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和服务社会这两大职能是两项重要职能,高校的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如何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布局的特点,进一步明确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与高校学科合理配置的互动机制,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这是高校力求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强资金管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加大教学和科研成果向社会成果的转换,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高校学科建设的合理性与区域经济的实效性的互动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这也是高校力求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28-01
一、高校加强适应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经济快速、有序地发展就相应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校只有把握住区域经济发展动态,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人才市场上的需要。高校可以很好地利用社会资金和自有资金这两种资源,在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改善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为社会提供需求人才。同时,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区域经济相结合有利于促使高校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地方区域经济贸易问题。
高校与地方经济联系不仅可以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拓宽教育途径,改变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教育体制,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乃至生存空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扩大高校影响力和服务理念,促进区域经济所实际需要的学科专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办学模式,为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高校可以引进在社会上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力的人才来指导高校的学习实践,从而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建立高质量的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企业实践机会,以至于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
二、高校人才培养合作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高校在与地方区域经济合作中促成了一些合作项目。但从总的方面看,双方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往往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同时,由于高校相对于地方区域经济贸易等各利益相关方面相对封闭,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双方的合作大多只能研究共性技术,而无法共享核心技术,造成了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二)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中高校面临人才的流失
在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合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情况,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会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高校的科研人员甚至是整个科研团队做出物质上的诱惑,物质待遇的巨大悬殊对高校科研队伍的稳定性和高校的学科建设形成了冲击。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一)高校应转变观念,完善服务水平
高校应该以地方经济的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创造性、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利用高校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合作平台,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应该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大力开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
(二)高校应加大对师生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激励力度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是以教学工作为基本出发点的,鼓励高校教师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应用开发研究,推进科研成果尽快向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快速转化,能够多元化地为学校教学等各方面筹措资金。也只有高校教师将教学科研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开展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有紧密关联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来,才能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做到科研与教学相统一。同时制订相关的政策奖励在教学实践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教师,激励更多的教师从事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产学研合作有关的项目。同时,在职称评定、职责考核等方面把实施专利、应用成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将进行合作项目相关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等内容纳入到职称晋升、提拔等工作中。
(三)构建服务平台,完善合作机制
加强高校和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高校可以同企业联手,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作为高校实习实践基地,从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达到在节约科研教学资金的基础上创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搭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平台,要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沟通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规范完善的科技成果的价格评估认证体系,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三方面的统一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兆峰,段锦.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
[2]陈晓梅.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28-01
一、高校加强适应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经济快速、有序地发展就相应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校只有把握住区域经济发展动态,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人才市场上的需要。高校可以很好地利用社会资金和自有资金这两种资源,在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改善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为社会提供需求人才。同时,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区域经济相结合有利于促使高校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地方区域经济贸易问题。
高校与地方经济联系不仅可以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拓宽教育途径,改变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教育体制,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乃至生存空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扩大高校影响力和服务理念,促进区域经济所实际需要的学科专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办学模式,为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高校可以引进在社会上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力的人才来指导高校的学习实践,从而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建立高质量的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企业实践机会,以至于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
二、高校人才培养合作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高校在与地方区域经济合作中促成了一些合作项目。但从总的方面看,双方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往往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同时,由于高校相对于地方区域经济贸易等各利益相关方面相对封闭,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双方的合作大多只能研究共性技术,而无法共享核心技术,造成了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二)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中高校面临人才的流失
在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合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情况,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会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高校的科研人员甚至是整个科研团队做出物质上的诱惑,物质待遇的巨大悬殊对高校科研队伍的稳定性和高校的学科建设形成了冲击。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一)高校应转变观念,完善服务水平
高校应该以地方经济的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创造性、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利用高校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合作平台,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应该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大力开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
(二)高校应加大对师生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激励力度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是以教学工作为基本出发点的,鼓励高校教师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应用开发研究,推进科研成果尽快向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快速转化,能够多元化地为学校教学等各方面筹措资金。也只有高校教师将教学科研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开展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有紧密关联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来,才能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做到科研与教学相统一。同时制订相关的政策奖励在教学实践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教师,激励更多的教师从事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产学研合作有关的项目。同时,在职称评定、职责考核等方面把实施专利、应用成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将进行合作项目相关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等内容纳入到职称晋升、提拔等工作中。
(三)构建服务平台,完善合作机制
加强高校和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高校可以同企业联手,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作为高校实习实践基地,从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达到在节约科研教学资金的基础上创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搭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平台,要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沟通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规范完善的科技成果的价格评估认证体系,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三方面的统一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兆峰,段锦.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
[2]陈晓梅.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