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宅之间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lia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不论漂泊到哪里,总有回望故乡的时候。
  故乡,老家。老家有老屋。
  我的老家在高高的松毛岭下。那座老屋,我生于斯长于斯。
  实际上,我降生时并不在老屋里,是在父亲出门教书的住处,那是一座庵堂。怀着身孕的母亲去乡里参加一个会,夜宿父亲的学校,当晚生下了我。两三天后,母亲抱我转回老家。父母给我起了个乳名“移民”,以作纪念。
  老屋是父母盖的。那时正“土改”,父母亲从小自然村“葫芦窠”爷爷奶奶那里的大家庭分出来到大村里,贴着全族人的祖祠,盖了一排木质“横屋”。中间一小厅,右手连着三间,一间住人,一间灶房,一间堆柴火及杂物;左边两间是祖祠的厢房,归我们家使用。中间是天井,天井那头,紧挨着另一户人家。
  我之后,家里陆续添了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小妹出生后,父母或许担心温饱,或许忧烦劳碌,将她送人喂奶抚养。其养父母家是地道农民,家境比我们困窘许多。我少年时去看过几次小妹,她家的景况,使我内心疼痛,想父母亲真是狠心,却不敢表达怨气。
  日子一年一年过去,我与弟妹渐次长大。20世纪60年代,父母在横屋旁边,与二叔一道费心劳神合建了一幢两层的小楼。楼的外侧是夯土泥墙,里头是杉柱杉板,房间虽少且小,在当时的乡间算是气派的住房了。睡在小楼的二楼,心头是美滋滋的。有一个同年小伙伴家中人多,常年晚间到我家搭铺,我们挤睡一床,打闹游戏,乐趣也多。
  那排横屋依然是过日子的主要场所,煮饭、吃饭、洗浴……父亲“三年困难时期”辞了教师公职,回家当乡村信贷员,家里也就多了人客。地板常年潮湿,鸡鸭放养,粪便满地。扫地的事主要归我,每日里让我皱眉,却又无可回避。还得烧火、喂猪、砻谷、舂米、挑水等等,除了上学,就帮着母亲在这老屋里转来转去。最无奈的是烧芦箕柴火或砻谷子,一弄大半天,没办法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很自觉做的是挑水,有一段时间,在井台上常常可以遇上从城里随父母下乡来的一个小女子。她大我一岁,扎着羊角辫,常穿白衣裳,文文静静的。在井台碰上了,找个由头,与她说上一两句话,或者就心跳跳地瞄她几眼。
  终于走出村子,上学,工作。然,老屋是断不了线的怀想,不时回转来。娶妻成家时,已在县城上班,但婚礼回老家举行,婚房就设在小厅旁边那间屋。父母原先住这里,他们让出来了。父亲为我请了乡间的好木匠,打了一铺新床,一个衣柜。父亲隆重对待我的婚事,四处筹钱,在隔壁祖祠厅堂里,连着几天宴请宾客,弦歌唢呐,搅动了一个村子。村里一位颇有文才、远近知名的乡村书家,为我的婚礼送上了一副煞费心思的贺联,黏贴在祖祠正厅左右顶梁的长柱上。联文嵌入了我与父亲的名字(父亲名生浩)。联曰“生花妙笔征得淑女成佳妇,浩气长存辉煌才子振家声”。对仗虽不工,书法却是了得,遒劲厚重,不输外边一些牛皮哄哄的“大家”。这副联语,令我汗颜,诚惶诚恐,对这位长辈文士连连拱手:鼓励了鼓励了,大谢大谢!来来来,多敬您几碗老酒!
  过了二十多年,儿子也成家了,虽然在市里和县里摆过酒席,还是回老家请了一场。但与當年我成家时相比,排场小了许多。父母已经作古,没能见上孙儿的婚典。
  父亲是在县城过世的,骨灰盒在村口乘上小轿子,一群亲友依规循矩默默行走,缓缓将他迎回老屋,而后找墓穴入土。母亲晚好些年去世,危急时刻,请了救护车把她从城里送回老家,安置她躺入祖祠大厅边的那间厢房。母亲在那里住过许多年。等我们几个子女到齐围拢在床边,只听她喉头“咕噜”一声轻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一晃,我也是爷爷辈的人了。弟弟在县城供职,也早就离开老家,买房生子。当初,我们兄弟俩都在城里扎下来后,父母亲亦离开老屋,随我们住进县城。老屋空了,便请住在“葫芦窠”的满叔入住,让他代为看管至今。
  半个多世纪,风霜雨雪,人老了,屋子也老了,黑黝黝的,斑斑驳驳,透着沧桑,所幸木头尚未朽腐,构架依然端正。旁边那座后建的小楼,外墙塌了一大角,岌岌危哉。
  而今,乡间建房成风,村村遍布亮闪闪的楼屋。于是,村里的父老问我们兄弟,你们几时拆屋盖楼呀?
  拆,还是不拆?这是让我们兄弟纠结多年的一件事。弟弟是农艺师,一辈子与山水田地打交道,他企望在“葫芦窠”那个山坳里做一个小农庄,退休后持续他的本行。前几年他在那里盖了一座小院。我自个退休后大部分时间仍住在市里,县城尚有一座经二十来年终于成型的三层楼房。每年两次的扫墓以及春节回老家转转,完事了我就回住仅相距三十来公里的县城。曾想,即便拆了老家的旧屋建起新房,一年能回去住几趟?时下乡村里大家日子好过多了,建新屋竞赛似的比谁的高,比谁的大,结果,家里人口大多常年在外打工,许多的屋子空置着养老鼠、招蚊虫。
  诚然,有本事像村里的许多人拆旧建新,是有脸面的事体,表明我们在外边混得不错, 挣钱多多。可是,我这文绉书生,最不擅长的就是经济之道,正所谓“我不理财,财不理我”。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如何去晒风光,摆排场?难不成为了面子,举债盖楼?乡间早有俗语:风光好做,冷债难还。况且,老屋虽老,每次回去,总觉得那般亲切熟稔。一根根屋柱,一块块壁板,从孩童至成人,摩挲过千百回。每间屋子,容涵了幼年时、少儿时、成人时多少的调皮天真,多少的辛酸甜辣,多少的喜乐忧烦?凝视着它们,眼前就晃动着过去了的一个个岁月,幽幽地感伤,却又嗅到了绵长的温馨。倘若有一天,老屋被夷平了,这一切就随着风烟消逝了。那么,如何找寻老屋过往的那些时光声影?即便有新起的楼屋,于我的内心能有几分慰藉、几分安然?那时,老家在记忆中将渐渐洇成一片苍白。
  匪夷所思,现今的我,竟怵于回老家,怯于踏上那片相熟相知的乡土。听亲友一回回询问何时除旧布新,心头涌出的是难言的滋味。
  老家,真有一天会成为回不去的老家?
其他文献
牛年新春正月,和绚的阳光给武夷山水镀上一层暖色,也赠给大家一份好心情。人們摆脱了疫情的阴影,争相到户外走走看看,放飞自己的心情,用大自然清爽的高密度负氧离子清洗自己的肺叶,武夷山景区各景点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作为本土市民,我也分享到本地游客景区免费游的优费政策,携同家人一道随性漫游武夷山水,享受视觉美餐。尽管许多景点并非第一次邂逅,但每次重游感觉上都焕然一新。是的,有灵性的武夷山水之所以让人看不够
期刊
镇海卫,是一座值得认真打量,仔细倾听的古城。它的气氛是和谐、宁静的,宁静本身能够容纳更多的事物,在宁静里有许多事物可去探究、追寻。  镇海卫位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南太武山下的镇海村,是海城,是山城,更是古时海防军事要塞,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个初夏,沿着环城的水泥村道,我走进了坐落于山海间的镇海卫。海风吹拂,带来沉淀六百多年的古城气息,沧桑却寂静。龙眼花开的芬芳,让每一
期刊
慢时光  尽管水流湍急  时光  在罗溪小站还是不自觉地  慢了下来  每隔一个小时左右  会有一辆绿皮火车  从铁轨那端  冒出来  像一個人  丢失了多年的梦  与你擦肩而过  云水谣诗会  夜的耳朵  没有门栓  雨想进来  就进来了  今晚,福兴楼里  所有的舌头  显然都统一了口径  不种苔藓,不打结  不接吻  只吐莲花  哈龙峰·观音台  这是中伏,第十五天  节令还没有生成足够遒劲
期刊
对人对事对物,日久生情,是常有的;日久生倦,也是常有的。对美好之处,渐觉无感;对缺点不足,渐起怨叹。而作为土生土长、已在龙海厮磨浸润数十年的人,我仔细盘点心情,发现还是毫无倦怠地赞许热爱着中国最南边陲的这座小城。这有点神奇!不禁换个角度设想:若邀约异乡尤其是北方朋友来做客,我可以先知会他,对龙海可以有哪些妥妥的期待呢?  我会满怀骄傲地告诉他,这里“水当当、香贡贡、闹热热”!九龙入海处,花果飘香城
期刊
猫仔粥,牛肉火锅,鹅肉,焙肉……论美食,诏安县无以伦比。故乡诏安县的美食很多很多,故乡诏安县美食的味道很温暖、很悠长,深藏在外出游子的记忆里……  省城福州,有一家诏安人开的小饭店“一碗猫粥”,环境不是很好,但是生意不错。很多年前的一个周末,几个在榕诏安老乡泡茶聊天,到饭点时,有人建议,一起去吃“猫仔粥”。  我们开车10来公里,才到小饭店。  老板是诏安人,听到我们说诏安话,对我们特别热情。当我
期刊
今夜,偶然浏览到言情小说家乐小米在《天已微凉》中的一首诗,诗无题,全文如下: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南方有嘉木,谁与望天堂。彼岸花绽放,生死两茫茫。  依稀记得“南方有嘉木”出自于陆羽的茶经,便在百度搜索,果真有了答案。书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我猛然想起梧龙村庵山上的那棵白桂木,那棵风姿卓越,傲然挺立,有五百
期刊
味道一定是乡愁的第一站。对于在外闯荡多年的游子来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麻糍、锅边糊、沙茶面、手抓面、卤面等一道道漳州小吃无尽地勾起游子们在味觉上的思念。那么多品种的小吃,我最钟爱漳州卤面。一入口,漳州记忆瞬间涌现。卤面是漳州一道传统小吃。据《漳州府志》记载,卤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陈元光入闽开漳之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漳州,哪里都有卤面的踪影,但凡三五好友相聚,节日、
期刊
不经意间去了一趟城南,那是我回母亲家的一天早上,大哥吩咐我把他的孙子送去城南幼儿园上学。在小侄孙的指引下,车子轻快地奔驰在城南平坦宽阔的大道上,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到了城南幼儿园。平时忙于生计,我已然疏忽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看着层层的高楼和一条条交错的道路林立在这片土地上,一派生机活泼的景象在我眼球里闪现。顿时,我惊叹不已。旧时的光阴没有在她的身上留下印痕,我的脑海里显得一阵的模糊与空白。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侯疆楼一直是很特别的存在。这座小时候我每天经过的土楼,一直湮没无闻。在以土楼而闻名的南靖县,它确实排不上号,虽然它是南靖县城地区唯一留存的土楼,建造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据《南靖县志》记载,侯疆楼所在地——溪边村后张社是一个古村落,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在清乾隆壬辰年(1772),聚族而居的后张族人置建了侯疆楼作为民居大厝。  数百年过去,后张社古村落中大部分人已经搬走了,留下的多是留
期刊
小卢是个新入职场的高材生,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她多少有点心高气傲。同事开大会时请她帮忙摆一下领导的座位名牌,她冷冷地拒绝了说“我很忙”,心想“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事也让我做!”别的部门打电话请她参与一个跨部门工作方案的讨论会议,她冷冷地挂了电话说“没空”,然后嘀咕了一句:“什么杂事都找我,这些非专业的活关我什么事?”然而,后来小卢发现,当她需要别人协助她做事的时候,得到的也往往是各种推托,且那些主动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