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刘少珊:携爱共度青晖岁月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tory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刘少珊女士是爱心满溢的人,自中学毕业后她就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关注香港的劳工问题,为香港的民主和民生服务不歇。三十年的酷暑严寒,她奔走在前,不仅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还影响、带动年青一代,壮大服务队伍,扩大服务范围。她用爱心浇灌生命之花,用耐心处理琐碎事宜,在这条路上,她福泽社群,不遗余力。
  
  【林刘少珊女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学法学士,丰竹有限公司董事,青晖社区服务中心会长,韶关市海外联谊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始兴县政协委员,廉政公署倡廉大使,爱心之友中国教育(慈善)基金会副主席,香港零售批发总会副会长,世界刘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新界社团首长联谊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青晖,携手共进
  
  “为国为民好榜样,服务社群人人赞。”这是街坊送给林刘少珊女士的对联,帮助坊众,林刘少珊女士只为在人生中留下一点美好的回忆。青晖十年,林刘少珊女士淡淡言及苦与乐,“十年,个中苦乐,点点滴滴成为回忆。如若可以从头再走一趟,我还是毋悔当初。”云淡风轻却不可动摇。“苦”是她自己要少吃一点,衣服多穿一天,省下来,撑下去,因为“乐”支持了她十年。
  林刘少珊女士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中山,中学毕业后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现育有三女一子,都已长大成人,家庭美满幸福。活到老学到老,1998年林刘少珊女士顺利从暨南大学社会学毕业取得法学学位,随后又进修工商管理硕士。2000年,林刘少珊女士和一群志同道合、热爱社会服务工作的朋友一起成立了青晖社区服务中心,自此正式开始了她下半生的服务之路。
  青晖社区服务中心是一个民间的自发性义务组织,由一群有志于国内助学扶贫,及热心于香港社区服务的人士组成。十年来,林刘少珊女士和朋友们本着诚恳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为社区内的市民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在没有任何政党、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是凭借一腔热情来服务街坊四邻的。尽管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林刘少珊女士和她的战友,依然坚持着改善国内基础教育,扶助贫困地区学生和居民,培训香港青少年服务长者、贡献社会的宗旨。纵使辛苦,可他们志向不改。
  自2000年“青晖”成立开始,林刘少珊女士就带领志愿者展开了服务工作,他们服务的范围覆盖全港18个区,服务对象则囊括老中青三代。她亲切地说:“有多少资源我们就投入多少资源,只要是我们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去做。”现在,青晖社区服务中心已经拥有一万一千多名会员,他们有自己的义工团,没有政党、政府支持,他们就独立出钱出力,为民众排忧解难。
  不知不觉,“青晖”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在青晖社区服务中心的十年纪念特刊上,我们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活动排列。接受意见、处理投诉、提供义务法律谘询、协助有需要人士申请综援、协助长者电话预约门诊等;举办兴趣班、提倡康乐活动、权益宣传、义工培训等,诸如此类的服务活动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十年,每一年都是如此,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做事的实实在在,奉献的真真切切。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做到的,林刘少珊女士做这些事情,不为建功扬名,只为务实。青晖的众多成员亦是如此,不为扬名立万,但求无愧于心。
  
  服务,快乐满溢
  
  为了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青晖社区服务中心来,林刘少珊女士在2007年参加了区议员选举,争取政党和政府的支持,虽然没有当选,但是他们的服务工作仍旧继续,从未停止。
  林刘少珊女士的努力和付出大家心知肚明,有志之士都尽力协助她,他们的参与既是帮助林刘少珊女士,也是帮助有需要的人群,更是在帮助自己,丰富人生,收获快乐。
  在林刘少珊女士的影响和带动下,年轻一代也加入了她的服务队伍,年轻人的加入,不仅壮大了服务力量,也为青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成为青晖长远发展的生力军。采访时,青晖社区服务中心青年委员会主席雷文锋先生,青晖社区服务中心常务理事长胡健华先生亦在场,他们作为青年一代,正在林刘少珊女士的带领下发挥光和热。他们表示:“只为金钱而奔跑忙碌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要吸纳更多的有为青年加入服务队伍,用心投入让我们更快乐。当那些老人由排斥我们到最后跟我们说‘谢谢’时,就会无比的开心,我们会一直沿着服务的路途向前走。”林刘少珊女士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她介绍说:“同学、同事、朋友,相互带动,自愿加入,就会形成一个网,人多力量大,我们就可以为更多的人群服务。他们年轻人,很有爱心和耐心,做许多琐碎的事情也很细心,有了他们的加入,青晖的明天会更有希望。”林刘少珊女士见证了青年一代的付出,也看到了他们在服务他人过程中的成长,“没有一个是在大发脾气下做义工的人,义工作出奉献,首先少了怨气。”
  未来,林刘少珊女士将会继续带领青晖的朋友参加选举,发展会员,进一步扩大服务队伍,依靠年轻一代将社区服务做好做大。他们表示,人是最主要的,人与人之间要加强联络,将人作为首要资源进行优化,以便为更多的群众做实事,减轻基层市民的负担,改善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林刘少珊女士几十年如一日的为他人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辞辛劳,她的服务理念就是“尽自己一份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个无法摧毁的信念将支撑她越走越远,不遗余力。“青晖”的理想只是希望通过团队合作,服务社群,争取权益,捍卫人权,以己之力,为香港市民带去一份快乐。
  林刘少珊女士在服务社区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久很远,最让她欣慰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一帮热心的朋友对她不离不弃,出钱出力,默默奉献。她收获的最大快乐就是“满足”,她说:“当你看到一个脆弱的生命又在你面前茁壮成长的时候;当你在漆黑的夜里为他人点亮一盏灯,看到他们安全到家的时候……你会心满意足。”
  
  爱心,无处不在
  
  在青晖岁月中,林刘少珊女士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是救助“小梦莎”,“小梦莎”原名郑梦莎,出生在河源市紫金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先天性心臓肺动脉狭窄慢慢吞噬这这个弱小的生命。万般无助之下,她的家人带着她来到香港寻求救助,多日的奔波后他们遇到了“青晖”。看着孩子的生命希望一点一滴的消失,林刘少珊女士带领青晖的爱心人士,开始了救助“小梦莎”的行动。历时九年,他们见步行步,尽每份努力,终于成功延续了“小梦莎”的生命。后来,郑梦莎的家人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你们忘我、东奔西跑的尽心筹款,我家成员感慨万分,热泪盈眶,林刘少珊女士是我女儿的救命恩人,是我女儿的再生父母……我们会教育好孩子,用你们传递的生命和精神,去做好接力,继承你们的恩惠奉献于社会。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林刘少珊女士带领青晖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从1993年开始林刘少珊女士就开始了助学活动,胆源小学就是她在三年前参与捐款兴建的;爱心之友中国教育(慈善)基金会亦是她和有爱国心的同志共同创立的,他们一起参与捐款兴建了十多所学校;在汶川地震之前,她就在重庆捐款建了两所学校;资助孤儿更是不遗余力。林刘少珊女士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始兴县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她尤为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她带着严肃的神情地说:“我不希望看到中国的下一代仍有很多文盲,希望他们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林刘少珊女士还是香港零售批发总会副会长,这个社团也是她和朋友在2002年创立的,主要是为零售商争取一些合法权益,为他们做担保。林刘少珊女士说:“经济泡沫导致零售商生意难做,生存困难,我们为他们力争便宜一点的摊位,进货价格低一点的渠道,并为他们贷款经营做担保。”零零碎碎,林刘少珊女士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无悔付出。
  身为廉政公署倡廉大使,林刘少珊女士亦是乐此不疲地奉献,清廉是一种高贵的品行,在道德感缺失的现今社会尤为的难能可贵。林刘少珊女士在倡廉的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年之久了,她说:“香港是一个廉政的地方,我的工作主要是为新移民,讲香港廉政公署的相关事宜。”
  “青晖”是一个非牟利的民间组织,各种活动的经费均来自会员及委员的资源捐助。丰竹有限公司是林刘少珊女士“副业”,主要经营一千多亩的果园,服务社区才是她的“主业”,经营果园只是她服务社会之余的事业。
  林刘少珊女士服务社会,可谓是鞠躬尽瘁,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青晖”度过的,偶尔闲暇,她喜欢看书、听音乐、旅游,以消除疲惫,为继续服务做准备。她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去,就会发现自己很渺小,而不出去,即使博学多才,也是无用。”或许正是这种理念,才有了她服务社会的务实精神。“青晖育菁我,耕耘创未来。”青晖定会在林刘少珊女士的务实精神和真心付出的诚意下,福泽绵长。
  
其他文献
侯德耕先生是缅甸归侨,现主要涉足饮食及物流两大行业,他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领域灵活转换角色——身为三间餐厅的董事及总经理,他率真随性,以艺术的兴致烹制美食,力求给食客以独特的味觉享受,而对待物流服务公司,他则有着严谨理智的一面,经营近三十年,历经沧桑而始终稳如盘石。人生缤纷,他恪守端正态度,品质生活,稳步开创未来!    【侯德耕先生,缅甸华侨,1974年来到澳门创业,现拥有三间缅甸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6月16日晚,新界社团联会(新社联)假荃湾如心海景酒店暨会议中心7楼宴会厅举行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4周年暨新界社团联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就职典礼联欢晚会。  晚会主礼嘉宾有:中联办副主任王志民,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李元明,港区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行政立法两会议员、乡议局主席刘皇发,行政会议成员郑耀棠,行政会议成员梁智鸿,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劳工及福利局
期刊
【本刊讯】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缅怀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加强香港与中山两地侨界的合作交流,香港侨界社团联合会于6月4、5日,组织香港侨友共1200余人,赴中山、广州两地开展“香港侨界寻访辛亥先贤足迹”活动,全方位地回顾和感受百年辛亥的发展历程,追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访问团团长、该会会长余国春致辞时表示,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华侨为“革命之母”,百多年来,华侨为祖国的建设
期刊
飞安达先生的名字,是与慈善联繋在一起的,他担任主席主理澳门著名的慈善团体——仁慈堂,已经有十多年。存善念、有善行、救苦救难,成为澳门弘扬仁爱精神的栋梁之一。如圣人所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他从自己做起,奉献一份爱心,扎根于澳门,以仁慈堂为阵地,将仁慈堂四百多年中西交融的厚重历史,通过一份份爱心,通过一桩桩善举,通过一笔笔捐赠,浓墨重彩地演绎出来,让爱心与善举成为超越国界和阶层的人道之爱。
期刊
杨丕汉先生自十五年前初次从杨氏乡亲的口中听说杨衢云先烈的事迹后,便开始踏上了为其争取一个正式名份的征程。因为这段历史已经时隔近百年,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使得这段征程行走起来显得太过漫长,太过艰难。道路阻且长,却没能让一心要让这段已经尘封了百年、沉睡了百年的记忆重启的杨丕汉先生心生胆怯,抑或心生迟疑。十五年,整整十五年,他一直在为这个梦想四处奔走,不长不短,不偏不倚,而支撑着这个梦的是一直存留
期刊
王主帅先生是一位谦卑大度之人,耄耋之年形色平和,从容有度。缅甸的青山秀水哺育他成长,福建人的拼搏精神则流淌在血液里,与古玉形影相随的一个甲子,给予了他一生成长的养分,琢玉成器,养玉之温润含蓄性情。与外交好,与内情深,他曾为祖国和缅甸的友好往来贡献力量,默默奉献,纵使没有亲历去创造历史,却见证了历史的起起伏伏,收获了平实简单的幸福。    【王主帅先生,缅甸华侨,打磨玉器是其最享受的过程,玉是东方精
期刊
陈玉贤先生于1984年与一些股东共同创办了黄竹坑小巴服务有限公司。作为香港专线小巴的服务公司,该司主要负责鸭脷洲区内及连接湾仔的路线,其中一半为过隧道线路,一半为鸭脷洲本岛线路,为鸭脷洲本岛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随着油价和保险费用的逐年提高,在经营上遇到一定的困难,但他一直坚持着,希望服务更多的居民。同时,他还担任了多项社会职务,尤其关注香港区潮人联会的发展,并在南区组织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社会活动
期刊
陈宙安先生是一位智慧的人。他虚怀若谷,善于经营生活,懂得享受人生;他心怀祖国和家乡,感恩亲朋与好友。他是艺术界的偏才,拥有超乎常人的能耐,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在木刻、工艺品制作、书法、绘画、收藏、建筑力学等多个领域,拥有非同一般的领悟能力。曾把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于当时创办威鸣工艺公司,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的旅游城市。他心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在一段段平凡真实的人生历程中,在点点滴滴的事例中,诉说
期刊
饶友基先生(又名:饶炽烽)是一位爱国华侨,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都深深地打着爱国的烙印。从印度尼西亚毅然回国支持祖国经济文化建设,到前往香港参与创办爱国报刊《镜报》,到带头组织创建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校友会等聚力爱国团体,再到下海从商,各项贸易都以祖国的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他的所作所为,都凝聚着“爱国”两个字。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希望中国安定繁荣、民主法制,能够做到民富国强,而这也是
期刊
颜纯钩先生资深编辑、作家、评论家。三十岁踏足香港,从校对、副刊编辑、编辑主任,一路做到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的总编辑。多年驰骋职场,得失寸心知,他言:“得意事来,处之以澹;失意事来,处之以忍。”多年来,他以对国家强盛的关切,以对人类精神食粮高度负责任的紧张,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的能量。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他力争:从天地图书走出来的营养品,种类要繁,质量更要精!    【人物简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