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支裕和电影的同名小说。小说徐徐道来,承袭了电影温婉感人的风格,更加细腻地将一个充满矛盾纠结又温暖善意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小说以一桩看似“狗血”的抱错孩子事件为导火索,将故事引向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父如子》的创作来源,是导演是枝裕和忙于工作而疏于与女儿相处而产生的思考与领悟。整个故事以独特的男性视角,探讨了血缘与一直陪伴的亲情,到底孰重孰轻的话题。
关键词:父子;血缘;人性
《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支裕和电影的同名小说。小说徐徐道来,承袭了电影温婉感人的风格,更加细腻地将一个充满矛盾纠结又温暖善意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小说以一桩看似“狗血”的抱错孩子事件为导火索,将故事引向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父如子》的创作来源,是导演是枝裕和忙于工作而疏于与女儿相处而产生的思考与领悟。整个故事以独特的男性视角,探讨了血缘与一直陪伴的亲情,到底孰重孰轻的话题。
在亚洲国家,人们很重视传统家族观念,与我国比邻的岛国日本也不例外,父子关系在日本家庭中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可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父如子》的故事中主人公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中——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事业有成,家境优渥,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他和妻子绿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共同养育着乖巧的儿子庆多,在培养儿子的方针上,良多也一直秉承着精英教育的方式,对儿子极其严苛,但庆多无比崇拜父亲,一直对他言听计从,一家人生活倒也风平浪静。
然而一通来电,打破了良多家庭的平静。电话来自慶多出生的医院,良多与医院方见面得知庆多出生时因为医院的失误被抱错了,经过调查,他们将良多的亲生儿子锁定在底层家庭的琉晴身上,与内敛乖巧的庆多相比,琉晴健壮活泼好动,而且更加聪明,良多认为琉晴更像自己,看到亲生儿子便十分亲切。接下来在医院的协调下,两个孩子分别在亲生父母家留宿一段时间,熟悉各自的新生活,以便最终的彻底交换。本来良多因为找到亲生儿子感到庆幸,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琉晴自小生活在底层家庭,有许多在良多看来的“不良习气”,这让他忍无可忍,而在琉晴看来,虽然现在拥有了豪华的房子,却没有以前生活里的浓浓父爱和亲情,没有父亲的温暖陪伴对他来说生活一点儿都不开心。而另一边的庆多也有颇多不适应,对于亲生父亲家有些肮脏和简陋的环境,他很难适应,更加不适的是过于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里的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捣蛋行为。大家一起洗澡、用手抓饺子吃,等等,但庆多慢慢被斋木一家自在轻松的气氛感染,开始融入斋木一家。
良多开始反思自己对庆多的“残忍”,幼小的庆多被自己教育成他想要的样子,可当发现庆多不是自己的亲骨肉,又看似很理智的将庆多“还”给其亲生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庆多的感受——他是否适应?他是否开心?良多心中不免自责起来。在这一点上,妻子却比他对孩子更加用心,不管是不是亲生骨肉,妻子始终关心着庆多。良多一度想用金钱来打动斋木夫妇,将琉晴和庆多一起抚养。但另一边的斋木夫妇始终不同意,回应他:“钱,也有能买到的东西和买不到的东西!你想要用钱买孩子吗,没有输过的人还真是不懂得别人的心情啊!”高高在上的良多本以为斋木为了改变生活的窘境不会拒绝他,却被生活在底层的斋木震惊了,斋木虽然深处底层,但他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却远胜于良多,他并没有答应良多的条件。
可以说,良多在这一点上彻底败给了斋木。两个父亲,典型的严父与慈父,当他们发生碰撞,当权威型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发生碰撞,价值观也随之产生了碰撞。是枝裕和说:“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支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良多终于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对于教育、对于父子关系、对于亲情的误区,他也重新意识到“父亲”这两个字的分量。他真诚地向庆多道歉,此时的良多,已然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父亲”。
如父如子,无关血缘,怎样做一个父亲,怎样做一个儿子,是枝裕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他并没有直白地呈现教条式的语言,而是通过生活展现给读者看。我想,所有读过这本小说的读者,都会产生深深的思考,我们该怎样面对亲情。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生活里我们却常常忽视,这个故事警醒我们,重新思考亲情的关系。
(天津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关键词:父子;血缘;人性
《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支裕和电影的同名小说。小说徐徐道来,承袭了电影温婉感人的风格,更加细腻地将一个充满矛盾纠结又温暖善意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小说以一桩看似“狗血”的抱错孩子事件为导火索,将故事引向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父如子》的创作来源,是导演是枝裕和忙于工作而疏于与女儿相处而产生的思考与领悟。整个故事以独特的男性视角,探讨了血缘与一直陪伴的亲情,到底孰重孰轻的话题。
在亚洲国家,人们很重视传统家族观念,与我国比邻的岛国日本也不例外,父子关系在日本家庭中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可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父如子》的故事中主人公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中——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事业有成,家境优渥,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他和妻子绿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共同养育着乖巧的儿子庆多,在培养儿子的方针上,良多也一直秉承着精英教育的方式,对儿子极其严苛,但庆多无比崇拜父亲,一直对他言听计从,一家人生活倒也风平浪静。
然而一通来电,打破了良多家庭的平静。电话来自慶多出生的医院,良多与医院方见面得知庆多出生时因为医院的失误被抱错了,经过调查,他们将良多的亲生儿子锁定在底层家庭的琉晴身上,与内敛乖巧的庆多相比,琉晴健壮活泼好动,而且更加聪明,良多认为琉晴更像自己,看到亲生儿子便十分亲切。接下来在医院的协调下,两个孩子分别在亲生父母家留宿一段时间,熟悉各自的新生活,以便最终的彻底交换。本来良多因为找到亲生儿子感到庆幸,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琉晴自小生活在底层家庭,有许多在良多看来的“不良习气”,这让他忍无可忍,而在琉晴看来,虽然现在拥有了豪华的房子,却没有以前生活里的浓浓父爱和亲情,没有父亲的温暖陪伴对他来说生活一点儿都不开心。而另一边的庆多也有颇多不适应,对于亲生父亲家有些肮脏和简陋的环境,他很难适应,更加不适的是过于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里的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捣蛋行为。大家一起洗澡、用手抓饺子吃,等等,但庆多慢慢被斋木一家自在轻松的气氛感染,开始融入斋木一家。
良多开始反思自己对庆多的“残忍”,幼小的庆多被自己教育成他想要的样子,可当发现庆多不是自己的亲骨肉,又看似很理智的将庆多“还”给其亲生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庆多的感受——他是否适应?他是否开心?良多心中不免自责起来。在这一点上,妻子却比他对孩子更加用心,不管是不是亲生骨肉,妻子始终关心着庆多。良多一度想用金钱来打动斋木夫妇,将琉晴和庆多一起抚养。但另一边的斋木夫妇始终不同意,回应他:“钱,也有能买到的东西和买不到的东西!你想要用钱买孩子吗,没有输过的人还真是不懂得别人的心情啊!”高高在上的良多本以为斋木为了改变生活的窘境不会拒绝他,却被生活在底层的斋木震惊了,斋木虽然深处底层,但他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却远胜于良多,他并没有答应良多的条件。
可以说,良多在这一点上彻底败给了斋木。两个父亲,典型的严父与慈父,当他们发生碰撞,当权威型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发生碰撞,价值观也随之产生了碰撞。是枝裕和说:“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支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良多终于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对于教育、对于父子关系、对于亲情的误区,他也重新意识到“父亲”这两个字的分量。他真诚地向庆多道歉,此时的良多,已然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父亲”。
如父如子,无关血缘,怎样做一个父亲,怎样做一个儿子,是枝裕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他并没有直白地呈现教条式的语言,而是通过生活展现给读者看。我想,所有读过这本小说的读者,都会产生深深的思考,我们该怎样面对亲情。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生活里我们却常常忽视,这个故事警醒我们,重新思考亲情的关系。
(天津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