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04年开始的高职高专水平评估后,2006年开始的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建设,进一步加快了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改革步伐。工程素质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的重要因素,国内对本科阶段的工程素质培养研究较多,但对于高职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从工程素质培养的视角探讨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工程素质涵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建立“大工程观”,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工程教育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是“技术上狭窄的工程教育”型人才,也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程教育’型人才,而是具有更多的职业适应性。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规格,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很多评估标准,它所强调的侧重点为:一是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多学科的背景以及多方面的能力;三是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在1992-1993年提出的“欧洲工程师”的16项素质要求中,属于技术素质方面的要求有2项,属于非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有14项。即在培养合格工作师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技术性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非技术性素质的培养。
“技术性素质”,就是指工程师具有完成其所承担的工业生产部门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支持其在面对实际工程任务时做出“会不会做”的回答,这种知识和能力是一个合格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针对学生的专业面向而进行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
“非技术性素质”则是指学生或工程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具有的工程师意识和职业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具体地说,工程师意识就是支持他们在面对实际工程任务时,做“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等回答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普遍认同的现代工程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要具备的工程素质就是:专业素质、较宽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从事各种各样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才在未来的科学技术环境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具有的共同的、基础的素质。具体讲,基本工程素质包括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包括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搜索和学习能力、专业工作的交流能力、工程技术文件的写作能力等。
可见,工程素质不是仅仅通过课程所能达到的,工程素质的培养更强调的是一种过程,是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的一个过程;工程素质不仅是胜任本工程岗位所具有的素质,而且是在本专业领域内适应和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高职工程素质教育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1.培养目标及定位
从我国目前教育层次的设置上,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技术人才的任务就落到了高职、高专身上;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要求角度,他们是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仅有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工程意识;第三,从人才未来的职业发展的角度,高职学生将成长为更高层次的工程师。
就交通土建类高职学生而言,其层次上是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其专业领域上要能胜任相关工作岗位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故我们的定位是“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
2.准确理解技能培养与提高工程素质的关系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都提出了课程标准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笔者认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及职业适应性,是将由生手转变为熟手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知识内化的过程)提前到学校阶段,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顶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内化为能力和素质,内化的过程在传统来讲是在工作初期在企业完成,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过程期望在学校阶段完成。
所以,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力度,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结合,有助于工程素质的培养。技能培养是工程素质的培养的重要载体,单纯的技能培养并不能提高工程素质,工程素质的提高是在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的技能训练,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注重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育,注重工程伦理教育,注重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3.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关于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间合理比例的争论一直存在,学制决定了学生在校总的学习时间,理论课时多了实践课时必然少,学生技能培养不够多;实践课时多了,理论课时就会少,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必然受影响。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提高实践技能培养的比例,但是,强调对实践技能的培养锻炼,并不否认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变化中得到一些很好的启示:美国工程教育在100多年的发展改革中,先后经历了技术学院期、工程科学期以及现在呼声正高的“回归工程”期,“回归工程”就是强调工程教育不能忽视工程实践的特殊作用,即在强调工程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工程教育都很难说是成功的。所以强调实践技能培养切不可忽视理论教育,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工程素质的重要依托,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所在。
4.专业教育与专业领域教育之间的关系
专业教育的涵义是指以面向当前专业为主所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领域教育则主要是指工程教育不仅应当培养适应当前专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应当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职业变迁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
专业教育解决了点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从事某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专业领域教育解决的是面的问题,任何一个毕业生不可能终生从事一个具体岗位,其面对的必然是一个领域内的岗位群。这既有横向的岗位变换也有纵向的职业水平提升。在目前专业划分比较细的状况下,要保证学生将来能有较宽的就业口径和适应面,必然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考虑宽基础、精专业、重拓展。
5.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形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和依托,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势必对原有的课程和知识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规划,但一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对其将来职业生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重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对知识体系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课程重构和知识要素重组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工程素质教育是一种过程,强调知识与技能在“体内”的“内化和升华”,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是专业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从工程一线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以培养工程素质为核心,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强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具有专业素质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如自然科学基础课、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工程技术课和工程实践课;第二类是为确保思想素质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如思想品德课、法律知识课等;第三类是为提高文化素质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如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课。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以下几方面十分重要:第一,要有合理稳定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第二,要做到“原理、概念、方法、应用”的统一,这是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使用价值的基础;第三,要反映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的新成就及其发展趋势,这是教学内容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前提;第四,要体现计算机等高科技对学生的主体认识活动的影响,它将促进教学内容的根本改革。下面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简要说明。
第一层次为共同基础课的三个模块:工程学基础(人工系统);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系统);外语,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社会系统)。这些共同基础课程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课程。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
第二层为拓宽了内涵的专业平台,其内容为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针对所学专业而设置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知识体系的中心,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面向专业领域,拓展学生专业范围,同时兼顾学生一定岗位或先进技术的课程,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第三层次为“实践平台”,学生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是知识、技能“内化”为工程素质的重要载体。分为“校内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三个部分。“校内实践”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专项训练,“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生产企业进行综合性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检验。
四、有待研究的其他问题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坚持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专业观念,树立现代工程观念,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对学生进行工程方面的基本培养和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识。要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好的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技能训练,教师工程素质的水平是有决定意义的。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大多直接来自学校,普遍对实际工程不熟悉,工程素质不高、工程意识薄弱,因此,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学校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具有战略意义,务必从长计议,逐步解决。
3.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与工程基本训练。一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起来,使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教材、课堂讲授、实验和其他教学活动之中。二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践性环节的综合性、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性,真正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六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2] 苏玉波,梁莉,朱正威.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2).
[3] 于淑政,周殿春.加强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
[4] 董娜.基于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苏州大学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一、工程素质涵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建立“大工程观”,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工程教育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是“技术上狭窄的工程教育”型人才,也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程教育’型人才,而是具有更多的职业适应性。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规格,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很多评估标准,它所强调的侧重点为:一是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多学科的背景以及多方面的能力;三是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在1992-1993年提出的“欧洲工程师”的16项素质要求中,属于技术素质方面的要求有2项,属于非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有14项。即在培养合格工作师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技术性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非技术性素质的培养。
“技术性素质”,就是指工程师具有完成其所承担的工业生产部门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支持其在面对实际工程任务时做出“会不会做”的回答,这种知识和能力是一个合格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针对学生的专业面向而进行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
“非技术性素质”则是指学生或工程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具有的工程师意识和职业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具体地说,工程师意识就是支持他们在面对实际工程任务时,做“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等回答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普遍认同的现代工程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要具备的工程素质就是:专业素质、较宽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从事各种各样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才在未来的科学技术环境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具有的共同的、基础的素质。具体讲,基本工程素质包括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包括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搜索和学习能力、专业工作的交流能力、工程技术文件的写作能力等。
可见,工程素质不是仅仅通过课程所能达到的,工程素质的培养更强调的是一种过程,是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的一个过程;工程素质不仅是胜任本工程岗位所具有的素质,而且是在本专业领域内适应和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高职工程素质教育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1.培养目标及定位
从我国目前教育层次的设置上,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技术人才的任务就落到了高职、高专身上;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要求角度,他们是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仅有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工程意识;第三,从人才未来的职业发展的角度,高职学生将成长为更高层次的工程师。
就交通土建类高职学生而言,其层次上是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其专业领域上要能胜任相关工作岗位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故我们的定位是“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
2.准确理解技能培养与提高工程素质的关系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都提出了课程标准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笔者认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及职业适应性,是将由生手转变为熟手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知识内化的过程)提前到学校阶段,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顶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内化为能力和素质,内化的过程在传统来讲是在工作初期在企业完成,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过程期望在学校阶段完成。
所以,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力度,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结合,有助于工程素质的培养。技能培养是工程素质的培养的重要载体,单纯的技能培养并不能提高工程素质,工程素质的提高是在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的技能训练,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注重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育,注重工程伦理教育,注重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3.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关于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间合理比例的争论一直存在,学制决定了学生在校总的学习时间,理论课时多了实践课时必然少,学生技能培养不够多;实践课时多了,理论课时就会少,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必然受影响。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提高实践技能培养的比例,但是,强调对实践技能的培养锻炼,并不否认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变化中得到一些很好的启示:美国工程教育在100多年的发展改革中,先后经历了技术学院期、工程科学期以及现在呼声正高的“回归工程”期,“回归工程”就是强调工程教育不能忽视工程实践的特殊作用,即在强调工程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工程教育都很难说是成功的。所以强调实践技能培养切不可忽视理论教育,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工程素质的重要依托,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所在。
4.专业教育与专业领域教育之间的关系
专业教育的涵义是指以面向当前专业为主所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领域教育则主要是指工程教育不仅应当培养适应当前专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应当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职业变迁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
专业教育解决了点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从事某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专业领域教育解决的是面的问题,任何一个毕业生不可能终生从事一个具体岗位,其面对的必然是一个领域内的岗位群。这既有横向的岗位变换也有纵向的职业水平提升。在目前专业划分比较细的状况下,要保证学生将来能有较宽的就业口径和适应面,必然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考虑宽基础、精专业、重拓展。
5.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形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和依托,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势必对原有的课程和知识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规划,但一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对其将来职业生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重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对知识体系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课程重构和知识要素重组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工程素质教育是一种过程,强调知识与技能在“体内”的“内化和升华”,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是专业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从工程一线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以培养工程素质为核心,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强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具有专业素质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如自然科学基础课、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工程技术课和工程实践课;第二类是为确保思想素质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如思想品德课、法律知识课等;第三类是为提高文化素质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如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课。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以下几方面十分重要:第一,要有合理稳定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第二,要做到“原理、概念、方法、应用”的统一,这是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使用价值的基础;第三,要反映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的新成就及其发展趋势,这是教学内容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前提;第四,要体现计算机等高科技对学生的主体认识活动的影响,它将促进教学内容的根本改革。下面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简要说明。
第一层次为共同基础课的三个模块:工程学基础(人工系统);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系统);外语,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社会系统)。这些共同基础课程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课程。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
第二层为拓宽了内涵的专业平台,其内容为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针对所学专业而设置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知识体系的中心,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面向专业领域,拓展学生专业范围,同时兼顾学生一定岗位或先进技术的课程,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第三层次为“实践平台”,学生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是知识、技能“内化”为工程素质的重要载体。分为“校内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三个部分。“校内实践”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专项训练,“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生产企业进行综合性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检验。
四、有待研究的其他问题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坚持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专业观念,树立现代工程观念,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对学生进行工程方面的基本培养和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识。要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好的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技能训练,教师工程素质的水平是有决定意义的。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大多直接来自学校,普遍对实际工程不熟悉,工程素质不高、工程意识薄弱,因此,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学校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具有战略意义,务必从长计议,逐步解决。
3.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与工程基本训练。一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起来,使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教材、课堂讲授、实验和其他教学活动之中。二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践性环节的综合性、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性,真正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六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2] 苏玉波,梁莉,朱正威.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2).
[3] 于淑政,周殿春.加强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
[4] 董娜.基于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苏州大学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