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化诗学家的教育情怀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无情。算起来,童庆炳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在这段日子里,精神稍有安宁或者即便在忙于俗务时,童老师离去所带来的震惊仍然会突然袭来,令我久久难安。教师节很快又要到了,清楚地记得,去年的教师节,童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院士、资深教授一道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就在当天下午,他不顾劳累,还激情饱满地为新入学的同学做了专题报告,阐述了他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理解与践行。师恩难忘,然而,无论如何,今年的教师节我无法再登门去给童老师道句“节日快乐”了,每天深夜回家路过红楼,也不能再看见童老师窗口亮着的橘黄灯光了。斯人已去,留下的是一腔的教育情怀和一世的为师风范。
  记得童老师说过,在为师之道上,他崇敬三个人,一位是他的业师黄药眠先生,一位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还有一位是德国汉堡大学校长、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因为他们都是将自己的最后一口气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童老师多次提到卡西尔晚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在课堂上倒在学生的怀抱里离世的故事。在他看来,作为教师,这才应当是最完满的人生结局和最崇高的职业境界。
  童老师之所以把教书育人看得这么重要而神圣,不惜投入自己的整个生命,是因为他对教育工作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教育提供的是知识和思想,但教育的本质却是传承文化、培育良知、践行关怀。童老师不仅将卡西尔结束生命的方式视为人生的归宿,更认同卡西尔在其文化哲学理念下对人的完整性的文化认知,而且还用毕生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践行着对人的完整性和崇高性的执着追求。在我看来,文以化人的教育理念和文以载道的学术思想,或许才是童老师最应被铭记和怀念的地方。
  我们知道,作为新康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卡西尔扬弃了康德思想,不同于康德将理性看作人的本质,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卡西尔在《人论》中明确指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是这一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在卡西尔看来,将人从动物性中提升的是表现为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等形式的文化,它们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不同变奏。理性是先验的,而文化却是后天的,这让人本身成为开放的、未完成的存在,人类的活动,便是期待和追求自身完整性的实现,而实现的途径不是别的,正是学习、更新和创造文化,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自我和世界的双重理解,最终打破枷锁,通往自由。
  童老师在其中显然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这个追求完整性的过程里最为重要的一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第一,它便是用文化的力量、创造的力量,把自然世界、理性世界中的人引领到文化世界中,从而不断生成、发展主体的个性生命,实现人的完整性,并推动民族精神乃至人类整体的前进。教育必须传承文化,文化是生命和民族的根基;教育必须培育良知,良知是生命和民族的灵魂;教育必须践行关怀,关怀是生命和民族的品格。
  即便沿着不同的道路,智者的思考最终总会到达同一个终点。我不禁想起黑格尔在柏林大学担任校长时,有关大学精神的阐述。黑格尔认为,大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立足于人文主义传统的“教化”(Bildung)理念,守护人的精神家园,坚守民族的精神传统,从而发挥出凝聚力量。大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植个体素养,传承民族传统,同时也提升人类的精神,并且将个体、民族和人类缔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这样一种教育情怀堪称对世俗时代物质理性侵蚀教育的坚决抵抗。今天,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正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今年上半年,美国《纽约时报》发文反思,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商业化到将学生看待为顾客,而学校仅仅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供应商。教育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发达,但它的软件,它的精神内核,却渐行渐远,忘了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育好人、培育好公民。童老师谆谆教诲并以身践行的,正是教育的这份高远追求,在当今时代,这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对于完美人性的追求,也是童老师的文化诗学理论最具反思力量的地方。童老师有着诗人的纯真和感性,他欣赏美、看重美、追求美,他时常怀念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对自己心灵的滋养,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理论家的历史视野和责任感。童老师所提倡的“文化诗学”,表面上表现为一套美学理论,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其基本诉求是提倡深度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关怀,提倡诗意的追求,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关怀人的情感世界,促进人的感性、知性、理性全面发展,它所反思的是时代“拜金主义”对人类欲望的挑动,这是在物质时代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平庸时代对于犬儒主义的拒绝,是知识分子勇于担起社会责任的表达。
  将追求物质作为人生的主要目的,无论如何,都是人性的悲哀,是对人的降格,这是童老师深恶痛绝的。童老师认同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是认同它将人的崇高性放置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中。通过文化,人们得以组织自身经验并理解世界,通过文化,人能够创造并拥有对更高理想的渴求。借文化诗学之名,童老师意图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从功利化的物质层面拉回到美学的领域,重新关注人的本质问题,关注人的崇高性。他坚持十几年讲《文心雕龙》,也是一种躬亲践行吧。
  童老师是一位有智慧的学者,一位有温情的教师,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长辈。“一窗昏晓送流年”,启功先生题给童老师的这句话,如此真切,让人无限感伤地回想起他在世的无数个日子。生命到最后如此圆融,修为到泰斗的地位却没有一丝暴戾之气,仍保有对人性的期待、对精神之美的追求,童老师自身的知行合一,已经为生命赋予了让人敬仰的崇高感,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
  (责任编辑:江丽莉)
其他文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收集,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从为学生的一生着想出发,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重视学习过程与结果、情感与态度、交流与合作以及实践与探究,做到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编者按  21世纪作为信息化时代,呼唤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由于传统学习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这就需要对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倡导和创设多样、开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项目正是在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这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政策、普及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了每个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历史、区域差异等系列原因,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它引起了人们关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广泛热议。为此,2005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均衡发
敬爱的卢先生,  仁者、智者——我们衷心爱戴的乐山先生,  各位尊敬的前辈和领导,  各位亲爱的老师和同学: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庆贺中国学前教育界共同的前辈,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卢乐山先生95岁华诞,见证先生大作《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以下简称《口述史》)的首发,并就如何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讨论。  卢先生从教育世家的天津一路走来,学贯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简称“1751”工程)是由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主管、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支持的一场教育革新工程。它旨在解决山东省一些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过分依赖行政推进,自主发展愿望缺失,“被发展”现象普遍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愿望,但发展思路不清、管理方式单一,存在“形式化”“模仿”现象等问题。通过专业引领,
研读新课标 共议新教改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专题访谈  编者按:化学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开始学习的。作为一门中考科目,学生如何在时间紧迫的九年级里既能享受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之魅力,又能考出好成绩,是诸多初中化学教师实施化学新课程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期《热点争鸣》特邀请我国化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优秀教研员与大家深层次地探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潘文莉:我想先举个例子,我们在建房子时,要想盖得比较高,就要将地基挖得深,打得牢,当我们在建房的过程中或者建房完成后发现“地基”并不够坚固,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吗?在我看来,我们民族的优
某日与一位外出研学的博士朋友调侃,曰:二师兄是否已到高老庄?岳丈可好?岳母是否还貌美如花?嬉笑间我们对猪八戒的评价有了新的思考,心灵碰撞,智慧生花,我竹筒倒豆般说出以下观点:做学问要学猪八戒追求女孩,百折不挠。  猪八戒未婚配,是合理合法的追求,很多的时候,一心一意,甚至不惜一切,能放下,就是大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从这一层面,猪八戒令人尊敬。  被无数美女妖怪戏弄之后,依旧自信满满,没有屈
曾纪洲老师的《教书,不简单》,充满了传奇的教育经历、快乐的校园生活、精彩的教育故事以及烂漫的山野风光,直如一股弥漫了栀子花清香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故事中,有爱心,有智慧,更有哲理,使人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内心感动。他的教育故事,不只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心灵的启迪,更是所有教育入门者的“宝典”。    师生角色,一个曾经清晰却已模糊的问题    在《角色转换》中,曾老师阐述了课堂中的
绿色教育为引领,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编者按:大学(University),地区(District)(特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School)的伙伴合作与文化融合,简称“UDS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核心模式之一。面对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大学、地区与学校的合作共生模式促使三种不同文化的教育改革主体,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