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化企业是我国的重点支柱行业之一,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又是高危行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以“11·22”中石化青岛管线爆炸为例,着重分析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成因,进而提出石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中石化管线爆炸;石化企业;安全生产成因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5-0039-02
一切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必须以安全为基础,企业要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对于石化企业更为重要。石化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其是否能够进行安全生产,既关系到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群众的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石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石化企业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其集合了炼油等生产装置,无论原料、中间品及产品大多易燃、易爆、有毒,一旦发生严重的突发事件又控制不力的话,将极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直接威胁生产与管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及周边社区的人员安全与环境。安全生产是石化生产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确保产品安全稳定地生产,不仅是石化企业的重大经济责任,更是一项社会责任。2013年11月22日发生的中石化青岛管线爆炸事故再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企业安全生产风险不容忽视。
1 事件回顾
2013年 11月22号凌晨3时许,青岛市黄岛区中石化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在抢修过程中,管道破裂处起火,管道发生爆炸。此次事故造成62人死亡。爆炸导致周围道路面目全非,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污染海面约3000平方米,周边建筑未倒塌的基本都成了危楼,最终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2 安全生产风险的成因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的原因可概括为三方面,分别为设备缺陷或故障、工作人员的失误、管理缺陷。
2.1 设备缺陷或故障
常见的设备缺陷或故障是有很多原因的,如强度不够,设计、制造、安装时强度不能满足其运行时的要求,运行磨损、老化后强度降低,在设备运行中更换了不合格的材料。“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直接机理是输油管线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的管线腐蚀严重,引起原油泄漏,流入暗渠,空气和原油在密闭空间里混合。此次爆炸事故中的管线本身处于不安全状态,才引发了原油泄漏,进而引起爆炸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2 工作人员的过失
工作人员的过失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过程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很多研究揭示了工作人员的过失与生产事故的关系,明确人失误是导致生产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占生产事故发生原因的第一位。此次11·22管道爆炸事故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工作人员的失误。
在日常工作中,一些职工安全意识松懈,甚至无视安全规章制度,擅自更改、简化安全作业程序,在作业过程中挖空心思走捷径,这种“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和做法往往是各类安全事故的根源。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就不能正确判断其操作过程是否安全,缺乏安全生产风险意识,对不安全的行为视而不见,在自觉不自觉中产生失误,如拆除转动设备的不安全的设备等使用不安全设备的情况;本来应该用设备或工具操作,但是为了省事,用手用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操作。原油管线的抢修一定要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动火、动土和动电的许可,消防措施的到位,如此次事故中救援操作中关于企业未成功检测泄漏地带的油气条件,工作人员违规使用非防爆电器。
2.3 管理缺陷
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缺位,监管不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安全生产计划的关键,如果出现策划、实施与运行 、检查与纠正和评审改进的安全生产风险的缺陷,就可能发生事故。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在设置构架上层次不清、功能不全、职责配置不合理,许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冒险生产、违章作业导致的安全事故更是层出不穷。对国家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指示文件视而不见,重产量轻安全,片而追求利润,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得不到贯彻和实施,导致大量的违章作业存在,此次爆炸中爆炸东黄输油管线与市政管线冲突,中石化报告曾称此次爆炸管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曾在2011年和2012年两次发布对11·22爆炸事故中的东黄管道进行隐患整治的报告,此后,官方并没有说明两次改造的具体完成情况,事发后据媒体报道,东黄复线改线工程部分标段的环评工作还在进行当中,至今未能正式动工。且中石化集团在2013年举行一场全国性的安全大检查,此条管道也在检查之列。
3 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的措施
3.1 强化管道风险控制,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
此次事故直接原因是管道腐蚀严重,原油泄漏,发生爆炸。所以应加强管道风险控制,加强风险评价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管道事故风险。特别是对陈旧的管道进行更多的安全检查,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管理,特别是对发现的大事故隐患实施监控措施。当检查中发现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重大事故隐患时,应立即整改,只有当风险已经降低时,才能开始或者继续运行。对管道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极其重要,严防第三方活动、自然灾害等主要因素对管道运营的破坏。
3.2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此次事故中,救援违规作业引发爆炸,在应急作业时,相关企业违规使用非防爆电器。目前许多生产企业尚没有建立起安全生产意识,只有将安全风险意识根植在思想深处,将良好的作业习惯渗透到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稳中思险,提升安全风险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要从一线职工着手,从最简单的风险源辨识,到风险源的查找,将安全风险管理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从安全风险的概念,到安全风险的辨识以及安全风险的分析和总结,在实践中将安全与风险结合并运用,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风险管理运用到实处。企业的基层职工以及企业的管理层要提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严格贯彻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安全生产风险。
3.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风险预警预报管理体系,在风险预警预报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警源分析、警兆辨识分析、风险响应和风险监控预防。风险管理要贯穿企业各项业务的整个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相关的统计研究显示风险发现得越早、采取预防控制风险的措施越及时,那么控制安全生产风险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早期预警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即使事故已经出现,早期预警也能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
参考文献:
[1]孙华山.安全生产风险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徐冰.青岛市黄岛区中石化黄潍输油管道起火爆炸[N].新华网,2013-11-22.
[关键词]中石化管线爆炸;石化企业;安全生产成因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5-0039-02
一切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必须以安全为基础,企业要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对于石化企业更为重要。石化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其是否能够进行安全生产,既关系到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群众的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石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石化企业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其集合了炼油等生产装置,无论原料、中间品及产品大多易燃、易爆、有毒,一旦发生严重的突发事件又控制不力的话,将极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直接威胁生产与管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及周边社区的人员安全与环境。安全生产是石化生产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确保产品安全稳定地生产,不仅是石化企业的重大经济责任,更是一项社会责任。2013年11月22日发生的中石化青岛管线爆炸事故再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企业安全生产风险不容忽视。
1 事件回顾
2013年 11月22号凌晨3时许,青岛市黄岛区中石化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在抢修过程中,管道破裂处起火,管道发生爆炸。此次事故造成62人死亡。爆炸导致周围道路面目全非,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污染海面约3000平方米,周边建筑未倒塌的基本都成了危楼,最终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2 安全生产风险的成因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的原因可概括为三方面,分别为设备缺陷或故障、工作人员的失误、管理缺陷。
2.1 设备缺陷或故障
常见的设备缺陷或故障是有很多原因的,如强度不够,设计、制造、安装时强度不能满足其运行时的要求,运行磨损、老化后强度降低,在设备运行中更换了不合格的材料。“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直接机理是输油管线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的管线腐蚀严重,引起原油泄漏,流入暗渠,空气和原油在密闭空间里混合。此次爆炸事故中的管线本身处于不安全状态,才引发了原油泄漏,进而引起爆炸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2 工作人员的过失
工作人员的过失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过程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很多研究揭示了工作人员的过失与生产事故的关系,明确人失误是导致生产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占生产事故发生原因的第一位。此次11·22管道爆炸事故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工作人员的失误。
在日常工作中,一些职工安全意识松懈,甚至无视安全规章制度,擅自更改、简化安全作业程序,在作业过程中挖空心思走捷径,这种“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和做法往往是各类安全事故的根源。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就不能正确判断其操作过程是否安全,缺乏安全生产风险意识,对不安全的行为视而不见,在自觉不自觉中产生失误,如拆除转动设备的不安全的设备等使用不安全设备的情况;本来应该用设备或工具操作,但是为了省事,用手用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操作。原油管线的抢修一定要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动火、动土和动电的许可,消防措施的到位,如此次事故中救援操作中关于企业未成功检测泄漏地带的油气条件,工作人员违规使用非防爆电器。
2.3 管理缺陷
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缺位,监管不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安全生产计划的关键,如果出现策划、实施与运行 、检查与纠正和评审改进的安全生产风险的缺陷,就可能发生事故。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在设置构架上层次不清、功能不全、职责配置不合理,许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冒险生产、违章作业导致的安全事故更是层出不穷。对国家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指示文件视而不见,重产量轻安全,片而追求利润,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得不到贯彻和实施,导致大量的违章作业存在,此次爆炸中爆炸东黄输油管线与市政管线冲突,中石化报告曾称此次爆炸管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曾在2011年和2012年两次发布对11·22爆炸事故中的东黄管道进行隐患整治的报告,此后,官方并没有说明两次改造的具体完成情况,事发后据媒体报道,东黄复线改线工程部分标段的环评工作还在进行当中,至今未能正式动工。且中石化集团在2013年举行一场全国性的安全大检查,此条管道也在检查之列。
3 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的措施
3.1 强化管道风险控制,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
此次事故直接原因是管道腐蚀严重,原油泄漏,发生爆炸。所以应加强管道风险控制,加强风险评价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管道事故风险。特别是对陈旧的管道进行更多的安全检查,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管理,特别是对发现的大事故隐患实施监控措施。当检查中发现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重大事故隐患时,应立即整改,只有当风险已经降低时,才能开始或者继续运行。对管道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极其重要,严防第三方活动、自然灾害等主要因素对管道运营的破坏。
3.2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此次事故中,救援违规作业引发爆炸,在应急作业时,相关企业违规使用非防爆电器。目前许多生产企业尚没有建立起安全生产意识,只有将安全风险意识根植在思想深处,将良好的作业习惯渗透到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稳中思险,提升安全风险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要从一线职工着手,从最简单的风险源辨识,到风险源的查找,将安全风险管理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从安全风险的概念,到安全风险的辨识以及安全风险的分析和总结,在实践中将安全与风险结合并运用,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风险管理运用到实处。企业的基层职工以及企业的管理层要提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严格贯彻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安全生产风险。
3.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风险预警预报管理体系,在风险预警预报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警源分析、警兆辨识分析、风险响应和风险监控预防。风险管理要贯穿企业各项业务的整个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相关的统计研究显示风险发现得越早、采取预防控制风险的措施越及时,那么控制安全生产风险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早期预警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即使事故已经出现,早期预警也能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
参考文献:
[1]孙华山.安全生产风险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徐冰.青岛市黄岛区中石化黄潍输油管道起火爆炸[N].新华网,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