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的启示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v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上榜的五部作品分别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和李洱的《应物兄》。
  因为是梁晓声老师的同事,且《人世间》以最高得票力拔头筹,所以我首先关注到的是这部作品,也特别关注了梁老师在第一时间对《现代快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回答。网络上对《人世间》的介绍基本是一致的:《人世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饱含深情的总结性作品,展现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健旺的创作活力,标志着梁晓声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人世间》是我国近20年来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小说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有媒体描述得更为细致,认为这部作品中有梁老师个人及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身影,是一部由个人命运变迁反映社会生活巨大变革的伟大作品。
  《北京青年报》对梁晓声采访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作者感同身受,满怀深情,立足底层,直指人心,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歡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他(梁晓声)说:“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
  因此,有不少网友评价说:我坚信人生不能没有文学,因为文学可以直抵人心和灵魂。
  我赞同这些网友的看法,也认为人生中不能没有文学。文学是浓缩的人生,是鲜活的历史。《人世间》只三卷,就是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这是其他文字样式所难以承载和实现的。《人世间》如此,其他成功的文学作品,莫不如此!
其他文献
陈楠  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文壇的两位杰出人物,两人的名字经常一起出现,经常能听到元白、元白乐府、元轻白俗之类。他们在创作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在为人处世上有相似之处,在政治坚持上有相似之处。因为性情相投,元稹和白居易自青年时代建立友谊之后,惺惺相惜,互相酬唱,相互支持鼓励,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一段文坛佳话。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元稹和白居易同时参加吏部考试,同时考中了拔萃甲科,现在
期刊
一个人独行于沙漠时,白天会感觉到头顶被太阳炙烤的酷热,更会体验到脚底下沙漠笑里藏刀的软性折磨,感觉身体的能量在迅速流失,喉咙越来越紧,对水的渴望呈几何级数增长,长时间行走后,汗流浃背, 气喘吁吁,脚步开始趔趄,就想停下来不走了!这时候意志力的物质性越来越明显了。最令人恐惧的还不是这些因素,而是对迷失方向的极度担忧。   夜晚里的沙漠是月亮统治的世界,一轮大于脸盆的月亮从沙丘中跃出,其柔和的光芒洒满
期刊
稻草人  它就那样静静地站着。雷鸣风啸,炙日可烤。  它就那样轻轻地看着。日月星辰,四季轮迭。  它就那样默默地听着。镰卷着风,犁披着雨。  它就那样淡淡地活着。不悲不喜,不怨不悔。  没有战士护盾般的盔甲,却有着战士睥睨风云般的威严。固守着小小的城池,无君主,只子民。干瘪的身躯,拼尽全力抵挡入侵的千军万马。  不言不语,麻雀和野鸡已经望而止步。嫩雏儿的麦芽变成大片摇曳的麦浪,玉米苗儿从塑料薄膜中
期刊
奶奶讲的故事,总是从农村老太太们捡起地上的牛粪说起。  那时候,人们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窒息中喘过气来,日子还是紧巴得很,吃菜团子充饥也是常有的事。后来承包土地,有了地的奶奶日子越过越有劲儿,晚上织布裁衣,鸡叫就摸黑下地干活。人们不再比穷,开始想富,向往传说中的富裕生活,村里各家各户为成为“万元户”,省吃俭用,勤劳耕作。连那些曾经喜欢坐在街角晒太阳聊天的老太太们,看到了大街上遗弃的牛粪,也会争先恐
期刊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中国故事。   现在许多文学作品包括艺术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   那些拳脚、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   比如,中国文化中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关于中华民族对宇宙自
期刊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美术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它代表着中国古典绘画白描人物画的最高水准。其在艺术技法创新,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等各个方面都可谓完美,达到了一个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堪称“冠绝于世”。画作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八十七位神仙人物列队出行的宏大场面。图卷画面构图严谨而灵动,疏密错落有致。笔墨洒脱明快,线条遒劲且富有韵律。人物形神刻画精妙,笔笔细致入微,形体动态生动优美。画面以白描
期刊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在长达一百二十回的小说中,贾宝玉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但作者在书中给予他的尽是骂名。“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通篇看来,他不过是个只贪享乐,不爱读书,终日混迹在脂粉堆里的顽劣子弟罢了。但以黛玉之清高,宝钗之城府,妙玉之孤傲,会看上这一无是处的公子哥吗?
期刊
有一位叫祝媛莉的记者,为我女儿写了篇温馨的报道,题目是《黄澜: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中打造“爆款”》,再加个吸睛的副标题,叫作“《我的前半生》《如懿传》等爆款剧集操盘手,艺术与商业平衡木上的‘舞蹈家’”。   此文网络上传得很多。   因为文中多有提到所谓的家教、家庭影响,所以不少朋友打电话来,或是干脆当面拦住,非要我说说教女“心得”不可,最好是“秘籍”,以便学习参考。   都说你女儿是成功人士了,你
期刊
鸿荒中出现大轱辘车是我趔趄学步的时期。那是午后的时光,我从蒙眬的睡眠醒来,眼中第一个画面,是空空荡荡的三面环炕,不见一人一影。西窗透着老式窗户纸浸透豆油的晕黄之光,看不到外面。我眼中的第二个画面,我已经站在窗前的栅栏里,小手抖着一块布在哭。栅栏不高,跟我一般,里边似乎有缸之类东西,栅栏上晾着的我的尿布。我不知怎么从屋里出来怎么站在那里,这个过程没有记忆。第三个画面,灰蒙蒙的天空看不见太阳,四处长满
期刊
曾阅读《美文》杂志上的“汉风专刊”,上面刊登过一篇题目为《生与死》的文章,我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也想用同样的题目写写我对生与死的看法,因为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就是“人死后会留下什么?中西文化对此有什么不同看法?”   韩国有一句俗语说“虎死留皮,人死留名”。直接解释是老虎死了留下虎皮,人死了留下名声,意思是人在平日一定要多做善事,才能在身后留下好名声。那么,我们死后留下的真的只有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