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言语活动,既是学生思想发展、情感态度发展和知识能力发展的外化行为,又是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能否准确而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参数,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话语权也就成为了新课程中最为活跃的课堂元素之一。尊重学生的言说,重视学生通过言说将内在精神、思想、情感外化,这由内而外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力和能动性,是学生生命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动的表现。因此,教师要还话语权给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学生则从传统课堂的边缘“配角”转身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主角”。
一、学生“被话语”之尴尬
1.“独白”——教师独霸,学生失语
现行的英语教学对大多教师来说还是一种“独白”式的教学,教育的“异化力量”使得学生话语权还没有真正地从教师的话语场中剥离出来,只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附属品。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力者,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安静温顺地“被灌输”。这种教师独霸“话语权”、学生失语的教学现状,剥夺或压制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权,学生可悲地成为毫无自我的知识“傀儡”。
2.“问答”——精英言语,弱势失语
不少的课堂,教师害怕学生问,学生也害怕教师问。教师一旦提出问题,往往不自觉地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优秀生”,“差生”即使有思考作答的愿望,也会因教师的偏见而丧失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提问“差生”,但不少情况下只是一种惩罚的手段,当“差生”不听讲时,打瞌睡时,也有的成了公开课时的点缀或者陪衬优生的靶子。如果说课堂是演出“教案剧”的舞台,那么,教师是“主角”,成绩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师生的问答,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中的精英的交流,而对于英语学习的弱势群体来说,只能是旁观者和失语者,不仅影响了学业成绩,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形成了诸多的障碍。
3.“对话”——表象热闹,实质乏味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话”理所当然是教学课堂的关键词,真正的对话应该成为师生追求的一种状态。而现行课堂中的不少对话,则演变成看似热闹的“满堂问”及华而不实的“群言堂”,缺乏真正的参与,缺少思维的长度,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生话语权“质”的回归,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和无序。
二、课堂“畅说园”之真谛
新课堂所赋予学生的话语权,应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力和能动性,是一种基于学生生命主体性要求的话语权。
1.生命的灵动涵育
话语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鲜活生命个体的直观表达。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抽象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生命间的交流和体验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把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师生交往活动片面化地抽象为知识的传授,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新课堂摒弃片面传授知识的“术语性话语”,提倡“生活教育”,要求把儿童从抽象的“知识的存储器”还原为具体实在的充满生命情感和活力的人,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生命个体是真实完整的存在,学生课堂话语的表达是其完整生命的内在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话语,还学生话语的生命完整性,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主体的自主萌发
黑格尔认为主体性是指“具有坚强的主体性的自由自在的(尽管只是形式地)个性。”其中自由是基础,自主是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追求。自由的话语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受约束;自主的话语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替别人或权威说话;而创造性的话语则是激发学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畅说真正属于自己的话。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获得,是其话语权获得的保障,而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又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互动的无隙交织
互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教学中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是新课堂的重要追求。教师不再是“特权者”,学生不再是“无言的容器”,精英不再是“主角”,弱势也不再是“群众演员”,师生、生生都是动态平等的“首席”,互助合作、交流分享,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个畅所欲言、共生共长的“学习共同体”。新课堂尊重每个学生能动的生命个体,尊重每个学生的言说空间,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力和能动性,实现师生全体在知识碰撞、情感分享的激情交织间的互促与共享。
三、畅想教学“意留白”之欢景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更要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要善于适度留白,不仅是“时”留白,更是“意”留白。意留白,让课堂有相对适度的“休止”与“空白”,着力营造一种流动的寂静,给学生构建一个巩固品味、想像创新的空间。有时候则人为地“垒坝筑堤”,造成暂时的“断流”以期蓄势后形成汹涌澎湃的盛景。意留白是动静的和谐,是张弛的结合,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更是一种绝妙的教学境界。
1.热身留“空隙”——话留三分白,生意由之发
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互动性很强的语言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上课伊始,教师机智的意留白艺术,可以留出两个重要的时间:“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即学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时间,给予学生回味与回答的时间。此时课堂时空的留白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意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言说的欲望与激情,进一步形成求知的内驱力。如在复习名词单词热身环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圆,然后提问:“What’s this?”此时的适度留白,创生意境,激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联想和想象。对于学生的踊跃回答老师并不急于去否认或肯定,“Maybe、Perhaps”的继续留白,让学生在疑惑中筑起“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更为积极地去思考言说,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学生“被话语”之尴尬
1.“独白”——教师独霸,学生失语
现行的英语教学对大多教师来说还是一种“独白”式的教学,教育的“异化力量”使得学生话语权还没有真正地从教师的话语场中剥离出来,只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附属品。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力者,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安静温顺地“被灌输”。这种教师独霸“话语权”、学生失语的教学现状,剥夺或压制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权,学生可悲地成为毫无自我的知识“傀儡”。
2.“问答”——精英言语,弱势失语
不少的课堂,教师害怕学生问,学生也害怕教师问。教师一旦提出问题,往往不自觉地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优秀生”,“差生”即使有思考作答的愿望,也会因教师的偏见而丧失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提问“差生”,但不少情况下只是一种惩罚的手段,当“差生”不听讲时,打瞌睡时,也有的成了公开课时的点缀或者陪衬优生的靶子。如果说课堂是演出“教案剧”的舞台,那么,教师是“主角”,成绩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师生的问答,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中的精英的交流,而对于英语学习的弱势群体来说,只能是旁观者和失语者,不仅影响了学业成绩,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形成了诸多的障碍。
3.“对话”——表象热闹,实质乏味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话”理所当然是教学课堂的关键词,真正的对话应该成为师生追求的一种状态。而现行课堂中的不少对话,则演变成看似热闹的“满堂问”及华而不实的“群言堂”,缺乏真正的参与,缺少思维的长度,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生话语权“质”的回归,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和无序。
二、课堂“畅说园”之真谛
新课堂所赋予学生的话语权,应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力和能动性,是一种基于学生生命主体性要求的话语权。
1.生命的灵动涵育
话语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鲜活生命个体的直观表达。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抽象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生命间的交流和体验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把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师生交往活动片面化地抽象为知识的传授,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新课堂摒弃片面传授知识的“术语性话语”,提倡“生活教育”,要求把儿童从抽象的“知识的存储器”还原为具体实在的充满生命情感和活力的人,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生命个体是真实完整的存在,学生课堂话语的表达是其完整生命的内在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话语,还学生话语的生命完整性,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主体的自主萌发
黑格尔认为主体性是指“具有坚强的主体性的自由自在的(尽管只是形式地)个性。”其中自由是基础,自主是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追求。自由的话语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受约束;自主的话语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替别人或权威说话;而创造性的话语则是激发学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畅说真正属于自己的话。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获得,是其话语权获得的保障,而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又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互动的无隙交织
互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教学中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是新课堂的重要追求。教师不再是“特权者”,学生不再是“无言的容器”,精英不再是“主角”,弱势也不再是“群众演员”,师生、生生都是动态平等的“首席”,互助合作、交流分享,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个畅所欲言、共生共长的“学习共同体”。新课堂尊重每个学生能动的生命个体,尊重每个学生的言说空间,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力和能动性,实现师生全体在知识碰撞、情感分享的激情交织间的互促与共享。
三、畅想教学“意留白”之欢景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更要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要善于适度留白,不仅是“时”留白,更是“意”留白。意留白,让课堂有相对适度的“休止”与“空白”,着力营造一种流动的寂静,给学生构建一个巩固品味、想像创新的空间。有时候则人为地“垒坝筑堤”,造成暂时的“断流”以期蓄势后形成汹涌澎湃的盛景。意留白是动静的和谐,是张弛的结合,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更是一种绝妙的教学境界。
1.热身留“空隙”——话留三分白,生意由之发
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互动性很强的语言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上课伊始,教师机智的意留白艺术,可以留出两个重要的时间:“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即学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时间,给予学生回味与回答的时间。此时课堂时空的留白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意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言说的欲望与激情,进一步形成求知的内驱力。如在复习名词单词热身环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圆,然后提问:“What’s this?”此时的适度留白,创生意境,激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联想和想象。对于学生的踊跃回答老师并不急于去否认或肯定,“Maybe、Perhaps”的继续留白,让学生在疑惑中筑起“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更为积极地去思考言说,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