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00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的从业经历
  从事广告摄影工作很偶然。1979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分到吉林省书店发行科做记者,经常下乡采访毛主席著作的发行情况,拍些照片给书店的发行报用,也常有作品在省报上发表。一次在一个朋友家碰到五矿公司人事科的人,闲聊之中了解到他们公司新进了一台120宽画幅“玛米亚”相机,但没人会用,我听说之后很激动,因为那时我使用的是“海鸥”DF135的相机,而“玛米亚”是当时世界上很先进的相机,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于是我毛遂自荐去他们公司。当时他们正在招人,很快就同意要我。但那个年代调动工作很费周折,你在这个单位干得好好的,新华书店又是当时福利待遇很好的单位,为什么要走?那个年代是不能你想上哪就上哪的,所以领导不放。于是我几乎天天下班就上书店的龚经理家磨,磨了6个月,磨到龚经理的太太和孩子都为我讲情了他才松口,所以至今我都很感谢他们一家。
  就是凭着对“玛米亚”相机的向往,我调到了外贸公司。到了外贸公司我才发现我面对的都是一些矿产品:石头、粉末,铁产品如铸铁的沙井盖、台钳、钉子、铁丝、钨丝……我一下就傻眼了,这些东西能拍出什么来啊?我只能就着国外的参考资料和国内其他同行的作品一点点琢磨,从构图上下功夫,想尽办法美化画面。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但基础还是有的。慢慢地我开始喜欢拍摄这些产品了。
  1985年,外贸部和欧洲共同体在中国举办唯一的一届高级广告摄影学习班是我摄影生涯的里程碑。50天的学习,来自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摄影大师给我们任教,教我们拍摄产品,让我大开眼界,这时候我才明白什么是广告摄影,可以说那才是我广告摄影生涯的真正起点。从学习班回来后,我把老师教的东西一点点地运用到产品拍摄上,但因为对光线的认识很有限,所以每拍摄一幅作品都要用很长时间。那时候的我不是在用光,而是在找光,一点点地找,甚至几天才能拍出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准备,我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但我心里很清楚,我爱上了广告摄影这一行,我把我的心血都倾注在了那些石头、铁块上。
  真是天道酬勤,1987年我的两幅作品《钉子》、《洁》刊登在《世界摄影年鉴》黑皮书上,据我所知那也是中国人的广告摄影作品第一次进入到世界广告摄影行列。198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广告摄影大奖赛”上我的作品《飞来滑石》又获得了二等奖(未设一等奖)。
  说到出版《广告摄影实例》一书的初衷,则是因为自己入行时根本找不到一本能用来指导我广告摄影学习的书,有很多问题没地方去找答案,只好一点点地琢磨,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不想别人像我一样走那么多弯路,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走,于是有了这本书。那时候我的每一次拍摄都有做笔记,之后再进行认真整理,就这样积攒了七八年的时间。特别是1992年7月我调到了广州工作,这座商业气氛很浓的城市给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大量的拍摄实践与积累使我的技艺有了更大的提高,也充实了这本书的内容。1994年,《广告摄影实例》出版了,这种介绍广告摄影实操范例的书籍据我所知在国内还是第一本,也确实有很多行内人是看着这本书走进了这一行。
  
  第一次拍汽车
  1988年4月我开始尝试在室内拍摄汽车,在这之前我看到过国外汽车杂志的照片,产生了强烈的拍摄愿望。我画了很多草图,不停地观察街面上跑着的、停着的汽车,观察不同光线下汽车各种角度的光效和状态,分析拍摄汽车的用光方法。一段时间以后,拍摄计划在我脑子里基本成型了,就去找一汽广告科的朋友商量,看能不能给我弄一台车,找个车间,让我拍汽车。我记得当时拍的是一辆德国进口的红色高尔夫,做研究用的。那时候,研究人员白天上班,我晚上上班,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尝试,拍了15天,终于圆了我多年拍摄汽车的梦想。
  大概是两个星期之后,我又想拍,一汽再次提供了场地和汽车。这一次拍的是德国进口的奥迪。我想要拍出杂志里的效果,那张照片的地面上有一层反光材料,我就想到用黑色塑料布,于是专门到北京买来了3米宽、100米长的一卷塑料布,大概七八十斤重吧,从北京扛回长春。因为没有专业影棚,需要用硫酸纸做成幕布从后面打光,当时最宽的硫酸纸是90厘米,必须用三张拼接才够,拍摄方法是在上次拍摄的基础上稍有改进。这次用了一个星期,拍摄了几个角度。照片冲洗出来,我真的很高兴,想法也基本实现了,但毕竟我们的设备不行,经验也不足,照葫芦画瓢虽然只有六七分像,也毕竟是我第一次在室内拍摄汽车。
  通过这两次拍摄,我对室内拍摄汽车的用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心中有底了,今后有汽车让我拍,我敢拍了。也是从那时开始,我萌生了要盖汽车摄影棚的想法,但那只是一个梦想,因为当时我的工资才100多块钱,没有这个财力。我记得我给中国外贸广告协会写过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这么大的中国竟然连一个拍摄汽车的摄影棚都没有,这是我们中国摄影师的遗憾。
  一直怀揣这个梦想,到2000年1月,我终于在广州有了第一个能拍摄汽车的影棚。
  
  我看广东商业摄影的发展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南邻香港澳门,有广泛良好的商业基础,商业气氛很浓,制造业也很发达,商家对广告的认识普遍高于内地,为广告摄影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广东的商业摄影发展得最早、最普遍,广告摄影人员也最多。最重要的是,广东的广告摄影人之间经常有交流,这是很难得的。
  1995年,我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专注于平面广告的拍摄,涉及的项目包括汽车、各类型产品、家居、房地产、人像等等。很多老同行转行经商或者把公司做得比较大,但我在经营方面没下什么功夫,因为我很了解自己不善经商的特点,于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钻研摄影技术上面。过去在外贸公司,整个流程从创意、拍摄、设计、印刷、把控,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现在的平面广告制作跟过去不太一样,分工相当细,拍摄工作也不是某一个摄影师独立能够完成的,需要前期策划、创意、美术指导,拍摄完成之后还需要后期修图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我们目前的主要业务就是拍摄及后期制作这部分。
  从现在社会和摄影技术的发展来看,将来的商业摄影必然要求从业人员专业化、技术数码化。另外,从目前的商业宣传需求来看,未来平面和影视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这会促使一些影视公司向平面领域发展,平面制作公司向影视转化,或是促成两者间的紧密合作。
  21世纪,3D技术已经掀起了一场新的视觉变革,3D技术全方位涉足商业摄影是迟早的事。我们作为商业摄影人都应该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目前广东大多数的摄影师还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这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低价竞争、粗制滥造、恶性循环等,不利于商业摄影行业长期的进步与发展。商业摄影从业者的联合目前在广东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和范例,但是在北京和江浙一带已经有些类似的成功案例。我希望,在广东能有更多的商业摄影从业者联合起来,把这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想拍好照片,相机前的“头”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头”。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摄影是人加相机的结果,所以使用什么样的的相机不仅会影响拍摄的最后结果,也会影响使用相机的人的头脑。人的头脑中有视觉的部分,肯定会随着相机的发展而改进,逐步得到开发。只要相机的功能继续发展,人类视觉功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止。回想我的摄影生涯,也的确如此。在我使用胶片的时候,所学习与掌握的摄
期刊
朱宪民,1943年出生在山东一个地道纯正的农民家庭,1968年成为《吉林画报》摄影记者,2002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玉文,1948年出生在辽宁一个世代矿工的工人家庭,1973年成为《阜新日报》摄影记者,2002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一个农民的儿子,拍了40年农民。  一个工人的儿子,拍了40年工人。  暂不表二人间的默契与砥砺、中国摄影界最无间的友情见证,且不说观看者的赞叹
期刊
开篇阅读  野生动物摄影师Brian W.Matthews在马来西亚Bako国家公园拍摄了一对亲密无间的寄居蟹的照片。由于限制游人数量,Bako国家公园人流较少,是野生动物摄影的理想场所。摄影师用了3个小时在海岸线上拍摄寄居蟹。如果靠得太近,寄居蟹会缩进壳里;如果摄影者保持静止(通常1分钟即可),它又会慢慢伸出头来。在大多数的时间里,Brian都躺在地上进行近距离拍摄。他使用佳能100毫米微距镜头
期刊
展示佳能最新影像科技成果和商务解决方案,让观众现场体验影像“今天”和“明天”的2011佳能博览会,5月1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这是佳能集团第一次将5年一届的佳能博览会引进中国。本届上海博览会是佳能集团继去年9月至11月在纽约、巴黎、东京之后全球巡展的最后一站。佳能公司董事会主席御手洗富士夫(图左三)、总裁内田恒二(图左一)和多名常务董事等高官,以及佳能形象代言人成龙(图右二)等数百人出席
期刊
叶健强在广州的横街窄巷长大,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仔”。自小喜欢美术、书法,见证了广州30年来的变迁。1971年,高中毕业的他进入广州新闻图片社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从在暗房冲洗胶卷、放大照片学起,将兴趣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广州新闻图片社工作时,他得到的告诫是:拍照片一定要拍漂亮、完美的。因此,在那个时期,他所拍摄的照片无论是风光片还是人物片,都很讲究用光等摄影手法,且一律都是摆拍
期刊
安哥不姓安,千万别搞错。他原名彭振戈,笔名安哥,曾用名彭安哥、彭安鸽。1947年生于大连,北京长大,在云南西双版纳当过七年知青,在广州当工人四年。1979年起在中新社广东分社当摄影记者,后又在香港当记者编辑六年,现在也是知名策展人。  安哥是广东摄影圈乃至中国摄影圈都不得不提到的人物,除了良好的职业素质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件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大事情,那就是用镜头记录下时代的发展,且一做就是三十
期刊
摄影与广东,特别有缘分  1839年,法国公布了摄影术的诞生,五年后就经香港(一说澳门)传入中国广州,然后散播至全国,之后全国各地的照相馆大多也是由广东人经营的。1844年,广东省南海县人邹伯奇写成了《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两篇摄影著作,自制照相机并拍摄照片,成为中国摄影之父。得摄影风气之先的广东成为中国摄影的发祥之地。由此滥觞,至今的广东省摄影实力无论从摄影者队伍,还是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
期刊
编者按: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士兵,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实践着爱党爱国、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命价值,谱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篇章,树起了一座民族的道德丰碑。学习雷锋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追求。  今年是雷锋去世50周年,2月29日,新华社播发了社长李从军领衔撰写的长篇通讯《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3月2日,雷锋事迹大型原创摄影作品展《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榜样》在北京中国人民
期刊
与广东本地商业摄影师座谈时,彭智宏略显沉默,小胡子、长发、年轻,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话不多,只有被提问到的时候才说上几句,言语真诚,句句击中要害。与罗旭、苏卫、胡黎明几位商业摄影师前辈的从业经历不同,彭智宏是真正的大学生,因此我总感觉他身上带着浓浓的学院气息,他的作品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创意+细腻,是让我欣赏的原因。    记者:能否简单谈谈您的从摄经历?  彭智宏:我在中学时代迷上摄影,虽然也拍
期刊
广东毗邻港澳,历来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近现代百年来的民主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它展现出的开放和包容一直让人惊奇。如今改革开放一晃已经30多年,广东不但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而且孕育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化精神,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回顾过去的岁月,品味今天广东的成熟与繁荣,在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们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广东进步和发展的足迹。这其中有困境、有艰苦,也有收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