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莫入歧途

来源 :教材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河北、山东、湖北、河南等省份的中小学纷纷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一时间教师积极参与,领导充分重视,不少学校的课改更是初见成效,在各种场合做公开课、示范课、做经验介绍。“课堂教学改革”成了各校校本研修的热门词汇。但在这热潮的背后,笔者却发现不少学校的课堂改革走入了歧途,仔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领导的方向入歧途。
  领导也有领导的局限。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者走入歧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急功近利。改革大潮袭来,作为学校领导者既要抓成绩,又要抓课改,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其心情之迫切可以理解。但是,改革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改革不是锻打一件产品,经过短时间就可“打造”出来。更有的学校上个学期刚刚制定课改方案,下个学期就已经开始展示“成果”。管理者的急功近利,直接导致教师课堂改革工作的浮躁与造假。
  二是忽略课改中教师的专业自主。由于学校领导所任学科有限(甚至有的主管领导根本不在一线上课),如果在制定课改方案或课堂模式时,再不征求教师意见就会犯上述错误。
  课堂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更适合教师、学生的发展。显然,课堂改革中的主角是教师与学生,课堂改革的过程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整个课堂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有充分的自主权。
  课是教师上的,教师授课更是一笔良心帐,让教师拥有专业自主权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课改不能掺杂任何功利性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方向入歧途。
  部分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积极学习成功校的“高效课堂”模式,认真之极,可谓亦步亦趋,但最后他们的课改并不成功;随即便有“专家”发出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警告,一时间,课堂改革显得更加神秘。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对这些被“专家”提出警告的、成功校的课堂模式?课改的方向又该如何定位?这些疑问使我想起一个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学禅,好多年过去了,很多禅宗经典小和尚都熟记于心,且每日研究,但总是不能开悟。有一天傍晚,他来到小河边,又去问老和尚,什么是禅学真谛,怎样才能开悟。老和尚示意他和自己一起坐在松软的沙滩上,说道:“我要教你的,是体验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更不是一种学问。你看到天上的月亮了吗?”老和尚的手指,指向了远方的西方天边。小和尚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一弯浅浅淡淡的、不易觉察的弦月。
  “禅学就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你更顺利、更快捷的找到月亮。记住:你要找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本身。你若仅仅是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也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
  诚然,这些先进经验都是成功实践高效课堂的典范,但对学习者而言,笔者认为,它们本身所代表的就是那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课改教师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或只是在研究这些经验模式,那就好像小和尚在研究那根手指,当然会出现“似我者死”的结果。我们看重的应该是这些先进经验所指的方向是什么,顺着那个方向才能找到我们要找的“月亮”。
  所以,作为课改教师,不能使用“照葫芦画瓢”的“拿来主义”,要在继承本校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勇于创新,要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会适应自己的学校,才能在自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第三,评价的方向入歧途。
  怎样评价课堂改革的成功与否?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书本上可能会有多种回答方法,涉及很多方面;但现实中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领导、专家的肯定。
  那领导、专家又是怎样来评价课改成功与否的呢?往往是听课。在听课中他们一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看课堂的模式;二看课堂的容量;三看教师课上演示及教学节奏的把握;四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掌握程度等等。
  为了使“验收课”趋于完美,不少课堂在被评价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让学生在他设计好的“程序”里学习,甚至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回答的问题都提前告诉学生,这个环节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这样的课是“演”出来的,老师在表演,学生也在表演。评价方向走入歧途也是课改偏离正确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评判课堂改革成功与否,不能只看课堂的外在表现形式,也不能看当前的教学成绩,应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权重。“关注人的发展”有两次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比如,在课堂上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活动体现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通过学习,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学生是在体验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对于知识“知其一,也知其二”,对于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等等。
  第二层含义是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里的“人的发展”不单单指学生,还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
  比如,在教师备课中,在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互动中,成功的课堂改革能激发教师自身的成长。某校的政治课改革后,常用“小老师”讲课、学生自编“小品剧”等形式上课。这样的课看起来教师很轻松,实则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和考验。课前,教师被激励着去吃透教材,去充分备课,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课外知识,去分析学生的特点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该课的重点、难点;才能指导“小老师”安排教学环节;才能构建“小品剧”的编演大纲,使之符合这一节的“课情”“班情”。信息时代的学生,见闻广博,课上“小老师”会自由发挥,小品剧会演得很“潮”(但学生特别喜爱)等,作为导演的教师,你是否理解学生的表达方式和那些新潮的语句?如果课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你该怎样扭转……可以说,这样的每节课下来,教师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提升。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项长效工程,它的效果可能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课堂改革也不能以一时之“高效”为目的,不能掺杂任何功利性的东西;要放眼未来,要关注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涿州市双塔中学)
其他文献
作为基础学科里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独特优势,对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该学科的特点,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选的教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彩,注重人文、渗透德育,为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
为了提高Skype语音流的检测效率,在分析Skype流量特征和负载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Skype语音源的发送模型。该模型体现了Skype发送端帧结构的特征,大大简化了接收端识别的过程。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地把学生融入实验的情境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既有效利用了实验的教育价值,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了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问题环节设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提出了一整套证件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镜头采用了焦距为1.8mm、可视角大于140°的微距广角镜头,使得证件在镜头前方约45mm处可以得到完整取景,以实现系统装置的小型化。为了保证系统软件部分的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采用MVC架构设计证件信息采集软件,在软件架构上实现了各模块之间的松耦合。试验表明,系统可以满足实际证件信息采集使用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一、慎用否定性评语,以鼓励性评语为主  作文评价应注重鼓励,尽可能多地发现和表扬学生作文的优点,指出文章构思上的巧妙和语言上的表现力等。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和方法,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动人处和闪光点。比如,精彩的作文,老师可在评语里说:“我看到了一位妙笔生花的孩子,你有成为作家的才华!”  作文评价的鼓励性原则还可以体现在对作文思想内容的评价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