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理想出口基地,这不仅将改革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将助推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逻辑思维。
在近几十年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最近的调查报告说,2006年全球6.52万多家跨国公司及其58.5万多个分支机构,实现的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1/4。同年,跨国公司境外的分支在所在国的销售额超过16.8万亿美元,是同期世界出口总额8.55万亿美元的1.96倍。在目前全世界所有专利技术国际使用费中,72.8%左右是支付给跨国公司及其境外子系统的,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传播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市场日趋变成一个多样化的空间
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国家的对外开放,以及通信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中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国际市场则日趋变成一个多样化的空间。
以日本为例。近10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出现质的变化,日本许多跨国公司,如丰田、日产、佳能、松下等策划在先,早已将生产基地的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国外。1996~2005年,日本跨国公司从亚洲采购的零部件高达75.5%,其中电子业达89.8%。日本跨国公司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基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国内供应商。这意味着,即使这些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或货币贬值,日本企业也无须担心进口零部件成本上升,因为大部分零部件的供应商仍是日本企业。
全球超级跨国承包公司在迅速崛起
全球化经济出现了新的经济模式,竞争的加剧和产品革新的加快迫使制造业进行结构重组,尤其是零部件供应方式的革新。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跨国企业出现了,即超级承包公司。当前,跨国公司热衷于外包协作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适应高科技时代产品技术变化快的特点,主机厂商无须不停顿地投资上新的项目,不仅节省投资,而且可以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2.降低成本,实现预期利润指标,尤其对于盈利较低的零部件生产,外包协作更具优越性;3.在市场呈现潮流化、个性化的当今时代,外包协作更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订货的需要。
据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调查,2006年仅电子电器业,全世界就有3000多家颇具规模的生产承包商,其中90%分布在发达国家,2006年营业额达到3200亿美元,是1996年的3.8倍。据调查,这些承包,商承接的业务非常广泛,如一种或多种工序的加工、零部件的组装、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以及产品的包装、运输等,甚至发展到负责为主机厂商实现某种零部件的技术革新或完成产品的局部或全部的技术更新。
在高科技年代,日新月异的技术改进,对主机厂商,特别是对生产由大量零部件组合起来的复杂产品的企业来说,要全面洞察、吸收已出现的技术成果困难重重,而分工明确、规模化经营的零部件生产厂商却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此外,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趋缩短的情况下,主机厂商为了抢占市场,必须加快新产品开发,而新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零部件的改进,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商在这方面拥有很大优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主机厂商无法拥有包罗万象的技术人才,而多方位的外协承包,可以做到跨越地区利用本企业以外的人才优势,特别是根据产品投放的具体市场,在境外物色合作伙伴,使产品的技术改进更有针对性,市场效果更好。
如今,几乎所有的西方大企业都在变革传统的做法,纷纷把充分利用供应商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即能够由承包商完成的事,尽可能包出去。美国波音、麦道两家飞机公司合并后,为了更快地发展新型飞机,将外包协作的重要零部件由25种增至55种,仅此就可为公司节约8亿美元的投资,而公司决策层更看重的是,通过扩大外包协作并选择最佳合作对象才能使合并后的公司更有竞争力。
跨国公司为孕育“新经济”推波助澜
上世纪末,跨国企业最大的功劳是为孕育“新经济”提供了巨大动力,并使其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和追求目标。所谓“新经济”,即最大限度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地实施全球化策略。其中,跨国公司无疑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近20年是美国出现亿万富翁最集中、最多的时期。他们中的许多杰出人物正是今天美国最著名的跨国公司的领导者,而这些跨国公司大多数涉足信息技术产业。
德国《经济周刊》撰稿人,经济学家奥拉夫·格尔森曼最近在其专著《全球富裕》中指出:“美国经济20世纪末持续9年增长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创造的。后者成功的奥秘在于比其他国家更早、更懂得和更善于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美国变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结果不仅使美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率先冲入全球化空间,而且将美国推进良性循环的新经济轨道。”近10年来,美国每年籽国民经济产值中的大约4%用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几乎是欧洲的2倍、日本的2.5倍,所以迄今为止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充分利用全球化机会的国家。
跨国企业攻势凌厉
跨国企业进军第三世界国家,不仅希望在那里找到生产合作伙伴,更看好那里的市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口产品对知识产权的依赖度仅为10%,199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0%,现在已达到66%。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说,2005年美国知识产权方面的出口达580亿美元,比同年飞机出口额高出15%。目前美国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发明专利,其中在IT、生物和制药技术领域,分别拥有世界发明总数的68.5%,58.3%和63.4%。许多跨国公司拥有数量巨大的知识产权,如IBM拥有专利39500项,朗迅公司拥有28800项。过去10年中,IBM的专利研发成果平均每年为公司带来超过18亿美元的专利授权收入。
不仅如此,由于标准与专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力求将专利变为标准以获取最大的利益,标准化成了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发达国家还千方百计地控制国际标准化工作,并通过标准建立贸易技术壁垒。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受贸易技术壁垒限制的案例,2005年约是发达国家的4.25倍。
业内专家指出,已加入WTO的中国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和加强工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标准化工作。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的重要依托。在许多重要领域,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方面的强大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的制约和控制,严重地挤压了我国工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空间。加入WTO后的这几年实践表明,我国企业日益面对掌握大量知识产权和标准,并且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外国企业的凌厉攻势,形势十分严峻。
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谋求“霸主”地位
据对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调查,一些先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他们利用明显的资金、品牌和技术优势,在 千方百计谋求市场份额的同时,出现了不公平地阻碍同业竞争者、购买者或供应者等违反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行为,这对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民族品牌十分不利。
事实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选择并购国内企业的办法落户这个地区。与跨国公司早期在东道国建立新厂的方式相比,这种“买企业”的做法显得更直接、更具有渗透性。这些方式虽然一般不会大幅度提高市场的集中度,但如果并购的企业过多,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就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
例如,跨国公司对“长三角”的扩张势头十分迅速,从他们选择的路径来看,主要是:某一家跨国公司在我国分别并购同行业中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国内企业。美国柯达公司的并购行为就是典型的“通吃”,这家公司通过一系列并购协议,把除乐凯以外的几乎所有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厂家收归旗下,以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此外,品牌控制也是跨国公司迅速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仅江苏省,近3年来,至少有lO个以上的知名企业品牌被外国企业“吃掉”。
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国内设立20多家生产基地,仅用几年的时间就把其品牌完全根植到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脑海中,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70%,具有显性的垄断地位。像这种洋品牌“一支独大”的局面,对国内饮料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市场公平交易就更难保证。
中国本土化的融资能力也是这些跨国公司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跨国公司经过前期初步市场运作、本土化策略之后,试图进入资本市场更是它们多年来一直期盼的目标。通过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运作将使跨国家电公司获得新的增长动力,也是在未来中国市场进一步本土化的最重要的一步。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银行贷款、企业包装上市等金融领域都受到较大的制约。伴随中国后WTO时代的进程、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家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未来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根据与内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原则和相关的商业原则,从国内外银行获得贷款、上市进行融资,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
跨国公司对中国重新认识和评价
中国加入WTO无疑对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增添了推动力。目前,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已有超过430家在中国投资。这些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它们在亚太地区的一个理想的出口基地。显然,这不仅将改革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将助推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逻辑思维。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也是一块创业宝地。然而,要在中国获得成功,对许多跨国企业来说并不容易。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此深有体会。该公司中国地区总裁罗兰德.盖尔克承认,虽然西门子家电在中国获得了成功,但并非所有的外资品牌都成功了。
10年前,西门子家电在华巨额投资,现在西门子的许多产品在中国市场牢牢扎根。该公司的体会之一是,中国消费者与其他地方的消费者一样,值得尊重。盖尔克说,很多外资企业一度曾简单地认为,只要贴上一个外国名字就能够将产品卖掉。这种荒唐的想法如今被老老实实的行动取代了。实际上,中国的消费者也许比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更聪明,他们至少和德国人一样挑剔。其次,盖尔克说,欲在中国获利,必须扎根中国,与中国一起成长。最后,盖尔克认为:“想在中国发展吗?眼光放远点,实实在在地做点事吧!”其实,西门子的实践很具代表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不仅将中国视为生产加工基地,更是将中国视为一个大市场,一个活力四射的研发宝地。跨国公司对中国正在重新认识和评价。
在近几十年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最近的调查报告说,2006年全球6.52万多家跨国公司及其58.5万多个分支机构,实现的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1/4。同年,跨国公司境外的分支在所在国的销售额超过16.8万亿美元,是同期世界出口总额8.55万亿美元的1.96倍。在目前全世界所有专利技术国际使用费中,72.8%左右是支付给跨国公司及其境外子系统的,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传播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市场日趋变成一个多样化的空间
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国家的对外开放,以及通信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中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国际市场则日趋变成一个多样化的空间。
以日本为例。近10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出现质的变化,日本许多跨国公司,如丰田、日产、佳能、松下等策划在先,早已将生产基地的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国外。1996~2005年,日本跨国公司从亚洲采购的零部件高达75.5%,其中电子业达89.8%。日本跨国公司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基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国内供应商。这意味着,即使这些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或货币贬值,日本企业也无须担心进口零部件成本上升,因为大部分零部件的供应商仍是日本企业。
全球超级跨国承包公司在迅速崛起
全球化经济出现了新的经济模式,竞争的加剧和产品革新的加快迫使制造业进行结构重组,尤其是零部件供应方式的革新。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跨国企业出现了,即超级承包公司。当前,跨国公司热衷于外包协作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适应高科技时代产品技术变化快的特点,主机厂商无须不停顿地投资上新的项目,不仅节省投资,而且可以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2.降低成本,实现预期利润指标,尤其对于盈利较低的零部件生产,外包协作更具优越性;3.在市场呈现潮流化、个性化的当今时代,外包协作更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订货的需要。
据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调查,2006年仅电子电器业,全世界就有3000多家颇具规模的生产承包商,其中90%分布在发达国家,2006年营业额达到3200亿美元,是1996年的3.8倍。据调查,这些承包,商承接的业务非常广泛,如一种或多种工序的加工、零部件的组装、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以及产品的包装、运输等,甚至发展到负责为主机厂商实现某种零部件的技术革新或完成产品的局部或全部的技术更新。
在高科技年代,日新月异的技术改进,对主机厂商,特别是对生产由大量零部件组合起来的复杂产品的企业来说,要全面洞察、吸收已出现的技术成果困难重重,而分工明确、规模化经营的零部件生产厂商却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此外,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趋缩短的情况下,主机厂商为了抢占市场,必须加快新产品开发,而新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零部件的改进,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商在这方面拥有很大优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主机厂商无法拥有包罗万象的技术人才,而多方位的外协承包,可以做到跨越地区利用本企业以外的人才优势,特别是根据产品投放的具体市场,在境外物色合作伙伴,使产品的技术改进更有针对性,市场效果更好。
如今,几乎所有的西方大企业都在变革传统的做法,纷纷把充分利用供应商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即能够由承包商完成的事,尽可能包出去。美国波音、麦道两家飞机公司合并后,为了更快地发展新型飞机,将外包协作的重要零部件由25种增至55种,仅此就可为公司节约8亿美元的投资,而公司决策层更看重的是,通过扩大外包协作并选择最佳合作对象才能使合并后的公司更有竞争力。
跨国公司为孕育“新经济”推波助澜
上世纪末,跨国企业最大的功劳是为孕育“新经济”提供了巨大动力,并使其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和追求目标。所谓“新经济”,即最大限度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地实施全球化策略。其中,跨国公司无疑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近20年是美国出现亿万富翁最集中、最多的时期。他们中的许多杰出人物正是今天美国最著名的跨国公司的领导者,而这些跨国公司大多数涉足信息技术产业。
德国《经济周刊》撰稿人,经济学家奥拉夫·格尔森曼最近在其专著《全球富裕》中指出:“美国经济20世纪末持续9年增长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创造的。后者成功的奥秘在于比其他国家更早、更懂得和更善于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美国变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结果不仅使美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率先冲入全球化空间,而且将美国推进良性循环的新经济轨道。”近10年来,美国每年籽国民经济产值中的大约4%用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几乎是欧洲的2倍、日本的2.5倍,所以迄今为止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充分利用全球化机会的国家。
跨国企业攻势凌厉
跨国企业进军第三世界国家,不仅希望在那里找到生产合作伙伴,更看好那里的市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口产品对知识产权的依赖度仅为10%,199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0%,现在已达到66%。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说,2005年美国知识产权方面的出口达580亿美元,比同年飞机出口额高出15%。目前美国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发明专利,其中在IT、生物和制药技术领域,分别拥有世界发明总数的68.5%,58.3%和63.4%。许多跨国公司拥有数量巨大的知识产权,如IBM拥有专利39500项,朗迅公司拥有28800项。过去10年中,IBM的专利研发成果平均每年为公司带来超过18亿美元的专利授权收入。
不仅如此,由于标准与专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力求将专利变为标准以获取最大的利益,标准化成了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发达国家还千方百计地控制国际标准化工作,并通过标准建立贸易技术壁垒。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受贸易技术壁垒限制的案例,2005年约是发达国家的4.25倍。
业内专家指出,已加入WTO的中国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和加强工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标准化工作。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的重要依托。在许多重要领域,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方面的强大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的制约和控制,严重地挤压了我国工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空间。加入WTO后的这几年实践表明,我国企业日益面对掌握大量知识产权和标准,并且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外国企业的凌厉攻势,形势十分严峻。
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谋求“霸主”地位
据对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调查,一些先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他们利用明显的资金、品牌和技术优势,在 千方百计谋求市场份额的同时,出现了不公平地阻碍同业竞争者、购买者或供应者等违反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行为,这对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民族品牌十分不利。
事实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选择并购国内企业的办法落户这个地区。与跨国公司早期在东道国建立新厂的方式相比,这种“买企业”的做法显得更直接、更具有渗透性。这些方式虽然一般不会大幅度提高市场的集中度,但如果并购的企业过多,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就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
例如,跨国公司对“长三角”的扩张势头十分迅速,从他们选择的路径来看,主要是:某一家跨国公司在我国分别并购同行业中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国内企业。美国柯达公司的并购行为就是典型的“通吃”,这家公司通过一系列并购协议,把除乐凯以外的几乎所有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厂家收归旗下,以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此外,品牌控制也是跨国公司迅速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仅江苏省,近3年来,至少有lO个以上的知名企业品牌被外国企业“吃掉”。
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国内设立20多家生产基地,仅用几年的时间就把其品牌完全根植到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脑海中,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70%,具有显性的垄断地位。像这种洋品牌“一支独大”的局面,对国内饮料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市场公平交易就更难保证。
中国本土化的融资能力也是这些跨国公司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跨国公司经过前期初步市场运作、本土化策略之后,试图进入资本市场更是它们多年来一直期盼的目标。通过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运作将使跨国家电公司获得新的增长动力,也是在未来中国市场进一步本土化的最重要的一步。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银行贷款、企业包装上市等金融领域都受到较大的制约。伴随中国后WTO时代的进程、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家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未来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根据与内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原则和相关的商业原则,从国内外银行获得贷款、上市进行融资,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
跨国公司对中国重新认识和评价
中国加入WTO无疑对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增添了推动力。目前,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已有超过430家在中国投资。这些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它们在亚太地区的一个理想的出口基地。显然,这不仅将改革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将助推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逻辑思维。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也是一块创业宝地。然而,要在中国获得成功,对许多跨国企业来说并不容易。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此深有体会。该公司中国地区总裁罗兰德.盖尔克承认,虽然西门子家电在中国获得了成功,但并非所有的外资品牌都成功了。
10年前,西门子家电在华巨额投资,现在西门子的许多产品在中国市场牢牢扎根。该公司的体会之一是,中国消费者与其他地方的消费者一样,值得尊重。盖尔克说,很多外资企业一度曾简单地认为,只要贴上一个外国名字就能够将产品卖掉。这种荒唐的想法如今被老老实实的行动取代了。实际上,中国的消费者也许比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更聪明,他们至少和德国人一样挑剔。其次,盖尔克说,欲在中国获利,必须扎根中国,与中国一起成长。最后,盖尔克认为:“想在中国发展吗?眼光放远点,实实在在地做点事吧!”其实,西门子的实践很具代表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不仅将中国视为生产加工基地,更是将中国视为一个大市场,一个活力四射的研发宝地。跨国公司对中国正在重新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