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必须创造明天韩国人吃饭生存的科学技术!”这是韩国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此话道出了韩国人追求科学技术的朴实心理,也折射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创新的真理。韩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循着求生存的意识一步步走过来的,直至走到了较为辉煌的阶段。
韩国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科学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上世纪6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经济开发时,韩国对科学技术实行“拿来主义”,就是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自1962年以后的30多年间用于购买技术的开销达239.8亿美元。借助买来的技术和“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连自行车都不能生产的韩国却生产出了自己的汽车、火车、轮船,奠定了本国科学技术的基础。
韩国人学习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十分真诚,甚至到了连一颗螺丝钉也要看看外国人为什么造得那么精致的程度。可是,光跟着学注定永远落于人后。于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型逐步转向以创新和自主开发为主,高新技术崭露头角。韩国的精密电子、新材料、半导体、精密化学等高科技项目,都是在那个时候起步并获得高速发展的。三星等半导体企业能在国际半导体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等造船企业能站在造船技术的世界之巅,并占据近40%的国际船市份额,都归功于自主技术创新。
韩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中等发展国家,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为此下大本钱建立本国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库。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经济靠出口加工起步时,本国的研发能力和人才严重不足。1969年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才成立科学技术院,而现在韩国政府投资的研发机构就达21个,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多达上万个,总人口中每万人有研发人员近40人。
2003年,韩国投向研究开发的费用达160亿美元,占其年度GDP总额的2.68%。韩国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一些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2002年科学技术竞争力列世界第十位,研发投资和研发人力分列世界第八位和第九位,在海外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第十位,企业研究人员每千人注册的专利数居世界第一位。
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韩国政府显示了强大的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力量。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的是,韩国高新科技的起步和发展是在政府的积极筹划和倡导下实现的。早在1989年,韩国政府便制定了《尖端产业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推进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纤维等7个高科技项目的研究。1991年,韩国政府提出了长达10年的科技发展“G7工程”,即在21世纪使本国科学技术赶上西方七国的水平。“G7工程”也被称作“先导技术开发事业”,重点是由政府主导的17项高新科技研究项目,包括新一代核反应堆、高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等9项基础高新技术和超高集成半导体、宽带信息通信网、人工智能电脑、高清晰度彩电等8项应用高新技术。
2001年,韩国政府又推出进入新世纪后为期五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对信息通信、生物工程、纳米、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科技进行攻关,开发能与传统技术融合的高新应用技术、公共技术和文化技术,推动科学技术国际化。自去年开始,韩国政府又启动了定名为“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的科技发展工程,重点发展数码广播、智能型机器人、新一代半导体和未来型汽车等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韩国基本上按照政府规划的蓝图实现了科技创新,不断达到科技的新境界。
科技需要创新,推动科技发展的体系更需要创新。如果说韩国将科技创新比作为国家找饭吃,那么建立适合科技创新的体制就是用于盛饭的碗。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法可依。韩国制定的有关科技的法律很多,主要有《科技振兴法》、《技术开发促进法》、《技术开发投资促进法》。2001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可谓指导韩国科技进步的根本大法。韩国认为,科技创新必须实行全社会经营战略,从总统到平民都要关心科技发展,形成创新科技的社会氛围。韩国成立由总统任委员长的国家科技委员会,定期研究国家重大科技政策和决策。将科技部长官提升为副总理,担任科技长官会议委员长,负责管理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科技部负责全国科技发展的统筹和协调。科技部所属的技术创新本部则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现商品化。韩国依法对科技实行统一管理,有效地发挥了国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避免了乱上项目和乱拉投资的现象。
韩国科技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发与生产不脱节,“研发以致用”。韩国对高新技术研究实行集中咨询和审议的体制,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研发项目,集中力量搞对国家经济拉动作用大和市场潜力大的科学技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项目在研发初期便与市场挂上了钩,刚刚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很快成了市场上的商品。社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活动,技术交易所的运营,新技术推广会、展览会、洽谈会的举办,使科技创新成果有了迅速转化的渠道和桥梁。韩国政府创立的“创业保育中心”、以技术股为主的高斯达克股市以及提供的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使韩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获得了可靠的支持。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姚黎君
韩国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科学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上世纪6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经济开发时,韩国对科学技术实行“拿来主义”,就是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自1962年以后的30多年间用于购买技术的开销达239.8亿美元。借助买来的技术和“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连自行车都不能生产的韩国却生产出了自己的汽车、火车、轮船,奠定了本国科学技术的基础。
韩国人学习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十分真诚,甚至到了连一颗螺丝钉也要看看外国人为什么造得那么精致的程度。可是,光跟着学注定永远落于人后。于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型逐步转向以创新和自主开发为主,高新技术崭露头角。韩国的精密电子、新材料、半导体、精密化学等高科技项目,都是在那个时候起步并获得高速发展的。三星等半导体企业能在国际半导体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等造船企业能站在造船技术的世界之巅,并占据近40%的国际船市份额,都归功于自主技术创新。
韩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中等发展国家,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为此下大本钱建立本国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库。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经济靠出口加工起步时,本国的研发能力和人才严重不足。1969年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才成立科学技术院,而现在韩国政府投资的研发机构就达21个,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多达上万个,总人口中每万人有研发人员近40人。
2003年,韩国投向研究开发的费用达160亿美元,占其年度GDP总额的2.68%。韩国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一些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2002年科学技术竞争力列世界第十位,研发投资和研发人力分列世界第八位和第九位,在海外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第十位,企业研究人员每千人注册的专利数居世界第一位。
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韩国政府显示了强大的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力量。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的是,韩国高新科技的起步和发展是在政府的积极筹划和倡导下实现的。早在1989年,韩国政府便制定了《尖端产业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推进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纤维等7个高科技项目的研究。1991年,韩国政府提出了长达10年的科技发展“G7工程”,即在21世纪使本国科学技术赶上西方七国的水平。“G7工程”也被称作“先导技术开发事业”,重点是由政府主导的17项高新科技研究项目,包括新一代核反应堆、高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等9项基础高新技术和超高集成半导体、宽带信息通信网、人工智能电脑、高清晰度彩电等8项应用高新技术。
2001年,韩国政府又推出进入新世纪后为期五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对信息通信、生物工程、纳米、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科技进行攻关,开发能与传统技术融合的高新应用技术、公共技术和文化技术,推动科学技术国际化。自去年开始,韩国政府又启动了定名为“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的科技发展工程,重点发展数码广播、智能型机器人、新一代半导体和未来型汽车等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韩国基本上按照政府规划的蓝图实现了科技创新,不断达到科技的新境界。
科技需要创新,推动科技发展的体系更需要创新。如果说韩国将科技创新比作为国家找饭吃,那么建立适合科技创新的体制就是用于盛饭的碗。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法可依。韩国制定的有关科技的法律很多,主要有《科技振兴法》、《技术开发促进法》、《技术开发投资促进法》。2001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可谓指导韩国科技进步的根本大法。韩国认为,科技创新必须实行全社会经营战略,从总统到平民都要关心科技发展,形成创新科技的社会氛围。韩国成立由总统任委员长的国家科技委员会,定期研究国家重大科技政策和决策。将科技部长官提升为副总理,担任科技长官会议委员长,负责管理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科技部负责全国科技发展的统筹和协调。科技部所属的技术创新本部则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现商品化。韩国依法对科技实行统一管理,有效地发挥了国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避免了乱上项目和乱拉投资的现象。
韩国科技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发与生产不脱节,“研发以致用”。韩国对高新技术研究实行集中咨询和审议的体制,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研发项目,集中力量搞对国家经济拉动作用大和市场潜力大的科学技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项目在研发初期便与市场挂上了钩,刚刚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很快成了市场上的商品。社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活动,技术交易所的运营,新技术推广会、展览会、洽谈会的举办,使科技创新成果有了迅速转化的渠道和桥梁。韩国政府创立的“创业保育中心”、以技术股为主的高斯达克股市以及提供的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使韩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获得了可靠的支持。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姚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