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搜神记》中的遇仙故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n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就是源于长期以来根植于人们头脑中的宗教信仰以及神仙崇拜,加之社会的动乱,人们对于宗教的心理依赖开始增强,渴望神仙境界的心理愈发强烈,《搜神记》中的遇仙故事深切的刻画出魏晋之际人们希望通过仙凡之间的接触来获得一段美好的际遇,其中有对凡男遇神女的浪漫爱情,有神仙助人成事的慈悲事迹,有遇仙成仙和神仙下凡教化人民的故事,这都体现出动乱年代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搜神记》;遇仙;爱情;教化
  一、《搜神记》中遇仙故事的产生背景
  《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之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其人好阴阳,喜谈仙论道,于是“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搜神记》中所作神仙鬼怪的奇幻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容生动丰富,情节曲折离奇,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六朝所谓志怪小说,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它记录的是古代众多的神话传说与奇闻异事,是作者有感于神道之灵异,意欲言明“神道之不诬”而做的一部有关神仙鬼怪,奇谈怪论的故事总集,与当时浓厚的宗教氛围相适应。魏晋之际,政局频繁更迭,战火纷飞,硝烟四起,导致长期统治人们精神世界的儒家思想渐趋衰弱,佛教和道教以其救苦救难,拯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救世主义思想适应了乱世中人民的精神需求,人们开始假借神仙境界寄托情思,魏晋的文人墨客抒个人情怀于游仙之诗,畅游神仙世界,文士皆因忧而游,面对无处排遣的苦闷,只有借着虚妄的仙境来予以诉说,《搜神记》中的遇仙故事亦然应时而出,描写仙凡相接的境遇,书写凡人脱离现实生活进入神仙之境的奇幻经历。
  二、《搜神记》中的遇仙故事细究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以来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法也入中土,渐见流传”。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于是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想象世界的魔幻神奇,所以久而久之,神仙鬼怪说开始盛行。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就是源于长期以来根植于人们头脑中的宗教信仰以及神仙崇拜,加之社会的动乱,人们对于宗教的心理依赖开始增强,渴望神仙境界的心理愈发强烈,《搜神记》中的遇仙故事深切的刻画出魏晋之际人们希望通过仙凡之间的接触来获得一段美好的际遇,其中有凡男遇神女的浪漫爱情,有神仙助人成事的慈悲事迹,还有神仙下凡教化人民的故事,这都体现出动乱年代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佛曰:“来世千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男女的不期而遇孕育着美好的爱情,《搜神记》中凡间男子与神女的相遇萌生出仙凡之间的爱情故事,董永“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失”,感动了天上的织女,两人结为夫妻共偿债务,演绎了一出同进退共患难的温馨爱情;弦超“梦有神女来”,女神“姿颜容体,状若飞仙”,两人结为夫妇后“驾轻车,乘肥马,饮食常可得远味异膳”,生活幸福美满,可好景不长,神女“本末已露,不复与君通接”,继而“把臂告辞,涕泣流离”,正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凄凄楚楚,唯美哀婉。《搜神记》中的仙凡之恋的美好映射着现实世界的苦楚,体现着人们对于美满幸福生活的希冀,憧憬着能有貌美如花的仙女蹁跹如梦,共结连理。抛开真善美的束缚,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这其中的凡间男子也有可能是位懒汉,整日里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还幻想着能有仙女给他做妻子,帮助他过富裕的生活,典型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然这也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心中有理想,生活才有意义。在古代人的心里神仙是神圣的,总能施仁爱于天下,布福泽于众生,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总会及时出现,救民于水火。对于身处乱世之中的魏晋人民而言,存活于他们心灵深处的神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向往着能有神仙带他们脱离苦海,在《搜神记》遇仙故事中神仙的确是以慈悲为怀的救世者,常常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予以帮扶,或授之以神方,帮助其修身炼道,每当统治者行为不正,政令失当的时候,神仙还会降下灾祸以示警告。《搜神记》中的遇仙情节都是建立在美好结局之上的,神仙的到来总能给苦难之人带来福泽,《园客养蚕》篇中写到“至蚕时,有神女夜至,助客养蚕。亦以香草食蚕,得茧百二十头,大如瓮。毎一茧,缫六七日乃尽”,神女下凡帮助园客养蚕,不仅使得其收获颇丰,而且“女与客俱仙去”,双双升为仙人。这是早期手工生产者对所从的事业务祈求丰收的体现,早期的生产业极不稳定,对任何天灾人祸都无法躲避,社会的动荡无疑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损失,想获得丰收高产却又被世道所趋,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于神仙的庇佑。《吳猛止风》篇中描写到吴猛“性至孝”,“遇至人丁义,授以神方。又得秘法神符,道术大行”,吴猛受到了神仙的点拨,习得道术后为民众消灾避难,这反映了当时修道者的理想目标,东晋道学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有阐释:“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修道者已不止于自身的修炼,也想在“道术大行”后,锄强扶弱,普度众生,由此可见,魏晋之时,道教融合了儒家的思想,修道者开始萌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思想。在上古先民的意识里,天灾的发生是因为上帝失望于人类的腐朽堕落,于是降下灾祸以惩罚人类,古时的洪水神话即由此而来。在《搜神记》的遇仙故事中,当对统治者不满时,神仙便会降下异象以警醒世人,《张宽说人女星》中写到,张宽跟随汉武帝到甘泉祭祀,“至渭桥,有女子浴于渭水,乳长七尺”,汉武帝甚是奇怪,便遣人去问,那女子说:“帝后第七车者,知我所来”,“时宽在第七车”,张宽告诉汉武帝“天星主祭祀者,斋戒不洁则女人见”,意在谴责武帝祭祀不当,斋戒不洁;《灌坛令太公望》一篇中写周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明原因得知这是泰山神的女儿,现嫁到东海为妇,因动辄会引起狂风暴雨,怕有损于勤政爱民的太公望的政绩所以哭泣。文王醒后立即拜太公望为大司马,开始重用太公望。泰山女意在提醒文王没有重用太公望这样的人才,故而进入文王梦中以示警醒。战争是由统治者的野心与欲望发动的,魏晋之际频仍的战火即是统治者欲望的燃烧,致使黎民百姓饱尝战争的苦楚,所以《搜神记》中神仙现身警示统治者的故事反映出人民希望神仙能够出面惩罚统治者,使他们免受战火之苦的愿望。
  三、结语
  仙境是相对于人界的一种人外世界,从宗教理论看是一种“圣”与“俗”的对立存在,道教的神话思维形成文学叙述的仙界隐喻,象征在常世之外存在一个超常世界,既神圣又神秘,迎合了凡人存在的“厌世”情绪,即渴望仙凡相遇,脱离现世的苦难进入异界,这种慕仙情绪表现为一种神话象征,成为小说家笔下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神接遇,传达出对真善美的心灵诉求,借以排遣红尘的人世烦忧,体现出乱世人民对生命美好形态的渴望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晋)干宝著,(明)胡应麟辑,搜神记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晋)葛洪著,顾久译注,抱朴子内篇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4]李丰楙著,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中华书局,2010年
  [5]李丰楙著,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中华书局,2010年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书法自东晋王羲之始,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从实用开始转向审美,“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代表了高雅与低俗两种审美趋向,文章通过对白谦慎先生《“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的解读,对在书法中离开了书写性是否还称之为书法这一问题加以思考。  【关键词】:书法文化;书写性;设问  在开始文章之前有必要对白谦慎先生的著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的题目简单阐述一下:“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略谈了二胡音乐艺术的一些作品,尔后对二胡音乐中的戏曲元素做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最后还论及了二胡的保養。个人管见,希望对同仁有所裨益。  【关键词】:二胡音乐;作品;素材;戏曲元素;保养  一、二胡作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二胡音乐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二胡新作应运而生。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赛马》《江河水》等作品的产生,大大推动了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
期刊
【摘要】:杂技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然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杂技已经受到流行歌曲、舞蹈、体育、影视等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其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杂技的创新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提高杂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开研究,希望能够给杂技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杂技艺术;表现力;感染力  说到杂技艺术,一定要从追根溯源到杂技艺术的开端,大概在旧石器时
期刊
【摘要】:《巴山秀才》是享誉全国的川剧,2003年李宝春改编排演京剧版《巴山秀才》。京剧版《巴山秀才》改编的范畴主要在结局、人物形象、语言、表演形式和审美形态上。而改编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的创造动机、市场因素、大众审美习惯、剧种差异。通过改编,在解构传统艺术的同时,又重构了艺术经典。并深化影响,扩大传播。  【关键词】:改编;川剧;京剧;《巴山秀才》  《巴山秀才》是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南国1983年编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需要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希望通过参加体育运动项目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丰富业余生活,提升个人生活品位。网球赛事的举办对陕西省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更能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關键词】:陕西省;网球赛事;城市文化  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陕西省举办的网球
期刊
【摘要】:我认为水彩绘画要把握水彩自身的语言魅力和精神内涵,要熟练的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技法。此外,作画者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要做到“思”“悟”“行”相结合。我们还要敢于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敢于尝试新的绘画技法。  【关键词】:干湿;水彩;技法;韵味  一、我对水彩画的认识  我对水彩的认识是在上大学以后开始的,在这之前,我以为水粉就是水彩,无非就是用水的多少。现在我知道了水彩与水粉的不同,虽
期刊
【摘要】:纵观德国王位继承表,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即选举制始终伴随着德国王位的更迭,即使是子承父位,也要经过诸侯的选举才能获得合法性,这一选举程序后经查理四世颁布的《黄金诏书》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德王必须经过七大选侯的选举才能实施其权力,也就是获得其合法性。在这个过程中,十二世纪对于德国王位继承中的选举制的确立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史实对这一过程进行探析。  【关键词】:德意志王权;选举制;公爵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再别康桥》中的经典唱段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人翁林徽因的人物性格,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情感,继而对该唱段进行全面的解析,从其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情感、演唱处理、艺术审美及情感体验等多方面解析该唱段的“演”与“唱”,从不同的细节方面分析该唱段的演唱处理。  【关键词】:《再别康桥》;;林徽因;音乐情感;演唱处理  作为歌剧《再别康桥》中女主角林徽因的重要唱段,
期刊
引言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作家。他提出的翻译文学是世界文学重要部分的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三种翻译类型也涵盖了普通读者以及文人的阅读需求,而第三种翻译类型更是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强调民众文化审美情趣的提升和培养。在19世纪下半叶,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学德语意味着对歌德作品的学习,他能够将古典与现代,国家和种族,主要和次要,上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结合。翻译是他推进国
期刊
【摘要】:汉字的发展史,历经了几千年,经过不同的时代和朝代,对汉字不断的完善,形成了现代所使用的新型的汉字,但是汉字的结构却代表了汉字的来历,和历史内涵。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汉字的构形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通过对汉字的构形方法的动态研究,了解汉字构形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这对于破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需要针对汉字构形方法研究的角度和研究方式的改变,进行详细的阐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