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姻”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cxzx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高职院校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就必须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面向企业,实行“校企联姻”。文章通过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介绍和比较,阐述构建“校企联姻”的校园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校企联姻
  
  目前,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期,其中高职教育显示出蓬勃生机,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要在市场中取胜,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许多高职院校已由建校初期的求生存、求认同转变为求发展、创品牌,并逐步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院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这个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联姻”的道路,这也是形成和维系高职院校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以人为着眼点,有大致相同的结构,都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和形式。
  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学校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校园文化提倡的是一种宽松、自由、平等、民主、个性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而企业文化则更重视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纪律。
  再次,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位,具有高雅、含蓄等特点,强调过程;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再好的文化理念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结合在一起,重结果。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姻”的必要性
  
  其一,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存在的差异,刚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步入企业将会有较长的一段适应期。学生在学校一直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学生不能改变自己某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能融入企业文化中,就很难在企业施展才华,取得成功。例如,目前大多数企业强调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而这也是校园文化所欠缺的。只有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联姻”,才能够一方面学习优秀企业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会与企业形成更多的共同语言,学生可迅速掌握未来岗位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实现高职毕业生就业时两种文化“零距离”。学生毕业后可迅速转换角色,适应企业的环境。
  其二,从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发展需要来看,高职院校办学离不开企业单位的参与。从学校看:(1)高职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想把学校办好,就只有同企业合作,只有企业才清楚自身需要什么专业的技术应用人才,需要什么样规格的人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2)企业是学生实践教学与岗位实践的重要基地,也是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学习场所;(3)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人员是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重要来源。从企业方面来看,它需要高职院校向其不断地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提供职工技术培训。一些中小企业还需要高职院校的技术转让、推广以及管理咨询服务。
  其三,国外高职院校发展的前车之鉴。国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重视校企合作。德国在二战后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跃居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而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即学校和企业(或行业集团)为办学主体,共同负责实施职业教育,把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此外,美国的社区学院“普及开放”教学模式、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英国的技术学院“工读交替”教学模式,无不证明校企文化融合是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直接对接,培养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经渠道。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途径
  
  (一)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要融合,首先要有两者可以交流的平台。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学校主动引进企业联合主办校园文化活动,为企业作宣传,而企业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场所,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同时,邀请企业有关人士进校,以讲座或报告会的形式详细介绍企业情况,特别是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二是搭建网络平台。让学校和企业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交流。今年7月份,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带动20多家高职院校与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含企业3000多家)共同创建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职教集团,该集团正是通过网络平台把企业和学校的供需情况进行配对,学校根据自身特色专业按企业供需情况进行人才培养。三是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适当提供部分生产设备,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生产流程,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动手能力。这些看似无奇的合作平台,不仅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效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未来、对自身前景的关注。
  
  (二)“移植”优秀的企业文化,订单培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零距离”
  引企入校,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校企联合办学,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实行“订单培养”。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也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解决了生产实习、工作安排的后顾之忧,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真正实现了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三)让企业专业人士参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让企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学校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将学校景观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与企业的风格结合起来,处处体现出学校的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例如,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国家航空产业园区,主要服务面向是航空企业,他们聘请航空企业专家对学校景观进行设计,从道路、楼宇的命名到风格架构都体现航空特色,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热爱航空、献身航空。
  2.推广企业文化中的形象战略。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根据学院的定位、历史沿革、服务面向以及职业和行业特点一起设计校歌、校徽、校旗、校标等。
  3.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管委会”,邀请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共同参加,不定期地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设置,加强学校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等,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4.改革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偏重对学生进行制度性的“硬管理”、理性的管理,而忽视对学生的“软管理”、“非理性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导致管理者在管理上成功了,但是在教育上失败了,因为这种管理模式是以牺牲学生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企业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全方位地尊重员工、锻炼员工、提高员工,而不仅是强调员工对管理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服从,重视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服务意识,强调意志、情感、心理等非理性因素对管理的作用。学校应借鉴企业文化管理的经验,对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同时,学校的财务、后勤、人事等部门的管理也可以引进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
  总之,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高职院校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就必须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体现其“职业”特色,面向企业,正视企业文化,主动接受企业文化辐射,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形成自己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杨么英.浅析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医学教
  育,2005,(3).
  [2] 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
  职教论坛,2006,(6).
  [3] 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3,(8).
  [4] 何力.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苏
  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11).
  [5] 周岩.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和融合[J].机械
  职业教育,2006,(9).
  [6]刘登明.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J].无锡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7,(6).
  [7] 张燕红.以校企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
  育探索与实践,2007,(11).
  [8] 朱小峰.试论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9] 吴建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6,(3).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结合对近几年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找出了当前教学方式中的一些问题,并对课程改革的方向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我国现阶段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及人事制度改革为此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机遇、挑战、困难、希望同在,如何才能抓住机遇,深化内外部改革,是社会、学院、家长、学生共同关心
期刊
继2004年开始的高职高专水平评估后,2006年开始的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建设,进一步加快了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改革步伐。工程素质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的重要因素,国内对本科阶段的工程素质培养研究较多,但对于高职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从工程素质培养的视角探讨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工程素质涵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建立“
期刊
摘要:以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系2008届及2009届149名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论文成绩几方面对论文撰写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对改进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学校;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研究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毕业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
期刊
摘要:指出了建立与国外合作院校对应的项目管理与沟通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养和能力、加强与学生沟通和坚持教学过程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过程管理    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吸收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过
期刊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信阳农专植物保护专业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建设精品课程、多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编写配套教材等实践改革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植保人才。  关键词:社会需求;课程体系;植保专业;改革;高职高专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经历了规模大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转向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内涵发展阶段,更加注重人才质量的培养。而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检验指标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1]。课
期刊
摘要:打破高职思政类课程三本教材原有体系,以满足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需要为切入点,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问题为突破口,将高职思政课程内容整合与重构为“职业人-生存”、“公民人-生活”、“道德人—生命”三大教学模块,实现从“本本”到“人本”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转型。  关键词:职业人;公民人;道德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由于难以打破学科体系,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思政课要适应工学
期刊
摘要:捐赠是大学生资金来源的一条主要渠道。采用调查法,以重庆市某区为调查对象,了解我国社会人员对大学的捐赠情况,并对调查结果做了客观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捐赠;社会人员     大学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办学水平和档次,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大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其中,捐赠是大学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对大学的捐赠与其他教育捐赠不同,如基础教育的捐
期刊
摘要:2000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不清晰,导致教学过程中培养手段和方法不科学,成效不高。根据2008年修订的《新大纲》对口语交流与表达能力所提出的明确目标要求,结合目前中职语文教学课前演讲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构建科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训方案,以项目带动训练,经过1-3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种能适应现在职业需求和未来终身学习需求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
期刊
摘要: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中国之声》在第一时间24小时不间断地对灾情进行直播,其迅速、公开、透明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体现出信息公开的力量,发挥了凝聚民心、整合国家功能的巨大作用。从“以人为本,从情出发”、“实现‘速报’的直播方式”、“实现广播直播效果的最广化”、“充分扩大广播播出和接听的易”、“广播应急机制”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之声在面对重大灾难性事件时的报道特色,以期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期刊
摘要:同步仿真教学法通过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同步模块仿真,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切合点,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仓储管理实务》;同步仿真教学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指向“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