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岩茶怪现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多年的岩茶热,在很大程度上,“热”的是正岩茶(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三坑两涧”茶),“热”的是肉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茶客们像追星一样热烈追捧的“牛肉”,“牛栏坑+肉桂”这一“至尊组合”几乎成了好“肉”者们心目中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然而,除正岩肉桂以外的茶,热度就弱了许多,价格上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甚至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即前者是“产量小,需求大,价格高”,后者是“产量大,需求小,价格低”。无疑,这导致了市场的无序。
  “高贵”的正岩茶
  正岩、半岩和洲茶,产地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武夷岩茶品质的差异。
  正岩茶,指产于武夷山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内的岩茶,主产地有天心岩、马头岩、慧苑、竹窠、九龙窠、水帘洞、三仰峰等等。其中,又以“三坑两涧”(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最为典型。这一区域,多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谷底清泉细流,夏季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冬季岩谷抵挡冷风,气温变化小。同时,茶园土壤均为风化岩石,通透性好,酸度适中,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孕育了“香清甘活”的岩韵。
  半岩茶指产于核心景区之外的岩茶,如星村、企山一带。洲茶则指的是产于崇阳溪和九曲溪侧沙洲地及公路两边的茶。
  因此,得天独厚的环境注定了正岩茶天生的尊贵血统,加之产量有限,价格自然高昂。而且,同是产自正岩的茶,因山场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异,茶客追逐“山场”早巳蔚然成风。譬如,武夷山某知名茶企推出了“山场说”系列茶品,共有24个著名的山场。当然,最高大上的还是“牛肉”,每斤价格近2万元。
  此外,记者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注意到,展会现场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以“牛肉”为代表的正岩茶。几乎每家参展的岩茶企业都声称有最正宗的“牛肉”,更有茶企打出“首家专做牛栏坑茶叶品牌”的宣传口号,价格从1000-10000多元/斤不等。
  消费者对“牛肉”的热捧,使得它的生产成本水涨船高。据天心岩茶村一村民透露,今年“牛肉”茶青单价为500多元/斤,以四斤鲜叶制得一斤干茶计算,加之全程手工采摘、制作等,毛茶成本都要在5000多元/斤。值得一提的是,到茶季时,为防止有人盗采“牛肉”茶青,有村民甚至轮班看守茶园,足见“牛肉”有多“金贵”。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半岩茶,半岩茶的价格每斤多不超过千元。即便是时下正“当红”的肉桂,也是如此。以黄村所产的肉桂为例,售价大约在700元/斤左右,不到“牛肉”价格的1/10。武夷山当地一个范姓茶农说,尽管半岩茶的山场气息不如正岩,但性价比很高,“二三百元(一斤,下同)的茶就蛮好了,五六百元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至于洲茶,价格则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卖十几二十元也没人要,连人工成本都不够”。
  无“肉”不欢
  按照岩茶新“国标”(GB/T18745-2006)的描述,武夷岩茶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种。但是,从目前茶市的现状来看,除以“老枞水仙”为代表的水仙从中“分得一杯羹”之外,几乎是肉桂的天下。
  肉桂,最初是慧苑坑的一个名枞,属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它以辛锐持久、具强烈刺激感的香气和醇厚回甘的滋味而著称。随着岩茶“山场风”的盛行,肉桂被茶客们冠以各种山场之名,如“牛肉”、“马肉”等。
  茶农、茶商、茶客们也是无“肉”不欢,不少人都梦寐以求着能亲赴一场“全肉宴”,武夷山茶圈里甚至流行这样的段子:“厂里没有箱把‘肉’,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武夷制茶人;店里没有斤把‘肉’,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武夷卖茶人;家中没有三两‘肉’,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武夷爱茶人;身上没有泡把‘肉’,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武夷斗茶人。”
  于是,渐渐地,“五大名枞”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奇种成为了“偶尔换换口味”的茶品,大红袍则被视作除肉桂、水仙外的岩茶“大杂烩”。
  记者在本届茶博会上了解到,肉桂、水仙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摆放到了最显眼的位置,多是商家的主打品种、高端茶品种,而大红袍则扮演着“大路货”、“大宗茶”的角色,价格多在100多元~500多元/斤之间,铁罗汉、水金龟等名枞及雀舌、石乳等花名并不多见,且乏人问津。据现场一位参展的销售代表反映,“肉桂、水仙,名气就摆在那里,不用我们作任何介绍,有兴趣的客人就会主动来试喝询价,而且利润空间也比较大。大红袍,属于中低端产品,利润比较薄,主要靠走量。而其它的品种,即便是名枞,普通消费者也不一定都知道,花名就更没什么人知道了。要介绍起来,就比较费一番口舌。”
  茶博会是茶市的风向标,这一现状也同样在茶市上表现地十分突出。在武夷岩茶的主销区福州,每家有售岩茶的茶庄茶店,肉桂、水仙、大红袍是雷打不动的“铁三角”,价格多是依次递减,“牛肉”则是“镇店之宝”,而茶友们最爱PK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肉”。
  这般情形,套用时下网络流行语说就是: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茶客们“吃肉”的疯狂了。
  大红袍竟为何物?
  大红袍之于武夷山,就像龙井之于杭州西湖,铁观音之于安溪,有着600多年的深厚文化底蕴。
  作为历史名茶,大红袍原是武夷山当地茶树品种的名称,也是武夷岩茶的茶品名,史上因产量稀少,而弥足珍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武夷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及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的成功,“大红袍”在产量大大增加的同时,也成为武夷山茶叶的公共品牌之一。然而,公共意味着公有,人人皆可使用,这为乱象提供了滋长的条件。
  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大红袍身上笼罩着重重迷雾:大红袍既是名枞品种名,也是一种商品名称。那么,大红袍究竟是何物?此外,市面上还出现了“奇丹”、“北斗”等声称是“纯种大红袍”的茶,让消费者更加感觉“云深不知处”。
  事实上,大红袍从茶名扩大为公共品牌是有原因的。据“国标”起草人之一王顺明透露,武夷山政府最初是以“武夷岩茶”来打造公共品牌的,但是,“因‘武夷岩茶’叫不响,而用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红袍来打造,名气一下子就打开了。”
  此举不禁让人联想到安溪铁观音。在安溪,铁观音、本山、毛蟹、黄旦并称安溪“四大当家品种”,而随着铁观音的声名鹊起,其它三个品种渐渐被铁观音的“光芒”所掩盖,久而久之市场份额也逐渐被铁观音所挤占。铁观音几乎成了安溪茶叶的别称。
  “纯种大红袍”,这一说法则来源于九龙窠石壁上的6株据称是“母树”的茶树。据多种文献记载,历史上大红袍母树只有三株,并有正副本之分。经科研人员研究表明,其中(如图)的1号、5号株同源,2号、6号株同源。目前,2号株被确认为正本株,其性状优良,品质优,经无性繁殖,后代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好。如今,在武夷山大面积种植的大红袍种源,系30年前从福建省茶科所引回的2号株大红袍繁育的。至于“奇丹”、“北斗”,研究已证实,“北斗”与大红袍有遗传距离,并非同种同物。“奇丹”与大红袍有相同的遗传组成,民间多认为是大红袍的旧称。但是,“商品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认为,应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
  从种源的角度来看,大红袍基本已是正本清源。然而,在消费市场上,大红袍依然让人感到莫哀一是。许多商家都坦言,市面销售的“大红袍”很少是“纯种”的,多由几个品种拼配而成,使得每家店大红袍的风味都各不相同,一千家店就有一千种大红袍,以至于有茶客总结出这样的喝茶经验:武夷岩茶,不是肉桂,就是水仙。两者皆非,即大红袍。因此,随着肉桂、水仙这样个性鲜明的岩茶兴起,商品大红袍已沦为最没个性的岩茶,甚至是中低端岩茶的代表。
其他文献
在加拿大,很遗憾的是我没有茶园只有树林,但是我发现不管在哪里,大自然的道理都一样。几年前在加拿大,我经常帮助一个萨满朋友(萨满教是印第安人的传统信仰),这位萨满朋友常用草药来治病,因为我跟他经常在一起所以陪他去寻找植物很正常,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月份有不同的草本药可以采摘。虽然路边上或离人近的地方都有他要的植物,但他却不要,因为不够干净。因此他每次寻找植物都是去偏僻的原生态的地方。加拿大人口非常小而
期刊
儒士,优雅之人;饮茶,优雅之事。  茶馆外,风吹竹叶萧萧响;茶馆里,调寄采茶声声慢。室雅喜入座,香清意轻松。微微墨香,淡淡书香,沁人芳气是茶香。看红袖沏茶,请乌龙作秀;沸水中旗枪翻腾,释放出一生精华;玉盏中茶汤平静,蕴含着昔日春光。品尝化作醇和甘润的丝丝苦涩,体会来自高山云雾的默默问候。此刻,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文明人是儒士,爱茶者成君子。因茶性高洁高雅,知茶者知足知礼。或独据一角,与茶结缘,
期刊
茶道艺术家的概念是蔡荣章先生一直力倡并践行的。想想也是,当茶馆越来越多出现在城市里,其生态却步履维艰,很多茶馆的茶艺师和服务员一样,坐在低矮的凳子前被人吆喝使唤,茶文化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泡茶师应该和小提琴手、画家一样,可以演示或创作自己的作品,让人们欣赏,“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应该被重视。茶道艺术作品,就是用心呈现最好茶汤,接近于完美,让茶汤成为一件“赏心悦口”的作品。  这样做,一是让
期刊
中西方由于饮食习惯不同,所以喝茶的习惯也不一样,中国人珍重清饮喝法,而外国人看重调饮喝法,这是因为中国人与外国人对茶有不同的观点,中国人把茶视为一种渊博的文化,而美国人把茶视为轻浮的饮料,连咖啡都不如,当然,现在这已经开始渐渐地改变,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对茶感兴趣,可是对于文化方面来说还是没有跟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看不到可以叫做美式茶道或美式茶艺,这还不存在所以美国人只能复制中国茶艺来做表演,障碍
期刊
武夷岩茶历史上就有着很高的声望,追本溯源,它与千年前的北苑贡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民国年间,一斤的大红袍就能换回几千斤大米,价格奢昂。当年中美建交,毛主席是将大红袍做为国礼送给尼克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刚兴起,20克的大红袍在香港就曾拍卖过十多万的天价。  在近代茶文化史中,武夷岩茶占据着足够厚的份量。  这两年,真正到了“茶必武夷”的时代。这种潮流,从福州,江浙乃至北方茶客的饮茶
期刊
“一点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与天通。晴江万里云飞尽,鳌背参差日气红。”一则并非为福州金山寺所记的诗文,却也道出了这江上古寺的风光。  孤独、神秘、苍凉,是金山寺植于脑海的印像。  浩瀚江水东流入海,金山寺从宋朝时便已立于江心小石阜上,迄今为止,依旧是福州市唯一的水上寺庙。“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水流汹涌,白浪滔滔,古寺若一叶孤舟,于江上漂泊千年。  一座寺的经年在香火里绵延,一个人的修炼在孤独里
期刊
我们喝什么茶,就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故品茶说茶道,不可将种茶、制茶、包装茶、买卖茶、存放茶、泡茶、奉茶、品茶与茶道分开说。对茶没有抱持一种立场,即便有道,这道也不可能属于茶的道。所有事情都有一个经过,茶从鲜叶变成茶叶变成茶汤最终成为茶渣的过程势必经过无数手段,人们使用不同方法去处理、实现各自的目的,这就是对茶的态度。茶一旦离开这些被完成的门路与技能,它是无道可养成的,因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是道
期刊
2015年的普洱茶市场,更加让人看不懂。  按常理,古树普洱茶引领着整个普洱茶的市场口碑与价格,从2008年开始直到2014年的这波涨势,都让人觉得古树普洱是最好的收藏升值品,特别经历了2014年春古树普洱风生水起、名山头炙手可热的过程,更加让人加强了这个思维惯性,而这个“信念”,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悄悄逆转,直到2015年的新茶季,就被轻轻打破了。  每一年我们都会深入到云南茶山,详实记录这个
期刊
“如果非要让我用一种美食来形容香港的文化或者精神,那么我觉得应该是‘奶茶’。它是一个中西文化、高档跟庶民、权力跟游散、繁忙与休闲的混种,可以赋予它很多种意义。” ——欧阳应霁(香港著名饮食专栏作家)香港奶茶的“前世今生”香港人对奶茶的喜爱,虽在港剧和书报中早已耳闻目睹,但真到了香港,仍惊觉奶茶在香港的地位远超了自己想象。以茶餐厅(售卖奶茶的主力)为例,在香港可谓遍地开花,尤其在最为繁华的港岛,几乎
期刊
对于岩茶热,先看一看普洱茶、金骏眉、武夷正岩茶他们“疯狂”背后的不同之处。普洱茶,如果没有所谓“越陈越香”带来收藏升值的投资价值,他何以能疯狂?有些著名的普洱茶企完全把普洱茶当作金融衍生品来运作,茶叶都成类金融产品了,其过程与结果何以能不疯狂?因此,有些普洱茶涉及“炒作”在所难免!当然,普洱的生普茶,最美妙的口感体验要在十数年之后,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猜想与等待,并且这个等待还具有不可捉摸的不确定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