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与文学创作有关的词语趣谈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po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耕:古代农夫以锄头耕种为生,牧民以养殖牛羊为生,读书人以用笔给人抄抄写写为生,叫“笔耕”。意思是抄写工作跟农夫种田一样的辛苦。“笔耕”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讲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说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其才华。有一年他哥哥班固被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班超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一点报酬,维持家庭生活。日子长了他对抄抄写写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抄着抄着突然跃起,把笔摔到地上,大声疾呼:“大丈夫应当疆场为国立功,哪能志在笔耕呢!”于是投笔从戎,跟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下功劳。“笔耕”现在多指作家从事文学创作。
  文学: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不是叫校长或教官,而是称“文学”,而负责人则称为张文学、李文学等。此“文学”指的是一种职务的称谓。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考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汉代,由于散文和辞赋的发展,文学与学术有了分离的趋势。学术著作被称为“学”或“文学”,词章之作被称为“文”或“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文学已和今天的文学概念接近。这时,文学亦受到了高度重视,文学开始独立。齐梁时文学作品在书目中开始同其他书籍分开。以后,“文学”一词便逐渐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
  文章: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章”指礼乐法度,如《诗·大雅·荡序》说:“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又指文采,如《楚辞·九章·桔颂》说:“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到了汉代,“文章”指按照一定的章法组织起来的能够表情达意、首尾完整的书面语言形式。王充《论衡》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南北朝时,“文章”指文笔,如《北史·刘瑶传》说:“少好读书,兼善文笔。”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到了当代,“文章”一词一是指一切的文字形式,包括诗歌、辞赋、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内,这是广义的“文章”;二是指文艺作品以外的各种文字,如日常应用文、各种类型的议论文,以及散文等,这是狭义的“文章”。另外,现在还用“文章”比喻暗含的意思,如:话里有文章。
  杜撰:《现代汉语词典》对“杜撰”的注释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下面这样一段很少有人知道的轶闻: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 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 。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斧正:人们在请人修改文章的时候,往往爱说:请“斧正”。顾名思义“斧正”一词有大刀阔斧地修正文章的意思。“斧正”一词是由何而来的呢?“斧正”是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说的是战国时期,博学的庄子结交了一个朋友惠子,两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交谊很深。后来,惠子早亡,庄子甚为痛惜。一次,庄子路过惠子的墓前,他对随来的人讲了一个故事:楚国郢都,有个勇敢而沉着的人,他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人们只叫他郢人。郢人有个好朋友,是技术高超的工匠,不知道他是姓石还是名石,古书上称他“匠石”。 郢人和匠石,真是难得的一对。他俩有一套绝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涂上苍蝇翅膀似的薄薄一层,匠石能用斧子把这层白粉轻轻削去。这多么危险!可是匠石在表演这套绝技时,态度从容,不慌不忙。他抡起大斧,顺着郢人的鼻尖削下去,只听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声,白粉就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子,却毫不受损伤。郢人的脸色,也丝毫不变,他安闲地站着,若无其事。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宋元君知道后,就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他托人找到匠石后说:“听说你运斧如风,请给我表演一下吧。”不料,匠石却说:“对不起,现在没法表演了,因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经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绝技的唯一伙伴了!”故事讲到这里,庄子叹息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失去了学业上的挚友,再也没有和我谈得投机的人了。”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在请人修改文章的时候,往往说:请“斧正”,以示谦恭,还有的写作“斧政”、“削正”,都是这个意思。
  雷同:《现代汉语词典》对“雷同”的注释是:“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相应)。”“雷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而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汉书·刘欲传》:“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雷同”的这些含义虽然在今天不常用了,但人们借用此词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则是十分恰当的。
  腹稿:语出《新唐书·王勃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唐诗人王勃,少年时即有才名,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诗风清新,为文也沉雄博丽,冠绝一时。传说他写文章,先把墨磨好,再以被子覆面卧床,然后起而疾书,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时人谓之“腹稿”。后因称预先构思好的文稿为“腹稿”。《宋史·徐积传》:“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清代赵翼《不寐》诗:“老来无寐夜景清,聊营腹稿待天明”,即用此典。
  剽窃:亦作“抄袭”。剽,古来就有“抢劫”的含义。《汉书·贾谊传》:“剽吏而夺之金。”颜师古注:“剽,劫也。”所谓“剽窃”,是指“窃取他人的文字以为己有”而言。归有光《与沈敬甫小简》:“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也就是说,凡全部照搬、部分照搬,而这照搬的部分即使不尽相同,但它对作品的主题、故事、结构、人物性格的完成,艺术意境的造就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剽窃”。
  借鉴:鉴,镜子。借鉴,谓以他人之事为鉴。语本《淮南子·主术训》“夫据干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借明于鉴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今多指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也就是说,作品中某些出彩的地方,虽然是作者苦心经营,刻意求新的结果,但是,细究其表现手法,描写手段,原本是作者读了某个作品,喜爱那种手法,因而引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来,而实践的结果是他新的创造,这就是“借鉴”。
  著作:撰述;著书或作文。《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说得具体一点,“著作”就是专指创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才算是“著作”。“著作”古称“作”。“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有如现在的“改编”),古仅称“述”。孔子的“述而不作”的话,就严格区分了这两种体例。“著作”也指作品。另外,“著作”还是古代的官名“著作郎”或“著作佐郎”的省称。掌国史资料和撰述之职。
  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中学(151801)
其他文献
无机化学是我校药学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认识化学与医药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先任观文殿大学士,后又出任江宁(今南京市)知府。放舟南下,熙宁八
期刊
三彩壶:辽代三彩器是继唐三彩后的又一独具特色的工艺品,不同于唐三彩的是,辽三彩主要用黄、绿、白三色。辽代在使用釉陶之前有一段使用无釉陶的历史,到了辽中晚期,随着技术和工艺
2010年10月1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这是我国电力行业首家企业获此殊荣。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倪小庭、中
中学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笔者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