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11月,重庆文化界在准备为-郭沫若庆祝50岁生日时,突然接到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N的贺诗。自古文人相轻,更何况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生活情趣也大相径庭。一向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陈,为何会为郭的生日写来贺诗呢?而郭又为何会在回赠给陈的和诗中,称陈是“湖海当年豪气在,如椽大笔走蛇龙”呢?两支震动民国文坛的如椽大笔
陈布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1890年11月15日生,浙江慈溪人。1911年,他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来到上海,在《天铎报》任职。
陈布雷很快就成为了名记者。他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反对帝制,宣扬共和的时评,在读者中很有影响;孙中山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他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他又转到了《商报》,仍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
陈布雷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不仅与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的主张不谋而台,也和中共的主张基本相符,孙中山曾说《商报》“可以称是忠实的党报”;中共著名理论家萧楚女亦曾致函《商报》,赞扬它的革命精神。
郭沫若是新文化运动的闯将。1919年,他在日本写出了《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心灯》、《炉中煤》等著名的新诗。1920年,他又出版了他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三州集》。他的第—本诗集《女神》也于1921年出版了。《女神》奏响了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1923年,郭沫若放弃了他在日本的学业,回国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起,以《创造季刊》为阵地,又先后创办了《创造周报》和《创造日》,使创造社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青年中声名鹊起。
两人各自投向了不同的营垒
郭沫若不仅是个学者、诗人、作家,而目还是—个革命家。1926年3月,他到广州,担任了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结识了正在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和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在周恩来的影响下,毅然投笔从戎,出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同叶挺、贺龙—起,从广州一路打到武汉,经历了贺胜侨、汀泗侨等著名战役。
而此时的陈布雷则被蒋介石看中。1926年春,郡力子受蒋之托,从广州来到上海,给陈带去了一张蒋总司令的签名照片,并告陈:“蒋总司令对阁下的文采颇为敬慕。”1927年正月,蒋介石在南昌召见了陈。同年二月,陈便在蒋介石和陈果夫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
初入蒋介石幕下,陈备受器重。他尝回忆说:“蒋公每三四日必招往谈话,间亦嘱代拟文字。”他帮蒋写的第一篇演讲稿,是在南昌发表的《告黄埔同学书》。自此陈为蒋效命驰驱,凡二十载。在此期间,蒋向全国发表的文告,均出自陈手。为蒋捉刀任务之繁琐,要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陶希圣尝回忆说:“委员长对每一篇文告,都要不停地修改,数易其稿,至多有十八次易稿之事。”试想,一篇数千言的文稿,竟要修改十八次,天下有多少绍兴师爷经得起这般“折腾”?而陈却始终无怨无悔,戮力以赴,默默扮演着“蒋介石文胆”的角色。
也就是在和蒋的南昌会面中,陈第一次见到了郭。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其在南昌,“所见党内要人为谭组安、李协和、朱益之、陈公博、郭沫若诸君”,可见当时郭已是蒋总部中的一位要员。可是,郭却与陈相反,偏偏不买蒋的账,因为他已从蒋的言行举止中,已察觉到了他欲背叛革命的祸心。
早在蒋介石发动“四·—二”反革命政变前的3月31日,郭就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痛揭蒋的反动真面目。文章指出:“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文章还号召“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条路,便是起来反蒋!反蒋!”
是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在南昌起义。4日晚,郭就赶到了南昌,出任了南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和宣委会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开除了南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国民党党籍,并对这些人下达了通缉令,一面调集大批兵力围攻南昌。
郭沫若不仅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所吓倒,反而提出了加入中共的申请。9月初,起义军到达瑞金后,在—所小学教室里,由周恩来领誓,郭沫若、贺龙共同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起义军战斗失利,党组织决定安排一批领导人去香港和上海,余部到海陆丰去建立苏维埃政权。郭沫若先到了香港,11月初,又秘密潜回了上海。但上海也不是可以久留之地。周恩来劝他去苏联。但就在他准备动身之时,却突然患了斑疹伤寒,等他病好后,去苏联已不可能。他本来耳朵就不好,经过这次重病,几乎丧失了听力。后经党组织批准,他决定携全家前往日本。当时,党中央还想在经济上给他一些资助,但他知道党这时也很困难,就毅然拒绝。
陈说服蒋成全郭回国抗日
从此,郭洙若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活。在日本期间,他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甲骨文研究》等著作,创造性地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并出版了小说《漂流三部曲》和散文集《小品六章》等,还出版了诗集《星空》、《瓶》、《前茅》和《恢复》。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急切地想回国抗日。但国内还在通缉他。为此,他只好委托好友郁达夫专门拜访了陈布雷,陈慨然答应为郭说情。尽管他深知蒋介石对郭那篇讨蒋檄文仍耿耿耿于怀,但还是甘愿勉为其难。
其时,蒋说:“这个人(指郭)哪,当年他骂我是很厉害的嘞!”见状,陈只好捧出享陆日本出版的《两周金瘦:辞大系》和《殷契粹编》等一叠书说:“委窿,据说,郭洙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全面抗战爆发,国家急需人才,他想回国参加抗战,这不特意要我来请示委座……”蒋顺手翻了翻那两部书籍,说心里话,他是没心思看的。但是对于他这位忠实的幕僚、文胆的话,还是颇为重视。他清楚,陈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最令他欣赏的是陈能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视为一体,对蒋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所以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蒋合上书,若有所思地问:“他真的是在研究乌龟壳和骨头吗?” “不错,是这样的。”陈趁势说道:“这是—个人才,人才难得啊!”
“可是他写我的文章……”
“蒋先生,”陈鼓起勇气,又接着说道:“此—时也,彼一时也。那时是各为其主,现在他就是研究古代历史。若把这种人网罗起来,正可以说明蒋先生的宽容大度,用人唯才。”这话说得很让蒋受用,蒋脸上浮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那么这个通缉令……”
“蒋先生,我看正好以抗战开始,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共赴国难为理由,撤销了这个通缉令。”见蒋已有所松动了,陈又说:“郭是个日本通,我们要抗日,正有可借重他的地方;而且他现在处境很危险,日本政府已派人严密监靓他了。”
蒋终于点头说道:“那我就写一张手令,撤销了这个通缉令。”
陈非常高兴,但转而又对蒋说道:“蒋先生捐弃前嫌,而人才,为海内外所景仰。可是这个通缉令还不能马上公开撤销,因为一旦公布,反而使他走不脱了。蒋先生,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处理好了。”
随后,陈布雷便把这消息告诉了郁达夫,并转告中共。后在中共的精心安排之下,郭终在1937年7月25日,化装后乘“日本皇后”号头等舱回到了国内。
7月27日,郭到达上海。9月19日,蒋介石就电召郭沫若去南京。24日傍晚,蒋介石在陈布雷的陪同下,接见了郭。
对于郭回国一事,陈自然是分外高兴,当时—些国民党上层人物如陈仪、邵力子、张群等都给蒋介石做过工作,但陈可称得上是最有力的疏通者。
见面时,陈很诚恳地对郭说:“很欢迎沫若兄常来谈谈,说句实话,只有道德相同的人,我才愿与之交往。那些乘机发国难财的人,即使到我家,我也是不见的。”郭沫若也很坦诚地说:“我也很佩服先生的如椽大笔,请多为鼓吹抗日而出力啊!”
诗词唱和惺惺相惜
郭沫若回国以后,即投身到了组织和团结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救亡的活动,筹办了《救亡日报》,并在周恩来的多次敦促下,出任了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与抗战有关的文化宣传工作。而陈布雷在蒋介石身边工作,宣传工作正是他重点抓的一个方面。因此两人就有了频繁的接触和联系。有时,郭应蒋介石之邀,参加一些会议,或单独会见,陈总在坐。这期间,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先后创作出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等6部历史剧,借古喻今,配合抗战。陈始终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关注着郭,尤其叹赏他从日本归国时,写的那首《归国书怀》,称之为“至诚之作”,“沁人肺腑”,并多次同友人谈起这首传诵一时的诗篇。
1941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的五十寿辰,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重庆文化界发起大规模庆祝活动。其时,周恩来曾对陈布雷的外甥,当时在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任职的翁永泽说:“小翁,请你转告布雷先生,我们共产党人对他的道德文章是很钦佩的,但也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要为全中国四万万人民服务。”
第二天,翁永泽就把周恩来的意思传给了陈布雷听,他沉思良久,避开正面回答,说:“恩来先生我是衷心敬佩的,只可惜国民党中像周先生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当陈得知重庆文化界正准备给郭庚况生日时,立即写了一封贺信:
沫若先生大鉴:三叶集出版之先生,创造社时代之先生,在弟之心中永远活泼而新鲜。至今先生在学术文化上已卓尔有成,政治生活实渺乎不足道,先生之高洁,先生之热烈与精诚,弟时时赞叹仰佩。弟虽一事无成,然自信文士生涯、书生心境,无不息息相通。国家日趋光明,学人必然长寿。此非寻常祝颂之词也。唯鉴不尽。
弟陈布雷谨上
过了几天,陈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组贺诗:
郭沫若君五十初度,朋辈为举行二十五周年创作纪念,诗以贺之。
滟滪奔流—派开,少年挥笔动风雷,低徊海澨高吟日,犹似秋潮万马来。
搜奇甲骨著高文,籀史重徵起一军,伤别伤春成绝业,论才已过杜司勋。
刻骨酸辛藕断丝,国门归棹恰当时,九州无限抛雏恨,唱彻千秋堕泪词。
四
长空雁阵振秋风,相惜文心脉脉通,巫岫云开新国运,祝君彩笔老犹龙。
当郭洙若见到陈的贺诗时,马上问询秘书:“是否是布雷先生手笔?”秘书据实以告:“诗是陈自己写的,写在贺幛上的,则是陈的助手陈芷町的代笔。”郭稍加思索,立刻挥笔写了一首答诗,并附了一封谢信,如下:
畏垒先生赐鉴:五十之年,毫无建树,猥蒙发起纪念;并叠赐手书勖勉,寿以瑶章,感慰之情,铭刻肝肺。散用原韵,勉成俚句以见志。良知邯郸学步,徒贻笑于大方,特亦不能自已耳。尚乞教正,为幸。
专复敬颂
时祉
弟郭沫若顿首
十一、二十三
一
茅塞深深未易开,何从渊默听惊雷,知非知命浑无似,幸有春风天际来。
二
欲求无愧怕临文,学卫难能过右军,樗栎散材绳墨外,只堪酒战策功勋。
三
自幸黔头尚未丝,期能寡过趁良时,饭蔬饮水遗规在,三绝韦编爻象词。
四
高山长水仰清风,翊赞精诚天地通,湖海当年豪气在,如像大笔走蛇龙。
1948年11月,在人民解放战争隆隆炮声的震撼下,陈布雷这位才思敏捷、笔扫千军,却甘为蒋介石操刀代笔的“文胆”,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心境,伴随着总统府萧瑟寒风中的片片落叶,选择了与蒋家王朝同归于尽,自杀身亡。此时的郭沫若,正意气冈发,取道香港奔赴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的工作,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高潮……
张宁据《党史纵横》整理
陈布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1890年11月15日生,浙江慈溪人。1911年,他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来到上海,在《天铎报》任职。
陈布雷很快就成为了名记者。他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反对帝制,宣扬共和的时评,在读者中很有影响;孙中山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他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他又转到了《商报》,仍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
陈布雷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不仅与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的主张不谋而台,也和中共的主张基本相符,孙中山曾说《商报》“可以称是忠实的党报”;中共著名理论家萧楚女亦曾致函《商报》,赞扬它的革命精神。
郭沫若是新文化运动的闯将。1919年,他在日本写出了《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心灯》、《炉中煤》等著名的新诗。1920年,他又出版了他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三州集》。他的第—本诗集《女神》也于1921年出版了。《女神》奏响了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1923年,郭沫若放弃了他在日本的学业,回国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起,以《创造季刊》为阵地,又先后创办了《创造周报》和《创造日》,使创造社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青年中声名鹊起。
两人各自投向了不同的营垒
郭沫若不仅是个学者、诗人、作家,而目还是—个革命家。1926年3月,他到广州,担任了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结识了正在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和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在周恩来的影响下,毅然投笔从戎,出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同叶挺、贺龙—起,从广州一路打到武汉,经历了贺胜侨、汀泗侨等著名战役。
而此时的陈布雷则被蒋介石看中。1926年春,郡力子受蒋之托,从广州来到上海,给陈带去了一张蒋总司令的签名照片,并告陈:“蒋总司令对阁下的文采颇为敬慕。”1927年正月,蒋介石在南昌召见了陈。同年二月,陈便在蒋介石和陈果夫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
初入蒋介石幕下,陈备受器重。他尝回忆说:“蒋公每三四日必招往谈话,间亦嘱代拟文字。”他帮蒋写的第一篇演讲稿,是在南昌发表的《告黄埔同学书》。自此陈为蒋效命驰驱,凡二十载。在此期间,蒋向全国发表的文告,均出自陈手。为蒋捉刀任务之繁琐,要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陶希圣尝回忆说:“委员长对每一篇文告,都要不停地修改,数易其稿,至多有十八次易稿之事。”试想,一篇数千言的文稿,竟要修改十八次,天下有多少绍兴师爷经得起这般“折腾”?而陈却始终无怨无悔,戮力以赴,默默扮演着“蒋介石文胆”的角色。
也就是在和蒋的南昌会面中,陈第一次见到了郭。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其在南昌,“所见党内要人为谭组安、李协和、朱益之、陈公博、郭沫若诸君”,可见当时郭已是蒋总部中的一位要员。可是,郭却与陈相反,偏偏不买蒋的账,因为他已从蒋的言行举止中,已察觉到了他欲背叛革命的祸心。
早在蒋介石发动“四·—二”反革命政变前的3月31日,郭就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痛揭蒋的反动真面目。文章指出:“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文章还号召“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条路,便是起来反蒋!反蒋!”
是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在南昌起义。4日晚,郭就赶到了南昌,出任了南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和宣委会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开除了南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国民党党籍,并对这些人下达了通缉令,一面调集大批兵力围攻南昌。
郭沫若不仅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所吓倒,反而提出了加入中共的申请。9月初,起义军到达瑞金后,在—所小学教室里,由周恩来领誓,郭沫若、贺龙共同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起义军战斗失利,党组织决定安排一批领导人去香港和上海,余部到海陆丰去建立苏维埃政权。郭沫若先到了香港,11月初,又秘密潜回了上海。但上海也不是可以久留之地。周恩来劝他去苏联。但就在他准备动身之时,却突然患了斑疹伤寒,等他病好后,去苏联已不可能。他本来耳朵就不好,经过这次重病,几乎丧失了听力。后经党组织批准,他决定携全家前往日本。当时,党中央还想在经济上给他一些资助,但他知道党这时也很困难,就毅然拒绝。
陈说服蒋成全郭回国抗日
从此,郭洙若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活。在日本期间,他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甲骨文研究》等著作,创造性地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并出版了小说《漂流三部曲》和散文集《小品六章》等,还出版了诗集《星空》、《瓶》、《前茅》和《恢复》。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急切地想回国抗日。但国内还在通缉他。为此,他只好委托好友郁达夫专门拜访了陈布雷,陈慨然答应为郭说情。尽管他深知蒋介石对郭那篇讨蒋檄文仍耿耿耿于怀,但还是甘愿勉为其难。
其时,蒋说:“这个人(指郭)哪,当年他骂我是很厉害的嘞!”见状,陈只好捧出享陆日本出版的《两周金瘦:辞大系》和《殷契粹编》等一叠书说:“委窿,据说,郭洙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全面抗战爆发,国家急需人才,他想回国参加抗战,这不特意要我来请示委座……”蒋顺手翻了翻那两部书籍,说心里话,他是没心思看的。但是对于他这位忠实的幕僚、文胆的话,还是颇为重视。他清楚,陈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最令他欣赏的是陈能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视为一体,对蒋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所以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蒋合上书,若有所思地问:“他真的是在研究乌龟壳和骨头吗?” “不错,是这样的。”陈趁势说道:“这是—个人才,人才难得啊!”
“可是他写我的文章……”
“蒋先生,”陈鼓起勇气,又接着说道:“此—时也,彼一时也。那时是各为其主,现在他就是研究古代历史。若把这种人网罗起来,正可以说明蒋先生的宽容大度,用人唯才。”这话说得很让蒋受用,蒋脸上浮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那么这个通缉令……”
“蒋先生,我看正好以抗战开始,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共赴国难为理由,撤销了这个通缉令。”见蒋已有所松动了,陈又说:“郭是个日本通,我们要抗日,正有可借重他的地方;而且他现在处境很危险,日本政府已派人严密监靓他了。”
蒋终于点头说道:“那我就写一张手令,撤销了这个通缉令。”
陈非常高兴,但转而又对蒋说道:“蒋先生捐弃前嫌,而人才,为海内外所景仰。可是这个通缉令还不能马上公开撤销,因为一旦公布,反而使他走不脱了。蒋先生,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处理好了。”
随后,陈布雷便把这消息告诉了郁达夫,并转告中共。后在中共的精心安排之下,郭终在1937年7月25日,化装后乘“日本皇后”号头等舱回到了国内。
7月27日,郭到达上海。9月19日,蒋介石就电召郭沫若去南京。24日傍晚,蒋介石在陈布雷的陪同下,接见了郭。
对于郭回国一事,陈自然是分外高兴,当时—些国民党上层人物如陈仪、邵力子、张群等都给蒋介石做过工作,但陈可称得上是最有力的疏通者。
见面时,陈很诚恳地对郭说:“很欢迎沫若兄常来谈谈,说句实话,只有道德相同的人,我才愿与之交往。那些乘机发国难财的人,即使到我家,我也是不见的。”郭沫若也很坦诚地说:“我也很佩服先生的如椽大笔,请多为鼓吹抗日而出力啊!”
诗词唱和惺惺相惜
郭沫若回国以后,即投身到了组织和团结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救亡的活动,筹办了《救亡日报》,并在周恩来的多次敦促下,出任了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与抗战有关的文化宣传工作。而陈布雷在蒋介石身边工作,宣传工作正是他重点抓的一个方面。因此两人就有了频繁的接触和联系。有时,郭应蒋介石之邀,参加一些会议,或单独会见,陈总在坐。这期间,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先后创作出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等6部历史剧,借古喻今,配合抗战。陈始终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关注着郭,尤其叹赏他从日本归国时,写的那首《归国书怀》,称之为“至诚之作”,“沁人肺腑”,并多次同友人谈起这首传诵一时的诗篇。
1941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的五十寿辰,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重庆文化界发起大规模庆祝活动。其时,周恩来曾对陈布雷的外甥,当时在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任职的翁永泽说:“小翁,请你转告布雷先生,我们共产党人对他的道德文章是很钦佩的,但也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要为全中国四万万人民服务。”
第二天,翁永泽就把周恩来的意思传给了陈布雷听,他沉思良久,避开正面回答,说:“恩来先生我是衷心敬佩的,只可惜国民党中像周先生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当陈得知重庆文化界正准备给郭庚况生日时,立即写了一封贺信:
沫若先生大鉴:三叶集出版之先生,创造社时代之先生,在弟之心中永远活泼而新鲜。至今先生在学术文化上已卓尔有成,政治生活实渺乎不足道,先生之高洁,先生之热烈与精诚,弟时时赞叹仰佩。弟虽一事无成,然自信文士生涯、书生心境,无不息息相通。国家日趋光明,学人必然长寿。此非寻常祝颂之词也。唯鉴不尽。
弟陈布雷谨上
过了几天,陈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组贺诗:
郭沫若君五十初度,朋辈为举行二十五周年创作纪念,诗以贺之。
滟滪奔流—派开,少年挥笔动风雷,低徊海澨高吟日,犹似秋潮万马来。
搜奇甲骨著高文,籀史重徵起一军,伤别伤春成绝业,论才已过杜司勋。
刻骨酸辛藕断丝,国门归棹恰当时,九州无限抛雏恨,唱彻千秋堕泪词。
四
长空雁阵振秋风,相惜文心脉脉通,巫岫云开新国运,祝君彩笔老犹龙。
当郭洙若见到陈的贺诗时,马上问询秘书:“是否是布雷先生手笔?”秘书据实以告:“诗是陈自己写的,写在贺幛上的,则是陈的助手陈芷町的代笔。”郭稍加思索,立刻挥笔写了一首答诗,并附了一封谢信,如下:
畏垒先生赐鉴:五十之年,毫无建树,猥蒙发起纪念;并叠赐手书勖勉,寿以瑶章,感慰之情,铭刻肝肺。散用原韵,勉成俚句以见志。良知邯郸学步,徒贻笑于大方,特亦不能自已耳。尚乞教正,为幸。
专复敬颂
时祉
弟郭沫若顿首
十一、二十三
一
茅塞深深未易开,何从渊默听惊雷,知非知命浑无似,幸有春风天际来。
二
欲求无愧怕临文,学卫难能过右军,樗栎散材绳墨外,只堪酒战策功勋。
三
自幸黔头尚未丝,期能寡过趁良时,饭蔬饮水遗规在,三绝韦编爻象词。
四
高山长水仰清风,翊赞精诚天地通,湖海当年豪气在,如像大笔走蛇龙。
1948年11月,在人民解放战争隆隆炮声的震撼下,陈布雷这位才思敏捷、笔扫千军,却甘为蒋介石操刀代笔的“文胆”,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心境,伴随着总统府萧瑟寒风中的片片落叶,选择了与蒋家王朝同归于尽,自杀身亡。此时的郭沫若,正意气冈发,取道香港奔赴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的工作,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高潮……
张宁据《党史纵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