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目标从本质上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和追求。本文对我国交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交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理解交通强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交通强国建设目标是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可持续交通的广义概念就是绿色交通,绿色交通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关键突破点之一。
可持续发展交通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可持续交通既是发展理念,也是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的交通系统是以提高交通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为目标的综合交通系统。因此,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目标从本质上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和追求。
我国交通运输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现在又跨入了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依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可持续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客货运输量均已位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交通治理得到改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但是也要乐观地看到,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发布,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进入新征程,纵观内外部环境,可持续交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及即将出台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国家层面文件和建设示范要求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科技创新发展、智能交通和交通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了关键突破点,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等为可持续交通提供了建设基础。
二、加强对可持续交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分析
实现可持续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对策。要说关键在哪里,简单表述的话,核心对策可以概括为调结构,即调城市结构、调交通结构、调路网结构、调路权结构。
首先,源头对策是调城市结构,构建多中心、职住均衡、城市功能配置完善、交通与土地使用深度一体化的城市结构,推进混合土地使用。通过城市与交通的一体化规划,实现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土地使用形态,从而实现减少交通需求总量、缩短交通出行距离的目的,打造短距离出行采用步行和自行车、长距离出行乘坐公共交通的绿色交通主导的未来交通发展模式。
二是调整交通结构,就是采取系统对策努力提高绿色交通分率,实现绿色交通主导。调整路网结构,优化道路网的布局结构、级配结构、功能结构,控制合理路网密度、道路宽度和街区规模。
三是调路权结构,就是指宝贵的道路通行资源要向公交、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倾斜,切实实现公交优先,确保连续、安全、温馨的步行与自行车的通行空间。
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技术着力点和关键突破点是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这也是可持续交通的实现路径。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首先需要大力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基于“一张图”规划,高水平建成能力充分、布局完善、互联互通、绿色智能、管养科学、耐久可靠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零换乘”“零换装”的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实现高度智能化一体化的客货运输服务与组织管理。从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三个层面全面实现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是建设绿色交通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破解大城市病第一关键。
可持续交通的实现离不开智能交通的有力支撑。通过智能交通手段促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大幅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力度实现可持续交通,当前是难得的契机,需以交通大数据综合平台为基础,以系统科学思想、交通工程原理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律为指导,以破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交通服务质量为目标,建设全息感知、信息共享、深度研判、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精准服务、主动安全的智能化综合交通体系,大幅提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
三、推进交通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
推动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注重交通权的公平性是交通强国建设、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原则。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推动地域空间公平发展。提高国土全境的可达性和交通公平性,重点解决农村、陆岛的出行需求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对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持续提升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客运服务水平,依托城市群实现中心城市、小城镇、乡村协调互动发展。推动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向市郊、农村延伸,扩大城市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分散城市人口和交通压力,真正形成支撑“全域城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交通服务,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二是促进不同群体的交通公平。大力改善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逐步形成系统、连续的无障碍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的出行条件本身就是交通公平性的体现。同时,推动对客运交通环境的无障碍化改造,积极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需求响应、自动驾驶和共享交通等交通模式,为老龄、残障等弱势群体提供与普通人群相同的、可支付得起的交通可达性。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先行一步,以枢纽场站为核心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规范标准,逐步形成系统化、网络化和连续性的无障碍化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步行网络和公共交通网络。 对低收入人群的公共交通出行实施补贴或奖励,更好地保障这些群体的交通出行权。通过发展需求响应交通,补充传统公交服务的服务短板,结合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改善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出行条件。
合力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建设交通强国的局面,这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规划决策科学、实施落实有力、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规划管理體制机制,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高效发展;城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以可持续交通理念规划城市、规划交通、审核项目、控制开发,实施一票否决;破除障碍、克服困难,大力推进交通与土地使用一体化规划开发的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坚持优先发展绿色交通不动摇,在实施方案上不走样,在空间、投资、路权、管理等全链条向绿色交通倾斜,形成优先选择绿色出行的良好风尚;为规划部门、研究机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切实实现交通数据与信息的共享。
第二,做好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国家应加快培养规划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队伍,并能按照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基于可持续交通发展等先进理念和交通发展规律,制定出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和接地气的综合交通规划及实施方案。
第三,加大力度鼓励创新。高度重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方法与规律的研究,同时推进新技术、新领域等方面的研发及应用,鼓励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
第四,推动交通服务多样化。大力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为此,鼓励公共交通企业不但要大幅度提高传统公交服务质量,还要创新公交服务、精细化地满足社会需求。
结语: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在交通局部领域技术领先的优势,应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智能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参考文献:
[1] 荣朝和.论运输业发展阶段及其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J].综合运输,2016,(12):1-6.
[2] 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6):101-106.
关键词:交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理解交通强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交通强国建设目标是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可持续交通的广义概念就是绿色交通,绿色交通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关键突破点之一。
可持续发展交通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可持续交通既是发展理念,也是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的交通系统是以提高交通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为目标的综合交通系统。因此,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目标从本质上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和追求。
我国交通运输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现在又跨入了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依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可持续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客货运输量均已位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交通治理得到改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但是也要乐观地看到,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发布,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进入新征程,纵观内外部环境,可持续交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及即将出台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国家层面文件和建设示范要求为可持续交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科技创新发展、智能交通和交通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了关键突破点,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等为可持续交通提供了建设基础。
二、加强对可持续交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分析
实现可持续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对策。要说关键在哪里,简单表述的话,核心对策可以概括为调结构,即调城市结构、调交通结构、调路网结构、调路权结构。
首先,源头对策是调城市结构,构建多中心、职住均衡、城市功能配置完善、交通与土地使用深度一体化的城市结构,推进混合土地使用。通过城市与交通的一体化规划,实现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土地使用形态,从而实现减少交通需求总量、缩短交通出行距离的目的,打造短距离出行采用步行和自行车、长距离出行乘坐公共交通的绿色交通主导的未来交通发展模式。
二是调整交通结构,就是采取系统对策努力提高绿色交通分率,实现绿色交通主导。调整路网结构,优化道路网的布局结构、级配结构、功能结构,控制合理路网密度、道路宽度和街区规模。
三是调路权结构,就是指宝贵的道路通行资源要向公交、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倾斜,切实实现公交优先,确保连续、安全、温馨的步行与自行车的通行空间。
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技术着力点和关键突破点是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这也是可持续交通的实现路径。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首先需要大力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基于“一张图”规划,高水平建成能力充分、布局完善、互联互通、绿色智能、管养科学、耐久可靠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零换乘”“零换装”的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实现高度智能化一体化的客货运输服务与组织管理。从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三个层面全面实现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是建设绿色交通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破解大城市病第一关键。
可持续交通的实现离不开智能交通的有力支撑。通过智能交通手段促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大幅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力度实现可持续交通,当前是难得的契机,需以交通大数据综合平台为基础,以系统科学思想、交通工程原理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律为指导,以破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交通服务质量为目标,建设全息感知、信息共享、深度研判、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精准服务、主动安全的智能化综合交通体系,大幅提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
三、推进交通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
推动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注重交通权的公平性是交通强国建设、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原则。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推动地域空间公平发展。提高国土全境的可达性和交通公平性,重点解决农村、陆岛的出行需求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对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持续提升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客运服务水平,依托城市群实现中心城市、小城镇、乡村协调互动发展。推动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向市郊、农村延伸,扩大城市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分散城市人口和交通压力,真正形成支撑“全域城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交通服务,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二是促进不同群体的交通公平。大力改善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逐步形成系统、连续的无障碍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的出行条件本身就是交通公平性的体现。同时,推动对客运交通环境的无障碍化改造,积极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需求响应、自动驾驶和共享交通等交通模式,为老龄、残障等弱势群体提供与普通人群相同的、可支付得起的交通可达性。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先行一步,以枢纽场站为核心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规范标准,逐步形成系统化、网络化和连续性的无障碍化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步行网络和公共交通网络。 对低收入人群的公共交通出行实施补贴或奖励,更好地保障这些群体的交通出行权。通过发展需求响应交通,补充传统公交服务的服务短板,结合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改善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出行条件。
合力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建设交通强国的局面,这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规划决策科学、实施落实有力、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规划管理體制机制,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高效发展;城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以可持续交通理念规划城市、规划交通、审核项目、控制开发,实施一票否决;破除障碍、克服困难,大力推进交通与土地使用一体化规划开发的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坚持优先发展绿色交通不动摇,在实施方案上不走样,在空间、投资、路权、管理等全链条向绿色交通倾斜,形成优先选择绿色出行的良好风尚;为规划部门、研究机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切实实现交通数据与信息的共享。
第二,做好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国家应加快培养规划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队伍,并能按照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基于可持续交通发展等先进理念和交通发展规律,制定出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和接地气的综合交通规划及实施方案。
第三,加大力度鼓励创新。高度重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方法与规律的研究,同时推进新技术、新领域等方面的研发及应用,鼓励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
第四,推动交通服务多样化。大力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为此,鼓励公共交通企业不但要大幅度提高传统公交服务质量,还要创新公交服务、精细化地满足社会需求。
结语: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在交通局部领域技术领先的优势,应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智能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参考文献:
[1] 荣朝和.论运输业发展阶段及其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J].综合运输,2016,(12):1-6.
[2] 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6):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