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校教育的藩篱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都很奇怪,划出一块地方,建起几栋楼房,砌起高高的围墙,添置一些教学设施,聘请一些管理和教学人员,把适龄的孩子招进来,关进教室,关进书本,关进自我,美其名曰“学校教育”。这种被逼式占山为王、画地为牢的“圈养”教育实际是在将孩子们逼向一条条狭窄的胡同,分数之外,学生的各项素质显著下降!
  实话说,在专家横行的时代,若不是一线教师和资深的专业记者,很少人能真正看清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的真面目。我们很难想象,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能带来孩子的全面发展,这种意识,竟然在中国存活了几千年,时至今日变得更加疯狂,于是乎,教师的头衔越来越多,教师的任务越来越重,学校越来越来有着“集中营式”的管理和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一旦有教不好孩子的坏事件发生,学校就成了替罪羊。合少数几人之力,改写众多孩子一生,这就是神化的中国教师力量。爱因斯坦说过:“把学校教给你的都忘记,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可我们的孩子,走出校门时,他们的脑袋里却只有学校所教给他们的,试想,他们在这个社会该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是教育在教育社会,还是社会在教育“教育”?目前形势,我们悲哀地看到了后者,学校教育在社会面前一片空白。各种力量都可肆无忌惮地干涉和指挥学校,学校却无权自主施教。谁想把学生只训练成得分机器,问题是社会各界都不答应。懂教育的做不了主,不懂教育的却偏偏要来做主,学校教育还会是一湾和谐的生态吗?目睹时下的孩子,我们实在不希望他们成为这样,可我们又不得不那样,任何人都可以对学校指手划脚,学校却不能自主决策,学校该干的事干不了,不该干的却偏偏要干,学校没有话语权,硬不起来,悲哀地沦为了社会的奴仆。谁不想开门办学,问题是没有自主权的学校必须关门办学。
  《把学校交出来》一书,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指明了出路。“博学、博爱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用生活教育改造农村的孩子”“校长在乎教师,教师才会在乎学校”……一句句洞穿时空的话语,照亮和唤醒了一个个教育中人,把学校交出来,学校才能真正获救。
  我们很多合一家人之力尚不能真正教好一个孩子,却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教好几十个孩子,把学校交出去,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进来,这或许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一直都生活在社会上,最终还要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力军,凭空将他们赶进校园,让他们远离这个复杂的社会和美好的大自然。君不见,现在的在校孩子们凡涉及“危险”字眼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然探险活动都被以安全的名义加以禁止,“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一句空话,让孩子们纸上谈兵,你叫孩子们情何以堪?
  把学校交出来,学校必须要有更多的自主权。让学校束缚在社会各界的重重要求之下,这种交出来并无实在意义,在重要的决策上面,学校必须有从学校实情出发的自主决定权,否则,学校将成为各种校外权力的重灾区。外界对学校不起坏作用,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成功人士主动关注学校发展,每个人都能以学校主人自居,服从学校的大局发展,外界对学校的控制越少,学校管得越好,学校对外界利用越多,孩子们发展越全面。
  为什么要把学校交出来?在本书后记中,李斌老师这样来诠释书的题目。袁贵仁部长说:凡是学校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们都不要干预。实践证明:管得越少,发展越好。经济领域的改革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该属于专业化的校长、追求进步的教师与千差万别的学生。
  当我们的学校,被迫用紧闭的大门将孩子们与周边隔绝开来,进行封闭式的管理,这种被逼的“圈养”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的近视,孩子们所得终将难逃失去更多的结果。我们的孩子,最终将要是这个社会的主人,他们所需要的不只是一味地智能发展,更不是闭门造车。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结果,他们更希望能够成就一个真正的自我。你跟他们谈书本,他们能夸夸其谈,滔滔不绝;倘若你跟他们谈实践,他们茫然失措,哑口无言;倘若你还要跟他们谈自然和社会,他们就只能是避而不谈了。硕本就业不及职教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孩子们在拥有基本的公民素养同时,还能重点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是适合孩子们的教育。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家长们和社会精英人士也是一种重要教学资源,还是一种优质的管理资源,把这些成功人士请进学校?不!让这些人主动走进学校,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参与学校管理,教育的风景更为优美。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就这么做了。当然,我们国家也采取过类似措施,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等,不过,能取得重大实效的还不多,多数流于形式。其实,一所学校到底怎么样,家长们有着重要的话语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家长满意是一个重要表现。其实家长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及时修正学校的一些错误决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效能,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
其他文献
2000年以来,家电连锁企业的兴起,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至今日,对于家电连锁模式的这种大势所趋,几乎没有人否认和质疑。但是,围绕这种发展趋势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家电连锁业庞大的销售能力“一俊遮百丑”,掩盖了整套营销、物流体系的种种缺陷,在企业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创新和操作理念等方面,与国际知名的家电连锁业态相比,中国家电连锁业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毫无疑问,家电专业连锁
期刊
在新课改强势推进的今天,多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无疑给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许多事情往往是矫枉过正的。教育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成为“空中楼阁”。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但创新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而不能急功冒进,追赶时髦,忘乎所以,忽左忽右。创新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能“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教育创新要顺应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服从自然法
期刊
时间:6:23  地点:操场  关键词:早操  住校生6:30出早操,从H家楼下出发,到学校骑自行车差不多十五分钟。我们到操场的时候已经有别班的几个班主任在等了。  体育委员清点人数查勤,实到54人,1人请假回家。“看来有必要跟她家长聊聊了,这两天就觉得她学习状态不对劲。”  H跟着学生跑完一圈就下来站在操场旁边,到学生跑操结束前,H眼睛几乎一直没离开自己班级的视线范围,偶尔跟别的班主任交流几句。
期刊
代代学子饮圣泉,古老名黉展新貌。在闻名遐迩的长江三峡之神女峰下,一所百年名校正焕发着青春与活力,这便是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在学校百年文化墙上,我们见证了南峰小学丰厚的人文底蕴: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已有109年历史。其前身是巫山圣泉书院,由时任县令、著名训诂学家段玉裁先生为其更名而来。学校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李季达的母校,也是巫山县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所在地。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
期刊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但凡志在教育作为的学校,都在致力于班主任这一核心队伍建设,并从战略高度求解班主任专业发展、激活精神力量及其生命潜能的最大值。但让更多学校深陷困惑的是,开发班主任资源的不尽努力却与实际效果相距甚远。  教育就是激扬生命的过程,源静则清流,根深则叶茂,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人类的教育,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的条件。如果说大地的
期刊
这是一个狭小的卧室,一张一米五的床加上一个小小床头柜就让这个房间显得拥挤不堪,唯一的窗户紧闭着,挡住了窗外寒冷潮湿的空气,却挡不住照进来的阳光,窗台上摆放着零零散散十多种药。床头靠着一个带着大白口罩的女人,脸被口罩遮住了大半,只露出一双笑眯眯的双眼。  她便是我此次自贡之行的采访对象——自贡市大安区浙江快达小学的体育老师刘婷。  虽然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大部分的脸,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烁着的光彩仍然掩藏
期刊
“取消小学英语课,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这是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教师节前夕以“每日一呼”的方式发出的呼吁。国庆节当日,王旭明再次申明自己的观点:“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为什么我如此声嘶力竭地高喊,只因为我对这汉语和国学爱得深沉……”王社长的呼吁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并持续发酵,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疑惑者亦
期刊
取消小学英语课,加强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这是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微博上最近一个月来发出的呼吁,听起来很热血,很有号召力,大有将汉语和英语捉对厮杀的架势。  其实,先抛开小学英语教育本身的争议不谈,王旭明短短二十来字的呼吁里就有两个逻辑上的问题。所谓“解放孩子”,无外乎是王先生认为小学英语和少儿英语班抢占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时光,所以只要取消了英语就
期刊
日前,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科院对该市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及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队伍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他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原则,对成都市一、二、三圈层的六个区县及五所市属学校的1300名幼、小、初、高中班主任,以及9个区县和1所市属中职校的300名中职班主任发放了统一研制的《成都市中小学班主任现状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600份,最后回收1530份,回收率为95.
期刊
教育是天下最神圣的事业,但也是让人困惑的事业。学生不喜欢上学原因何在?训练为何始终背负着恶名?困难学生的智能能改变吗?威林厄姆著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作出了精彩的解读。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导致一个学生喜欢或不喜欢上学的原因会很多。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那一种愉悦感、成就感。教师能做什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样的感觉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