。集团提供资金,帮助期刊社加强渠道建设。对于很多期刊社来说,一个期刊社单打独斗很难脱颖而出,集团将期刊社作为一个组织来打造,形成一个整体,集团已经把期刊的微博工作融入到整个传媒集团的工作中去。要让期刊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展开营销。微博营销要有枪,要有执行力、战斗力,要有足够的团队释放一些正能量的内容,为期刊加分,并能够及时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微博营销要有爱、有朋友。微博营销不仅仅是一个力气活,而且还要花心思、动脑筋。期刊开展活动要有强烈的互动,要善于利用平台,利用网站,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军介绍了本单位转企改制后做大做强的经验。他认为在期刊的发展中要强化品牌经营观念。经营产品与经营品牌,应该说产品易做,品牌难做,经营品牌应该是最难的一件事情。而品牌一旦形成又能对企业及其发展形成持续的支撑,能够引领品牌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读者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有山介绍了读者出版集团如何依托品牌优势实施新媒体战略的经验,认为期刊社要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主动出击,利用自己的优势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将期刊做大做强。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斌以“国际科技类学术期刊运作模式研究”为题介绍了国际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总结出国际科技类学术期刊运作模式,分析了国际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的特点与趋势。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同类期刊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依托数字出版平台传播已是必然。但是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既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又需要一定规模的学术期刊资源做支撑,因此单一学术期刊自建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有效传播,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学术期刊依托集团化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有效传播,这是必然选择。
  依托新技术,迎接挑战,积极实现转型
  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和阅读新趋势,很多期刊社就如何利用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做了积极探索。
  人大数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飞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专业数字出版公司以来,以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打造专业学术刊群并积极拓展商业运营模式的经验和思考。认为期刊社在拓展商业营销时要注重加强数字内容的整合与开发,注重内容质量、体验优化,重视产品创新,设计全业务产品体系。数字新媒体的产品体系应该以用户的需求及体验为中心,拓展基于数字内容的多种衍生品的特色化个性化服务,通过多层次产品业务开发,形成对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全覆盖。同时借助第三方平台的开放性,实现产品应用的延伸,强化产品的互动功能,提高用户黏性,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期刊商业模式。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编辑穆广菊从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外TOP100排行数据分析了期刊数字发行的形势。认为网络数字阅读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期刊数字化网络阅读正在深刻影响着期刊的发展,要抓住数字网络传播的机遇,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代主编庞沁文围绕建立适应期刊发展的商业模式谈了自己的研究心得,认为期刊的情况多样,商业模式多样,期刊社只有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对当前形势的发展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中启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钧介绍了当今数字技术的发展特点,分析了期刊社数字技术运用的新形势。他认为从技术运营的角度看,期刊社和报社、出版社有非常大的不同,期刊社的优势在于期刊社有自己的品牌,期刊社有自己的固定用户人群,这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期刊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中要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出版业、期刊业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届期刊创新年会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主办,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年会已举办六届,每届都以当年业界发生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内容充实,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期刊创新年会已成为期刊界的品牌会议。
其他文献
头版是报纸的“脸面”,头条是报纸的“眼睛”。报纸要走进读者的心,“眼睛”要会说话,要灵动,要具备瞬间吸引读者的能力。  自党报诞生以来,就具有很重要的一项功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借着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契机,很多地市党报在内容、形式上开始谋变。但如果头版和头条不改,内版改得再多也是徒劳——门面不吸引人,怎么让人产生“走进来”的欲望?《温州日报》通过题材的多样化选
期刊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讲坛活动第四十六讲(已经坚持了差不多四年的光景),主题是“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演讲嘉宾是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葛晓音女士。  选这个主题,最初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之中,承受着多方面压力。阅读和欣赏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可以调剂神经,缓解疲劳,进而修身养性,增加几分情
期刊
蒋建国强调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本刊讯 2月25日,2013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有关司局负责人,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期刊协会、全国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和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同志共90多人参加了会议。  蒋建国在讲话中强调,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
期刊
2012年5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立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将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编辑部、荆楚网、大楚网、湖北省文化产业网、湖北日报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以及新媒体发展中心纳入其中,统筹协调管理,加快实施全媒体转型,并逐步摸索出一条“读者—受众—用户—客户”的转型路径,促进新媒体产业链逐步形成壮大。  在探索全媒体转型的实践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以六项突破布局新媒体发展,为集团未来的全媒体发展奠定基础。  以主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人们在工作之余,既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希望从新闻中获得休闲娱乐的享受,传统的新闻叙事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的选择,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新闻报道。2011年7月3日《都市快报》刊登的通讯《吴菊萍:勇敢的妈妈 伟大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篇报道。该作品读起来像一篇内
期刊
区县报因为贴近基层,而极富生命力,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在当今新媒体急剧发展、中央以及省级媒体不断扩张的媒介环境下,规模相对较小、辐射相对较弱的区县报面临着很大挑战。如何创新突围、提升影响、长足发展,成为新闻业界、传媒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2012年12月11日,由重庆市区县报研究会、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宣传部和《传媒》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重庆市区县报发展论坛”在
期刊
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的属性,与人密切相关,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人类的信仰、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积累的全部知识的总和。第二个层次是指“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类“文化”需在政府的支持下才有大发展的可能。  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都需要“走出去”,这是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首先,中国只有将文化推向世界,获得认同,建立
期刊
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第10期“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讲坛活动,我们为大家特别邀请了我国著名红色剧作家王朝柱先生主讲,题目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漫谈》。  选择这个题目的由头是前段时间《寻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热播效应,当时,虽然没有达到万人空巷的盛况,但是的确吸引了众多的干部群众下班后放弃了应酬吃饭、友情洽谈,聚集到电视机前头,重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2年“宁都会议”,这段在腥
期刊
多年前谈到电视国际新闻,只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最后部分是纯粹符合定义的。如果想通过电视媒体了解国际大事,只有央视短短几分钟的国际新闻,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随着电视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不仅中央电视台专门增设了国际新闻频道,不少省级或市级的地方台也开始涉足国际新闻领域,加重了全球资讯的报道力度。国际新闻栏目如同为国内受众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是国内受众了解全球讯息的重要媒介。  国际新闻
期刊
在全球传统报纸高喊“狼来了”的一片惊呼声中,以地铁报为典型代表的免费报纸在中国却异军突起,逆势领涨,迎来了又一波发展高潮——这种以都市核心圈地铁网络为主要发行渠道、目标人群精准锁定为白领上班族的新兴平台型媒体,迅速成为中国一二线城市里一道新的风景线,其“都市新主流媒体”的形象引起业界瞩目。本文拟以《羊城地铁报》的营销实践为例,探讨地铁报是如何打造独特的“免费+渠道+落地”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丰富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