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欲成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发展高地,建设辐射山东半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岛高新区,必须聚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人才。
“生生不息之谓易”,自古人们习惯了在变动中寻找坚持,在坚持中寻找突破。
青岛高新区即是。
第一次踏人这片土地时的景象历历在目。2009春,记者首次采访高新区。一下车,呼喇喇的凉风削在脸上,睁不开眼,身子都站不稳。司机师傅在车里喊:“这里风太大,快上车!”
大风。一片片泛白的盐碱地,一望无际。远处还有几台推土机。是那时高新区给我的最初印象。
2010年初夏,高新区水系景观基本落成。走在彩虹桥旁边的木栈道上,杨柳轻拂、河水清清,岸边繁花点点,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着高新区这一年的变化。
2012年,高新区又迎来新变化,红岛经济区成立,整个红岛区域,将以自己的高新引擎,驱动整个山东半岛的创新发展。这势必又是一场变革。
无论何时何日,高新区一如既往坚持着青岛市对“高新”的理解与发展渴求,托起青岛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这个肩上的责任从未动摇过。
以软件业搏未来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上个世纪青岛骄傲的传承;“上青天”、“五朵金花”是传统工业时代青岛辉煌的战绩。而在强调工业化、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当下,青岛的高新标志是什么?或者说,论及当今青岛的发展,人们看哪里?
软件信息业无疑是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随着高科技及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包含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迅猛席卷全球,成为各国各地区抢占先机的制高点。
据国内软件业先进城市测算,一名软件工程师每年能创造20万元的产值,1000名软件工程师一年产值高达2亿元。一家拥有大批软件工程师的软件企业所能产生的倍增效应,毫无疑问大大高于传统制造业。
如果说以上是估算值的话,那在2012年11月11日的淘宝购物狂欢节中,以支付宝总销售额191亿元收官的交易额,是实实在在的。稳居天猫、京东商城女装销量排行榜首位的韩都衣舍,2008年至2011年的销售额分别是300万元、1300万元、9000万元、3亿元。而其2012年的销售额为7亿元。相较青岛某实体商场10亿元的年销售额,赋税轻、成本低的优势让网上平台的净利润更为可观。这就是信息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结合产生的巨大价值。
“电子商务,可能会掏空一座城市的税收。”与其将这句话看做危言耸听,何不将电子商务为我所用?
遗憾的是,青岛市软件业在国内城市的排名情况并不乐观。在国家工信部发布2013年1-3月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软件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中,国内15个城市中,青岛软件业务收入排名第10位,软件产品收入仅高于哈尔滨。
青岛急需发展软件信息业。在近日正式公布的《青岛软件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中,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软件科技城,将成为青岛软件业未来的核心。
《规划》提出,至2016年,青岛软件科技城建成初具规模的青岛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核心载体,实现产值800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过400亿元。汇聚从业人员12万人,孵化器建成使用面积50万方平米。
青岛软件科技城主任朱建广介绍,青岛软件科技城计划用5-10年时间全面建成国际化、智慧型、生态型的科技新城,采用“2+2+1”模式,即以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主导产业,以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新兴产业,以信息技术服务为基础产业,重点聚焦、整合资源,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和规模发展的紧密结合。力求成为青岛软件核心区,乃至山东半岛、东北亚软件转移的重要支撑力量。
布阵“人才收割机”
定位决定需求。
意欲成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发展高地,建设辐射山东半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岛高新区,必须聚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人才。
从国际来看,无论是美国硅谷,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都十分注重通过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效集聚,来支撑、服务和引领产业集聚。
以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为例,该园区之所以能够吸引印度本土三大软件企业和IBM等国际知名公司,同时发展一大批软件业中小企业,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外包基地,与其成功聚集10多万IT外包人才,具有突出的软件人才优势密不可分。
“牧民是逐水草而居,我们则是跟着人才走。”联发芯软件设计(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庆章如是说。
联发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为国产手机提供高性价比的芯片和软件平台闻名。按照市场研究公司H-ISiSuppli的报告,2012年,联发科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为9%,排名第三。
2010年初,这家台资公司的很多四川籍员工离职返乡,人越走越多,到了loyl,公司总部索性决定把安卓系统的研发部门,从深圳整体搬迁到了成都天府软件园。
当高新企业驱人才而动时,青软实训则致力于为各落地高新企业培育适合自己的人才。
这个2006年或立的青岛本地企业,八年间做的工作就是高校和企业之间衔接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已在全国建了14个分支机构,即将在青岛高新区成立软件科技城大学生创业孵化与实训基地。
与一般职业培训机构不同,青软实训的主要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和大学合作,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另外和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从招聘到定制化培训,再到后期的人力资源服务。例如,一个企业打算在青岛落户,只要企业能够针对人才需求提出具体要求,该机构就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质量合乎企业要求的人才。 软件信息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定时定量的特点。例如,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出现之后,大量软件企业和大量软件开发的应用都从传统的Pc平台向移动互联网转移,这过程中将产生大量人才需求。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都改变:原来的美国式的大规模培训人员(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人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即CMM)已经过时,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发—个软件所需要的团队可能只是需要三五个人。而大学课程四年—变,有时无法跟上市场需求,不可能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变。新技术的变化直接导致企业对^才需求的变化。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离不开培训机构的存在。我们已经深度嵌入到人力资源供给的产业链中。”青软实训董事长刘全这样定义高新技术下的人才产业链:高校——培训机构—一人才派遣、人才租赁等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企业。
在智慧资本时代,人才成为生产力最活跃部分。经历了从劳动力,制度,技术到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才是最终的竞争格局,新加坡留美博士叶傅在《人才战争》一书中曾说道:“人才战争是一场与美伊战争不同的战争,因为没有流血、也没有牺牲,而这场战争争夺的对象不是配备手榴弹与枪支的军人,而是配备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器及手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对青岛高新区来说,人才将是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个观点不仅仅是针对高新区,对青岛亦如此。
在国家工信部发布2013年1-3月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软件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中,国内15个城市中,青岛软件业务收入排名第10位。软件产品收入仅高于哈尔滨。青岛急需发展软件信息业。
“产城—体”的理想
准备在下一个路口赶超的高新区尤其重视如何以产业带动城市的发展,实现产业和城市形态的高度融合?
对青岛高新区来说,建设软件城、引进研究机构,吸引的都是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需要高端的环境,工作要有好的平台,生活要有好的配套条件,子女要有好的学校和教育载体。统筹规划,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产城一体的理想城市就近在眼前。
“十五分钟生活圈”成为高新区“产城—体”的理想状态。以居住区为圆点,步行15分钟所及范围为半径形成—个满足人居需求的辐射区域。步行15分钟就有基本的购物、生活、休闲健身、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个良性居住范围。
为达到此目标,2008年胶州湾北部园区初建时,“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就在高新区铺好。这条堪称全国最长的“共同沟”,管沟中的八种管线涵盖了几乎可以想象到的市政工程: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给水、中水、热力、交通信号等管线;附属设施包括用于正常运行的排水、通风、照明、电气、通讯、安全监测系统等。充分地预留空间,可以直接铺设将来需要的管道或者线路。
按照64公里计算,总投资在20亿元左右。如此大规模地投资,投入到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工程中,而不是修建看得见的高楼大厦和地标性建筑,这个回报不在当下,而是在以后的10年、20年,乃至更远。
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引入中,产业与城市的内在关系,高新区正在按照北岸城区理念,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与城市形态高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人文生态新城,努力形成
“洼地”效应。加快聚集人气,打造新的业态环境。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依的城市形态。
对今天的高新区来说,经历了长期的等待与蓄势,它比任何时候更渴求自身的超越与发展。惠特曼曾说,因为信仰,带来了希望;也正因为信仰,成就了梦想。以创新驱动来打造科技人文生态新城,就是青岛高新区的信仰,也是青岛市寄托的梦想。
“生生不息之谓易”,自古人们习惯了在变动中寻找坚持,在坚持中寻找突破。
青岛高新区即是。
第一次踏人这片土地时的景象历历在目。2009春,记者首次采访高新区。一下车,呼喇喇的凉风削在脸上,睁不开眼,身子都站不稳。司机师傅在车里喊:“这里风太大,快上车!”
大风。一片片泛白的盐碱地,一望无际。远处还有几台推土机。是那时高新区给我的最初印象。
2010年初夏,高新区水系景观基本落成。走在彩虹桥旁边的木栈道上,杨柳轻拂、河水清清,岸边繁花点点,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着高新区这一年的变化。
2012年,高新区又迎来新变化,红岛经济区成立,整个红岛区域,将以自己的高新引擎,驱动整个山东半岛的创新发展。这势必又是一场变革。
无论何时何日,高新区一如既往坚持着青岛市对“高新”的理解与发展渴求,托起青岛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这个肩上的责任从未动摇过。
以软件业搏未来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上个世纪青岛骄傲的传承;“上青天”、“五朵金花”是传统工业时代青岛辉煌的战绩。而在强调工业化、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当下,青岛的高新标志是什么?或者说,论及当今青岛的发展,人们看哪里?
软件信息业无疑是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随着高科技及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包含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迅猛席卷全球,成为各国各地区抢占先机的制高点。
据国内软件业先进城市测算,一名软件工程师每年能创造20万元的产值,1000名软件工程师一年产值高达2亿元。一家拥有大批软件工程师的软件企业所能产生的倍增效应,毫无疑问大大高于传统制造业。
如果说以上是估算值的话,那在2012年11月11日的淘宝购物狂欢节中,以支付宝总销售额191亿元收官的交易额,是实实在在的。稳居天猫、京东商城女装销量排行榜首位的韩都衣舍,2008年至2011年的销售额分别是300万元、1300万元、9000万元、3亿元。而其2012年的销售额为7亿元。相较青岛某实体商场10亿元的年销售额,赋税轻、成本低的优势让网上平台的净利润更为可观。这就是信息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结合产生的巨大价值。
“电子商务,可能会掏空一座城市的税收。”与其将这句话看做危言耸听,何不将电子商务为我所用?
遗憾的是,青岛市软件业在国内城市的排名情况并不乐观。在国家工信部发布2013年1-3月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软件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中,国内15个城市中,青岛软件业务收入排名第10位,软件产品收入仅高于哈尔滨。
青岛急需发展软件信息业。在近日正式公布的《青岛软件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中,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软件科技城,将成为青岛软件业未来的核心。
《规划》提出,至2016年,青岛软件科技城建成初具规模的青岛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核心载体,实现产值800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过400亿元。汇聚从业人员12万人,孵化器建成使用面积50万方平米。
青岛软件科技城主任朱建广介绍,青岛软件科技城计划用5-10年时间全面建成国际化、智慧型、生态型的科技新城,采用“2+2+1”模式,即以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主导产业,以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新兴产业,以信息技术服务为基础产业,重点聚焦、整合资源,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和规模发展的紧密结合。力求成为青岛软件核心区,乃至山东半岛、东北亚软件转移的重要支撑力量。
布阵“人才收割机”
定位决定需求。
意欲成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发展高地,建设辐射山东半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岛高新区,必须聚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人才。
从国际来看,无论是美国硅谷,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都十分注重通过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效集聚,来支撑、服务和引领产业集聚。
以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为例,该园区之所以能够吸引印度本土三大软件企业和IBM等国际知名公司,同时发展一大批软件业中小企业,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外包基地,与其成功聚集10多万IT外包人才,具有突出的软件人才优势密不可分。
“牧民是逐水草而居,我们则是跟着人才走。”联发芯软件设计(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庆章如是说。
联发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为国产手机提供高性价比的芯片和软件平台闻名。按照市场研究公司H-ISiSuppli的报告,2012年,联发科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手机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为9%,排名第三。
2010年初,这家台资公司的很多四川籍员工离职返乡,人越走越多,到了loyl,公司总部索性决定把安卓系统的研发部门,从深圳整体搬迁到了成都天府软件园。
当高新企业驱人才而动时,青软实训则致力于为各落地高新企业培育适合自己的人才。
这个2006年或立的青岛本地企业,八年间做的工作就是高校和企业之间衔接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已在全国建了14个分支机构,即将在青岛高新区成立软件科技城大学生创业孵化与实训基地。
与一般职业培训机构不同,青软实训的主要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和大学合作,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另外和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从招聘到定制化培训,再到后期的人力资源服务。例如,一个企业打算在青岛落户,只要企业能够针对人才需求提出具体要求,该机构就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质量合乎企业要求的人才。 软件信息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定时定量的特点。例如,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出现之后,大量软件企业和大量软件开发的应用都从传统的Pc平台向移动互联网转移,这过程中将产生大量人才需求。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都改变:原来的美国式的大规模培训人员(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人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即CMM)已经过时,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发—个软件所需要的团队可能只是需要三五个人。而大学课程四年—变,有时无法跟上市场需求,不可能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变。新技术的变化直接导致企业对^才需求的变化。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离不开培训机构的存在。我们已经深度嵌入到人力资源供给的产业链中。”青软实训董事长刘全这样定义高新技术下的人才产业链:高校——培训机构—一人才派遣、人才租赁等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企业。
在智慧资本时代,人才成为生产力最活跃部分。经历了从劳动力,制度,技术到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才是最终的竞争格局,新加坡留美博士叶傅在《人才战争》一书中曾说道:“人才战争是一场与美伊战争不同的战争,因为没有流血、也没有牺牲,而这场战争争夺的对象不是配备手榴弹与枪支的军人,而是配备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器及手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对青岛高新区来说,人才将是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个观点不仅仅是针对高新区,对青岛亦如此。
在国家工信部发布2013年1-3月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软件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中,国内15个城市中,青岛软件业务收入排名第10位。软件产品收入仅高于哈尔滨。青岛急需发展软件信息业。
“产城—体”的理想
准备在下一个路口赶超的高新区尤其重视如何以产业带动城市的发展,实现产业和城市形态的高度融合?
对青岛高新区来说,建设软件城、引进研究机构,吸引的都是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需要高端的环境,工作要有好的平台,生活要有好的配套条件,子女要有好的学校和教育载体。统筹规划,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产城一体的理想城市就近在眼前。
“十五分钟生活圈”成为高新区“产城—体”的理想状态。以居住区为圆点,步行15分钟所及范围为半径形成—个满足人居需求的辐射区域。步行15分钟就有基本的购物、生活、休闲健身、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个良性居住范围。
为达到此目标,2008年胶州湾北部园区初建时,“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就在高新区铺好。这条堪称全国最长的“共同沟”,管沟中的八种管线涵盖了几乎可以想象到的市政工程: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给水、中水、热力、交通信号等管线;附属设施包括用于正常运行的排水、通风、照明、电气、通讯、安全监测系统等。充分地预留空间,可以直接铺设将来需要的管道或者线路。
按照64公里计算,总投资在20亿元左右。如此大规模地投资,投入到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工程中,而不是修建看得见的高楼大厦和地标性建筑,这个回报不在当下,而是在以后的10年、20年,乃至更远。
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引入中,产业与城市的内在关系,高新区正在按照北岸城区理念,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与城市形态高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人文生态新城,努力形成
“洼地”效应。加快聚集人气,打造新的业态环境。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依的城市形态。
对今天的高新区来说,经历了长期的等待与蓄势,它比任何时候更渴求自身的超越与发展。惠特曼曾说,因为信仰,带来了希望;也正因为信仰,成就了梦想。以创新驱动来打造科技人文生态新城,就是青岛高新区的信仰,也是青岛市寄托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