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暖》在情节取材上是别具匠心的。今晚是大年夜,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有阖家团圆的传统习俗,讲究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过年,规模浩大的春运说是世界上最壮观的迁徙行动一点儿也不为过。就是在这个最温情的夜晚,小说的主人公搭车来到了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地。在这里下车是无意识的,在哪里下车都无所谓。除夕夜,到哪儿去呢?在这里下车,是因为太饿。人们都在暖洋洋的屋里,围坐在一起,面对全年最丰盛的晚餐。而他已经两天没有热热乎乎地吃上一顿面了。这会儿,要是能吃上一顿面,喝碗清面汤,该有多好!两天了,他基本上是在车上度过的,下了这辆上那辆,晚上随便找个地儿,倒头便睡,吃的都是饼干,再也不想吃了。茫然四顾,哪里是家?没有家了,没处去了。六年刑期,减刑两年,原先还有个地儿,减刑了,出狱了,反而没处去了。主人公犯的是强奸罪。他被开除了学籍。在看守所待的两个月间,他母亲自始至终都是像祥林嫂那样的自言自语:“他怎么这么傻啊。”而他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这么没出息的罪,还不如杀个人呢。”[1]他的女朋友不屑再见他,只转来一封绝交信,认为他下流,无耻,龌龊,肮脏,卑鄙,让全世界人都恶心。谁都没想到他会犯强奸罪,連他自己也想不到。从小到大,他都是有口皆碑的好孩子,人缘好,学习好,勤劳,还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大学。哪有犯这种罪的理由。自从十六岁那年在地摊上买过一本叫做《香艳楼》的书以后,噩梦就开始了。白天他是个人人眼里的好孩子,晚上他就想女人。他有女朋友,偏偏很保守,这也没什么错啊!但校园周边的小旅馆,钟点房,私租房生意那么好,是应什么运而生的?在一次企图对女朋友不轨未遂,在录像厅看了莎朗·斯通的《本能》之后,他走上街头,走上了不归路。在斜穿街心花园时,他宿命般的碰到了他的克星。“那个女人躺在地上,支棱着双腿,一动不动,散发着一股呛人的酒气。女人长得很一般,但是身材很好,腿修长匀称。她穿着一条长裙,没有穿袜子,裙子被支棱着的腿掬了上去,连内裤都一览无余。女人的内裤非常窄小,上面绣着隐隐的暗花。”[1]天地良心,他的本能是想唤醒她,然后送她回家的,但是醉酒中的女人将他拖拽住并把他的手按在她的胸上,又沉睡过去。这个考验太严峻了。短暂的愉悦让他付出了在远在家乡千里之外的高墙内四年的代价。不,还有众叛亲离,还有……。四年的煎熬终于过去了,但是他不被家人接纳,在这个阖家欢乐的日子,他茫然四顾,举目无亲,饥肠辘辘,不知所终。他急于要在大雪纷飞的晚上找一个栖身之处。村子里人们的暧昧态度令人玩味又令他不解。他要找个地方吃顿热饭,找个地方暂住一晚,以避漫天大雪。所有人的推荐都指向了“小春家”。他向路人打听旅社,路人的神态令他费解:“‘四婶’,骑自行车的男人‘扑哧’笑了,悄声朝打红伞的女人努努嘴,‘小春家不行吗?正缺着呢。’”在理发店里他说“我路过这儿,想找个地方住……,有没有哪家房子宽敞……”,“‘怎么没有?小春家啊’。另一个男孩子说。他们嘎嘎地笑成一片。在他们的笑声中,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笑。很孤独地站着。‘方便吗?’‘怎么不方便?方便着呢。方便得不能再方便了。’又是一阵嘎嘎地大笑。”在矛盾的心情中,也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他来到了小春饭店。在小春饭店,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事情的真相才浮出水面。原来小春的丈夫也正在监狱里服刑。她现在是单身一个,与自己的女儿相依为命。“孩子的爸爸,也在里面。八月十五,我去看的他,也是在亲情餐厅吃的饭。镇上一个流氓把我糟蹋了,孩子他爸揍了他。把他打残了。”[1]犯了故意伤害罪。“我不懂,没留证据,告输了。不然,孩子他爸也不会下那么重的手。”[1]其实,小春早已经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在出狱时“政府”发的黄伞上;在他掉在地上被孩子拾到的监狱亲情餐厅,他和母亲吃饭花了他四十八块钱的大红收据上;在他穿在身上监狱发的衣裤上……。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开着一个苟延残喘的小店,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顶着全村人偏见的歧视,在明明知道他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正值大年夜,蹲监逃跑的也未可知),竟然毫不犹豫的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援手。收留他,给他热气腾腾的年饭,给他(她的丈夫的)整洁的衣裤,邀请他燃放喜庆的鞭炮给他温暖!这是一篇读后让人黯然伤神的小说,也是一篇会使人生发出对底层人物无限敬意的小说,它的深刻意蕴和多元指向不只叫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更会使其认同作家对人性的严肃审视和深沉反思,甚至会发出锥心裂胆的浩然长叹:咱们这个礼仪之帮的精神和道德到底怎么了,当下是多么缺乏暖意融融的温煦氛围!《取暖》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令人心痛的流行病——冷漠。
作者乔叶是以浓重的抒情笔墨进行小说叙述的。她将我们带到了瑞雪纷飞的大年之夜,让我们目睹了一个失足者“归正”后的尴尬、苦涩、绝望和辛酸;她以温情脉脉的色彩,为我们勾勒了一副当下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风世相图,让我们领悟到社会和谐进程中关怀的空位和爱心的缺失。男主人公“他”,一个当年很优秀的在校大学生,曾经有过关爱他的温馨家庭和热恋他的美丽姑娘,还有过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无可限量的锦绣前程。然而,一念之差,他堕入了人生歧途,一次失足,便酿成了千古之恨。那个街心公园的梦靥般的夜晚,青春的躁动无情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被抛出了正常的人生轨道,成为社会群体中的另类。在四年的服刑中,他品咂着自己酿就的苦酒,以超常的努力悔过自新,终于提前回归了公民的队伍。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出狱的他失去了自己停泊的港湾,寻觅不到应该得到的温情。父亲对他冷若冰霜,使他在阖家团圆的大年夜漂泊四方。天寒地冻,他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异乡的屋檐下期盼着温暖的火光。无独有偶,那位被人凌辱的小春,也遭遇了同样的悲惨命运。在她生活的小镇上,不仅“骑自行车的人”心怀叵测,对她恶言亵渎,就连那些无知的孩子也百般嘲讽,提到她便“嘎嘎笑成一团”……这是一种何等冷漠的社会氛围,多么恶劣的生活环境,它使人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城乡,想到那些对同胞命运无动于衷的国民,想到那些“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如果说,对“他”的冷酷是因为“他”曾经有过劣迹,还情有可原,那么,对小春这位无辜弱女子的歧视和嘲讽,就毫无道理了。国人固有的恻隐之心、悲悯情怀都跑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我们看到了亲情寡淡、是非颠倒和集体无意识的可怕。这种可怕在于,它极易演变为精神溃败和道德溃败的助推力,抑或是说,它可能会使这些小人物永远背负这个精神的十字架,永远愈合不了创巨痛深的伤口。因此,我们不能不服膺小说的深层蕴意,它不仅仅提出了应该怎样对待失足者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问题,更是在拷问着民族性格和国民根性,呼唤着道德良知和仁义爱心,热盼着和谐社会与和谐人生。 《取暖》的最大亮点还在于,它推出了一个充满爱心、抗击冷漠的底层女性形象——小春。“在风浪颠簸的历史进程中,怯懦者、退却者与理想的彼岸无缘,而唯有勇敢者、执着者才有希望领略彼岸的风光。但即使是后者,也仍将面临着重重考验,倘若不能及时的拓展视野,扩大胸襟,调整心态,将浪漫的想象回归于现实生活,切切实实的共建家庭生活、丰富与发展感情,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投身于社会解放的时代大潮之中,也将无法摆脱困境,轻则承受种种精神创伤,难有作为,重者甚至会被社会所吞噬,落得凄楚的悲剧结局。”[2]这是一个当下小说书写中鲜见的人物形象,善良而不矫情,关爱而不张扬,她像一株在路边默默生长的春草,像一朵角落里传递暗香的春花,在逆境中回报着大地的哺育和三春的辉光。没有比小春更为不幸的人生了——镇上的恶霸仗势夺去了她的贞操,她却因为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而被视为不清不白,丈夫为了报仇下手过重而锒铛入狱,她与孩子在人们的白眼和嘲讽中艰难度日。试想,在世俗偏见和污蔑歧视的重重包围下,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将承担什么样的心理重压!没有比小春更为坚强的女性了——她不向世俗低头,不被流言吓倒,不同卑鄙妥协,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抚养孩子、安慰丈夫、过好日子的重任。她勇敢迎击艰难,永远笑对人生,由于她的惨淡经营,小店艰难延续,由于她的精心呵护,孩子天天向上……“柴米油盐乾坤小,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幅对联正是她自强自立、拼搏人生的宣言书。没有比小春更为善良的女人了——居于社会的最底层,且被无休止地侮辱和损害,茫茫人海之中,没有人给予她理解和同情,处在众目睽睽的监视之下,流言蜚语铺天盖地,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被“包打听”们跟踪扫描……在那个偏远的小镇上,还有比她、这个弱势群体中最弱势的女人更需要帮助的人吗?然而,当她发现了“他”这个流浪者夜无归处、冻饿街头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将其请到店里,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安排他在家里过年,和她们一起守岁放花,辞旧迎新,向彷徨失路的“他”奉献了宝贵的温暖。不是她不知道“他”是个刚刚走出监狱大门的人,她早就从“他”的饭单、雨伞上了解了“他”的身份;不是她不懂留宿“归正”人员的风险,她是相信人间自有温情和“他”自新的勇气信念;不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和物伤其类的恻隐悲悯,她是在给予渴求帮助的人应给予的爱心。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心与心应该是相通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这世界就充满着关怀,这就是小春这位弱女子的人生信条,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期盼和呼唤。也正是在小春“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下,在她金子一样纯洁心灵的关爱下,在她所赋予的温暖火光的映照下,“他”消泯了魔鬼的欲念,皈依了人的尊嚴,在那个清新的雪夜,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平实冷静又略带忧郁的笔调,穿插铺排又起伏跌宕的叙述手法,喜中带悲又笑中见泪的小说风格,不但显示了作家精妙的构思和书写能力,也使作品皴染上一层抹除不掉的淡淡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乔叶.取暖[J].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张中良.《彷徨》:灵府剖析[J].东岳论丛,2016(12):57.
作者乔叶是以浓重的抒情笔墨进行小说叙述的。她将我们带到了瑞雪纷飞的大年之夜,让我们目睹了一个失足者“归正”后的尴尬、苦涩、绝望和辛酸;她以温情脉脉的色彩,为我们勾勒了一副当下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风世相图,让我们领悟到社会和谐进程中关怀的空位和爱心的缺失。男主人公“他”,一个当年很优秀的在校大学生,曾经有过关爱他的温馨家庭和热恋他的美丽姑娘,还有过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无可限量的锦绣前程。然而,一念之差,他堕入了人生歧途,一次失足,便酿成了千古之恨。那个街心公园的梦靥般的夜晚,青春的躁动无情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被抛出了正常的人生轨道,成为社会群体中的另类。在四年的服刑中,他品咂着自己酿就的苦酒,以超常的努力悔过自新,终于提前回归了公民的队伍。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出狱的他失去了自己停泊的港湾,寻觅不到应该得到的温情。父亲对他冷若冰霜,使他在阖家团圆的大年夜漂泊四方。天寒地冻,他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异乡的屋檐下期盼着温暖的火光。无独有偶,那位被人凌辱的小春,也遭遇了同样的悲惨命运。在她生活的小镇上,不仅“骑自行车的人”心怀叵测,对她恶言亵渎,就连那些无知的孩子也百般嘲讽,提到她便“嘎嘎笑成一团”……这是一种何等冷漠的社会氛围,多么恶劣的生活环境,它使人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城乡,想到那些对同胞命运无动于衷的国民,想到那些“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如果说,对“他”的冷酷是因为“他”曾经有过劣迹,还情有可原,那么,对小春这位无辜弱女子的歧视和嘲讽,就毫无道理了。国人固有的恻隐之心、悲悯情怀都跑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我们看到了亲情寡淡、是非颠倒和集体无意识的可怕。这种可怕在于,它极易演变为精神溃败和道德溃败的助推力,抑或是说,它可能会使这些小人物永远背负这个精神的十字架,永远愈合不了创巨痛深的伤口。因此,我们不能不服膺小说的深层蕴意,它不仅仅提出了应该怎样对待失足者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问题,更是在拷问着民族性格和国民根性,呼唤着道德良知和仁义爱心,热盼着和谐社会与和谐人生。 《取暖》的最大亮点还在于,它推出了一个充满爱心、抗击冷漠的底层女性形象——小春。“在风浪颠簸的历史进程中,怯懦者、退却者与理想的彼岸无缘,而唯有勇敢者、执着者才有希望领略彼岸的风光。但即使是后者,也仍将面临着重重考验,倘若不能及时的拓展视野,扩大胸襟,调整心态,将浪漫的想象回归于现实生活,切切实实的共建家庭生活、丰富与发展感情,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投身于社会解放的时代大潮之中,也将无法摆脱困境,轻则承受种种精神创伤,难有作为,重者甚至会被社会所吞噬,落得凄楚的悲剧结局。”[2]这是一个当下小说书写中鲜见的人物形象,善良而不矫情,关爱而不张扬,她像一株在路边默默生长的春草,像一朵角落里传递暗香的春花,在逆境中回报着大地的哺育和三春的辉光。没有比小春更为不幸的人生了——镇上的恶霸仗势夺去了她的贞操,她却因为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而被视为不清不白,丈夫为了报仇下手过重而锒铛入狱,她与孩子在人们的白眼和嘲讽中艰难度日。试想,在世俗偏见和污蔑歧视的重重包围下,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将承担什么样的心理重压!没有比小春更为坚强的女性了——她不向世俗低头,不被流言吓倒,不同卑鄙妥协,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抚养孩子、安慰丈夫、过好日子的重任。她勇敢迎击艰难,永远笑对人生,由于她的惨淡经营,小店艰难延续,由于她的精心呵护,孩子天天向上……“柴米油盐乾坤小,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幅对联正是她自强自立、拼搏人生的宣言书。没有比小春更为善良的女人了——居于社会的最底层,且被无休止地侮辱和损害,茫茫人海之中,没有人给予她理解和同情,处在众目睽睽的监视之下,流言蜚语铺天盖地,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被“包打听”们跟踪扫描……在那个偏远的小镇上,还有比她、这个弱势群体中最弱势的女人更需要帮助的人吗?然而,当她发现了“他”这个流浪者夜无归处、冻饿街头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将其请到店里,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安排他在家里过年,和她们一起守岁放花,辞旧迎新,向彷徨失路的“他”奉献了宝贵的温暖。不是她不知道“他”是个刚刚走出监狱大门的人,她早就从“他”的饭单、雨伞上了解了“他”的身份;不是她不懂留宿“归正”人员的风险,她是相信人间自有温情和“他”自新的勇气信念;不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和物伤其类的恻隐悲悯,她是在给予渴求帮助的人应给予的爱心。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心与心应该是相通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这世界就充满着关怀,这就是小春这位弱女子的人生信条,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期盼和呼唤。也正是在小春“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下,在她金子一样纯洁心灵的关爱下,在她所赋予的温暖火光的映照下,“他”消泯了魔鬼的欲念,皈依了人的尊嚴,在那个清新的雪夜,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平实冷静又略带忧郁的笔调,穿插铺排又起伏跌宕的叙述手法,喜中带悲又笑中见泪的小说风格,不但显示了作家精妙的构思和书写能力,也使作品皴染上一层抹除不掉的淡淡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乔叶.取暖[J].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张中良.《彷徨》:灵府剖析[J].东岳论丛,2016(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