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的从业经历
从事广告摄影工作很偶然。1979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分到吉林省书店发行科做记者,经常下乡采访毛主席著作的发行情况,拍些照片给书店的发行报用,也常有作品在省报上发表。一次在一个朋友家碰到五矿公司人事科的人,闲聊之中了解到他们公司新进了一台120宽画幅“玛米亚”相机,但没人会用,我听说之后很激动,因为那时我使用的是“海鸥”DF135的相机,而“玛米亚”是当时世界上很先进的相机,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于是我毛遂自荐去他们公司。当时他们正在招人,很快就同意要我。但那个年代调动工作很费周折,你在这个单位干得好好的,新华书店又是当时福利待遇很好的单位,为什么要走?那个年代是不能你想上哪就上哪的,所以领导不放。于是我几乎天天下班就上书店的龚经理家磨,磨了6个月,磨到龚经理的太太和孩子都为我讲情了他才松口,所以至今我都很感谢他们一家。
就是凭着对“玛米亚”相机的向往,我调到了外贸公司。到了外贸公司我才发现我面对的都是一些矿产品:石头、粉末,铁产品如铸铁的沙井盖、台钳、钉子、铁丝、钨丝……我一下就傻眼了,这些东西能拍出什么来啊?我只能就着国外的参考资料和国内其他同行的作品一点点琢磨,从构图上下功夫,想尽办法美化画面。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但基础还是有的。慢慢地我开始喜欢拍摄这些产品了。
1985年,外贸部和欧洲共同体在中国举办唯一的一届高级广告摄影学习班是我摄影生涯的里程碑。50天的学习,来自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摄影大师给我们任教,教我们拍摄产品,让我大开眼界,这时候我才明白什么是广告摄影,可以说那才是我广告摄影生涯的真正起点。从学习班回来后,我把老师教的东西一点点地运用到产品拍摄上,但因为对光线的认识很有限,所以每拍摄一幅作品都要用很长时间。那时候的我不是在用光,而是在找光,一点点地找,甚至几天才能拍出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准备,我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但我心里很清楚,我爱上了广告摄影这一行,我把我的心血都倾注在了那些石头、铁块上。
真是天道酬勤,1987年我的两幅作品《钉子》、《洁》刊登在《世界摄影年鉴》黑皮书上,据我所知那也是中国人的广告摄影作品第一次进入到世界广告摄影行列。198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广告摄影大奖赛”上我的作品《飞来滑石》又获得了二等奖(未设一等奖)。
说到出版《广告摄影实例》一书的初衷,则是因为自己入行时根本找不到一本能用来指导我广告摄影学习的书,有很多问题没地方去找答案,只好一点点地琢磨,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不想别人像我一样走那么多弯路,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走,于是有了这本书。那时候我的每一次拍摄都有做笔记,之后再进行认真整理,就这样积攒了七八年的时间。特别是1992年7月我调到了广州工作,这座商业气氛很浓的城市给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大量的拍摄实践与积累使我的技艺有了更大的提高,也充实了这本书的内容。1994年,《广告摄影实例》出版了,这种介绍广告摄影实操范例的书籍据我所知在国内还是第一本,也确实有很多行内人是看着这本书走进了这一行。
第一次拍汽车
1988年4月我开始尝试在室内拍摄汽车,在这之前我看到过国外汽车杂志的照片,产生了强烈的拍摄愿望。我画了很多草图,不停地观察街面上跑着的、停着的汽车,观察不同光线下汽车各种角度的光效和状态,分析拍摄汽车的用光方法。一段时间以后,拍摄计划在我脑子里基本成型了,就去找一汽广告科的朋友商量,看能不能给我弄一台车,找个车间,让我拍汽车。我记得当时拍的是一辆德国进口的红色高尔夫,做研究用的。那时候,研究人员白天上班,我晚上上班,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尝试,拍了15天,终于圆了我多年拍摄汽车的梦想。
大概是两个星期之后,我又想拍,一汽再次提供了场地和汽车。这一次拍的是德国进口的奥迪。我想要拍出杂志里的效果,那张照片的地面上有一层反光材料,我就想到用黑色塑料布,于是专门到北京买来了3米宽、100米长的一卷塑料布,大概七八十斤重吧,从北京扛回长春。因为没有专业影棚,需要用硫酸纸做成幕布从后面打光,当时最宽的硫酸纸是90厘米,必须用三张拼接才够,拍摄方法是在上次拍摄的基础上稍有改进。这次用了一个星期,拍摄了几个角度。照片冲洗出来,我真的很高兴,想法也基本实现了,但毕竟我们的设备不行,经验也不足,照葫芦画瓢虽然只有六七分像,也毕竟是我第一次在室内拍摄汽车。
通过这两次拍摄,我对室内拍摄汽车的用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心中有底了,今后有汽车让我拍,我敢拍了。也是从那时开始,我萌生了要盖汽车摄影棚的想法,但那只是一个梦想,因为当时我的工资才100多块钱,没有这个财力。我记得我给中国外贸广告协会写过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这么大的中国竟然连一个拍摄汽车的摄影棚都没有,这是我们中国摄影师的遗憾。
一直怀揣这个梦想,到2000年1月,我终于在广州有了第一个能拍摄汽车的影棚。
我看广东商业摄影的发展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南邻香港澳门,有广泛良好的商业基础,商业气氛很浓,制造业也很发达,商家对广告的认识普遍高于内地,为广告摄影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广东的商业摄影发展得最早、最普遍,广告摄影人员也最多。最重要的是,广东的广告摄影人之间经常有交流,这是很难得的。
1995年,我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专注于平面广告的拍摄,涉及的项目包括汽车、各类型产品、家居、房地产、人像等等。很多老同行转行经商或者把公司做得比较大,但我在经营方面没下什么功夫,因为我很了解自己不善经商的特点,于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钻研摄影技术上面。过去在外贸公司,整个流程从创意、拍摄、设计、印刷、把控,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现在的平面广告制作跟过去不太一样,分工相当细,拍摄工作也不是某一个摄影师独立能够完成的,需要前期策划、创意、美术指导,拍摄完成之后还需要后期修图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我们目前的主要业务就是拍摄及后期制作这部分。
从现在社会和摄影技术的发展来看,将来的商业摄影必然要求从业人员专业化、技术数码化。另外,从目前的商业宣传需求来看,未来平面和影视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这会促使一些影视公司向平面领域发展,平面制作公司向影视转化,或是促成两者间的紧密合作。
21世纪,3D技术已经掀起了一场新的视觉变革,3D技术全方位涉足商业摄影是迟早的事。我们作为商业摄影人都应该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目前广东大多数的摄影师还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这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低价竞争、粗制滥造、恶性循环等,不利于商业摄影行业长期的进步与发展。商业摄影从业者的联合目前在广东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和范例,但是在北京和江浙一带已经有些类似的成功案例。我希望,在广东能有更多的商业摄影从业者联合起来,把这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从事广告摄影工作很偶然。1979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分到吉林省书店发行科做记者,经常下乡采访毛主席著作的发行情况,拍些照片给书店的发行报用,也常有作品在省报上发表。一次在一个朋友家碰到五矿公司人事科的人,闲聊之中了解到他们公司新进了一台120宽画幅“玛米亚”相机,但没人会用,我听说之后很激动,因为那时我使用的是“海鸥”DF135的相机,而“玛米亚”是当时世界上很先进的相机,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于是我毛遂自荐去他们公司。当时他们正在招人,很快就同意要我。但那个年代调动工作很费周折,你在这个单位干得好好的,新华书店又是当时福利待遇很好的单位,为什么要走?那个年代是不能你想上哪就上哪的,所以领导不放。于是我几乎天天下班就上书店的龚经理家磨,磨了6个月,磨到龚经理的太太和孩子都为我讲情了他才松口,所以至今我都很感谢他们一家。
就是凭着对“玛米亚”相机的向往,我调到了外贸公司。到了外贸公司我才发现我面对的都是一些矿产品:石头、粉末,铁产品如铸铁的沙井盖、台钳、钉子、铁丝、钨丝……我一下就傻眼了,这些东西能拍出什么来啊?我只能就着国外的参考资料和国内其他同行的作品一点点琢磨,从构图上下功夫,想尽办法美化画面。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但基础还是有的。慢慢地我开始喜欢拍摄这些产品了。
1985年,外贸部和欧洲共同体在中国举办唯一的一届高级广告摄影学习班是我摄影生涯的里程碑。50天的学习,来自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摄影大师给我们任教,教我们拍摄产品,让我大开眼界,这时候我才明白什么是广告摄影,可以说那才是我广告摄影生涯的真正起点。从学习班回来后,我把老师教的东西一点点地运用到产品拍摄上,但因为对光线的认识很有限,所以每拍摄一幅作品都要用很长时间。那时候的我不是在用光,而是在找光,一点点地找,甚至几天才能拍出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准备,我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但我心里很清楚,我爱上了广告摄影这一行,我把我的心血都倾注在了那些石头、铁块上。
真是天道酬勤,1987年我的两幅作品《钉子》、《洁》刊登在《世界摄影年鉴》黑皮书上,据我所知那也是中国人的广告摄影作品第一次进入到世界广告摄影行列。198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广告摄影大奖赛”上我的作品《飞来滑石》又获得了二等奖(未设一等奖)。
说到出版《广告摄影实例》一书的初衷,则是因为自己入行时根本找不到一本能用来指导我广告摄影学习的书,有很多问题没地方去找答案,只好一点点地琢磨,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不想别人像我一样走那么多弯路,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走,于是有了这本书。那时候我的每一次拍摄都有做笔记,之后再进行认真整理,就这样积攒了七八年的时间。特别是1992年7月我调到了广州工作,这座商业气氛很浓的城市给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大量的拍摄实践与积累使我的技艺有了更大的提高,也充实了这本书的内容。1994年,《广告摄影实例》出版了,这种介绍广告摄影实操范例的书籍据我所知在国内还是第一本,也确实有很多行内人是看着这本书走进了这一行。
第一次拍汽车
1988年4月我开始尝试在室内拍摄汽车,在这之前我看到过国外汽车杂志的照片,产生了强烈的拍摄愿望。我画了很多草图,不停地观察街面上跑着的、停着的汽车,观察不同光线下汽车各种角度的光效和状态,分析拍摄汽车的用光方法。一段时间以后,拍摄计划在我脑子里基本成型了,就去找一汽广告科的朋友商量,看能不能给我弄一台车,找个车间,让我拍汽车。我记得当时拍的是一辆德国进口的红色高尔夫,做研究用的。那时候,研究人员白天上班,我晚上上班,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尝试,拍了15天,终于圆了我多年拍摄汽车的梦想。
大概是两个星期之后,我又想拍,一汽再次提供了场地和汽车。这一次拍的是德国进口的奥迪。我想要拍出杂志里的效果,那张照片的地面上有一层反光材料,我就想到用黑色塑料布,于是专门到北京买来了3米宽、100米长的一卷塑料布,大概七八十斤重吧,从北京扛回长春。因为没有专业影棚,需要用硫酸纸做成幕布从后面打光,当时最宽的硫酸纸是90厘米,必须用三张拼接才够,拍摄方法是在上次拍摄的基础上稍有改进。这次用了一个星期,拍摄了几个角度。照片冲洗出来,我真的很高兴,想法也基本实现了,但毕竟我们的设备不行,经验也不足,照葫芦画瓢虽然只有六七分像,也毕竟是我第一次在室内拍摄汽车。
通过这两次拍摄,我对室内拍摄汽车的用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心中有底了,今后有汽车让我拍,我敢拍了。也是从那时开始,我萌生了要盖汽车摄影棚的想法,但那只是一个梦想,因为当时我的工资才100多块钱,没有这个财力。我记得我给中国外贸广告协会写过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这么大的中国竟然连一个拍摄汽车的摄影棚都没有,这是我们中国摄影师的遗憾。
一直怀揣这个梦想,到2000年1月,我终于在广州有了第一个能拍摄汽车的影棚。
我看广东商业摄影的发展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南邻香港澳门,有广泛良好的商业基础,商业气氛很浓,制造业也很发达,商家对广告的认识普遍高于内地,为广告摄影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广东的商业摄影发展得最早、最普遍,广告摄影人员也最多。最重要的是,广东的广告摄影人之间经常有交流,这是很难得的。
1995年,我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专注于平面广告的拍摄,涉及的项目包括汽车、各类型产品、家居、房地产、人像等等。很多老同行转行经商或者把公司做得比较大,但我在经营方面没下什么功夫,因为我很了解自己不善经商的特点,于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钻研摄影技术上面。过去在外贸公司,整个流程从创意、拍摄、设计、印刷、把控,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现在的平面广告制作跟过去不太一样,分工相当细,拍摄工作也不是某一个摄影师独立能够完成的,需要前期策划、创意、美术指导,拍摄完成之后还需要后期修图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我们目前的主要业务就是拍摄及后期制作这部分。
从现在社会和摄影技术的发展来看,将来的商业摄影必然要求从业人员专业化、技术数码化。另外,从目前的商业宣传需求来看,未来平面和影视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这会促使一些影视公司向平面领域发展,平面制作公司向影视转化,或是促成两者间的紧密合作。
21世纪,3D技术已经掀起了一场新的视觉变革,3D技术全方位涉足商业摄影是迟早的事。我们作为商业摄影人都应该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目前广东大多数的摄影师还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这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低价竞争、粗制滥造、恶性循环等,不利于商业摄影行业长期的进步与发展。商业摄影从业者的联合目前在广东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和范例,但是在北京和江浙一带已经有些类似的成功案例。我希望,在广东能有更多的商业摄影从业者联合起来,把这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