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3月10日,梁铨的最新个展“坐看云起:梁铨创作风格与流变”在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作为蜂巢代理的重要艺术家,梁铨先后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发布了“烟色轻染:粱铨个展”(2013)、“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2015)、“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2017)、“蜂巢香港巴塞尔:梁铨个展”(2017)等重要展览。此次个展将推出梁铨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如重彩、条纹、重墨、圆点、格子等系列,以创作时间为序,分割为着干个单元在展厅中布设,旨在呈现艺术家不断推进、演变,直至形成别具一格风格特征的创作路径。
出生于1948年的梁铨,是20世纪“文革”后首批留学国外的当代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早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于1981年留学美国旧金山,亲历了西方后期抽象表现主义思潮,从而使他的艺术风格糅合了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双重特征,创作语言是西方抽象主义的形式,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却是东方艺术的美学底蕴。梁铨在汲取西方现当代艺术经验的同时,通过语言和形式的途径,回归到自身深谙熟知的中国艺术传统,构建了一个既与中国本土艺术有别叉和西方艺术保持着差异性的美学框架。
此前,针对梁铨特殊的教育经历以及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于2015年推出了“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对梁铨的系统性创作进行了一次相对较为全面的梳理;在2017年的“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展览中,以“潇湘八暴”这一特定主题作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了梁铨创作体系中与中国传统美学的上下文关系。此次“坐看云起:梁铨创作风格与流变”展览,正如题目所示,主要呈现了梁铨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创作风格的重要流变,通过各个时期不同的系列作品,试图归纳艺术家近四十年创作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也借此烛照中国当代抽象绘画艺术演进之一隅。
在留学美国之前,梁铨的早期创作深受苏联“巡回画派”以及“新苏派”画风的影响,画风带有那个时期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特征,具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这一阶段的创作可以算作是他的“写实时期”。而80年代开始并且延续至今的抽象绘画创作,则代表了艺术家的创作进入了自觉性阶段,也是艺术家建立明显风格特征,获得广泛声誉与成就的过程。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按照作品的风格特征,梁铨的创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重彩时期(1985-2000)。这一时期的创作,梁铨显然受到了旧金山“湾区具象艺术运动”、德国新表现主义、中国古老岩画以及保罗·克利等影响。西方的色彩构成和中国的意象在他的画面上并置,一些传统绘画和书法的残片,涂鸦式的符号和线条,甚至火焚的痕迹,与染色的宣纸登台在一起,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作品的趣味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以及中国社会其有的危机心态不谋而合,同时也给那个时代贫乏的中国抽象艺术带来全新的学术意义和视觉经验。
二、空寂时期(2000-2015)。千禧年之后,梁銓的创作迎来了一个新的转变。变化之大,甚至于让人感到学术方向与他之前的“重彩时期”背道而驰。作品风格特征大致上可以概括为繁华落尽,灿烂翻为萧瑟,躁动归于静寂。导致梁铨创作风格发生转变,据说与他受到一块外婆的洗衣板的启示有关。虽然依旧以宣纸、色、墨、手绘、拼贴进行创作,但在材料的形态上,梁铨作了较大的变动,先前块状的宣纸,现在多数被撕成条状,夺目绚烂的重彩基本上被淡色所取代。他在放弃传统笔显程式的同时,以淡墨染成的宣纸条拼贴图式,建构了一个理性而克制的抽象视觉世界:静谧、平和、悠远,却叉洋溢着线条的张力和美感,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无比细致而真实。正如梁铨希望自己的作品风格从“满”转向“空”,从“有”转向“无”,而在这种哲学层面上的转化,实则承载了一个艺术家对禅意的感悟。
三、融合时期(2015至今)。与有些来老先衰的当代艺术家相反,梁铨似乎年龄越大创作精力越发旺盛,尤其是2015年以来,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爆发的状态。除了延续之前已有的创作,如条纹、圆点等系列之外,近几年还推出了重墨、格子等系列作品,甚至还尝试以丙烯材料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事实上,尚未形成系列的作品,在梁铨2000年以来的创作中并不少见,而这些在风格上不断尝试的零星作品,往往也会成为他新系列创作开始的契机。纵观他的创作,若干个系列齐头并进,除了作品主题的拓展,创作媒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以至于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差异非常大。而恰恰是这种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实践,让他的作品具有安伯托·艾柯所说的开放特征。他交错编织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抽象绘画的美学框架,从中我们既看到了艺术家创作中包含着历史的前卫,现在的前卫,也觉察到了前卫本身的未来性。
除了对梁铨创作风格流变上的脉络梳理之外,本次展览还集中呈现了艺术家近年来的最新作品。在以“花园”为主题的系列新作中,梁铨依然通过宣纸拼贴、色墨渲染的方式,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态度,如《童年的后花园》《深圳植物考》《坐享芬芳》等作品,艺术家通过淡雅的色彩,重现了记忆与生活两相交织的闲适心态,构建出现代社会喧嚣生活中的禅机画意,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纯真;另一方面,针对中国传统人文的考察与反思,也是这次展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倦勤斋的紫藤花》,作品主题源自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倦勤斋戏台的天顶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艺术家得到了关于意大利夭主教徒郎世宁与中国弟子王幼学合作的藤萝架的模糊印象,这一中西方绘画最早结合的案例,触动了艺术家内心类似的创作经验,从而让他以抽象的方式,重新反省、追溯、思考自己创作的新的可能。正如以往的创作,原始图像在这里与梁铨的作品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更多的是体现了艺术家追本溯源、重拾传统以及拓展未来的无限可能。
出生于1948年的梁铨,是20世纪“文革”后首批留学国外的当代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早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于1981年留学美国旧金山,亲历了西方后期抽象表现主义思潮,从而使他的艺术风格糅合了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双重特征,创作语言是西方抽象主义的形式,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却是东方艺术的美学底蕴。梁铨在汲取西方现当代艺术经验的同时,通过语言和形式的途径,回归到自身深谙熟知的中国艺术传统,构建了一个既与中国本土艺术有别叉和西方艺术保持着差异性的美学框架。
此前,针对梁铨特殊的教育经历以及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于2015年推出了“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对梁铨的系统性创作进行了一次相对较为全面的梳理;在2017年的“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展览中,以“潇湘八暴”这一特定主题作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了梁铨创作体系中与中国传统美学的上下文关系。此次“坐看云起:梁铨创作风格与流变”展览,正如题目所示,主要呈现了梁铨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创作风格的重要流变,通过各个时期不同的系列作品,试图归纳艺术家近四十年创作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也借此烛照中国当代抽象绘画艺术演进之一隅。
在留学美国之前,梁铨的早期创作深受苏联“巡回画派”以及“新苏派”画风的影响,画风带有那个时期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特征,具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这一阶段的创作可以算作是他的“写实时期”。而80年代开始并且延续至今的抽象绘画创作,则代表了艺术家的创作进入了自觉性阶段,也是艺术家建立明显风格特征,获得广泛声誉与成就的过程。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按照作品的风格特征,梁铨的创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重彩时期(1985-2000)。这一时期的创作,梁铨显然受到了旧金山“湾区具象艺术运动”、德国新表现主义、中国古老岩画以及保罗·克利等影响。西方的色彩构成和中国的意象在他的画面上并置,一些传统绘画和书法的残片,涂鸦式的符号和线条,甚至火焚的痕迹,与染色的宣纸登台在一起,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作品的趣味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以及中国社会其有的危机心态不谋而合,同时也给那个时代贫乏的中国抽象艺术带来全新的学术意义和视觉经验。
二、空寂时期(2000-2015)。千禧年之后,梁銓的创作迎来了一个新的转变。变化之大,甚至于让人感到学术方向与他之前的“重彩时期”背道而驰。作品风格特征大致上可以概括为繁华落尽,灿烂翻为萧瑟,躁动归于静寂。导致梁铨创作风格发生转变,据说与他受到一块外婆的洗衣板的启示有关。虽然依旧以宣纸、色、墨、手绘、拼贴进行创作,但在材料的形态上,梁铨作了较大的变动,先前块状的宣纸,现在多数被撕成条状,夺目绚烂的重彩基本上被淡色所取代。他在放弃传统笔显程式的同时,以淡墨染成的宣纸条拼贴图式,建构了一个理性而克制的抽象视觉世界:静谧、平和、悠远,却叉洋溢着线条的张力和美感,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无比细致而真实。正如梁铨希望自己的作品风格从“满”转向“空”,从“有”转向“无”,而在这种哲学层面上的转化,实则承载了一个艺术家对禅意的感悟。
三、融合时期(2015至今)。与有些来老先衰的当代艺术家相反,梁铨似乎年龄越大创作精力越发旺盛,尤其是2015年以来,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爆发的状态。除了延续之前已有的创作,如条纹、圆点等系列之外,近几年还推出了重墨、格子等系列作品,甚至还尝试以丙烯材料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事实上,尚未形成系列的作品,在梁铨2000年以来的创作中并不少见,而这些在风格上不断尝试的零星作品,往往也会成为他新系列创作开始的契机。纵观他的创作,若干个系列齐头并进,除了作品主题的拓展,创作媒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以至于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差异非常大。而恰恰是这种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实践,让他的作品具有安伯托·艾柯所说的开放特征。他交错编织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抽象绘画的美学框架,从中我们既看到了艺术家创作中包含着历史的前卫,现在的前卫,也觉察到了前卫本身的未来性。
除了对梁铨创作风格流变上的脉络梳理之外,本次展览还集中呈现了艺术家近年来的最新作品。在以“花园”为主题的系列新作中,梁铨依然通过宣纸拼贴、色墨渲染的方式,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态度,如《童年的后花园》《深圳植物考》《坐享芬芳》等作品,艺术家通过淡雅的色彩,重现了记忆与生活两相交织的闲适心态,构建出现代社会喧嚣生活中的禅机画意,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纯真;另一方面,针对中国传统人文的考察与反思,也是这次展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倦勤斋的紫藤花》,作品主题源自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倦勤斋戏台的天顶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艺术家得到了关于意大利夭主教徒郎世宁与中国弟子王幼学合作的藤萝架的模糊印象,这一中西方绘画最早结合的案例,触动了艺术家内心类似的创作经验,从而让他以抽象的方式,重新反省、追溯、思考自己创作的新的可能。正如以往的创作,原始图像在这里与梁铨的作品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更多的是体现了艺术家追本溯源、重拾传统以及拓展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