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谷秧歌发展和舞蹈形态特点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kll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能够让太谷秧歌的舞蹈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研究了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态,主要从其文化渊源、舞蹈形态特点和审美价值几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太谷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意义。
  【关键词】太谷秧歌;舞蹈形态;特点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31-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易航.浅析太谷秧歌发展和舞蹈形态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31-133.
  一、太谷秧歌的文化渊源
  (一)从后唐戏曲中探寻太谷秧歌的雏形
  太谷秧歌起源于太谷,并且它的感染力可以影响到周围的多个县,发展至今成为唱、跳、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太谷秧歌起源于唐宋时期,据文献资料考究,自公元908年唐玄宗年间,秧歌的小调就开始广泛流行。中国的社會在唐朝可以说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时候开始寻求精神上的需求,所以应运而生了许多娱乐项目,中国戏曲也是在此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朝产生的梨园戏,就是来源于唐朝的歌舞戏。唐玄宗时期,对九代遗音特别痴迷尤其是传统的清乐,不仅自编自创作品,还亲自在皇宫的梨园里教授乐伎,称之为梨园弟子,分为女队(女弟子队)和男队(小儿舞队)。
  宋元期间,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的音乐曲调,例如:胡笳十八排也随之传到了太谷,与太谷本地流行的小调结合起来,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歌舞结合艺术“闹秧歌”。 “秧歌”这个称谓就已经形成,并慢慢开始发展。
  清朝年间,太谷县及周边各个县经济发展较好,人们生活富足,交通通畅便利,民间花鼓艺人以卖艺求生为多。部分外地秧歌艺人也会前来学习流行的秧歌表演,太谷秧歌接受了不同思想及文化的影响,从而把北方和南方的民间艺术加以完美的融合,并且融入到太谷本地的“闹秧歌”中,形成社火(也叫作“过街秧歌”)和加入了剧情的“地秧歌”。至清代中期,太谷秧歌终于得到了重视走上舞台,当时的农村甚至还办起了秧歌社活动和秧歌农余班社,即“自乐班”。秧歌当时不光在当地发展的很好,而且还发展到了其他县,甚至还被商人们带到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二)在晋商文化中演变发展
  明末清初,商业活动频繁,太谷一带已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和货品集散地,有“商贾辐射,甲于晋阳”之说。由此可见,太谷继而接受到了来自中国各地全新的文化习俗与民间艺术。
  晋商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一批商人,晋商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明清时期晋商文化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发展到了全国十大著名商帮的首位,然而在明末却因为遭到了打击而衰败。晋商文化的特点是多以家庭为社会最小的经济单元,所谓家庭是指血缘关系明确的小型团体,晋商有着浓厚的商业特征。秉承“学而优则商”的惯例,所以一般晋商大都出身比较有知识底蕴的大户子弟,根据历代晋商的家谱也可印证这一说法。家族继承人基本遵循立嫡立长,不合适的人选都会重新考虑,甚至不让其入族谱,可见晋商中多是比较优秀的人才。明清时期,晋商到了一个普及阶段,甚至可以看到当时晋商的足迹不光遍布整个中国,他们活动的范围最南可以到达如今的加尔各答,最北可以到达西伯利亚。所以山西的民间文化不仅可以通过晋商的足迹遍布到世界各地,还可以通过商人们接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俗文化,为太谷秧歌注入了很多新鲜元素。
  二、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态特点
  (一)舞蹈动作表情达意
  太谷秧歌是结合民间唱、跳、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最开始只是民间的俚词小调,人们可以在田地里或者在农事时无约束的吟唱。从遗留的传统来看,可由 “过街秧歌”“地秧歌”两种形式构成。“过街秧歌”就是节日尤其在元宵节的时候必定会看到,各城乡的主要街道上都会有舞龙舞狮和旱船之类的表演,一般会随着吹唱边行边舞,也可以叫作“踩街”。它的说词一般没有故事情节,内容多以祝福为主,句式则为十字或七字。因为过街秧歌多以表现欢乐气氛,用于社火或闹红火,所以没有太多的规定与章法,一切以当时氛围和表演者情绪为主。“地秧歌”的唱词比“过街秧歌”多了一些剧情,可以在节庆日或庙会时看到。
  秧歌的舞蹈动作和所扮演角色紧密相关,各个角色都有其代表动作。以旦、生、丑为例。
  旦角代表性动作有风摆柳和踏步绕花。例如:风摆柳,主要用于小旦和花旦。其动作要领是:挺腰直背,以右面为例,先送右胸,以胸带动身体前倾,出右收左,接着反面。表演时直臂垂于跨两侧,出右胸时提左腕压右腕,迈右脚,一拍一动或两动,多用于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再例如:踏步绕花,多用于花旦和小旦。以右面为例,胯不动,提气提手巾提腕,肋骨带动身体,吐气向左或右靠,同时绕腕,向左或向右靠的方向不同也可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动作重在气息的体现和眼神与节奏的配合,也主要用于两句间的连接。因太谷秧歌的雏形来源于中国京剧和晋剧,所以比较注重气息的运用,类似于中国的古典舞蹈中身韵注重提、沉、含、靠。总的来说,旦角主要表现温柔贤淑的女子,多是一些比较正面的角色,所以动作还是较为含蓄。
  生的代性表动作有大八字步、台步和小生起范儿时都要有一个亮相。例如:大八字步,用于短衣生。动作要领是:小八字位准备,胯带动身体,直腿朝着和脚尖相同的方向前进。注意在弱拍的时候出胯,手臂和腿要同时发力。主要用在出场和句与句间的连接。再例如:台步,用于短衣生。动作要领:以左为例,左前丁字位站好,左膝带动吸腿到三十度时踢腿,脚落地时左脚往前走一步,右丁字位站定,动作一左一右交替进行。注意此动作一拍一次,动作连贯,动作时一定要顺着膝盖方向走。
  丑的代表性动作主要有:起范儿和圆场步。例如:起范儿动作要领是:大八字步准备,面向一点身体略微向八点倾斜,双腿半蹲,提气腿微微伸直到微曲状态,吐气稍停顿沉气。注意一拍一动,动作跟着气息走;再例如:圆场步动作要领:重心略微放在身体靠后的位置,双腿微曲,提气脚跟先着地,落地时必须按照从脚心到脚趾的顺序,每次步幅不能太大。   (二)舞蹈结构丰富多样
  太谷秧歌基本取材于当地百姓生活,虽然有些作品无从考证,但是从有限的资料记载中能够看到,如剧目《割田》朴实的唱词可以看出:“我,快发财,种的二亩碱地,今日好天气,起早割田去。”也有一些剧目是根据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改编,例如《韩湘子探妻》和《孟母三迁》等。
  遵照戏曲文本的故事结构,秧歌表演的结构和故事结构展开。不管是“过街秧歌”还是“地秧歌”,舞蹈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单人舞、双人舞或者群舞。
  “过街秧歌”因其多在社火或节庆日在城乡主要街道上行进表演而得名,所以其表演主要以原生态舞蹈为主。“过节秧歌”的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旱船、舞狮、高跷、六鹤同春、九凤朝阳、沈老爺坐轿和刘三推车等,表演形式根据故事结构有所不同。例如,九凤朝阳的道具制作和六鹤同春差不多,都是先用竹子扎好架子再用彩纸或布包起来,但是效果却比六鹤同春好很多。表演前,选角的要求是长相清秀、五官端正、身材体型差不多的少年,两手各执一只凤凰,领头的一位少年手举社火;表演开始,手执社火的少年挥舞着手中的社火,手执凤凰的少年则随着他的指挥边舞着社火边吟唱小词;期间,九只凤凰在社火的引导下要摆出各种阵形和字样,时而是“八卦阵”,时而是“长蛇阵”,时而又变化成“土”字……因为凤凰本身的颜色丰富,加之表演样式又变化多端,而且到了晚上凤凰身上还会绑满各式各样的彩灯,看起来更是绚丽多彩、引人注目。
  “地秧歌”中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作,比如《孟母三迁》。这部秧歌剧是根据“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改编的,讲的是孟母为了要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带着他一路从娘家太谷县水秀村一路迁居到山东的故事。该剧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是多人表演形式,属群舞,但是主线是孟珂与其母,属双人舞,中间穿插有单人、双人、三人和群舞。
  如今的秧歌剧《孟母三迁》是经以前的太谷秧歌改编而来的,因此表演前,要把先前的剧本根据故事发展予以一定的改编,选角方面选择两名旦角分别扮演年轻时的孟母和中年孟母,孟轲则选择外形利落唱功卓越的女生反串,其余群演则要挑选声音洪亮有一定身段基础的演员;表演时,故事按照理家乱、弃阴霾、择佳邻、断机抒的顺序依次进行,以孟轲丧父,母亲为其挑灯织布展开,顺着故事发展,舞台场景不断发展,时而是凄凉的奔丧地,时而又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区;最后来到了人人在诵读的学堂,孟母的一番苦心终于把孟轲培养成了一代大儒,故事结束。舞台场景变化多样,让新老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赢得很多人的青睐。
  (三)道具与服饰推陈出新
  太谷秧歌和其他戏剧一样很重视服饰与道具,因为服饰和道具对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也起到了很重要的衬托作用。
  人物形象给观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其中面部则位于人形象的首要位置,戏曲妆容为脸谱式。以前化妆之前都要先打底,即脸要被涂成纯白色,打过底以后在脸两侧打一些红,必须是大红,化过眉以后从前额到下颚纯白贯穿,为了突出鼻梁前额和下巴。现在时代的不同,演员的妆容也随之改变。底妆不是从前的纯白,而是调成了较为接近肤色的比较柔和的色调,眉毛也比以前略微向上扬,眼圈的色彩比以前更有色彩更生动,脸蛋比以前的更红润。这样一来,旦角在新妆容下更美更俏,生角则是更美更俊。不论是生、旦还是丑角,化妆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勒头,类似于京剧中的,作用也和其差不多,都是为了让眉毛上吊,五官看起来立体一点。
  另外,秧歌基本的服饰有头冠、髯口、手绢、腰围、挑子、兜肚等。其中正旦多扮演温柔贤淑的女子,服饰一般是青衣褶子(xué zi);花旦性格泼辣,服饰是短款大红色红色袄;小旦一般是淑女形象,服饰是短款素色衣衫;老旦服饰是长衫。生角中根据穿着区分身份的有褶子生和短衣生:其中褶子生多穿褶子,以表示其有功名或社会地位;短衣生穿短衣扎腰带,形象利落轻快,代表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丑角因剧中形象不同穿着不同,吊搭须长袍丑饰演老者,服饰要戴髯口;官衣丑扮演一些较为滑稽的县官,所以要穿官服;公子丑是扮演一些搞笑的公子哥,所以服装也多穿的是褶子;腰裙丑多表现劳动人民,所以衣着是短衣腰上系着围裙。
  舞台上的基本道具是一桌两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舞台效果,所以舞台上的道具慢慢多了起来,渐渐有了布景和各种小到茶壶大到树山之类的道具。在角色上,小旦和花旦一般表现的是年轻貌美的女子,所以为了表现女子的娇羞和活泼手中要捏一手绢;老旦多为年长的妇女,所以必备道具是长长的拐杖;老生多表现年老的男子,必须的道具是髯口。例如:经典太谷秧歌《小杉杉》,里面的蜜莲子就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彩旦角色,虽然是年龄只有十六岁的年轻女子,可是因为其性格泼辣快人快语所以是一个彩旦角色。为了配合彩旦这一类比较直率的性格配以红色短袄,然而旦角通常必须配置的道具是手中的丝巾,为了适当的显示年轻女子的羞涩。而同剧中的李则香是正旦,因为正旦大部分是比较正面而且性格温婉贤淑,而且剧中是妈妈的角色,所以比较端庄,着装则是一身素色褶子裙,基本道具是头冠和手帕。
  三、太谷秧歌舞蹈的审美价值
  (一)表演形态审美
  太谷秧歌的产生是源自于中国的戏曲,借鉴了京剧和晋剧的元素,又加以太谷本地的风俗民情才形成了其不同于一般秧歌的集唱、跳、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从服饰角度看,其服饰装扮主要借鉴京剧,老旦要表现老人的特点,所以拐杖是必不可少的,衣着则以长衫为主,表演时老旦的体态和行动表现的非常神似一名老者。从表演动作看,有京剧中气息和提沉,动作也很相似,只是加入了一些独特的风格特色,比如说小旦和花旦的代表动作风摆柳在动作之间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小范儿,这一点和其他的秧歌不同。从唱词方面来看,太谷秧歌表演时几乎全部用太谷方言,唱词很贴近民间生活,大部分来源于田间地头。有些剧是根据历史典故改编的,不过词也加入了很多俚词,通俗易懂。
  (二)舞台舞蹈审美
  从前太谷秧歌的表演不注重舞台布置,只放置一桌两椅,后来科技进步和人们审美提升,慢慢对舞台布置有了重新的认识。场景布置是舞台艺术的关键组成。由于布景可以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让舞台变得生动,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布景也分幕布、平台和屏风等,秧歌的舞台上还加入了音响、灯光和舞台的特技效果等。秧歌舞台上运用现代的灯光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剧情在舞台上打出不同的颜色,有时灯光也可以打出一道布景,这样既为设置布景节省了时间又为演员的表演加分,还能让观众有切身的感受。特技效果指演员没办法呈现的声音和视觉效果,如雷电的声音和婴儿的啼哭,这时用到特技效果可以给剧情加分不少。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山西太谷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中的舞蹈形态进行研究,阐释了太谷秧歌的舞台审美、继承和发展价值。从太谷秧歌的历史渊源切入,主要分析了太谷秧歌中各类角色的主要舞蹈动作、舞蹈结构、角色的服装饰以及道具的使用。 通过研究,看到了太谷秧歌的悠久历史,以及它的继承和发展价值。
  太谷秧歌是山西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变化和科技的创新,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发展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态和其审美价值的继承和发展就有了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锡景.太谷秧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126.
  [2]侯仲陶.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石辰瑞. 晋中社火中的民间舞蹈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4]武炳璠.太谷秧歌——“草根”生旦丑[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132
  [5]刘天颖.山西晋中太谷秧歌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6]闫文静.山西太谷秧歌修辞艺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7]郭慧娟.关于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的讨论[D].太原:山西大学,2011.
  [8]梁雨,张振科.太谷秧歌舞蹈元素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4).
  [9]任晔.太谷秧歌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0]智联忠.太谷秧歌的传承现状和对策[J].艺苑,2011(5).
  [11]程雪云.太谷秧歌溯源[J].晋中学院学报,2008(1).
  [12]闫文静.太谷秧歌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9).
  [13]武丹.太谷秧歌与晋商的关系探究[J],黄河之声,2014(12).
  [14]高丽洁.明清时期山西社火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15]石辰瑞.晋中社火中的民间舞蹈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作者簡介:李易航(1993-),女,山西太谷,助教,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与编导。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迅速发展,致使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为了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远目标,社会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精神素质培养逐渐被提上日程,作为精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众文化也逐渐被地方政府乃至社会群众所重视,稳固我国民众文化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并且能够有效提升社会民众的综合
【摘要】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共同面临的难点就是词类活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基于此,笔者在论文中,结合一定的文言文,对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词类活用推断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词类活用;推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
【摘要】古典钢琴曲因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被社会大众所喜爱。现代社会中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极为丰富。早期传统的场景、人物塑造、精美的服装和电视画面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时代需求。因此,影视作品与古典钢琴曲的融合对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当代古典钢琴曲与影视作品的融合现状,分析古典钢琴曲对现代影视作品的美感提升的价值以及古典钢琴曲对现代影视作品的应用,为古典钢琴曲未来在
【摘要】承德避暑山庄是出于政治、外交等多种因素而建立的建筑群落,具有非常显著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当今社会环境中进行传承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承德避暑山庄文化传承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先阐述了承德避暑山庄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明确了当前避暑山庄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从加强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维持好避暑山庄建设与文化的平衡、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享受,推动日常生活逐渐审美化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的反映,而这一现象则是现代社会飞快发展的产物,应全面把握发展变化趋势,把握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变化,进而丰富日常生活审美化内涵。有别于西方国家,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受到国内外文化的双重冲击,在这种情境下极大地促进了文艺学的发展。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名珠,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凝聚着历代文人的才华和人生感悟,历经时代的发展,仍日久弥新。古诗词吟唱具有独特的魅力、感染力,能够将古诗词中的声韵之美、节奏之美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示。基于此,笔者以古诗词吟唱为研究切入点,对古诗词吟唱中展现出来的节奏和美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吟唱;节奏;美感  【中图分类号】G624.3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降A大调叙事曲》(Op.47)创作于他最高峰时期即巴黎时期,该曲主要通过三个不同的主题来表达爱情美好生活的故事。本文从该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特征以及演奏诠释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诠释该作品。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曲式结构特征;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具备灵魂艺术,将多种功能集中于一身的娱乐形式,凭借自身优势一直以来深受人们青睐。从本质层面分析,舞蹈呈现是一种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最终与观众产生共鸣。舞蹈技巧作为舞蹈表演核心元素,合理应用舞蹈技巧有助于增强舞台感染力,促使表演更具艺术魅力,所以在舞蹈表演中学会使用舞蹈技巧至关重要。本文阐述舞蹈技巧特征及其在舞蹈表演中应用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实际应用存在的问
【摘要】《又唱浏阳河》是邓东源的优秀作品之一,在融合湖南传统民歌元素的同时,又推陈出新,独具主流音乐个性。作品中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俱进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本文以《又唱浏阳河》为研究对象,在音乐学、和声、曲式及声乐演唱等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试图解析《又唱浏阳河》的作品内涵,以其创作背景、音乐本体和演唱处理为线索,对其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加强对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理论向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