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从哪里开始?选择恰当的数学课堂教学进入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而且可以对教师的教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175-01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多从“学”的视角思考,做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创造学的契机,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呢?
一、在知识的重点处,设计梯度问题——引导自学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它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比如数学的基本概念、算理、方法等等。但这些概念、算理固有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是学生难以学懂的,加之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自学新知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思维易受兴趣的影响。为此学生在自学时需要教师架设阶梯,设计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自学,使得学生思考有方向,思维有指向。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題:
1.出示3个圆片,问:这里有几个圆片(板书:3个)?再出示9个三角,问:三角是圆片的几倍(板书:3倍)?问:这里的两个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归纳出一个整数即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课件出示)下列各题中的分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甲绳长3/5米;乙绳的长度是甲绳的3/5。(学生归纳出一个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两个良之间的倍数关系)
3.出示:本班男生占45/100;一根电线长98/100千米;去年我国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100;小伟比小李多50/100元……问: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能依据它们的意义分类吗?
4.(指着其中的百分数)如果这些就叫做百分数,那么想一想什么叫做百分数呢?(学生讨论,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教师板书)
通过上述具有梯度的系列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思考,学生能准确把握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针对重点知识,设计相应的思考路线,引导自学,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在知识的难点处,加强感性认识——指导探究
难点知识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难于理解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相关知识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的综合性较强,抽象的程度高。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加强知识的直观形象性,使学生在操作、比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指导学生探究1/2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活动:
1.折。
刚才我们已经能够用一个圆形折出它的1/2,那么你能折出这些图片的1/2吗?(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片分别折出它的1/2)
2.说。
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能在你折的图片涂出1/2,并标出1/2吗?
3.辨。
下列涂色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为什么?(图略)
4.思。
唐僧和悟空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分得了饼,正准备吃,这时八戒和沙僧回来了,他们又要吃饼。这时能用“1/2”块吗?那么又该怎么分,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操作并思考。(生操作、思考,并组织交流)
5.拓。
若将这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13份呢?25份呢?
6.比。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但老师有一个疑问要问同学们:你们说一块的1/2与1/4到底谁大呢?你能用什么办法告诉老师?(生思考、讨论交流)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处理知识的难点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突破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转化能力。
三、在知识的衔接处,注重联系比较——诱导迁移
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所学知识或多或少的有些了解,这其中有的是在前面已经初步接触了,有的在生活中用到过的。对于这些知识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着力抓新旧知识的主要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诱导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四、在知识的易混处,设置陷阱障碍——激发思考
小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容易将新知与一些形似神异的旧知相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知识的易混处,巧设陷阱,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错误认识诱发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触及知识的本质属性,从而及时纠正错误。如学习“正反比例的判断”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意义进行判断,易受一些形似神非的题目所迷惑,教师可以将以下的一些易错题型一一出示,诱导学生比较,思考其正确性:
(1)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误认为缺少定值而判错);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受上题的影响误判对);
(3)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成正比例(缺少定量误判对);
(4)正方体的高一定,体积和地面积成正比例(是恒等式,学生误判为对)……通过这种题组训练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在解题时的免疫力,将可能出现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没有学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多从学的视角去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金松武. 数学课堂教学从哪里开始 [J]. 江苏教育,2013,(45):41-42.
[2]王根建. 数学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开始[J]. 考试周刊,2010,(53):78-79.
[3]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J]. 陈志祥.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175-01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多从“学”的视角思考,做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创造学的契机,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呢?
一、在知识的重点处,设计梯度问题——引导自学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它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比如数学的基本概念、算理、方法等等。但这些概念、算理固有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是学生难以学懂的,加之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自学新知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思维易受兴趣的影响。为此学生在自学时需要教师架设阶梯,设计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自学,使得学生思考有方向,思维有指向。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題:
1.出示3个圆片,问:这里有几个圆片(板书:3个)?再出示9个三角,问:三角是圆片的几倍(板书:3倍)?问:这里的两个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归纳出一个整数即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课件出示)下列各题中的分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甲绳长3/5米;乙绳的长度是甲绳的3/5。(学生归纳出一个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两个良之间的倍数关系)
3.出示:本班男生占45/100;一根电线长98/100千米;去年我国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100;小伟比小李多50/100元……问: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能依据它们的意义分类吗?
4.(指着其中的百分数)如果这些就叫做百分数,那么想一想什么叫做百分数呢?(学生讨论,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教师板书)
通过上述具有梯度的系列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思考,学生能准确把握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针对重点知识,设计相应的思考路线,引导自学,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在知识的难点处,加强感性认识——指导探究
难点知识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难于理解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相关知识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的综合性较强,抽象的程度高。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加强知识的直观形象性,使学生在操作、比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指导学生探究1/2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活动:
1.折。
刚才我们已经能够用一个圆形折出它的1/2,那么你能折出这些图片的1/2吗?(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片分别折出它的1/2)
2.说。
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能在你折的图片涂出1/2,并标出1/2吗?
3.辨。
下列涂色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为什么?(图略)
4.思。
唐僧和悟空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分得了饼,正准备吃,这时八戒和沙僧回来了,他们又要吃饼。这时能用“1/2”块吗?那么又该怎么分,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操作并思考。(生操作、思考,并组织交流)
5.拓。
若将这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13份呢?25份呢?
6.比。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但老师有一个疑问要问同学们:你们说一块的1/2与1/4到底谁大呢?你能用什么办法告诉老师?(生思考、讨论交流)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处理知识的难点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突破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转化能力。
三、在知识的衔接处,注重联系比较——诱导迁移
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所学知识或多或少的有些了解,这其中有的是在前面已经初步接触了,有的在生活中用到过的。对于这些知识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着力抓新旧知识的主要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诱导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四、在知识的易混处,设置陷阱障碍——激发思考
小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容易将新知与一些形似神异的旧知相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知识的易混处,巧设陷阱,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错误认识诱发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触及知识的本质属性,从而及时纠正错误。如学习“正反比例的判断”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意义进行判断,易受一些形似神非的题目所迷惑,教师可以将以下的一些易错题型一一出示,诱导学生比较,思考其正确性:
(1)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误认为缺少定值而判错);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受上题的影响误判对);
(3)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成正比例(缺少定量误判对);
(4)正方体的高一定,体积和地面积成正比例(是恒等式,学生误判为对)……通过这种题组训练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在解题时的免疫力,将可能出现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没有学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多从学的视角去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金松武. 数学课堂教学从哪里开始 [J]. 江苏教育,2013,(45):41-42.
[2]王根建. 数学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开始[J]. 考试周刊,2010,(53):78-79.
[3]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J]. 陈志祥.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