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广播纪录片凸显广播独家优势,集合多种声音元素,描绘别样听觉世界,记录时代发展巨变,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和独特的社会价值。新媒体时代,做好广播纪录片,一要紧贴时代脉搏,凸显媒体社会担当;二要走进实践深处,抓取典型故事场景;三要优选声音元素,展现广播声音之美;四要融合多元传播,抢占未来发展空间。
关键词 广播纪录片;媒体担当;故事场景;声音之美;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099-03
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先生》《我的长江》《水自南方来》等系列广播纪录片,记录文化流变,抢录大家风华,感知生态变奏,讲述温暖故事,在业界引发了对于广播纪录片这一独特样式的讨论与思考。
新媒体时代,广播纪录片凸显广播独家优势,集合多种声音元素,描绘别样听觉世界,呈现社会发展巨变,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和独特的社会价值。本文将结合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纪录片《胶州湾纪事》,初步探索广播纪录片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
1 紧贴时代脉搏,凸显媒体社会担当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①
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为广播人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现实题材。创作广播纪录片,广播人要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全身心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作品,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留痕。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端,是中国北方地理位置最佳、资源最为丰富的内陆海湾。然而,同全国众多海湾一样,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在过度填海、湿地缩减、陆源污染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近几十年来,胶州湾水域面积急剧缩小,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害。
2010年底,青岛市委、市政府开始打响胶州湾保护战:清理养殖设施,整治入海河流,搬迁污染企业,严控陆源污染,终极立法保护……给胶州湾的系列“减负”行动让母亲湾焕然新生,一条海湾都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愈发清晰。紧紧抓住胶州湾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历史节点,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提前策划,推出海洋生态类系列报道《胶州湾纪事》,首次尝试青岛广播纪录片,用丰富的声音元素触摸母亲湾的前世今生,用厚重的人文情怀探寻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之路。
为做好“青岛版”广播纪录片,报道组成员先后拜访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多个涉及胶州湾整治的部门,前往胶州湾沿岸实地调研,最终分别从海湾环境变迁、海洋乡愁记忆、经济转型升级三个层次,提炼出“碧海篇”“乡愁篇”“新生篇”三个篇章。
《胶州湾纪事》先后播发《为母亲湾“减负”,让碧海重现》《划定生态红线,为胶州湾撑起法治“保护伞”》《入海的河,你好吗?》《飞鸟湿地,胶州湾的诗意远方》《渔盐舟楫的归去来兮》《留住一湾碧水,记住美丽乡愁》《环湾企业“变形记”》《为母亲湾留出生命空间》《美丽海湾展开新画卷》9篇报道,分别从胶州湾养殖设施清理、胶州湾保护立法、整治入海河流、保護飞鸟湿地、传承海洋文化、沿岸企业转型升级等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呈现胶州湾的巨变与转型,并从“全国海湾共同面临的经济发展与海湾保护的时代天平”出发,用胶州湾成功转型的新路为全国海湾治理提供借鉴和样本,在生态中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下,凸显媒体的人文关照和理性思考。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碎片化传播盛行的当下,作为传统广电人,更应该静下心来,不忘初心,真正从广播规律出发,用“顶天立地”的好声音、好故事、好作品奉献给广大听众。充满广播声音魅力与人文情怀的广播纪录片无疑是碎片化传播中的一股清流,能够彰显媒体实力,体现媒体责任,折射媒体情怀,提升媒体影响。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挑战,广播人要充分坚守广播纪录片这一重要阵地,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在众声喧哗之中,呈现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2 走进实践深处,抓取典型故事场景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对记者的一项基本要求。一个有出息、有作为的广播记者从来都是用心去打造自己的每一篇稿件,每一次节目,从而换取广大听众之心,满足听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只有做到“狭义三贴近”——“贴近采访对象、贴近新闻现场、贴近事实真相”,在用腿的基础上,再用脑、用心去办广播,“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②。
在《胶州湾纪事》采访中,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兵分多路,深入采访胶州湾沿岸的普通渔民、养殖户、沿岸居民、排污企业、环保部门等多方典型人士,通过“伴随式采访”,呈现胶州湾的前世今生和今昔巨变。所谓“伴随式采访”,就是采访中记者的话筒一直保持打开状态,并跟随采访对象深入真实的工作生活场景,进行原生态的对话与记录。“伴随式采访”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采访对象最大限度打开话匣子,对记者敞开心扉,同时对于那些聊天中电光石火、转瞬即逝的声音与对话能够完整记录。
《胶州湾纪事》通过“伴随式采访”,众多真实的场景、声音与对话在节目中自然呈现。《为母亲湾“减负”,让碧海重现》中,记者跟随养殖大户张海来到青岛湖岛入海口,漫步在防波堤上闲聊,记录下了这样一段现场对话——记者:“怎么防波堤上还有海蛎子啊?”张海:“这就证明后海水质好了,原来这里什么也不长,寸草不生,今年鱼就是多,顶去年两倍以上。”整个对话流畅自然,生动真实,引人入胜。
在采访青岛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曲学宗时,这位从部队转业的硬汉格外低调,刚开始并不愿多谈清理养殖设施的事。记者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跟随曲队长深入养殖设施清理临时板房,并乘坐小艇出海。或许是被记者的诚意打动,或许是连续的伴随采访让曲学宗排除了戒备心,这位曾经多次前往南沙执行海监执法的养殖设施清理关键人物,对记者敞开了心扉,将好比“海上拆迁”的幕后故事娓娓道来:“不清理完,坚决不剪发”“最困难的时期要吃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这些自然采录的真实细节,成为《胶州湾纪事》中让人难忘的“记忆场”。 要创作出立意高远、内容厚重、题材新颖、形式独特的广播纪录片,广播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走进火热实践,走到人民之中,从距离群众最近的现实中发现鲜活的新闻题材,让采访对象打开心扉,真实记录具有鲜明时代意义和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客观讲述见证时代步伐、跳动时代脉搏的中国故事,用“人物、故事、场景”串联起广播纪录片的听觉大厦,刻画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让人敬仰的人性光芒,传递直击心灵的精神力量。
3 优选声音元素,展现广播声音之美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用声音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展现事物是广播最根本、最主要的手段和工具。面对压力和挑战,广播媒体要想保持自身在传媒中的重要地位,除了要发挥传播迅速、参与方便、沟通能力强等特色优势外,更要在挖掘拓展声音艺术、更新创新声音运用手段上下足功夫、寻求突破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新兴媒体快速崛起,广播新闻、广播节目也有快餐化、碎片化的趋势。不过,就在众多媒体人被碎片化风潮所左右之时,广播纪录片将新闻产品的“真实性”与传统广播剧的“艺术性”有效融合,重新将广播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让人在广播纪录片这种独特的广播样式之中,享受听觉盛宴,感悟声音之美。
曾经有网上流传的“科普贴”,解释为什么声音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比如一段音乐会让你流泪,恐怖片的音效会让你恐惧。科学家说,人的大脑中有个杏仁体,它负责控制人的情绪。和文字、绘画等艺术形式不同,声音,可以直接传递到杏仁体,也就是说,声音最能调动人的情绪④。广播纪录片通过现场音响、人物对话、背景音乐等声音手段的融合运用,通过“音外画”构建“声音蒙太奇”,将声音之美发挥到极致,不仅让听者能得到美好的听觉享受,呈现不同的画面感,而且能直抵人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
为充分挖掘广播声音魅力,《胶州湾纪事》采访制作中,作者将真实的现场音响、流畅的对话访谈、典型的自然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有机融合,通过采访对象的讲述、典型音响的呈现、辅助音响的烘托、背景音乐的渲染等,构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音外画”,让人跟随耳朵徜徉在海浪翻滚、海鸥鸣叫、海鸟飞翔、芦苇摇曳的母亲湾畔,带来美好的听觉享受。
第五篇《渔盐舟楫的归去来兮》中,青岛韩家民俗村村民浅声吟唱的《渔家姑娘在海边》,质朴自然,不加修饰,让人耳朵一振。映衬着村民的歌唱,专业歌者演唱的《渔家姑娘在海边》的音乐从远处隐隐传来,慢慢扬起,瞬间传递到听众的杏仁体,真实的故事,优美的音符,遥远的记忆,直接将古朴自然的胶州湾渔家文化展现在听众耳畔,也走进了听众心里。
节目尾声,专业播音员用朗诵的艺术方式,将散文作家潘江业的散文诗艺术化展现:“渔村,沙滩,码头。一切总是那么熟悉。还能够听到沽河漂泊而来的柳腔的悲调,在湾面上荡漾。还能够看到湾口外的蔚蓝辽阔,渔汛翻腾着的无尽的诱惑……”充满情感的朗诵配以清新明快的音乐和萦绕回荡的海浪音效,共同歌唱胶州湾的生生不息,让人在美妙的声音艺术中,从他乡回故乡,望见那山,看见那水,让身有所栖,情有所依,乡愁有所寄。
4 融合多元传播,抢占未来发展空间
新媒体时代,广播已经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发射台、一个收音机和一堆听众。如今节目品类花样繁多,推送內容更是趋于同质化,即便是优质的节目也很有可能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所以精品节目更要重视内容翻新和创新推广⑤。
对于呈现广播声音之大成的广播纪录片而言,要秉承工匠精神,从策划、采写、制作、传播等全链条发挥专业主义精神,让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从而最大限度将广播专业人才的才华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展现出让人振奋、让人感动的广播精品。
在《胶州湾纪事》的创作中,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打破部门界限,用“创新项目”的运作方式,整合广播综合频率、广播私家车频率等多部门的后期制作、播音等资源,对每篇节目进行统一配音、统一包装、统一制作。事实证明,这种跨部门的创新联合,能够将分散在多部门的广播采访、写作、播音、包装等多方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成为日常精品节目创新的成功尝试。
除了制作上发挥专业精神之外,《胶州湾纪事》的融媒体传播上,也创新手段,不拘一格。《胶州湾纪事》共播发9篇,每篇分为“精华版”和“完整版”,其中,“精华版”每篇约3分钟,分别在综合广播《1377早新闻》、经济广播《经广早新闻》等节目中播出。“完整版”每篇约7分钟,完整呈现母亲湾声音大片。
通过传统广播新闻节目播出的同时,《胶州湾纪事》还通过广播融媒体节目《蓝色海洋》进行完整呈现,并和听众直播互动。此外,《蓝色海洋》之微信公众号“蓝色海洋传播”还通过图片、文字、音频等融媒体方式,对《胶州湾纪事》进行完整呈现。通过新闻报道、融媒体直播节目、新媒体互动多种方式,《胶州湾纪事》实现多渠道传播,提升了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今天,广播纪录片应该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潮流,综合运用融合传播手段,在精选“优质内容”和“优美包装”的基础之上,选择“优质渠道”,有效利用“两微一端”以及互联网社交平台,将有价值、有导向、有内容、有情怀的广播纪录片进行融合传播,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面对全媒体发展给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带来的深刻变化,广播纪录片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尝试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融合,从内容、形式、载体上不断创新,抢占未来发展空间。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②黄溪云:《“三贴近”原则在广播新闻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广播》,2011年7月。
③张秀云:《“音外画”让广播有声有“色”》,《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06期。
④郭静:《【我的广播年华】郭静:偏偏爱上你》,央广网2016年7月27日。
⑤饶雷:《以声为根,以情为魂——记中央电台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国广播》,2016年4月。
关键词 广播纪录片;媒体担当;故事场景;声音之美;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099-03
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先生》《我的长江》《水自南方来》等系列广播纪录片,记录文化流变,抢录大家风华,感知生态变奏,讲述温暖故事,在业界引发了对于广播纪录片这一独特样式的讨论与思考。
新媒体时代,广播纪录片凸显广播独家优势,集合多种声音元素,描绘别样听觉世界,呈现社会发展巨变,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和独特的社会价值。本文将结合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纪录片《胶州湾纪事》,初步探索广播纪录片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
1 紧贴时代脉搏,凸显媒体社会担当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①
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为广播人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现实题材。创作广播纪录片,广播人要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全身心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作品,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留痕。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端,是中国北方地理位置最佳、资源最为丰富的内陆海湾。然而,同全国众多海湾一样,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在过度填海、湿地缩减、陆源污染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近几十年来,胶州湾水域面积急剧缩小,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害。
2010年底,青岛市委、市政府开始打响胶州湾保护战:清理养殖设施,整治入海河流,搬迁污染企业,严控陆源污染,终极立法保护……给胶州湾的系列“减负”行动让母亲湾焕然新生,一条海湾都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愈发清晰。紧紧抓住胶州湾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历史节点,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提前策划,推出海洋生态类系列报道《胶州湾纪事》,首次尝试青岛广播纪录片,用丰富的声音元素触摸母亲湾的前世今生,用厚重的人文情怀探寻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之路。
为做好“青岛版”广播纪录片,报道组成员先后拜访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多个涉及胶州湾整治的部门,前往胶州湾沿岸实地调研,最终分别从海湾环境变迁、海洋乡愁记忆、经济转型升级三个层次,提炼出“碧海篇”“乡愁篇”“新生篇”三个篇章。
《胶州湾纪事》先后播发《为母亲湾“减负”,让碧海重现》《划定生态红线,为胶州湾撑起法治“保护伞”》《入海的河,你好吗?》《飞鸟湿地,胶州湾的诗意远方》《渔盐舟楫的归去来兮》《留住一湾碧水,记住美丽乡愁》《环湾企业“变形记”》《为母亲湾留出生命空间》《美丽海湾展开新画卷》9篇报道,分别从胶州湾养殖设施清理、胶州湾保护立法、整治入海河流、保護飞鸟湿地、传承海洋文化、沿岸企业转型升级等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呈现胶州湾的巨变与转型,并从“全国海湾共同面临的经济发展与海湾保护的时代天平”出发,用胶州湾成功转型的新路为全国海湾治理提供借鉴和样本,在生态中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下,凸显媒体的人文关照和理性思考。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碎片化传播盛行的当下,作为传统广电人,更应该静下心来,不忘初心,真正从广播规律出发,用“顶天立地”的好声音、好故事、好作品奉献给广大听众。充满广播声音魅力与人文情怀的广播纪录片无疑是碎片化传播中的一股清流,能够彰显媒体实力,体现媒体责任,折射媒体情怀,提升媒体影响。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挑战,广播人要充分坚守广播纪录片这一重要阵地,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在众声喧哗之中,呈现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2 走进实践深处,抓取典型故事场景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对记者的一项基本要求。一个有出息、有作为的广播记者从来都是用心去打造自己的每一篇稿件,每一次节目,从而换取广大听众之心,满足听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只有做到“狭义三贴近”——“贴近采访对象、贴近新闻现场、贴近事实真相”,在用腿的基础上,再用脑、用心去办广播,“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②。
在《胶州湾纪事》采访中,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兵分多路,深入采访胶州湾沿岸的普通渔民、养殖户、沿岸居民、排污企业、环保部门等多方典型人士,通过“伴随式采访”,呈现胶州湾的前世今生和今昔巨变。所谓“伴随式采访”,就是采访中记者的话筒一直保持打开状态,并跟随采访对象深入真实的工作生活场景,进行原生态的对话与记录。“伴随式采访”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采访对象最大限度打开话匣子,对记者敞开心扉,同时对于那些聊天中电光石火、转瞬即逝的声音与对话能够完整记录。
《胶州湾纪事》通过“伴随式采访”,众多真实的场景、声音与对话在节目中自然呈现。《为母亲湾“减负”,让碧海重现》中,记者跟随养殖大户张海来到青岛湖岛入海口,漫步在防波堤上闲聊,记录下了这样一段现场对话——记者:“怎么防波堤上还有海蛎子啊?”张海:“这就证明后海水质好了,原来这里什么也不长,寸草不生,今年鱼就是多,顶去年两倍以上。”整个对话流畅自然,生动真实,引人入胜。
在采访青岛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曲学宗时,这位从部队转业的硬汉格外低调,刚开始并不愿多谈清理养殖设施的事。记者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跟随曲队长深入养殖设施清理临时板房,并乘坐小艇出海。或许是被记者的诚意打动,或许是连续的伴随采访让曲学宗排除了戒备心,这位曾经多次前往南沙执行海监执法的养殖设施清理关键人物,对记者敞开了心扉,将好比“海上拆迁”的幕后故事娓娓道来:“不清理完,坚决不剪发”“最困难的时期要吃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这些自然采录的真实细节,成为《胶州湾纪事》中让人难忘的“记忆场”。 要创作出立意高远、内容厚重、题材新颖、形式独特的广播纪录片,广播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走进火热实践,走到人民之中,从距离群众最近的现实中发现鲜活的新闻题材,让采访对象打开心扉,真实记录具有鲜明时代意义和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客观讲述见证时代步伐、跳动时代脉搏的中国故事,用“人物、故事、场景”串联起广播纪录片的听觉大厦,刻画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让人敬仰的人性光芒,传递直击心灵的精神力量。
3 优选声音元素,展现广播声音之美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用声音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展现事物是广播最根本、最主要的手段和工具。面对压力和挑战,广播媒体要想保持自身在传媒中的重要地位,除了要发挥传播迅速、参与方便、沟通能力强等特色优势外,更要在挖掘拓展声音艺术、更新创新声音运用手段上下足功夫、寻求突破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新兴媒体快速崛起,广播新闻、广播节目也有快餐化、碎片化的趋势。不过,就在众多媒体人被碎片化风潮所左右之时,广播纪录片将新闻产品的“真实性”与传统广播剧的“艺术性”有效融合,重新将广播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让人在广播纪录片这种独特的广播样式之中,享受听觉盛宴,感悟声音之美。
曾经有网上流传的“科普贴”,解释为什么声音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比如一段音乐会让你流泪,恐怖片的音效会让你恐惧。科学家说,人的大脑中有个杏仁体,它负责控制人的情绪。和文字、绘画等艺术形式不同,声音,可以直接传递到杏仁体,也就是说,声音最能调动人的情绪④。广播纪录片通过现场音响、人物对话、背景音乐等声音手段的融合运用,通过“音外画”构建“声音蒙太奇”,将声音之美发挥到极致,不仅让听者能得到美好的听觉享受,呈现不同的画面感,而且能直抵人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
为充分挖掘广播声音魅力,《胶州湾纪事》采访制作中,作者将真实的现场音响、流畅的对话访谈、典型的自然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有机融合,通过采访对象的讲述、典型音响的呈现、辅助音响的烘托、背景音乐的渲染等,构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音外画”,让人跟随耳朵徜徉在海浪翻滚、海鸥鸣叫、海鸟飞翔、芦苇摇曳的母亲湾畔,带来美好的听觉享受。
第五篇《渔盐舟楫的归去来兮》中,青岛韩家民俗村村民浅声吟唱的《渔家姑娘在海边》,质朴自然,不加修饰,让人耳朵一振。映衬着村民的歌唱,专业歌者演唱的《渔家姑娘在海边》的音乐从远处隐隐传来,慢慢扬起,瞬间传递到听众的杏仁体,真实的故事,优美的音符,遥远的记忆,直接将古朴自然的胶州湾渔家文化展现在听众耳畔,也走进了听众心里。
节目尾声,专业播音员用朗诵的艺术方式,将散文作家潘江业的散文诗艺术化展现:“渔村,沙滩,码头。一切总是那么熟悉。还能够听到沽河漂泊而来的柳腔的悲调,在湾面上荡漾。还能够看到湾口外的蔚蓝辽阔,渔汛翻腾着的无尽的诱惑……”充满情感的朗诵配以清新明快的音乐和萦绕回荡的海浪音效,共同歌唱胶州湾的生生不息,让人在美妙的声音艺术中,从他乡回故乡,望见那山,看见那水,让身有所栖,情有所依,乡愁有所寄。
4 融合多元传播,抢占未来发展空间
新媒体时代,广播已经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发射台、一个收音机和一堆听众。如今节目品类花样繁多,推送內容更是趋于同质化,即便是优质的节目也很有可能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所以精品节目更要重视内容翻新和创新推广⑤。
对于呈现广播声音之大成的广播纪录片而言,要秉承工匠精神,从策划、采写、制作、传播等全链条发挥专业主义精神,让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从而最大限度将广播专业人才的才华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展现出让人振奋、让人感动的广播精品。
在《胶州湾纪事》的创作中,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打破部门界限,用“创新项目”的运作方式,整合广播综合频率、广播私家车频率等多部门的后期制作、播音等资源,对每篇节目进行统一配音、统一包装、统一制作。事实证明,这种跨部门的创新联合,能够将分散在多部门的广播采访、写作、播音、包装等多方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成为日常精品节目创新的成功尝试。
除了制作上发挥专业精神之外,《胶州湾纪事》的融媒体传播上,也创新手段,不拘一格。《胶州湾纪事》共播发9篇,每篇分为“精华版”和“完整版”,其中,“精华版”每篇约3分钟,分别在综合广播《1377早新闻》、经济广播《经广早新闻》等节目中播出。“完整版”每篇约7分钟,完整呈现母亲湾声音大片。
通过传统广播新闻节目播出的同时,《胶州湾纪事》还通过广播融媒体节目《蓝色海洋》进行完整呈现,并和听众直播互动。此外,《蓝色海洋》之微信公众号“蓝色海洋传播”还通过图片、文字、音频等融媒体方式,对《胶州湾纪事》进行完整呈现。通过新闻报道、融媒体直播节目、新媒体互动多种方式,《胶州湾纪事》实现多渠道传播,提升了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今天,广播纪录片应该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潮流,综合运用融合传播手段,在精选“优质内容”和“优美包装”的基础之上,选择“优质渠道”,有效利用“两微一端”以及互联网社交平台,将有价值、有导向、有内容、有情怀的广播纪录片进行融合传播,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面对全媒体发展给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带来的深刻变化,广播纪录片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尝试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融合,从内容、形式、载体上不断创新,抢占未来发展空间。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②黄溪云:《“三贴近”原则在广播新闻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广播》,2011年7月。
③张秀云:《“音外画”让广播有声有“色”》,《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06期。
④郭静:《【我的广播年华】郭静:偏偏爱上你》,央广网2016年7月27日。
⑤饶雷:《以声为根,以情为魂——记中央电台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国广播》,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