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以虎门销烟、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而名闻中外,但也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为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黜陟命运。本文从道光年间林则徐遭黜陟的史料出发,对林则徐在此期间的治理黄河水患、垦荒屯田强边和发展新疆经济等历史活动进行梳理论述。
[关键词]道光年间 林则徐 黜陟
一、林则徐生平及道光年间遭黜陟背景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先后任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二年升江苏巡抚,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正值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东西方大格局中。英国自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在经过十八世纪末率先进行的工业革命后,经济、政治、科学和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世界强权,对外积极侵略扩张。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清王朝成为英国向东方侵略的主要目标。在初期的中英贸易中,英方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之后英国为弥补逆差,毒害中国人民,增加对中国输入鸦片。
面对鸦片流入将造成“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危险局面,道光帝于1839年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开始禁烟。林则徐到广州后收缴鸦片近2万箱,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销毁,即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后,鸦片战争爆发,由于中英双方实力悬殊,清政府腐败无能,定海等地失陷。道光帝改任琦善为两广总督,琦善到广州后,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签定丧权辱国的《穿鼻草约》,并归罪于林则徐。1841年,抗英有功的林则徐,遭到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开始了5年的黜陟生涯。
二、表现出不计得失的崇高爱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黜陟的人生厄运,林则徐镇静坦然,宠辱偕忘。林则徐不仅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能够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不计得失的崇高爱国情怀。黜陟途中治理黄河解决水患一事便证明了这点。
1841年8月,黄河水势暴涨,开封样符堤防决口,开封城被洪水围困,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受淹,地主官绅买舟逃去,劳动人民流离失所,当地官员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不得不重新起用正处发配途中的治水能手林则徐。道光帝的下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军机大臣王鼎治理水患。接到任命后,林则徐全然忘记黜陟的人生命运,满身心的投入到治河中去。林则徐赶到样符工地,已是初秋时节。林则徐针对河事孔亟,急不可缓的治河形势。一是向王鼎提出治河建议,抓紧秋天少雨的时机,组织河道两岸受灾的农民,赶造三道挑水坝的治水方案。二是身先士卒,冒着风沙,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督率民工抢绍决口,为修筑河堤日夜奔波。经过官民上下6个月的艰辛努力,公元1842年3月19日,样符坝口终于合龙,黄河水害得到治理。
三、表现出富有远见的边患意识
林则徐被流放在新疆三年余。三年中,林则徐没有消沉,反而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根据在新疆观察到的事实,预见性的指出沙俄将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祸害。针对沙俄欲侵略新疆的勃勃野心,提出实行屯田备边和改善人民生活加强边防的屯边举措。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林则徐的这一富有远见的举措。
关注并加强边备。林则徐建议将垦地分给当地维吾尔族人民耕种,把原来的屯兵制改为操防制,使边防驻军既从事耕种土地,又进行军事训练,形成一道屯田与边备结合、兵与民结合的坚固边塞防线。同时,在流放新疆的生涯中,林则徐绘制了很多翔实的边防地图,对新疆的边防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可贵的军事资料。1849年10月,林则徐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闽养老,途经长沙时招见了左宗棠,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送给了正在研究地理和兵法的左宗棠,为左后来收复新疆提供了宝贵资料。
积极开展屯田。林则徐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开垦荒地的建议,布彦泰采纳了这一意见。从公元1843年开始,林则徐以他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开始极为艰巨繁重的开垦荒地工作。据史料记载,伊犁将军布彦泰见林则徐年老多病,便关心地问:“君欲远乎欲近乎?”林则徐毫不犹豫地回答:“林某愿远。”表现出一心为公,竭心尽力的高尚情操。大约两年的时间里,林则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共开辟各方屯田884068亩。由于林则徐的积极开展垦荒屯田,使新疆天山南北田野耕作皆满,农户炊烟相望,新疆人民安居乐业。
四、表现出卓有成效的经济才能
作为边塞地区的新疆,经济上较之于中原十分落后,当地人民生活贫困。流放新疆的三年间,林则徐组织当地人民兴修水利并传播纺纱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面貌一新,表现出了卓越的经济管理才能。
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针对新疆地区旧有的“卡井” (坎儿井)的地下水利工程,林则徐加以改进,通过增挖芽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连环导引水田,使井水通流。并将改进后的“卡井”推广到新疆各地,农田灌溉能力大为提高。时至今日,新疆百姓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示对林则徐的怀念。
积极传播纺纱技术。新疆作为重要的产棉地区,棉多质好,但人们对内地人民使用的纺车技术一向重视不够。林则徐针对这一情况,倡导新疆各地采用纺车,提高棉纺技术和纺纱质量。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内地的纺纱技术得到比较广泛的普及,新疆地区的纺纱工艺水平得到了切实提升,促进了当地纺纱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林则徐一生波澜壮阔,最重要的经历当属虎门销烟和贬谪流放这两件大事。从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前者的研究远远多于后者,后者多不为重视。“岁寒而知松之不凋”。从道光年间林则徐5年黜陟的人生逆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较于前者而表现出的更为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生命高度。
参考文献:
[1]郑荣.林则徐文化自觉意识的现代解读[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杨国桢.林则徐传[M].新蕾出版社,1993.
[3]魏羲之.对联见证林则徐的一生[J].语文月刊,2008.
[关键词]道光年间 林则徐 黜陟
一、林则徐生平及道光年间遭黜陟背景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先后任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二年升江苏巡抚,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正值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东西方大格局中。英国自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在经过十八世纪末率先进行的工业革命后,经济、政治、科学和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世界强权,对外积极侵略扩张。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清王朝成为英国向东方侵略的主要目标。在初期的中英贸易中,英方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之后英国为弥补逆差,毒害中国人民,增加对中国输入鸦片。
面对鸦片流入将造成“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危险局面,道光帝于1839年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开始禁烟。林则徐到广州后收缴鸦片近2万箱,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销毁,即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后,鸦片战争爆发,由于中英双方实力悬殊,清政府腐败无能,定海等地失陷。道光帝改任琦善为两广总督,琦善到广州后,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签定丧权辱国的《穿鼻草约》,并归罪于林则徐。1841年,抗英有功的林则徐,遭到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开始了5年的黜陟生涯。
二、表现出不计得失的崇高爱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黜陟的人生厄运,林则徐镇静坦然,宠辱偕忘。林则徐不仅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能够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不计得失的崇高爱国情怀。黜陟途中治理黄河解决水患一事便证明了这点。
1841年8月,黄河水势暴涨,开封样符堤防决口,开封城被洪水围困,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受淹,地主官绅买舟逃去,劳动人民流离失所,当地官员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不得不重新起用正处发配途中的治水能手林则徐。道光帝的下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军机大臣王鼎治理水患。接到任命后,林则徐全然忘记黜陟的人生命运,满身心的投入到治河中去。林则徐赶到样符工地,已是初秋时节。林则徐针对河事孔亟,急不可缓的治河形势。一是向王鼎提出治河建议,抓紧秋天少雨的时机,组织河道两岸受灾的农民,赶造三道挑水坝的治水方案。二是身先士卒,冒着风沙,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督率民工抢绍决口,为修筑河堤日夜奔波。经过官民上下6个月的艰辛努力,公元1842年3月19日,样符坝口终于合龙,黄河水害得到治理。
三、表现出富有远见的边患意识
林则徐被流放在新疆三年余。三年中,林则徐没有消沉,反而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根据在新疆观察到的事实,预见性的指出沙俄将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祸害。针对沙俄欲侵略新疆的勃勃野心,提出实行屯田备边和改善人民生活加强边防的屯边举措。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林则徐的这一富有远见的举措。
关注并加强边备。林则徐建议将垦地分给当地维吾尔族人民耕种,把原来的屯兵制改为操防制,使边防驻军既从事耕种土地,又进行军事训练,形成一道屯田与边备结合、兵与民结合的坚固边塞防线。同时,在流放新疆的生涯中,林则徐绘制了很多翔实的边防地图,对新疆的边防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可贵的军事资料。1849年10月,林则徐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闽养老,途经长沙时招见了左宗棠,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送给了正在研究地理和兵法的左宗棠,为左后来收复新疆提供了宝贵资料。
积极开展屯田。林则徐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开垦荒地的建议,布彦泰采纳了这一意见。从公元1843年开始,林则徐以他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开始极为艰巨繁重的开垦荒地工作。据史料记载,伊犁将军布彦泰见林则徐年老多病,便关心地问:“君欲远乎欲近乎?”林则徐毫不犹豫地回答:“林某愿远。”表现出一心为公,竭心尽力的高尚情操。大约两年的时间里,林则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共开辟各方屯田884068亩。由于林则徐的积极开展垦荒屯田,使新疆天山南北田野耕作皆满,农户炊烟相望,新疆人民安居乐业。
四、表现出卓有成效的经济才能
作为边塞地区的新疆,经济上较之于中原十分落后,当地人民生活贫困。流放新疆的三年间,林则徐组织当地人民兴修水利并传播纺纱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面貌一新,表现出了卓越的经济管理才能。
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针对新疆地区旧有的“卡井” (坎儿井)的地下水利工程,林则徐加以改进,通过增挖芽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连环导引水田,使井水通流。并将改进后的“卡井”推广到新疆各地,农田灌溉能力大为提高。时至今日,新疆百姓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示对林则徐的怀念。
积极传播纺纱技术。新疆作为重要的产棉地区,棉多质好,但人们对内地人民使用的纺车技术一向重视不够。林则徐针对这一情况,倡导新疆各地采用纺车,提高棉纺技术和纺纱质量。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内地的纺纱技术得到比较广泛的普及,新疆地区的纺纱工艺水平得到了切实提升,促进了当地纺纱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林则徐一生波澜壮阔,最重要的经历当属虎门销烟和贬谪流放这两件大事。从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前者的研究远远多于后者,后者多不为重视。“岁寒而知松之不凋”。从道光年间林则徐5年黜陟的人生逆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较于前者而表现出的更为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生命高度。
参考文献:
[1]郑荣.林则徐文化自觉意识的现代解读[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杨国桢.林则徐传[M].新蕾出版社,1993.
[3]魏羲之.对联见证林则徐的一生[J].语文月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