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树林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东头祁姓家屋后是一片杉树林。那树叫刺沙树。那些针刺一样的叶子常年从粗壮的枝杆上密密匝匝地往外延伸。这是当年“明剅村”最庞大的一片树林了。
  谷雨时节,麻雀,斑鸠,燕子,还有些不知名的鸟儿,不请自来,哗啦啦赶集一样飞到杉树林。它们白天在树梢上追逐嬉闹,啼声一浪接一浪。夜晚,鸟儿们伸出指爪,不时地回头,警觉地环顾一下四周,然后蹲在一截随风轻轻晃动的枝干上入寐。
  那年,我十岁多,大我几岁的堂兄是一个顽皮的青年。他长年蓄着长发,半边脸被一头黑发遮盖,朝前望或者与人对视时,习惯性地向上把头往侧后一甩,头发瞬间汇积起来。他养有一条狗,倘使他蜷起无名指吹声哨子,那狗立刻呼呼呼地跑来,绕着他吐出长长的红舌头,就像一个要好的知己。在“明剅村”民风淳朴的小天地里,像堂兄这样的人,极容易被人们视为“游子哥”。
  黄昏临近,吃过晚饭的人们聚拢一起,漫不经心地聊了会天就散了。男的回屋子里拿一条长凳,把锅里烧热的水端出来洗脚。女人们把洗好的裤头拿到枣树和槐树的枝杈上挂着。堂兄沿着村子转了一圈,碰上哪家的老母鸡悠悠地觅食,没准儿那老母鸡就会遭殃了。一些大嫂看到堂兄从门口过,就会默默地乜斜一眼。有时还会挤出一丝假笑,那种不自然的神态把一个乡村妇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表露得一览无余。有时,还没等堂兄走近,她们会用些惊讶的口吻:“哎呀呀!哥来了!”
  村子里的晚上,幽静而安谧,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把水银一样的光洒在房前屋后的巷道,洒进那片杉树林中。阵阵夜风,吹来不远处庄稼的清香,萤火虫不时从杉树林窜出来。我们一群差不多大的孩子紧跟堂兄身后,游鱼一样,在树林边来来回回。
  堂兄掌一把上了锈渍的铁质电筒,放慢脚步,大伙儿少言寡语的沉静。手电的一束光从林中直插夜空。星光朗照,杉树叶子上的一丝湿气,偶尔闪出五色的光。一些灰鸽子,麻雀,喜鹊甚至还有野鸡把爪子落在杉树枝上。它们在夜色里一动不动,一束光扫在身上时,啾啾唧唧地叫上一声。堂兄单手端起一把气枪,眯起眼睛,手指扣动扳机。“砰”地一声闷响,一刹那,一只灰鸽子在精准的枪响下应声而倒,旁边树上好几只机灵点的家伙,被突如其来的情景惊吓得一飞而起,不辨方向地四下逃窜。
  昔日贫困而温暖的纯真时光,那个走远了的时代,那片在东升的晨光中泛出点点光亮的杉树林,还有杉树林边开得缓慢的野菊花,红草莓,如同记忆深处的一缕炊烟,一弯下弦月,在心海里幽幽地回荡,经过世情的风雨,尘封在岁月深处。
  不久之后,村头龙鳞虎爪的一棵柳树上悬挂着的高音喇叭,刮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乡民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自主权。集体生产时的机井,放置农具的砖木房舍,重达几吨的柴油灌溉机械短暂的沉默之后,逐一等待分割,进入自己生命的尾声。那片上苍赐予大地和谐之美的杉树林,那个无畏岁月苦寒,与村庄的日子纠缠不休的美丽乐园,无法获取幸免,被砍伐的巨大阴影笼罩。
  杉树林日益散发出一种悲悯的气氛。那些安营扎寨的乌鸦,时不时绕在高高的枝头上叫。少年的我,常常听人们讲,乌鸦绕着叫,一定是一种不祥之兆。我听不懂鸟儿的声音,也无法参得出她们将要流离失所时,对自己家园本能的不舍。
  暮秋时节,杉树林周围半枯的草在风里揺动。几个身强力壮的乡民吆喝着手持斧子、篾刀、锯子来到杉树林。一场大的砍伐与杀戮就此拉开序幕。一根根葱郁苍劲的杉树接连地倒下,刺果滚落一地。斧子挥砍下去,一次一次发出不同的沉闷声,树一次一次发出“咔嚓”的断裂声。鸟从窝里惊悚地飞出来,人越聚越多,鸟儿一点也不在乎,在天空下拼命扑展的翅膀甚至把自己的羽毛都抖落下来。
  这片浓缩着“明剅”这块土地上一个时代印记的杉树林,一个见证了太多家族興衰和人类出生与死亡的杉树林,没有湮没自然灾害的风雨,而是遭到最为彻底的人为的毁灭。我的让我爱恨交织的先辈们怀着一种愚昧而自私的心理,在时代的变迁中,切齿痛恨地将庇佑大地子孙的杉树林夷为平地。
  成年以后,当我以一个写作者的敏感心理用笔去记录的时候,遥远的时间之海,已经永远埋葬了那片杉树林。乡民们在杉树林的遗址上耕种与收割,少有人再去议论,或者去联想一些当时的景况。而我顺其自然地在某一天茅塞顿开,明白了那些在林子里安身立命的鸟儿,被斧子笃笃笃的劈砍声惊扰时,意识到家园的不复存在,那种不停低飞,不停盘旋时的哀鸣!失去家园,它们在天空下,面对更多尘世的风雨,更多生命里的凶险与不测。
  一晃我就过了四十多年。当年握着斧子,扬起爆胀肌肉的乡民,有的已经作古;有的面目全非,下不了床;有的牙齿完全脱落,拄起一根柺杖,在村子里缓缓地移步,十足的老爷子派头。被他们砍伐的杉木一部分做了屋子的主梁,一部分锯成了椽皮,算是各得其所。深藏在泥土地里好多个冬夏的树蔸突兀地紧抓住泥土,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气脉,好多年了,还没有腐烂干净。“明剅”的雨在春天特别长,连日阴雨,树蔸的一圈会长出一朵朵壮硕的木耳,好像向人们昭示她们曾经是方圆几十里唯一可以称为森林的王国,在乡土大地上的声名赫赫。而一旦在世事的变迁里化为灰烬时,从此不知所终。如同村庄里走散后的一些人,没有刻下墓碑,记不起名字。
  站在一片记忆的废墟前,那片杉树林的影像纷至沓来。身在浮世,想起年少时溽热的夏天,我赤足走在杉树的林荫中,清幽的凉风拂过我赤裸的身子。想起夜晚随着堂兄拿一把手电在林中打鸟时的情景;想起拿一把小铁铲,剖开杉树林周围长满植物的泥土的肌肤;想起那些枯萎在岁月深处的芬芳。
  想的时候,我对生命更加敬畏。想的时候,我怅然若失,心扉痛彻。
  责任编辑:晓月
其他文献
摘要:王尔德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在创作中宣扬“唯美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现代主义的作家。事实并不尽然,王尔德在“理论”与“实践”中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他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秉承了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等理念,实践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精神。本文试从分析比较王尔德与波德莱尔之间的“师承”关系入手,阐述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如何“玩弄”罪孽的并藉此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期刊
摘要:批评界对奈保尔的评论多集中在其作品的“后殖民”特征上,而奈保尔本人提倡作家应当是世界人,认为作为世界人的作品不应该囿于狭义的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本文以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悲喜交加的人生故事的解读,揭橥作者对寻绎“自我”意义的个体的悲悯情怀,对他们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肯定,以及作品所蕴涵的超地域性的人类关怀。  关键词:奈保尔;个体生命;自我价值;后殖民
期刊
江的存在  必有其渊源,深邃  河的呈现  定有其格调,清新  高原的雪  与阳光融为一体  一改固定的姿态  化成水之精灵  江河翻滚玲珑的晶光  無不诠释,玉洁冰清
期刊
任金魁五岁上就跟着父亲杀猪宰牛,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尽得父亲真传;配上一副好身板儿,杀猪宰牛,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刀了结牲畜性命,是张家店方圆百里屠宰行的领军人物,乡人谓之任一刀。  豫东乡下,逢上谁家婚丧嫁娶寿诞添丁,都要杀猪宰牛,宴请亲朋。接到请柬后,任一刀将牛耳刀磨得精光闪亮、削铁如泥;尔后祭刀,他把刀摆在当堂中央,点上香炉,“嘭嘭”四个响头,起身,拿红绸把刀包了,在妻子金秀温软的目光中去了
期刊
唐小渡应聘到《金蚂蚁》杂志社做编辑时,麦芒已从主编的位子上退休多年。此前,麦芒曾经给唐小渡发过小说专辑与评论;作为回报,唐小渡也掏钱买过他的作品集。这种投桃报李的事,相信在不少作家与编辑身上都曾经发生过,时过境迁,大家自然而然很快就会淡忘了彼此。  唐小渡真正对麦芒的认识与了解,是从他到了《金蚂蚁》杂志社之后。退休后的麦芒仍然笔耕不辍,隔三岔五将信件送到杂志社收发室,顺便领上一沓信封与稿纸什么的。
期刊
我在当地一家敬老院当义工。敬老院的老人中有个叫八爷的退伍老兵,一辈子未娶。老人的房间里有一个“泥咕咕”。准确地说,是一只燕子形状的“泥咕咕”。色彩已经不是那么鲜艳了,底色是黑色,背部是用绿、红等勾勒出树叶状的羽毛,两只彩绘的耳朵上各有一个洞眼。可爱,古朴,拙中透出雅来。这么一个古旧的物件,老人却视若珍宝,我要给它擦拭,他都不让。又一个周末我去敬老院的时候,带了一个新的“泥咕咕”,打算把八爷那个换掉
期刊
瑛子是外乡人,师范毕业后,分配来这个小镇,她长得健康又漂亮,点漆眼,肌肤瓷器样白,一双大长腿小鹿般矫健,晃花了小镇一帮男青年的眼。追求瑛子男人有小镇公务员、供电局职员、法律事务所的律师……瑛子即便是挑,也是要挑花了眼。  正当瑛子以为要过起繁花似锦的好日子,谁料老天却不按脾气出牌,一场急性阑尾炎向她袭来。瑛子连夜被同在单位宿舍里住的女同事送去了医院,瑛子爸妈即刻从上海赶了回来,他俩是老实巴交的小本
期刊
山门大当家  木空没事时总望着山门外的一丛海棠发呆,师傅说当年就是在这里捡到的他,然后他就在庙里一天天长大了。他想象着,一遍遍地想襁褓中的自己躺在海棠树荫里的样子。  这天,他正坐在那丛海棠下发呆,远远望见几个扛枪的人朝庙里走来,他忙一溜小跑去告诉师傅。  师傅迎出来,合掌施礼,说佛家净地,请好汉留步。  为首的一个腰插短枪的哈哈一笑说,我们不是剪径的好汉,是抗日游击队。他身边的人说,这是我们王大
期刊
潍坊与李清照  喜欢一个人,喜欢诗、喜欢风雅。这是嗜好,也是崇敬!这份情怀于我,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身心的检测。早知道潍坊是上苍镶嵌在胶东的一颗明珠仙境,而在这颗明珠里还居住过一个神仙一样的女人;李清照。或许因为喜欢她的缘故,所以从心底对那片土地充满了向往。或许还为另外一个情结,总之,我要再去潍坊!再看看那个我梦中心底都恋恋不忘的神圣土地。  史记记载:潍坊自秦朝成为京东古道的重要枢纽,明清以“
期刊
初秋的早晨,一辆披着晨曦的城市公交车稳稳地停靠在永安街头。永安堡通公交了!永安堡通公交了!乡亲们奔走相告。这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微风、暖阳。然而,这平凡中又蕴含着不平凡。武汉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造全面完成,城乡交通从此不再受阻,乡村出行翻开了新篇章。  城乡公交一体化,这是历史的飞跃,其影响绝不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汉阳县农村全面供电。公交车开到家门口,这是乡亲们梦寐以求的事。“上车一小步,社会变革一大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