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m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它们能力的更好施展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课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足、个性化指导等方面问题。本文主要就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大学生;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不断突显。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列入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列入高校就业工作评估范围,然而,由于各高校的实际重视程度不同,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据此,高校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成为各高校目前极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就业指导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作用,但是却没有实际行动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无法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这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学校若只是提供单纯的就业指导根本于事无补,只有在就业指导中最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择业观,健康的就业心理[1]。单纯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看作了学校例行要完成的任务,往往只是理论化的书面教学,传达部分就业形势和面试技能,针对性不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当下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2、教学计划安排脱节,缺乏连续性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只是针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对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却没有任何的指导。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这种课程产生可有可无的错觉,同时,很多学生在大四的这一年都已将心思放在了找工作的这方面,实际上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只有在大三这一年,这就造成了没有系统学习这一门课程的连续性,也有临时抱佛脚的这种情况出现,就业指导课这是一门循序渐进的专业性课程,必须贯穿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过程当中,各高校要计划安排好不同年级的授课内容,但就目前的情况很多高校缺乏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实效性不强,使实际授课效果不明显,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和择业能力的提升。
  3、授课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校只以统一编写的教材作为授课重点,仅限于通过灌输式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信息,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择业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忽视了大学生各专业的实际就业差别,缺乏针对本校、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江苏部分高校8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高达20.7%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授课水平一般,结合专业太少[2]。一部分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课后认为:"去了用处不是很大,恐怕不如参加几次实际的招聘会有用。"
  4、教师队伍不够专业
  就当前情况,中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高校都没有组织专业的培训,在课堂上大多时候都是照本宣科,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同时,据调查,目前从事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专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涉及心理、法律、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又要熟悉就业政策,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院系分管书记、专兼职辅导员成为教学主力,他们在从事实际就业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就业经验,但是由于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性学科,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及学科研究能力,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否则,临时组建的就业指导课队伍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对策建议
  1、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交融
  高校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因此,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重视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就业指导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做好就业指导的宣传工作,使学生也对就业指导课有着充分的重视发挥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3]。端正授课态度,最大程度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关系,就业指导成为思想教育的平台,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就业指导的核心关键内容。因此只有借助就业指导的平台,宣扬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就业指导的效果。
  2、统筹规划,把就业指导课贯穿于每个年级
  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让学生提早了解就业方面的知识,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当然,不同阶段,要各有侧重。如,一年级开展能力倾向测评、素质测评,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专长,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制订出适合个人的发展目标。二年级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强化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主要开展择业观念教育和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和就业竞争力。四年级主要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进行求职技巧、面试技巧和择业程序的指导等。通过这四年的一连串教育,学生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也对整个就业环境也有了全面的了解,这对他们以后的正确择业有了很大的帮助。
  3、丰富授课内容,针对性施教
  高校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任课老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要通过广泛收集信息和阅读有关方面文献资料,全面、系统、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要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引用不同的案例进行研讨,采用案例教学法,教与学双方直接参与,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实现以学生体验为基础,激发学生情感,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案例产生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主动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识掌握牢固,理解深刻,运用灵活。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讨论这种方式实现对感性经验的总结,从而达到理性认识,教师在讨论之后,提出结论性意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就业指导课师资渠道。
  加强现有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考取职业指导师的相关资格证书;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须加强有关就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聘请就业、创业成功的校友或其他杰出代人士兼职指导师,目前很多高校在开放式就业指导课教学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尝试,如华中科技大学邀请知名校友开设鹏程讲座、湖北大学邀请著名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等,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对目前多所高校学生关于就业指导课的意见采访,"几乎所有学生均表示希望获得职业规划与求职指导课程,近半数学生表示特别希望听到用人单位来讲课"[4]。由于中国特殊的教育体制,高中时代唯一的追求是考大学,然而学生却对于大学专业一无所知,读了大学后对将来的就业也一脸茫然,他们对就业指导课也抱着非常现实的态度。如果就业指导课教师所讲内容对找工作没有切实的作用,他们基本上不去上,他们对知名校友、企业家的讲座更感兴趣,从中所受启发也较多些。
  参考文献:
  [1]蒋燕.基于学生角度的就业指导师现状调查和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
  [2]刘顺.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知识经济,2009,(1).
  [3]"学院派"不敌"草根版"[J]..中国青年报,2009-9-20.
  作者简介:余国师(1983-),男,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研究。
其他文献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著名诗词。西塞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山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27万。全区现有中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创新普查方法 ,更好地取得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 ,有效提高普查表的上报率 ,是此次经
期刊
事例:rn奶奶带3岁半的菲儿到公园玩儿.公园的空地上新近放置了一个大大的气垫床,充足气后有1米多高,6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在上面蹦来蹦去.气垫床是个人承包经营,孩子玩要收取费
“男主外,女主内”是大部分家庭的典型分工模式,父亲忙于赚钱养家,常年在外奔波,即使偶尔在家也不能有质量的陪伴儿童,导致学前儿童普遍缺乏父爱.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与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实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数学具备抽象性、逻辑性
摘 要:本文针对传播学的认识误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混淆进行澄清,从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上分析我国传播学学科定位的偏差,及这种偏差所造成的传播学教育对象及目标的偏差,旨在对传播学学科的本土化建设作以反思和探索。  关键词 传播学;新闻学;学科属性;研究方法;培养目标  在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是并列的两种学科,"传播学"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而"新闻传播学"的学科门类属于"文学",这就给人造成误解
资源的稀缺性与需求的无限性,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管理创新就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范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倍增。这种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