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垄断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充当配角的格局势在必行,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当前,阅读教学的方式开始发生喜人的变化。我们应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上,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师的科学调控。
一、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
1.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
实行自主性学习,应坚持“先学后教”,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把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个语文学习小组,要求组内成员互帮互学、共同探讨。这样,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多读多说,学会归纳总结,也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较佳效果。
2.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很多时候,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苦心备课而来的知识
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殊不知,这样就牢牢捆住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因此,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解释性的介绍或提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当然,教师还须努力寻找学生想象的触发点,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教小说《项链》一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几个反面问题:《项链》是一篇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可是,有人发现它里面似乎有几个“漏洞”,比如,主人公罗瓦赛尔太太为赴舞会而借项链,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发现那串项链是假的?福雷斯蒂埃太太既是她的好友,为什么在借出项链时竟不说明那是假的?既然所借的项链在罗瓦赛尔太太心目中是那样的昂贵,为什么又会在参加舞会时丢失了?如果这些“漏洞”中任何一个确实存在于课文之中,那么,这篇作品便谈不上是一篇好小说,更称不起是什么世界名著了。接着,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共同分析作者如何在小说的情节展开中对上述问题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与性格。这样,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拓展他们创造思维的空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3.注重独特的感悟
自主性阅读过程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可以多角度的。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的阐释绝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标准的答案。这是因为,每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阅读过程中出现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并加以鼓励、引导。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议论,只要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的就应予以肯定,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阅读。
二、关注阅读过程的调控性
在阅读中,由于受个人认知、心理感受、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学生在阅读手法上、理解上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有时面对课文会不知所措,有时会产生肤浅、偏差甚至谬误的认识。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不垄断课堂,还学生阅读的自主权的前提下科学地指导学生、调控课堂?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自主性阅读中教师的指导首先體现在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读的环境和氛围。每篇文章都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创设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阿Q正传》时,许多学生对主人公阿Q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以及阿Q形象等感到较难理解和把握。据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课本中学过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史实,同时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有较直观而又较深切的体会。
2.点拨引导,激发质疑
自主性阅读中教师应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并相机渗透于课堂中。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质疑。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其次,教师要引导恰当,析疑得法。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应开拓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把所提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直至学生能自求答案。例如,学生在学习《祝福》时提出,为什么小说以“祝福”而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教师首先应肯定这是一个有深度的好问题,然后可以诱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还会涉及到哪些小问题?这时候学生完全可以经过讨论后把这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并依据课文内容及注释回答这些小问题,而原来的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而出了。
3.总结评价,纠正偏差
“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及个性化理解的同时,应正视学生自主性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里的“正视”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①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从某个角度来说,甚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②不应无视错误的存在,教师应热情帮助学生纠正。例如,学习《雷雨》时,一些学生认为文中的周朴园是一个重情重义、敢于反思自己罪过的人。对此,教师不可简单否定,一味灌输正确的理解;但也不可以听之任之,破坏对原作的正确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原作的戏剧冲突,深入品味人物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发现认识的偏差并自然而然地获得正确的理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提倡自主性阅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替代学生阅读,但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在自主性阅读中“自为理解”,加上教师的点拨调控,就能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得到思考和感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
一、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
1.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
实行自主性学习,应坚持“先学后教”,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把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个语文学习小组,要求组内成员互帮互学、共同探讨。这样,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多读多说,学会归纳总结,也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较佳效果。
2.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很多时候,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苦心备课而来的知识
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殊不知,这样就牢牢捆住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因此,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解释性的介绍或提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当然,教师还须努力寻找学生想象的触发点,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教小说《项链》一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几个反面问题:《项链》是一篇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可是,有人发现它里面似乎有几个“漏洞”,比如,主人公罗瓦赛尔太太为赴舞会而借项链,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发现那串项链是假的?福雷斯蒂埃太太既是她的好友,为什么在借出项链时竟不说明那是假的?既然所借的项链在罗瓦赛尔太太心目中是那样的昂贵,为什么又会在参加舞会时丢失了?如果这些“漏洞”中任何一个确实存在于课文之中,那么,这篇作品便谈不上是一篇好小说,更称不起是什么世界名著了。接着,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共同分析作者如何在小说的情节展开中对上述问题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与性格。这样,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拓展他们创造思维的空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3.注重独特的感悟
自主性阅读过程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可以多角度的。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的阐释绝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标准的答案。这是因为,每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阅读过程中出现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并加以鼓励、引导。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议论,只要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的就应予以肯定,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阅读。
二、关注阅读过程的调控性
在阅读中,由于受个人认知、心理感受、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学生在阅读手法上、理解上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有时面对课文会不知所措,有时会产生肤浅、偏差甚至谬误的认识。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不垄断课堂,还学生阅读的自主权的前提下科学地指导学生、调控课堂?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自主性阅读中教师的指导首先體现在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读的环境和氛围。每篇文章都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创设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阿Q正传》时,许多学生对主人公阿Q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以及阿Q形象等感到较难理解和把握。据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课本中学过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史实,同时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有较直观而又较深切的体会。
2.点拨引导,激发质疑
自主性阅读中教师应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并相机渗透于课堂中。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质疑。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其次,教师要引导恰当,析疑得法。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应开拓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把所提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直至学生能自求答案。例如,学生在学习《祝福》时提出,为什么小说以“祝福”而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教师首先应肯定这是一个有深度的好问题,然后可以诱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还会涉及到哪些小问题?这时候学生完全可以经过讨论后把这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并依据课文内容及注释回答这些小问题,而原来的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而出了。
3.总结评价,纠正偏差
“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及个性化理解的同时,应正视学生自主性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里的“正视”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①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从某个角度来说,甚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②不应无视错误的存在,教师应热情帮助学生纠正。例如,学习《雷雨》时,一些学生认为文中的周朴园是一个重情重义、敢于反思自己罪过的人。对此,教师不可简单否定,一味灌输正确的理解;但也不可以听之任之,破坏对原作的正确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原作的戏剧冲突,深入品味人物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发现认识的偏差并自然而然地获得正确的理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提倡自主性阅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替代学生阅读,但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在自主性阅读中“自为理解”,加上教师的点拨调控,就能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得到思考和感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