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安达先生的名字,是与慈善联繋在一起的,他担任主席主理澳门著名的慈善团体——仁慈堂,已经有十多年。存善念、有善行、救苦救难,成为澳门弘扬仁爱精神的栋梁之一。如圣人所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他从自己做起,奉献一份爱心,扎根于澳门,以仁慈堂为阵地,将仁慈堂四百多年中西交融的厚重历史,通过一份份爱心,通过一桩桩善举,通过一笔笔捐赠,浓墨重彩地演绎出来,让爱心与善举成为超越国界和阶层的人道之爱。
【飞安达先生,澳门仁慈堂值理会主席,同时亦担任多项社会职务,例如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常务理事、澳门霍英东基金会信托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区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澳门政府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并在建筑置业、餐饮服务以及古董收藏等商业、文化领域均有建树。】
仁慈堂,慈善一脉相承
澳门面积不到四十平方公里,是香港的四十分之一,但是要说起文化历史,澳门则是更加渊远流长。因为中西的交融在这儿已经400多年,中国跟葡萄牙这方面的交融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而澳门的仁慈堂,现今著名的慈善团体,就是中西交融的历史产物。
在澳门中区黄金地段议事亭前地,屹立着一幢欧陆式传统建筑物,它就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甚具古典文化特色的仁慈堂大楼。就是在这里,我们采访了澳门社会知名人士、仁慈堂值理会主席飞安达先生,并得以见识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收藏。
其时正值“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文物特展”在澳门展出,飞安达先生十分支持政府举办纪念利玛窦活动,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一直备受社会尊敬和爱戴,尤其是作为澳门的一份子,飞安达先生不仅代表仁慈堂借出了十二件耶稣会藏品,更是将自己历年来的陶瓷器皿等收藏,择其一部分放到仁慈堂二楼的博物馆里展览,让公众观赏。
飞安达先生的一系列举动,都基于自己对于澳门历史文化的认知,他将收藏视为一种文化,一种兴趣,乃于把玩中,感悟历史价值所在。他说:“能够将藏品放到一起供大家观赏,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透过这些收藏,可以看到澳门的文化历史,更可以感受到澳门中西文化共融的痕迹。”他的举动,也为仁慈堂的博物馆增添了许多色彩。
仁慈堂,中西共融的历史文化产物。其创办人贾尼劳与利玛窦两人分别从社会公益及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贾尼劳创立的仁慈堂,与因为利玛窦而成立的利氏学会仍继续为澳门的慈善和文化工作发挥作用,影响流传至今,亦因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一直备受社会尊敬和爱戴。
飞安达先生介绍说:“仁慈堂创办于1569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的首任主教贾尼劳一手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已经有400多年历史,现今是澳门的慈善团体,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澳门的历史文化存在。”
提起仁慈堂,不得不说起贾尼劳主教。贾尼劳是澳门天主教第一任主教,于1568年抵达澳门,开始从事澳门教区的业务,先后创办仁慈堂、贫民医院、老人院、孤儿院、难民营、收容所及盲人重建中心等,致力于澳门慈善活动的传播。贾尼劳主教为耶稣会服务达四十年之久,于1583年逝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还成功组成了澳门议事会,奠定了澳门日后拥有自治权地位的基础。
贾尼劳主教对于澳门慈善服务所作出的贡献,随着仁慈堂一脉相承,到澳门回归祖国,飞安达先生走进仁慈堂,并被推选为值理会主席,仁慈堂慈善的光芒更是愈发光彩夺目。他善行的脚步如同流水向东,不需要号令来推动,完全发自本心,使得仁慈堂更加享有知名度,而澳门的市民也更加了解到仁慈堂的存在及历史。
怀善念,行善孜孜以求
怀善念,若无善行,善仍不是真善;有爱心而不去做,爱犹如虚名。仁义者,存善念,有善行,救苦救难,播撒爱心。如圣人所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飞安达先生有善心,更行善举,可谓是上善若水,行善可以说是他的另一人生事业。而善的本质促使着他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他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孤寡老人,更关心婴幼儿童以及一些弱势群体,在积极回馈社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传播爱和慈善的真义。
他所秉承的理念,就是尽自己的责任,去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尽量去帮助更多的人,把爱心献出去。其实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人人都献出一颗爱心,那么,生活的大地上就不会长出太多不如人意的“庄稼”,因为爱心是善行的种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飞安达先生的人生经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小时候的家庭经济环境并不太好,本来想学习法律,但都因为家庭没有经济能力而充满遗憾,他深知爸爸妈妈那时候的生活已经够困难。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段困难的日子里,他受到过人们的帮助,接到了人们伸过来的玫瑰,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他是一个过来人。
他得到了爱,又从自己做起,去奉献一份爱心。因为他是从贫困中走过,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看不到的苦楚,从而体会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究竟有多重。他说:“看起来我们每天的生活不是很糟糕,但其实有些人,他们居住的环境,他们生活的艰辛,如果不是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是不会了解的。所以每一个地方,不单是澳门,很多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不方便也不想将他们的困难公开,他们不想依靠政府的支持,因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尊严。”
所以在仁慈堂,飞安达先生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而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慈善开展。四川汶川地震,他作为值理会主席,代表仁慈堂捐出200万,热心地将自己和同仁们的爱心捐献出去。还有水灾、风灾,每一次灾难背后,都有仁慈堂播撒爱心的光芒。最近的地震、水灾、泥石流等等灾情不断,而仁慈堂同样在商量着怎样将心意送到灾区。葡萄牙一个小岛因为天灾产生灾难,仁慈堂同样捐款;海地地震,仁慈堂依然伸出援助之手。
捐赠是慈善的手段,在这些善举和数字的背后,是超越国界和阶层的人道之爱。当你奉献时,你便是善,飞安达先生带领着仁慈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带着深深的善的印记。他们选择了善行,孜孜以求之,耿耿以怀之。
其实在澳门回归祖国之前,仁慈堂的工作还没有开放到这个层次,但澳门回归,仁慈堂也因为飞安达先生等人的努力而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要让澳门居民知道,仁慈堂是扎根澳门的,仁慈堂也是澳门历史的一部分,慈善是仁慈堂一脉相承的历史责任。所以尽管回归后社会政治环境变化,但仁慈堂还是受到澳门社会的支持和鼓励,以及认同。
因为在澳门社会,飞安达先生带领着仁慈堂,所付出的更多。仁慈堂下属的安老院,免费赡养着150余位长者;盲人重建中心的50多位盲人,每天都给他们一个舒适的环境,陪他们聊天、活动;托儿所主动帮忙碌的爸爸妈妈们担负起照顾小孩的职责,并且还准备扩充规模,完工之后将可以照顾到220多个婴孩;而在澳门街坊总会所组织的一个小额援助基金,致力于解决人们的特发困难,燃眉之急,并十分关心工人的困难,每年春节前都会慰问,派送大米、腊肉等,并在去年把10万块钱分给20个家庭困难的工人。这一切,都在讲述着人间真情,大爱如歌。
飞安达先生担任仁慈堂值理会主席已经连续六届,每两年一届,虽然是义务的付出,但他依然觉得很有意义,他所投入的精力比自己在经商事业上的投入还要多。他现在同时经营着建筑置业、餐饮服务以及古董收藏等商务,但慈善,却是他永远的事业。
选择善行,他是希望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让有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世上的温情友爱,人间有情,在爱心的旗帜之下,每个人点点滴滴的努力,每一次进步都汇入爱心责任这条流淌的时代大河——善始善终的爱心应成为常态,让爱心在传递中更加壮大,让社会在爱心中更加和谐。这种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
【飞安达先生,澳门仁慈堂值理会主席,同时亦担任多项社会职务,例如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常务理事、澳门霍英东基金会信托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区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澳门政府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并在建筑置业、餐饮服务以及古董收藏等商业、文化领域均有建树。】
仁慈堂,慈善一脉相承
澳门面积不到四十平方公里,是香港的四十分之一,但是要说起文化历史,澳门则是更加渊远流长。因为中西的交融在这儿已经400多年,中国跟葡萄牙这方面的交融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而澳门的仁慈堂,现今著名的慈善团体,就是中西交融的历史产物。
在澳门中区黄金地段议事亭前地,屹立着一幢欧陆式传统建筑物,它就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甚具古典文化特色的仁慈堂大楼。就是在这里,我们采访了澳门社会知名人士、仁慈堂值理会主席飞安达先生,并得以见识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收藏。
其时正值“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文物特展”在澳门展出,飞安达先生十分支持政府举办纪念利玛窦活动,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一直备受社会尊敬和爱戴,尤其是作为澳门的一份子,飞安达先生不仅代表仁慈堂借出了十二件耶稣会藏品,更是将自己历年来的陶瓷器皿等收藏,择其一部分放到仁慈堂二楼的博物馆里展览,让公众观赏。
飞安达先生的一系列举动,都基于自己对于澳门历史文化的认知,他将收藏视为一种文化,一种兴趣,乃于把玩中,感悟历史价值所在。他说:“能够将藏品放到一起供大家观赏,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透过这些收藏,可以看到澳门的文化历史,更可以感受到澳门中西文化共融的痕迹。”他的举动,也为仁慈堂的博物馆增添了许多色彩。
仁慈堂,中西共融的历史文化产物。其创办人贾尼劳与利玛窦两人分别从社会公益及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贾尼劳创立的仁慈堂,与因为利玛窦而成立的利氏学会仍继续为澳门的慈善和文化工作发挥作用,影响流传至今,亦因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一直备受社会尊敬和爱戴。
飞安达先生介绍说:“仁慈堂创办于1569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的首任主教贾尼劳一手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已经有400多年历史,现今是澳门的慈善团体,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澳门的历史文化存在。”
提起仁慈堂,不得不说起贾尼劳主教。贾尼劳是澳门天主教第一任主教,于1568年抵达澳门,开始从事澳门教区的业务,先后创办仁慈堂、贫民医院、老人院、孤儿院、难民营、收容所及盲人重建中心等,致力于澳门慈善活动的传播。贾尼劳主教为耶稣会服务达四十年之久,于1583年逝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还成功组成了澳门议事会,奠定了澳门日后拥有自治权地位的基础。
贾尼劳主教对于澳门慈善服务所作出的贡献,随着仁慈堂一脉相承,到澳门回归祖国,飞安达先生走进仁慈堂,并被推选为值理会主席,仁慈堂慈善的光芒更是愈发光彩夺目。他善行的脚步如同流水向东,不需要号令来推动,完全发自本心,使得仁慈堂更加享有知名度,而澳门的市民也更加了解到仁慈堂的存在及历史。
怀善念,行善孜孜以求
怀善念,若无善行,善仍不是真善;有爱心而不去做,爱犹如虚名。仁义者,存善念,有善行,救苦救难,播撒爱心。如圣人所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飞安达先生有善心,更行善举,可谓是上善若水,行善可以说是他的另一人生事业。而善的本质促使着他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他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孤寡老人,更关心婴幼儿童以及一些弱势群体,在积极回馈社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传播爱和慈善的真义。
他所秉承的理念,就是尽自己的责任,去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尽量去帮助更多的人,把爱心献出去。其实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人人都献出一颗爱心,那么,生活的大地上就不会长出太多不如人意的“庄稼”,因为爱心是善行的种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飞安达先生的人生经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小时候的家庭经济环境并不太好,本来想学习法律,但都因为家庭没有经济能力而充满遗憾,他深知爸爸妈妈那时候的生活已经够困难。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段困难的日子里,他受到过人们的帮助,接到了人们伸过来的玫瑰,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他是一个过来人。
他得到了爱,又从自己做起,去奉献一份爱心。因为他是从贫困中走过,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看不到的苦楚,从而体会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究竟有多重。他说:“看起来我们每天的生活不是很糟糕,但其实有些人,他们居住的环境,他们生活的艰辛,如果不是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是不会了解的。所以每一个地方,不单是澳门,很多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不方便也不想将他们的困难公开,他们不想依靠政府的支持,因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尊严。”
所以在仁慈堂,飞安达先生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而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慈善开展。四川汶川地震,他作为值理会主席,代表仁慈堂捐出200万,热心地将自己和同仁们的爱心捐献出去。还有水灾、风灾,每一次灾难背后,都有仁慈堂播撒爱心的光芒。最近的地震、水灾、泥石流等等灾情不断,而仁慈堂同样在商量着怎样将心意送到灾区。葡萄牙一个小岛因为天灾产生灾难,仁慈堂同样捐款;海地地震,仁慈堂依然伸出援助之手。
捐赠是慈善的手段,在这些善举和数字的背后,是超越国界和阶层的人道之爱。当你奉献时,你便是善,飞安达先生带领着仁慈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带着深深的善的印记。他们选择了善行,孜孜以求之,耿耿以怀之。
其实在澳门回归祖国之前,仁慈堂的工作还没有开放到这个层次,但澳门回归,仁慈堂也因为飞安达先生等人的努力而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要让澳门居民知道,仁慈堂是扎根澳门的,仁慈堂也是澳门历史的一部分,慈善是仁慈堂一脉相承的历史责任。所以尽管回归后社会政治环境变化,但仁慈堂还是受到澳门社会的支持和鼓励,以及认同。
因为在澳门社会,飞安达先生带领着仁慈堂,所付出的更多。仁慈堂下属的安老院,免费赡养着150余位长者;盲人重建中心的50多位盲人,每天都给他们一个舒适的环境,陪他们聊天、活动;托儿所主动帮忙碌的爸爸妈妈们担负起照顾小孩的职责,并且还准备扩充规模,完工之后将可以照顾到220多个婴孩;而在澳门街坊总会所组织的一个小额援助基金,致力于解决人们的特发困难,燃眉之急,并十分关心工人的困难,每年春节前都会慰问,派送大米、腊肉等,并在去年把10万块钱分给20个家庭困难的工人。这一切,都在讲述着人间真情,大爱如歌。
飞安达先生担任仁慈堂值理会主席已经连续六届,每两年一届,虽然是义务的付出,但他依然觉得很有意义,他所投入的精力比自己在经商事业上的投入还要多。他现在同时经营着建筑置业、餐饮服务以及古董收藏等商务,但慈善,却是他永远的事业。
选择善行,他是希望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让有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世上的温情友爱,人间有情,在爱心的旗帜之下,每个人点点滴滴的努力,每一次进步都汇入爱心责任这条流淌的时代大河——善始善终的爱心应成为常态,让爱心在传递中更加壮大,让社会在爱心中更加和谐。这种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