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阶思维能力不仅是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更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将问题引领式教学有效地贯穿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能极大地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发展。
关键词:问题引领式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目标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承载着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职责。而问题引领式教学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抓手之一。问题引领式教学,即教师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提问方式、内容,达到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的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整理及日常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当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方式随意化
提问时,教师习惯性地抛出“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语。课堂提问看似不少,实则缺乏目的导向,因此课堂效果不佳。另外,将提问仅仅看作一种说话方式,教师并不期待学生的回答,也没有任何启发和回应的需求,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减少。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让学生缺乏课堂安全感,影响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提问内容低效化
教师的问题设计不明确,致使学生因理解不清而回答得不着边际,产生了在课堂上泛泛而论的现象。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所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课堂上的生成自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或者问题过于浅显,导致学生完全得不到具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问题答案标准化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便会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进行预设,但是过度地规定所谓的“标准答案”会令课堂陷入困境。以教师为中心,只期盼学生答出自己所预设的答案,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路径。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中,学生往往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一味地寻找老师想要的答案,讨论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
4.问题思维低量化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热闹的课堂”,但这种表面上的活跃实际是学习质量低下、教学表面化的现象。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过于简单浅显,思维含量偏低。学生的思维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久而久之还会养成思维的惰性。因此,教学的“表面热闹”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学生认知上的挑战、内心的触动等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二、用问题引领式教学贯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为了拨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迷雾,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我们主张将问题引领式学习贯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以下是我们的几点思考:
1.教师引导,创设提问情境
事实上,问题引领式教学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分析,还需要考虑到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对问题式引领模式的课堂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对学生们的提问与思考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因此教师不宜将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达到能够大概了解课文所讲内容即可。但学生要学会掌握在阅读文章时结合上下文,并能很好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和句子所表达的正确意思,然后做到有所积累。教师应当结合这一特点,并根据所带班级的学情进行认真分析,提前准备好指导措施和策略,才能胸有成竹地做好学生的引领者。
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还需要将自己和学生的情绪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神态表情,甚至是外在服饰感染并带动学生,也可以借助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宽松有趣、民主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发言时可能会天马行空、毫无逻辑。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多用鼓励式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大胆且开放的提问、发言,使其在增长自信心的同时养成爱提问、爱思考、爱回答的良好学习品质。
2.小组协作,共享思维成果
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自学习惯,受益终身。教师要成为导师,而不是经师,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不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要时刻不忘“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成为学生引导者、协助者,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包容学生在创新时犯的错。
因此,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探究知识、获取知识,进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便是出自学生内心探究的需要,是学生基于自己心中问题的尝试,自主思考、討论和分析及解决问题都是出自学生求知的本能。小组协作、合作式学习的方式便为学生的自主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小组合作式学习能够真正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自主的参与者。也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和对他人意见做出评价的能力,进而形成更加全面完善的观点,获得学科素养的提升。
3.归纳建构,生成新知
归纳和总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传统教学中,它是由教师自主完成的。其实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归纳并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给予学生一个宝贵的反思机会,通过归纳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不应过于强求高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疑问,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回顾之前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归纳整合,进而总结全文,树立整体意识,建构出自己的思维世界,实现对文章的整篇把控,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获取新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问题式引领教学”能够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与拓展。
参考文献:
[1] 林莹《做导师型教师,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6期。
[2] 谭梅良《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的“问题引领”》,《禅城教育》2016年第3期。
(周宁,1990年生,汉族,海南儋州人,研究生学历)
关键词:问题引领式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目标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承载着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职责。而问题引领式教学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抓手之一。问题引领式教学,即教师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提问方式、内容,达到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的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整理及日常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当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方式随意化
提问时,教师习惯性地抛出“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语。课堂提问看似不少,实则缺乏目的导向,因此课堂效果不佳。另外,将提问仅仅看作一种说话方式,教师并不期待学生的回答,也没有任何启发和回应的需求,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减少。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让学生缺乏课堂安全感,影响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提问内容低效化
教师的问题设计不明确,致使学生因理解不清而回答得不着边际,产生了在课堂上泛泛而论的现象。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所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课堂上的生成自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或者问题过于浅显,导致学生完全得不到具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问题答案标准化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便会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进行预设,但是过度地规定所谓的“标准答案”会令课堂陷入困境。以教师为中心,只期盼学生答出自己所预设的答案,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路径。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中,学生往往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一味地寻找老师想要的答案,讨论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
4.问题思维低量化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热闹的课堂”,但这种表面上的活跃实际是学习质量低下、教学表面化的现象。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过于简单浅显,思维含量偏低。学生的思维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久而久之还会养成思维的惰性。因此,教学的“表面热闹”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学生认知上的挑战、内心的触动等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二、用问题引领式教学贯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为了拨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迷雾,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我们主张将问题引领式学习贯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以下是我们的几点思考:
1.教师引导,创设提问情境
事实上,问题引领式教学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分析,还需要考虑到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对问题式引领模式的课堂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对学生们的提问与思考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因此教师不宜将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达到能够大概了解课文所讲内容即可。但学生要学会掌握在阅读文章时结合上下文,并能很好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和句子所表达的正确意思,然后做到有所积累。教师应当结合这一特点,并根据所带班级的学情进行认真分析,提前准备好指导措施和策略,才能胸有成竹地做好学生的引领者。
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还需要将自己和学生的情绪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神态表情,甚至是外在服饰感染并带动学生,也可以借助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宽松有趣、民主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发言时可能会天马行空、毫无逻辑。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多用鼓励式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大胆且开放的提问、发言,使其在增长自信心的同时养成爱提问、爱思考、爱回答的良好学习品质。
2.小组协作,共享思维成果
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自学习惯,受益终身。教师要成为导师,而不是经师,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不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要时刻不忘“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成为学生引导者、协助者,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包容学生在创新时犯的错。
因此,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探究知识、获取知识,进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便是出自学生内心探究的需要,是学生基于自己心中问题的尝试,自主思考、討论和分析及解决问题都是出自学生求知的本能。小组协作、合作式学习的方式便为学生的自主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小组合作式学习能够真正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自主的参与者。也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和对他人意见做出评价的能力,进而形成更加全面完善的观点,获得学科素养的提升。
3.归纳建构,生成新知
归纳和总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传统教学中,它是由教师自主完成的。其实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归纳并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给予学生一个宝贵的反思机会,通过归纳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不应过于强求高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疑问,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回顾之前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归纳整合,进而总结全文,树立整体意识,建构出自己的思维世界,实现对文章的整篇把控,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获取新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问题式引领教学”能够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与拓展。
参考文献:
[1] 林莹《做导师型教师,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6期。
[2] 谭梅良《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的“问题引领”》,《禅城教育》2016年第3期。
(周宁,1990年生,汉族,海南儋州人,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