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以生为本”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与探讨:一是联系生活,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二是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三是跨界整合,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四是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受到“知识本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更加重视教师的“教”,结果学生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但学得特别被动,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降低。新课程改革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以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实践分析与探讨。
一、联系生活,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
语文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有效融入课堂。如在教授《我的母亲》时,有的教师就从学生与父母相处的实际事例出发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回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的温暖,感受母爱的伟大,促使他们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从而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中传递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又如在教授《七颗钻石》时,学生阅读文章中小姑娘在夜里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的经历时,情感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小姑娘夜里出门找水的艰辛,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自己一个人走夜路的经历,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当学生再次朗读时终于读出了小姑娘的害怕与恐惧。
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进行“知识传递”,课堂由教师的“教”来主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长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降低,并成了他们发展中的短板,为了克服这个短板,有的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学生亲身参与中,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与发展。如在教授《敬畏自然》时,有的教师首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在人类的利用与破坏后的景象,鲜明的对比,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刺激,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深深地触动。接下来,教师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对“敬畏自然”与“敬畏人类自己”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跨界整合,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近年来,跨界整合成了热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尝试通过跨界整合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如在教授《七颗钻石》的结尾时,为了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播放了《爱的奉献》这首歌曲,促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与熏陶中,在歌词的启发下,与作者进行更加深入地心灵交流,使他们再次深刻地体会童话中所传递出来的有关爱的理解、爱的延续。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与音乐进行整合,不但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即创设了教学情境,同时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童话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而非传统课堂上教师强制性的“灌输”。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對于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陷于一种封闭的状态,用教材教教材,这对于实现语文的学科价值,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非常不利。新时期,“大语文”教学越来越深入人心,为了打破以本为本的传统理念,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如有的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即以教材中的文章为本,在此基础上构建议题,并根据议题在课外搜集相关的文本,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将学生的目光从课堂转移到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上去。如在教授《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时,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入了《荷塘月色》和《秋》,让学生将在教材中习得的描写景物的手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当中去,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景语句,还使学生在迁移运用中掌握了描写美景的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知识传递”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性;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探究意识;在跨界整合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希望本文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海.基于活动设计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30):76.
[2] 张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109.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受到“知识本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更加重视教师的“教”,结果学生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但学得特别被动,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降低。新课程改革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以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实践分析与探讨。
一、联系生活,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
语文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有效融入课堂。如在教授《我的母亲》时,有的教师就从学生与父母相处的实际事例出发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回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的温暖,感受母爱的伟大,促使他们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从而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中传递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又如在教授《七颗钻石》时,学生阅读文章中小姑娘在夜里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的经历时,情感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小姑娘夜里出门找水的艰辛,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自己一个人走夜路的经历,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当学生再次朗读时终于读出了小姑娘的害怕与恐惧。
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进行“知识传递”,课堂由教师的“教”来主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长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降低,并成了他们发展中的短板,为了克服这个短板,有的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学生亲身参与中,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与发展。如在教授《敬畏自然》时,有的教师首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在人类的利用与破坏后的景象,鲜明的对比,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刺激,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深深地触动。接下来,教师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对“敬畏自然”与“敬畏人类自己”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跨界整合,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近年来,跨界整合成了热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尝试通过跨界整合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如在教授《七颗钻石》的结尾时,为了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播放了《爱的奉献》这首歌曲,促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与熏陶中,在歌词的启发下,与作者进行更加深入地心灵交流,使他们再次深刻地体会童话中所传递出来的有关爱的理解、爱的延续。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与音乐进行整合,不但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即创设了教学情境,同时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童话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而非传统课堂上教师强制性的“灌输”。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對于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陷于一种封闭的状态,用教材教教材,这对于实现语文的学科价值,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非常不利。新时期,“大语文”教学越来越深入人心,为了打破以本为本的传统理念,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如有的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即以教材中的文章为本,在此基础上构建议题,并根据议题在课外搜集相关的文本,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将学生的目光从课堂转移到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上去。如在教授《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时,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入了《荷塘月色》和《秋》,让学生将在教材中习得的描写景物的手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当中去,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景语句,还使学生在迁移运用中掌握了描写美景的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知识传递”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性;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探究意识;在跨界整合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希望本文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海.基于活动设计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30):76.
[2] 张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