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彼得·凯里是澳大利亚当代文学史中最有影响、最有独创性、最具才华和最具哲理的小说家之一,他曾两次获得英国布克奖、三次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一次获得英联邦作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无疑是对他文学创作的高度肯定与赞扬。彼得·凯里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出版了2部短篇小说集、8部长篇小说和多部非小说著作,他的作品被译为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读者。他的作品将黑色幽默、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融合在一起,展现现代人的困境。
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是彼得·凯里最著名、最能体现他创作主题和风格的代表作,正是这部小说使他获得了英国布克奖和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该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奥斯卡与露辛达之间的一段纯洁而又让人惋惜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除了反映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外,更蕴含着多重主题,而这也是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女性主义的解读。刘锋华指出,小说通过露辛达事业与爱情的双重悲剧,彰显女性主义精神,鞭挞殖民时代的父权制社会;关于小说中核心意象的意义解读,华燕、吕品指出,玻璃教堂标志着工业和宗教的结合,彼得·凯里以玻璃教堂为象征重写了历史,重拾了澳大利亚人民的话语权,让人们意识到被歪曲的殖民历史需要被重新审视;彭青龙从爱情之旅、文化之旅和心灵之旅三个层面论述该小说中重述帝国远征、回归民族叙事的政治隐喻。
目前,分析奥斯卡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无论在英国还是在澳大利亚,死亡都是奥斯卡的必然结局。生活在英国的奥斯卡是一个离经叛道者,而正是由于他的反叛,他在英国是一个边缘人的存在。来到澳大利亚的他,无论是在悉尼还是在护送玻璃教堂的途中,他都是一个无法相融者,因此也沦为一个边缘人。成为边缘人的奥斯卡,必然走向死亡的结局。
一、离经叛道者
在英国,奥斯卡是一个离经叛道者,正是他的反叛与怪异使得他在其生活的地方成为一个边缘人。
奥斯卡从小就被父亲教育成了一个信奉上帝的教徒,对父亲百依百顺。但是,他偷吃圣诞布丁而遭到父亲的惩罚后,奥斯卡便对父亲所信奉的宗教产生了怀疑。小说写道:“那些浸礼会的男孩子硬逼着他吃土,强迫他唱那些他不该唱的歌。他们把粗糙的泥土涂抹在他皮肤上,因为他们没法容忍他那柔软、白皙的皮肤。”他的怪异性使得他被迫遭受这般的待遇。因此他离家出走,投奔了与父亲所信奉的宗教不同的以斯特拉顿牧师为代表的圣公会宗教阵营。此时的他尽管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却将自己信奉了十几年的宗教抛弃,他性格中的反叛性已露端倪。当奥斯卡来到斯特拉顿夫妇的家里时,可想而知他是极其不舒服的,他不喜欢他们的房子,因为房子很潮湿,还有茅草腐烂的酸味,但他只能忍受,忍受着孤独与不适应。终于,奥斯卡被送到牛津大学学习神学,但他在牛津大学的時光更加使得他与周围的疏离感日益加强。别人给他起的外号是“怪人博德”,与奥斯卡有交集的沃德莱·菲什这样评价他“怪人博德有许多地方他看不惯:恐惧症、恋物症、许多陌生的思维习惯”。奥斯卡永远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尽管是他提出和沃德莱·菲什的约会,但他因为自己的邋遢外表而被挡在酒店外。在寒冷的冬天,有热水的时候他却洗冷水澡,他自己有钱,却不烧煤取暖。学习神学后,奥斯卡成为基督教牧师,他本该是代表光明与希望的传教士,但他的所作所为与牧师的职责背道而驰。基督教是禁止赌博的,但是在沃德莱·菲什的引诱下,奥斯卡染上了赌瘾,并一发不可收拾。他对赛马是如此的狂热,并且关于赛马的事宜记了十六本笔记本,他对自己所学的神学也没有如此狂热过。因此,沃德莱·菲什对他作出了极度中肯的评价:“你不属于这里,同样你也不属于任何地方,怪人博德,你必须认识到,你和什么都格格不入。”他的这种评价无疑是代表着奥斯卡周围的人对奥斯卡的普遍看法,彼得·凯里借沃德莱·菲什的口表达出来。
奥斯卡对父亲的反叛使得他抛弃了自己信奉了十几年的宗教;他对基督教教规的反叛使得他赌博上瘾;他对世俗的反叛使得他无法在英国继续生活下去。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叛逆性,他在英国是格格不入的,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使得这个社会无法容纳他,他成为一个边缘人。
二、无法相融者
来到澳大利亚的奥斯卡,不管是在悉尼还是自己在所爱之人的家乡都无法与之相融,因此成为一个边缘人。
由于奥斯卡在贾德夫妇家里与露辛达的彻夜赌博,他被剥夺了神职,而且没有人愿意为他提供牧师的职位。小说写道:“他现在发现自己被公众所唾弃,在悉尼他臭名远扬,人们都认为雇佣他不合适。”奥斯卡没有了工作,寄宿地的邻居埋怨他古怪的举止,不与他来往,他就像幽灵一般在街上游荡,他就是在这样落魄的时候在大街上遇到露辛达,幸运的是他得到了露辛达的帮助。露辛达给他介绍了达布斯先生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他照样采取了投硬币的方式决定自己是否接受这份工作。在奥斯卡工作期间,别人又给他起了外号“涂鸦先生”,可见他不管到哪里都是由于自己的特别性而轻易被别人嘲笑。虽然他有了工作,但这份工作让他觉得生活变得没有意义、死气沉沉,同事们都是冷漠的面孔,彼此之间也不交流,这让奥斯卡觉得很压抑。他后悔来到这里,希望自己从不曾来到这里。因此“他很想家,喜欢谈论英格兰。他所讨论的英格兰和那个使他深感失望的地方大不一样。那是个亲切,绿油油的地方”。他之所以想家,是因为他在悉尼过得不舒心,他与悉尼的这一切都无法相融,只能通过回忆家乡来填补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奥斯卡是喜欢露辛达的,他却不敢将自己的喜爱之情流露出来。露辛达认为“他是个老太婆,有慈祥的心,是个怪家伙”。作为一个男性,他缺乏应有的男子气概,没有勇气向露辛达表露自己的心声,尽管自己很痛苦,但他无法战胜自己性格的弱点。在19世纪的澳大利亚男权社会,缺乏男子气概的奥斯卡注定无法生活下去,只能被疏离。在奥斯卡护送玻璃教堂的途中,尽管奥斯卡和史密斯合力杀死了作恶多端的杰弗里斯,但当地的土著人对奥斯卡是极其痛恨的,即使他没有参与到杰弗里斯残忍屠杀土著人的行列中,但奥斯卡是和杰弗里斯一起来的,对于土著人来说,奥斯卡就是杰弗里斯的同伙,因此他和当地的土著人也是无法相融的。
在澳大利亚的奥斯卡,因赌博而被剥夺了职位,但对于自己的新工作无法适应;因缺乏男子气概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原以为自己成功护送玻璃教堂就可以得到露辛达的芳心,却得到了土著人的痛恨。
三、结语
在英国的奥斯卡是一个离经叛道者,而在澳大利亚的他是一个与当地社会无法相融者,他的命运只能是死亡,因为不论在哪里他都是格格不入的。彼得·凯里对他的命运所作的这样安排,符合他自己和澳大利亚人的道德期许,他的这部小说揭露了殖民初期白人杀戮土著居民这一历史事实,尽管奥斯卡没有参加这一暴行,但他是这场暴行的促成者,奥斯卡的死亡也体现了彼得·凯里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西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与课程改革项目“《澳大利亚文学选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8KGLX01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亚洲想象与民族神话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4YJC752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是彼得·凯里最著名、最能体现他创作主题和风格的代表作,正是这部小说使他获得了英国布克奖和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该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奥斯卡与露辛达之间的一段纯洁而又让人惋惜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除了反映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外,更蕴含着多重主题,而这也是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女性主义的解读。刘锋华指出,小说通过露辛达事业与爱情的双重悲剧,彰显女性主义精神,鞭挞殖民时代的父权制社会;关于小说中核心意象的意义解读,华燕、吕品指出,玻璃教堂标志着工业和宗教的结合,彼得·凯里以玻璃教堂为象征重写了历史,重拾了澳大利亚人民的话语权,让人们意识到被歪曲的殖民历史需要被重新审视;彭青龙从爱情之旅、文化之旅和心灵之旅三个层面论述该小说中重述帝国远征、回归民族叙事的政治隐喻。
目前,分析奥斯卡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无论在英国还是在澳大利亚,死亡都是奥斯卡的必然结局。生活在英国的奥斯卡是一个离经叛道者,而正是由于他的反叛,他在英国是一个边缘人的存在。来到澳大利亚的他,无论是在悉尼还是在护送玻璃教堂的途中,他都是一个无法相融者,因此也沦为一个边缘人。成为边缘人的奥斯卡,必然走向死亡的结局。
一、离经叛道者
在英国,奥斯卡是一个离经叛道者,正是他的反叛与怪异使得他在其生活的地方成为一个边缘人。
奥斯卡从小就被父亲教育成了一个信奉上帝的教徒,对父亲百依百顺。但是,他偷吃圣诞布丁而遭到父亲的惩罚后,奥斯卡便对父亲所信奉的宗教产生了怀疑。小说写道:“那些浸礼会的男孩子硬逼着他吃土,强迫他唱那些他不该唱的歌。他们把粗糙的泥土涂抹在他皮肤上,因为他们没法容忍他那柔软、白皙的皮肤。”他的怪异性使得他被迫遭受这般的待遇。因此他离家出走,投奔了与父亲所信奉的宗教不同的以斯特拉顿牧师为代表的圣公会宗教阵营。此时的他尽管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却将自己信奉了十几年的宗教抛弃,他性格中的反叛性已露端倪。当奥斯卡来到斯特拉顿夫妇的家里时,可想而知他是极其不舒服的,他不喜欢他们的房子,因为房子很潮湿,还有茅草腐烂的酸味,但他只能忍受,忍受着孤独与不适应。终于,奥斯卡被送到牛津大学学习神学,但他在牛津大学的時光更加使得他与周围的疏离感日益加强。别人给他起的外号是“怪人博德”,与奥斯卡有交集的沃德莱·菲什这样评价他“怪人博德有许多地方他看不惯:恐惧症、恋物症、许多陌生的思维习惯”。奥斯卡永远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尽管是他提出和沃德莱·菲什的约会,但他因为自己的邋遢外表而被挡在酒店外。在寒冷的冬天,有热水的时候他却洗冷水澡,他自己有钱,却不烧煤取暖。学习神学后,奥斯卡成为基督教牧师,他本该是代表光明与希望的传教士,但他的所作所为与牧师的职责背道而驰。基督教是禁止赌博的,但是在沃德莱·菲什的引诱下,奥斯卡染上了赌瘾,并一发不可收拾。他对赛马是如此的狂热,并且关于赛马的事宜记了十六本笔记本,他对自己所学的神学也没有如此狂热过。因此,沃德莱·菲什对他作出了极度中肯的评价:“你不属于这里,同样你也不属于任何地方,怪人博德,你必须认识到,你和什么都格格不入。”他的这种评价无疑是代表着奥斯卡周围的人对奥斯卡的普遍看法,彼得·凯里借沃德莱·菲什的口表达出来。
奥斯卡对父亲的反叛使得他抛弃了自己信奉了十几年的宗教;他对基督教教规的反叛使得他赌博上瘾;他对世俗的反叛使得他无法在英国继续生活下去。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叛逆性,他在英国是格格不入的,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使得这个社会无法容纳他,他成为一个边缘人。
二、无法相融者
来到澳大利亚的奥斯卡,不管是在悉尼还是自己在所爱之人的家乡都无法与之相融,因此成为一个边缘人。
由于奥斯卡在贾德夫妇家里与露辛达的彻夜赌博,他被剥夺了神职,而且没有人愿意为他提供牧师的职位。小说写道:“他现在发现自己被公众所唾弃,在悉尼他臭名远扬,人们都认为雇佣他不合适。”奥斯卡没有了工作,寄宿地的邻居埋怨他古怪的举止,不与他来往,他就像幽灵一般在街上游荡,他就是在这样落魄的时候在大街上遇到露辛达,幸运的是他得到了露辛达的帮助。露辛达给他介绍了达布斯先生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他照样采取了投硬币的方式决定自己是否接受这份工作。在奥斯卡工作期间,别人又给他起了外号“涂鸦先生”,可见他不管到哪里都是由于自己的特别性而轻易被别人嘲笑。虽然他有了工作,但这份工作让他觉得生活变得没有意义、死气沉沉,同事们都是冷漠的面孔,彼此之间也不交流,这让奥斯卡觉得很压抑。他后悔来到这里,希望自己从不曾来到这里。因此“他很想家,喜欢谈论英格兰。他所讨论的英格兰和那个使他深感失望的地方大不一样。那是个亲切,绿油油的地方”。他之所以想家,是因为他在悉尼过得不舒心,他与悉尼的这一切都无法相融,只能通过回忆家乡来填补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奥斯卡是喜欢露辛达的,他却不敢将自己的喜爱之情流露出来。露辛达认为“他是个老太婆,有慈祥的心,是个怪家伙”。作为一个男性,他缺乏应有的男子气概,没有勇气向露辛达表露自己的心声,尽管自己很痛苦,但他无法战胜自己性格的弱点。在19世纪的澳大利亚男权社会,缺乏男子气概的奥斯卡注定无法生活下去,只能被疏离。在奥斯卡护送玻璃教堂的途中,尽管奥斯卡和史密斯合力杀死了作恶多端的杰弗里斯,但当地的土著人对奥斯卡是极其痛恨的,即使他没有参与到杰弗里斯残忍屠杀土著人的行列中,但奥斯卡是和杰弗里斯一起来的,对于土著人来说,奥斯卡就是杰弗里斯的同伙,因此他和当地的土著人也是无法相融的。
在澳大利亚的奥斯卡,因赌博而被剥夺了职位,但对于自己的新工作无法适应;因缺乏男子气概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原以为自己成功护送玻璃教堂就可以得到露辛达的芳心,却得到了土著人的痛恨。
三、结语
在英国的奥斯卡是一个离经叛道者,而在澳大利亚的他是一个与当地社会无法相融者,他的命运只能是死亡,因为不论在哪里他都是格格不入的。彼得·凯里对他的命运所作的这样安排,符合他自己和澳大利亚人的道德期许,他的这部小说揭露了殖民初期白人杀戮土著居民这一历史事实,尽管奥斯卡没有参加这一暴行,但他是这场暴行的促成者,奥斯卡的死亡也体现了彼得·凯里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西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与课程改革项目“《澳大利亚文学选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8KGLX01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亚洲想象与民族神话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4YJC752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