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由于西方消极文化的不断渗透,性自由、性解放思潮对大学生的成长、对社会文明建设,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开展富有成效的性道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 性道德 教育
美国著名的性学专家霭理士曾说:“从广处看,我们可以说“性”的启发与“性”的教育对于今日文明社会生活的意义,要比任何时代都大。”[1]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指出“两性的自然规定性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理智和伦理的意义。”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经谈到“性关系可以直接地看做是道德的基础。”可见性行为本身既包括了自然本能又具备社会内涵。目前,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认识到性道德教育在性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先生撰文明确指出“青年需要性知识教育,但更需要性道德教育。”这个认识绝非凭空产生,它源于对性教育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以往性教育目标的修正。性学家刘达临说:“心需要智慧,甚于身体之需要情色。健康的性要取中间的平衡点,既发乎情,又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责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长久。”大学生性道德,是指维系和调整大学生男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树立怎样的恋爱观,提高他们对两性关系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以增强大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避免性道德失范。
一、当代中国大学的性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掌握着较高文化的群体,他们自信、乐观、进取、个性张扬的精神风貌令世人瞩目。但近年来,大学生性道德的缺乏和性行为的随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回顾我国性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性教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当前的大学生性教育呈现出不系统、不规范、不科学的特点。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大学生的性教育仅仅在近几年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呈现出不系统、不规范、不科学的特点。目前大多数高校来看,专门开设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许多学校或者是将这门课程的内容放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加以讲解,或者是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中稍加提及,也有一些高校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加以开设,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从2001年开始性教育公共选修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2]这样的事例从侧面也印证了在高校开展性道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对于他们在将其性行为符合性道德规范和社会性行为准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从2004年开始已经有不少高校尝试进行性道德教育,但在开设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学生和专家对这门课程反应比较冷淡,原因在于这些“性教育”课的内容不少是中学就应该学习过的生理常识和性病预防知识内容,而学生更需要的是如何处理恋爱和今后在婚姻家庭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识别身边的许多性道德问题。
二是国家对性教育投入的经费少
与美国、英国相差甚远,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性道德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美国联邦政府就拨出5亿美元巨款支持禁欲教育,英国政府在中学开展“无性之乐”运动拨款8700万美元。而我国的性道德教育很少有过专门的拨款。没有国家经费的支持,性道德研究难以深入开展,以至于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高德伟教授感叹“性教育问题,中国教育部门就没有认真地对待过”。
三是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一些性教育机构、性教育基地都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开设性教育的学校也基本集中在大城市。
四是在进行性教育时,很少涉及到性道德教育
据悉,在眼下大学课程设置中,关于性的知识方面的课程已很少见,更不用说性道德教育了。大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据首都师大性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近30所大学一万名在校大学生性行为观念的调查表明,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26.7%。加上受西方性自由思潮的影响,我国目前大学生对性的看法似乎缺少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含蓄。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性道德发展历程有类似之处,并且此种状况的存在,使得当前我国的性道德状况呈现比较混乱的状态,尤其以“天之骄子”———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尤为突出。引导大学生广泛、全面、深刻地认识与性有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在大学校园推行以人格与道德为核心的性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性机能正处于旺盛时期,有性要求是正常的生理需要。所以對大学生的性问题不能一味进行压抑,而要通过普及性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来进行。进行性道德教育,要按照性道德及大学生性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开展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教育,开展正确的婚恋观、性爱观、性荣辱教育,开展性法制教育、性病防范知识的教育等。教育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中知荣明耻,自重自爱。正确认识个人行为对本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两性相处的道德原则。增强大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学会把自己的性行为控制在法律范围内。明白性病对人类的危害,养成洁身自好的习惯。
(一)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许多研究中都提到,由于受西方“性开放”、“性自由”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性观念变得开放,性道德观模糊,因而在开展性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使之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但现在的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性道德观,研究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现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陈旧与开放交织,对现代性道德观的探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1、解放思想,改变性的教育观念。中国性心理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大学性道德教育目前急需克服观念上的束缚,需要彻底改变那种“性教育说不得”的旧观念,将性道德教育放到桌面上来,扎扎实实地进行性道德教育改革工作,使大学生不仅拥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也拥有健康的性意识和性道德,进而成为拥有高尚人格的社会群体。
2、改变当代女大学生不良的性行为观,提倡性的纯洁。最近几年,某些女大学生认为两人如果想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一定就意味着会和他结婚。甚至有的认为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这是不可取的观点,在这性感泛化的时代,女大学生要自尊、自重、自爱、和自强,保持性的纯洁,它将在未来的婚姻感情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道德情感
道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的。通过性教育课和其他途径不仅让同学们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性道德情感。
1.责任感培养: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使他们知道性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的私事,其结果和影响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要对性行为中的另一个人、恋爱中的另一个人,要对社会负有责任感。
2.义务感培养:每一个人当性生理、性心理成熟时,都有恋爱和结婚的权利,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人们在享受爱情的甜蜜时,有付出的义务,对对方要有照顾的义务,甚至为对方作奉献的义务。
3.羞耻感培养:羞耻感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伦理调节手段,瓦西列夫认为:“羞怯是一种道德和审美反射和自我监督的表现,即使和所爱的人独处,即使是在亲昵的环境中,也避免直接提到有关肉欲、色情的一切。”但羞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化修养的结果。所以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羞耻感教育,让他们真正懂得处理有关性的问题时,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以及什么是丑恶的,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美丑观。
(三)加强性道德的自律性教育
两性间的关系即性道德有其社会性,它的存在总是适应着社会的需要并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它也有明显的自律性,即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作为性道德教育,应教育大学生建立性的道德感、性的羞耻感和性的责任感。性的道德感就是培养学生适当控制自己生物的性本能。要引导学生在两性关系出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能用性道德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许多大学生在异性朋友以发生性关系为条件来证明彼此的感情时,往往屈从于对方的要求。应鼓励大学生坚持自我控制与自我尊重的立场,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感情并不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之上的。要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媒体传播的性诱惑时,将现实情况与媒体信息进行比较鉴别,去伪存真。在性道德教育中应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不可忽略对处于性活跃期的大学生的适当引导,除鼓励学生保持性纯洁之外,还应帮助已有性经历的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性关系,使这类学生重新学习自我控制,树立贞洁观,不再涉足越轨的性行为,以便将来建立美满的婚姻。性的羞耻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节制。例如,不过分暴露肉体,不做轻佻下流动作,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做过分亲昵、不雅的动作等。性的羞耻感是大学生坚持性道德的内心屏障,羞耻心的建立,可以大大减少不道德的性行为。性的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为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应在两性关系中摈弃不负责任的想法和行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青年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本身就是缺乏性的责任感的,而为了满足个人的性欲玩弄乃至奸污异性的人更是毫无责任感的。这种行为只能给社会造成混乱,给他人造成痛苦。青年学生在进行婚前性行为时,多数并未想到会产生严重后果,没有考虑到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性责任感的教育可使他们在责任感的支配下,克制种种感情冲动,理智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关系。性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是非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良好道德和高尚的情趣,将他们的性冲动引导到对文化科学知识的追求上,唤起他们的自尊心,抵制各種有害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文化市场、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引导学生在满足文化娱乐需要的基础上,摒弃那些不健康和不文明的影响,创造一个道德的、文明的、健康的社会和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霭理士.《性心理学》[M]. 北京:三联合书店, 1987年.
[2] 景延.性知识匮乏高校10%以上学生不知怀孕如何产生. [EB/OL]. (2001-12-10)[2009-02-12]. http: //edu. sina. com. cn/l/2001-12-10/19575. htm.l.
[3] 潘绥铭.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董亮,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钱晓,男,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罗明明,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注:
本文系四川省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立项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XYJB0906)成果之一。
[关键词] 大学生 性道德 教育
美国著名的性学专家霭理士曾说:“从广处看,我们可以说“性”的启发与“性”的教育对于今日文明社会生活的意义,要比任何时代都大。”[1]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指出“两性的自然规定性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理智和伦理的意义。”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经谈到“性关系可以直接地看做是道德的基础。”可见性行为本身既包括了自然本能又具备社会内涵。目前,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认识到性道德教育在性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先生撰文明确指出“青年需要性知识教育,但更需要性道德教育。”这个认识绝非凭空产生,它源于对性教育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以往性教育目标的修正。性学家刘达临说:“心需要智慧,甚于身体之需要情色。健康的性要取中间的平衡点,既发乎情,又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责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长久。”大学生性道德,是指维系和调整大学生男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树立怎样的恋爱观,提高他们对两性关系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以增强大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避免性道德失范。
一、当代中国大学的性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掌握着较高文化的群体,他们自信、乐观、进取、个性张扬的精神风貌令世人瞩目。但近年来,大学生性道德的缺乏和性行为的随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回顾我国性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性教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当前的大学生性教育呈现出不系统、不规范、不科学的特点。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大学生的性教育仅仅在近几年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呈现出不系统、不规范、不科学的特点。目前大多数高校来看,专门开设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许多学校或者是将这门课程的内容放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加以讲解,或者是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中稍加提及,也有一些高校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加以开设,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从2001年开始性教育公共选修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2]这样的事例从侧面也印证了在高校开展性道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对于他们在将其性行为符合性道德规范和社会性行为准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从2004年开始已经有不少高校尝试进行性道德教育,但在开设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学生和专家对这门课程反应比较冷淡,原因在于这些“性教育”课的内容不少是中学就应该学习过的生理常识和性病预防知识内容,而学生更需要的是如何处理恋爱和今后在婚姻家庭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识别身边的许多性道德问题。
二是国家对性教育投入的经费少
与美国、英国相差甚远,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性道德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美国联邦政府就拨出5亿美元巨款支持禁欲教育,英国政府在中学开展“无性之乐”运动拨款8700万美元。而我国的性道德教育很少有过专门的拨款。没有国家经费的支持,性道德研究难以深入开展,以至于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高德伟教授感叹“性教育问题,中国教育部门就没有认真地对待过”。
三是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一些性教育机构、性教育基地都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开设性教育的学校也基本集中在大城市。
四是在进行性教育时,很少涉及到性道德教育
据悉,在眼下大学课程设置中,关于性的知识方面的课程已很少见,更不用说性道德教育了。大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据首都师大性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近30所大学一万名在校大学生性行为观念的调查表明,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26.7%。加上受西方性自由思潮的影响,我国目前大学生对性的看法似乎缺少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含蓄。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性道德发展历程有类似之处,并且此种状况的存在,使得当前我国的性道德状况呈现比较混乱的状态,尤其以“天之骄子”———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尤为突出。引导大学生广泛、全面、深刻地认识与性有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在大学校园推行以人格与道德为核心的性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性机能正处于旺盛时期,有性要求是正常的生理需要。所以對大学生的性问题不能一味进行压抑,而要通过普及性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来进行。进行性道德教育,要按照性道德及大学生性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开展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教育,开展正确的婚恋观、性爱观、性荣辱教育,开展性法制教育、性病防范知识的教育等。教育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中知荣明耻,自重自爱。正确认识个人行为对本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两性相处的道德原则。增强大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学会把自己的性行为控制在法律范围内。明白性病对人类的危害,养成洁身自好的习惯。
(一)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许多研究中都提到,由于受西方“性开放”、“性自由”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性观念变得开放,性道德观模糊,因而在开展性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使之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但现在的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性道德观,研究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现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陈旧与开放交织,对现代性道德观的探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1、解放思想,改变性的教育观念。中国性心理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大学性道德教育目前急需克服观念上的束缚,需要彻底改变那种“性教育说不得”的旧观念,将性道德教育放到桌面上来,扎扎实实地进行性道德教育改革工作,使大学生不仅拥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也拥有健康的性意识和性道德,进而成为拥有高尚人格的社会群体。
2、改变当代女大学生不良的性行为观,提倡性的纯洁。最近几年,某些女大学生认为两人如果想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一定就意味着会和他结婚。甚至有的认为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这是不可取的观点,在这性感泛化的时代,女大学生要自尊、自重、自爱、和自强,保持性的纯洁,它将在未来的婚姻感情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道德情感
道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的。通过性教育课和其他途径不仅让同学们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性道德情感。
1.责任感培养: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使他们知道性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的私事,其结果和影响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要对性行为中的另一个人、恋爱中的另一个人,要对社会负有责任感。
2.义务感培养:每一个人当性生理、性心理成熟时,都有恋爱和结婚的权利,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人们在享受爱情的甜蜜时,有付出的义务,对对方要有照顾的义务,甚至为对方作奉献的义务。
3.羞耻感培养:羞耻感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伦理调节手段,瓦西列夫认为:“羞怯是一种道德和审美反射和自我监督的表现,即使和所爱的人独处,即使是在亲昵的环境中,也避免直接提到有关肉欲、色情的一切。”但羞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化修养的结果。所以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羞耻感教育,让他们真正懂得处理有关性的问题时,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以及什么是丑恶的,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美丑观。
(三)加强性道德的自律性教育
两性间的关系即性道德有其社会性,它的存在总是适应着社会的需要并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它也有明显的自律性,即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作为性道德教育,应教育大学生建立性的道德感、性的羞耻感和性的责任感。性的道德感就是培养学生适当控制自己生物的性本能。要引导学生在两性关系出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能用性道德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许多大学生在异性朋友以发生性关系为条件来证明彼此的感情时,往往屈从于对方的要求。应鼓励大学生坚持自我控制与自我尊重的立场,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感情并不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之上的。要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媒体传播的性诱惑时,将现实情况与媒体信息进行比较鉴别,去伪存真。在性道德教育中应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不可忽略对处于性活跃期的大学生的适当引导,除鼓励学生保持性纯洁之外,还应帮助已有性经历的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性关系,使这类学生重新学习自我控制,树立贞洁观,不再涉足越轨的性行为,以便将来建立美满的婚姻。性的羞耻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节制。例如,不过分暴露肉体,不做轻佻下流动作,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做过分亲昵、不雅的动作等。性的羞耻感是大学生坚持性道德的内心屏障,羞耻心的建立,可以大大减少不道德的性行为。性的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为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应在两性关系中摈弃不负责任的想法和行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青年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本身就是缺乏性的责任感的,而为了满足个人的性欲玩弄乃至奸污异性的人更是毫无责任感的。这种行为只能给社会造成混乱,给他人造成痛苦。青年学生在进行婚前性行为时,多数并未想到会产生严重后果,没有考虑到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性责任感的教育可使他们在责任感的支配下,克制种种感情冲动,理智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关系。性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是非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良好道德和高尚的情趣,将他们的性冲动引导到对文化科学知识的追求上,唤起他们的自尊心,抵制各種有害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文化市场、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引导学生在满足文化娱乐需要的基础上,摒弃那些不健康和不文明的影响,创造一个道德的、文明的、健康的社会和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霭理士.《性心理学》[M]. 北京:三联合书店, 1987年.
[2] 景延.性知识匮乏高校10%以上学生不知怀孕如何产生. [EB/OL]. (2001-12-10)[2009-02-12]. http: //edu. sina. com. cn/l/2001-12-10/19575. htm.l.
[3] 潘绥铭.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董亮,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钱晓,男,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罗明明,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注:
本文系四川省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立项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XYJB0906)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