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魏书生也说过,有这样两部分学生:一部分是学习的主人,一部分是学习的奴隶,区分他们的关键是是否有主动性。缺乏主动性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点燃孩子心灵火焰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学习。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呢?
在此我以六年级上册的几篇课文教学为例谈谈平时教学中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画画让课堂灵动起来
孩子的心中是多姿多彩的,孩子的笔下更是五彩斑斓的。直观形象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勃勃生机。我们的学生平时都喜欢在黑板上涂涂画画。那么我们何不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呢?六年级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一课,我对重点段采取以绘画来辅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动起来。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是描写画像的部分,课件出示这三个自然段的文字,通过多方式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画一画“蒙娜丽莎”,学生情绪高涨起来。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准确,没有弄清画面的远近主次,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作的不足。慢慢地,他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画和名画作对比,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质疑让课堂实效起来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已是一句至理名言。最具有魅力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教材,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时不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是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束缚,用他们的朗读,用他们的心灵去感悟,去激活创新的火花,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我教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片段:
师:大家初读完课文,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渔夫和他的妻子都很勤劳,很善良,都很有爱心。
生:我发现了课文中没有一个“穷”字却把桑娜一家和西蒙家的“穷”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我还发现了这篇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和人物对话很多。
师:那我们找出那些描写心里活动的句子来读一读: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很多,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含义呢?
师:是呀,老师也想知道。你们想不想做一回我的老师,把自己的看法与同桌交流一下,一会儿告诉我好吗?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课文内容和发现问题。如果我提出:“大家说说看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这句话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省略号呢?”,这样我就成了“问题的设计者”,而非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也就成了“问题的解答器”,而非学习的主人。我把自己扮演成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讨论让课堂活跃起来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方法和经验预习课文是我平时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工作,课前学生对文本都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课堂上我大胆放手,以小组互助的形式自主地学习课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就采用这种方法,把这一课的几个重点问题罗列在纸上: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
3.“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通过“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轮流执笔完成作答。我只是在一旁作必要的指导与协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一次次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增强与巩固学习主体意识。
四、拓展让课堂延伸出来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生们从中学到的是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我还经常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后拓展活动。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5课《詹天佑》一课后,我布置大家课后去搜集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并指导大家阅读《红岩》《可爱的中国》等。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某种教法去否定另一种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属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为主动才是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焰!?
在此我以六年级上册的几篇课文教学为例谈谈平时教学中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画画让课堂灵动起来
孩子的心中是多姿多彩的,孩子的笔下更是五彩斑斓的。直观形象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勃勃生机。我们的学生平时都喜欢在黑板上涂涂画画。那么我们何不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呢?六年级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一课,我对重点段采取以绘画来辅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动起来。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是描写画像的部分,课件出示这三个自然段的文字,通过多方式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画一画“蒙娜丽莎”,学生情绪高涨起来。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准确,没有弄清画面的远近主次,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作的不足。慢慢地,他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画和名画作对比,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质疑让课堂实效起来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已是一句至理名言。最具有魅力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教材,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时不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是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束缚,用他们的朗读,用他们的心灵去感悟,去激活创新的火花,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我教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片段:
师:大家初读完课文,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渔夫和他的妻子都很勤劳,很善良,都很有爱心。
生:我发现了课文中没有一个“穷”字却把桑娜一家和西蒙家的“穷”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我还发现了这篇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和人物对话很多。
师:那我们找出那些描写心里活动的句子来读一读: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很多,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含义呢?
师:是呀,老师也想知道。你们想不想做一回我的老师,把自己的看法与同桌交流一下,一会儿告诉我好吗?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课文内容和发现问题。如果我提出:“大家说说看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这句话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省略号呢?”,这样我就成了“问题的设计者”,而非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也就成了“问题的解答器”,而非学习的主人。我把自己扮演成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讨论让课堂活跃起来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方法和经验预习课文是我平时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工作,课前学生对文本都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课堂上我大胆放手,以小组互助的形式自主地学习课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就采用这种方法,把这一课的几个重点问题罗列在纸上: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
3.“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通过“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轮流执笔完成作答。我只是在一旁作必要的指导与协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一次次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增强与巩固学习主体意识。
四、拓展让课堂延伸出来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生们从中学到的是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我还经常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后拓展活动。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5课《詹天佑》一课后,我布置大家课后去搜集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并指导大家阅读《红岩》《可爱的中国》等。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某种教法去否定另一种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属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为主动才是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