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孔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人的面孔,有这么一个笑话。甲:“中国人的面孔有啥特征?”乙:“好人都是英俊的,坏蛋都是丑八怪。”甲:“你怎么知道?”乙:“电影里告诉我的。”
  笑话往往一针见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生活还是文艺都一再地告诉我们,红脸的是关公,白脸的是曹操,英俊高大的人是“好人”,形象丑陋的人是“坏人”,风度翩翩的是君子,委委琐琐的是小人……中国人的面孔早已被谱系化、格式化,抽象成一个个符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漠视了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鲁迅曾对中国人的面孔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他在《略论中国人的脸》里专讲到中国人的“相貌”。可是在我看来,鲁迅讲的主要是中国人的“嘴脸”,而且重在嘴巴。他说中国人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这样的面孔现在我们常常可以在美女促销的活动中看得见,跟鲁迅说的并无大区别,每见穿得少的,或是干脆脱光了体绘上场的女人,就挪不动脚步了,停下来痴痴地望着,嘴巴不由自主地张开在那里。
  但是在鲁迅的小说里,我倒是看到了丰富的面孔,比如阿Q的一脸无赖,孔乙己的一脸没落,闰土的一脸麻木,祥林嫂的一脸悲戚,狂人的一脸恐慌,老栓的一脸愚钝,魏连殳的一脸孤独等等。各种面孔都有,好像独独就缺少或从容或灿烂的面孔。在一些书刊、资料里,我看到一些老照片,则更显单调,要么一脸严肃,要么面无表情,要么麻木不仁,笑脸总是很少见。像张爱玲那样一副孤傲的面孔,即便现在看来也让人吃惊不少!再近一点的老照片就是解放后的了,灿烂的面孔就多起来,对新生政权的喜爱都写在欢笑的脸上,不过好景不长,运动一来,人们的面孔又灰暗得透出悲凉来。
  不禁想起陈丹青说过的一段话:“我记得到美国第二年在《纽约时报》看见一张黑白照片,是报道山东潍坊县举办国际风筝节,一群人挤着、笑着,仰望天空,我一看,几乎要哭出来。他们笑着,一脸苦相,那种长期政治磨难给每个人脸上刻印的苦相——要是我在中国看这照片不知会怎样感受,可那时我是在纽约,天天看见满大街美国人的集体表情,那种自由了好几辈子的集体表情,忽然看见我的同胞!我不知道是难受还是宽慰,总之心里委屈,为几代人委屈,中国人不闹运动了,知道玩儿了!放风筝了!”
  面孔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显示器,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有什么样的面孔,众多的面孔结合成集体表情,显示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时光流转,我们社会开放进步了不少,现代人在镜头前摆弄出的面孔和POSE只能让前人叹为观止。可是走在中国的大街上,我看到的面孔依然是毫无表情的居多,沉重、憔悴、漠然的也不少。见闻广博的朋友说,走在欧洲的大街上会发现,欧洲人的面孔大多从容放松,气定神闲,平和友善,看着舒服。而走在中国的大街上,国人的面孔仿佛永远写着心事,像一扇扇紧闭的大门,要不就是一副警惕的神情,总是防着别人。
  其实这是不难理解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就是在政治和生活的夹磨下挣扎过来的,实在没有太多高兴宽心的事可以挂在脸上。而且中国人固然总讲仁义礼智信,但中国人又总是互相猜疑与提防。有句俗话说,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窥井。一人进庙怕的是和尚可能会趁机谋财害命,而两个人一起往井里看,怕的是其中一个出于私利可能会趁机把另一个推入井里。所以中国人很小的时候就被大人教育,不要轻信他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些苦难与防备的心思都清楚地写在每个行人脸上。
  看人先看脸,看报先看题,面孔不仅指人的相貌,表情才至为重要,是一个人气质、情绪、性格、态度,甚至家庭状况、社会环境的反映。现在中国人已经很重视相貌了,美容也兴盛,可是表情总显得一成不变,而这似乎是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才对。
其他文献
整容,在许多美眉心里称得上是人生中有关美丽的大事情。先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心理准备不足为奇,再排日历表看自己哪段时间最易手术,甚至季节、气候包括生理期都要统统计算周详,一切就绪才进入被招唤的漫长等待……可相信很多美眉都思考过,如果删除那些繁杂程序,自己的心情肯定少去了犹豫和紧张。最近日本女子热捧的迷你整容,恰巧满足我们追求简洁快、效果佳的爱美需要。    迷你整容术让人变个容貌就像换种唇彩一样简单,
期刊
初识张抗抗于《作女》,而今这本《张抗抗散文精品赏析》在手,让笔者更近距离地与她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这位身兼数职的当代女作家,由19岁离开家乡杭州到东北下乡,几十年间,她始终在中国的南北两地交替行走。不同的文化区域特点在她身上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融合。所以她的身上既有江南女子拥有的温婉秀丽、敏感细致,也有北方人特有的干脆、直爽、大气。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张抗抗女士对祖国大江南北的景致有自
期刊
蒋昌忠简介    昌忠: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兼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中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南中原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桂林炎黄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文化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联合会艺术市场联盟主席团成员等。曾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
期刊
初春的阳光很好,暖暖的。林子菡喜欢这样的天气,她说这样的天气里,她能听到小草发芽的声音,能闻到绿叶清新的香气,生命美极了。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当老师含情脉脉地说道:“同学们,再见了!”林子菡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同学笑说她太感性了,她抿抿嘴笑了笑深深吸了口气,有点轻松,有点留恋,这是她最爱的剪辑课,林子菡心想,能用这堂课作为她学生生涯的结束点,不错。  毕业前的日子,林子菡想简简单单地过,她
期刊
文字整理/杨绍礼 摄影/姚刚 巩凯      赵雷简历:  赵雷,号荆溪白石、石丘、韫雷堂主人,斋号无声堂。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1981年12月出生,灵宝人,祖籍河南鄢陵。入伍六年来一直坚持学习国画,笔耕不辍。先后有十余幅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中入选、获奖,并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二十余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黄兴纪念馆和徐悲鸿纪念馆等展出并收藏。出版有《赵雷水墨随笔》《于
期刊
吴寿松,笔名瘦松,装帧艺术家。  瘦松先生单位电话是分机,有些人来电话说找“吴瘦松”,常被告知没有这个人,如果转而说找“吴老”,马上就给客气转接。看来大家都已习惯称他吴老,在此我也不例外。    “每逢盛宴偏馋肉,一作新诗便打油。”这是吴老的自我写照。他是天生的肉食者,拒绝绿色食物,而且饭量(应该说“肉量”)实在不小。吴老说他年轻时遇到改善伙食,曾经一顿吃下去18个馒头。吃馒头的事无从考证,但据我
期刊
“我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这是很多作家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时经常说的话。显然,我用这句话做这篇文章的开头,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平淡。可是,当我于2007年2月27日(正月初十)这天下午薄暮十分离开北京郊区望泉寺村,看着那家家亮起的灯光和街门两侧高高悬挂的大红春联时,我的心头还是不由想起了这句话。因为,就在十几分钟前,村里文学社的农民朋友们在座谈时几乎人人都重复过这样一句话。  是啊,文艺来
期刊
很喜欢中国香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一些爱情文艺小品,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已经有了令人惊艳的起步,爱情片都是用很低的成本,认认真真地讲述情感,从技巧到构思再到风格,那么的纯粹和细腻,没有卖弄,没有矫情,很少杂质,带着犹如初夏的青草地般扑面而来的气息,有着不可言说的动人和美丽。正是在当初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香港诸多年轻的电影导演,创作出了十分出色的作品,有张婉婷的《秋天的故事》,有张艾嘉的《最
期刊
2007年元月,囊括了众多明星出演的央视历史大剧《卧薪尝胆》正在热播。其中扮演吴王夫差的著名演员胡军在此剧中的表现尤为令人惊喜,观众评价他的表演极富张力,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是该剧最大的看点之一。由此,这个被诸多影迷喜爱的成熟男星在继电影《蓝宇》《好奇害死猫》,电视剧《天龙八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作品中有上佳表现后,又一次验证了他不俗的演技和无法阻挡的男性魅力。  然而,不知是因为胡军擅长饰演
期刊
有次和单位的两位女同事谈来生想成为什么,她们一个说想成为猪,一个说想成为青蛙,当然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说我想成为一棵梨树。我想我的根系被大地温暖、柔软的怀抱拥着,一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而且衣食无虞。再不会为文凭,为职称,为地位,为误解,为金钱而烦恼;不会为上级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寝食不安;不会为人员调整,干部任免而坐卧不宁。我想我今生所有的痛苦,遗憾,失落,惆怅,皆是因为我是一个万物之灵的人。所以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