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证法说理的几种方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但是,不少学生在运用例证法时,常常是堆砌论据,以例代析。正因为缺乏必要的分析,结果使论据的作用不能充分凸现,从而使论证有隔靴搔痒之感。在近三年的高三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实情总结出以下几种“析例”的方法,可帮助学生在运用例证法时加大说理力度。
  
  一、追根探因法
  
  这种方法由结果(现象)探寻原因,揭示本质,从而充分证明论點。例:
  靠奋斗冲破“埋没”。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被“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可见,奋斗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这一语段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中间分别列举了爱因斯坦和华罗庚的例子来证明论点,然而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性语言,观点和事例给人油水分离之感。如果用“追根探因法”分析事例,就可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后,在例子之后加上这样的文字:
  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无论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因此,他们在被“埋没”的时候,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最终冲破“埋没”,脱颖而出。“埋没”总是暂时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小段阴霾,只有勇敢地去奋斗,才能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经过修改,语段有叙述有分析有总结,透彻深入地突出了“奋斗能冲破‘埋没”’这一中心论点。
  
  二、假设反推法
  
  这种方法是假设所举事实材料中原来的某种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因而从反面达到论述的效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进一步强化论证观点的成立。如:
  磨难,是一笔财富。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可见,饱经风霜方能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景仰的伟大词人。
  这一语段有叙有议,但是缺乏深入的说理,显得没有说服力。用“假设反推法”进行修改,形成如下的文字。
  磨难,是一笔财富。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甚至下狱,晚年更是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他如果仕途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又怎么会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他如果终日陷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饱经风霜方能凝练出首首好词,历经磨难而仍能壮心不已,正是磨难,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景仰的伟大词人。
  修改后的语段从事例反面的两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反问句,语势强劲,使说理更加完整、充分。
  
  三、比较分析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之间的差异。在运用例证法时,通过比较分析,把矛盾的两个方面或对立的事实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使论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如下面的语段:
  湖北三名大一新生用生命践行着一个普通人的誓言。滔滔江水中,他们纵身一跃,将另一个生命托起。这是真正勇者的担当。令人心寒的是,在打捞英雄遗体时,面对同学们的“跪求”,却出现了天价打捞船挟尸要价,这引起人们强烈的愤慨。当数万群众用感动和眼泪来祭奠寒风中的勇士时,人们分明感受到了担当的价值;当人们再次谈起天价打捞船,却不禁要追问:到底一个人要冷漠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这样的行为?让我们谨记什么是真正的担当——“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语段通过比较分析,将湖北新生和天价打捞船相比较,让读者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事实中深思,从而使论述的事理更具深度,突出了当代大学生勇于担当的主题。
其他文献
“我们”是谁?在80后小说家手指的《寻找建新》中,“我们”也是一群来自乡村却打算在城市生存下去的80后年轻人。在小说的叙事时间二零零四年,城市对于“我们”尚是十分陌生的“他者”——城市里最普遍的出租车、电梯、抽水马桶都会使“我们”感到手足无措,更不用说装修豪华的大商场、名牌专卖店、麦当劳、夜总会等等了。“我们”落脚在城中村简陋的出租房里,干着随时都有可能结束且工资不能按时兑付的工作,穿着皱巴巴的劣
说明文阅读可采用“读”、“审”、“找”、“比”、“定”五字法。讀,就是读文章题目,读正文,读考查题目,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和考查的能力。审,就是审题,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是理解词语题,是理解文意题,还是推断题;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找,就是根据题目的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做上标记。比。就是比对分析,将选项文字和找到的原文的相关信息。比对分析,求同存异。定,就是回视题目确定答案。而在实际阅读过
阅读教育即通过阅读进行的教育。阅读教育以“树人”为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心灵空间。阅读教育要坚持经济性、渗透性、趣味性原则,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提供阅读精品,并对阅读教育进行延伸,善于运用、点化。    一、“阅读教育”的发现    通过阅读进行教育,古已有之。所谓发现,是指从我自身出发,对阅读教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有意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
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基于此,平时的写作训练尤为重要,教师理应把它作为突破口,总结出一套点拨学生习作的技法,从而激活孩子们创作的源泉,放飞心灵,展现青春的个性风采。  一.感悟经典:让我欢喜让我忧  所谓“练技不如练意”,朱自清先生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他曾说“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然而初中生学习科目多,精神压力大,无暇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呢?下面结合《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我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用
一、学生不能准确解读考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是根基,是行动的指南。细究江苏09高考农村学生作文遭遇厄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缺乏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少江苏考生居然读不懂题目,不得不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把“时尚”与“经典”混为一谈,依然出现了大量写屈原投江,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李清照“凄凄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考查试题。从2004年的《草堂·诗魂》到2010年的《溜索》,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年来的现代文阅读题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1.材料选取上,更加注重文学性与思想性。2.考点安排上,更加注重“鉴赏评价”层面的考查。3.题型设计上,更加具体、灵活,富有人文性、开放性。如2009年江苏卷《都江堰》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10年江苏卷《
几年前,毕飞宇曾经把自己的短篇小说文集之一命名为《轮子是圆的》,他在自序中反省了过去的创作之后非常认真地提醒自己和读者:“我们常常在出奇制胜面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好奇心,同时表现出争先恐后的功利心,恰恰忽视了最基础、最根本、最恒常、最原始的那个部分。”巧合的是,几年之后,“轮子是圆的”被同是江苏籍的青年作家徐则臣演绎成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毕作家自审式的思辨短文精粹深沉,小徐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小说则借叙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学高为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数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应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和吸取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有些新生事物学生了解了,老师不一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的只有力争学得更好一些、更多一些,才能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责任。那么怎样学得更好一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呼唤现代教师。现代教师应善于承担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等多种教育角色。现代教师的成长过程应是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过程。    一 学习理论,在高度上着力    对我国大多数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理论“先天不足”,基本上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就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也未必扎实学好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