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练说:这位中层主管,让我想起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莫里克的话:请重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因为和其他任何部门或人员相比,他们对公司运营有着更大的影响。
现实中CEO往往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高层,主观原因是更重视,客观上则是公司的管理层级造成的。其实中层管理者是决策转化为行动的实践者,也是验证、实施,以及优化高层决策的关键因素。决策是否闭环、运营方法是否有效,是中层的建设性能力问题。而一个企业能不能快速根据市场环境迭代、优化策略和方法,考验的也是中层的意愿和能力。
中层主管在公司里位置确实重要,他们既了解高层的决策,也主导基层的执行,对公司情况有实战中的观察和理解。
砥砺会今天遇到的是一位入职不久的中层管理者,负责数据工作,又有对运营全面理解和认识的优势,同时还多了一层新旧公司对比,观点不一定全面深刻,但犀利独到。这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处于朝气蓬勃的上升期,刚刚设置了数据中心,招聘了一位有经验的部门主管。虽然入职还不满4个月,但他眼中反映出创业公司的基本面令人深思,相信会给创业企业CEO带来启发。
下面是实录。
进入公司第一个月,我并没有做本部门里的一些事情。因为发现公司有很多数据上的问题,也就是漏洞,我要先把这些漏洞补上,如果不补,整个数据闭环就没办法真正形成。所以第一步要在各个系统的节点上去把数据的完整度打通。
工作需要招人,但我不能等他们来了再干。看到一些属于正常的互联网公司里面还没有做到的或还没有的数据部分,我就尝试先补上。比如针对用户的营销,我来的第三天就设立了一个专项,有针对性地去筛选一批用户做一些触达,看它们的效果。在试到三个月的时候,得到了很明显的效果,触达效率比之前有数倍的提升。
原来公司没有做这个动作,即使做了也是广撒网的形式。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给高层一个反馈:这一块的事情开始要有人做了,而且是要针对性地去做。
跨部门协作方面我目前没有遇到太多阻力,我这个人有的时候会比较强势,但他们都能接受。因为我在理。我是考虑公司当下最需要的东西,我们要是不做就会被拖得越来越靠后。
加入新公司三个多月,说实话我没有感受到太深的企业文化,目前看就是共识还不够,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合力。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效低。人员的动力构成太低,这个动力太简单,就是一个工资。如果要把企业文化做成一个软实力的话,员工对这个公司最起码要有荣誉感,有一定的归属感,有些时候还必须对公司抱有一定的感恩态度,员工如果都具备这样几个特质,那这个公司想不强都很难,因为自驱性就会特别强。
进公司这么久,我发现公司的节奏完全不像一个真正互联网公司的节奏。
说到高层,从我的感受,他们更多做的是职业经理人的事情,有些事情管得太细,老是依靠副总和CEO来决策,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就是放权不放手,他们应该是关注大局和未来的一个布局。除此之外,他们更应该着手企业文化的建设,因为这个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某个职业经理人就能做到的,需要一个灵魂人物来真正地刻画出这个企业文化。花再多的钱请再多的人过来,如果没有产生合力,没有被这种文化所影响,最多只能是一个物理反应,1+1=2已是个很不错的效果,就是你不能产生一种化学反应。
对新公司中层团队的印象,我觉得大家好像在过小日子,危机意识不够。另外,无论中层还是基层,普遍做事缺乏数据思维。我在提一个需求,做一件事的时候,大家第一个想的是会出现什么情况,没有考虑到时候能不能拿到数据,等事情做完了,却发现中间数据缺这个缺那个,无法印证最初的需求,然后就不了了之,事情还是卡在这,这是战略节点上的欠缺,是要补足的。
还有数据闭环思维的问题。公司大大小小会有很多决策,结果在周会或月会的时候提报,互联网公司要跑那么长时间,我觉得太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有时间节点的,只要做完了,没有到时间你也要提前出汇报,不要去等,因为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我会建议做内部培训,我们部门会发起一些内部培训,包括数据上的分析方法,怎么样去看数据,做事之前需要哪些数据的输入、怎么输入,这是我的部门承担的一部分職责。可能会对部分岗位纳入绩效考核,比如说产品的岗位,你这个产品送上去,用户产生的行为怎么样,这个数据你最起码是要搜集的,否则就不知道你到底做得好不好。你的跳出率是什么样的,二跳率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些关键岗位的数据是一定要纳入绩效考核的。
要做好一个中层管理者,我衡量的标准是站在CEO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一线员工的方式去执行。公司是请我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制造问题的。我觉得最佳执行力并不是把老大给你安排的事情做好就行,而是应该给你1,你就想到1.2或者更多,这是我认为的最佳执行力。如果这几点都做到的话,老板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后记:
一个新来的中层,对加入企业充满信心,对现状短板心急如焚,对企业文化感受真实,对高层的现状不留情面。若是企业有很多这样的中层加入,我们客观地听之、恰当地驱之、真诚地用之、公平地馈之,想必,企业也就在快速发展中与他们共同成长起来了。
现实中CEO往往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高层,主观原因是更重视,客观上则是公司的管理层级造成的。其实中层管理者是决策转化为行动的实践者,也是验证、实施,以及优化高层决策的关键因素。决策是否闭环、运营方法是否有效,是中层的建设性能力问题。而一个企业能不能快速根据市场环境迭代、优化策略和方法,考验的也是中层的意愿和能力。
中层主管在公司里位置确实重要,他们既了解高层的决策,也主导基层的执行,对公司情况有实战中的观察和理解。
砥砺会今天遇到的是一位入职不久的中层管理者,负责数据工作,又有对运营全面理解和认识的优势,同时还多了一层新旧公司对比,观点不一定全面深刻,但犀利独到。这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处于朝气蓬勃的上升期,刚刚设置了数据中心,招聘了一位有经验的部门主管。虽然入职还不满4个月,但他眼中反映出创业公司的基本面令人深思,相信会给创业企业CEO带来启发。
下面是实录。
进入公司第一个月,我并没有做本部门里的一些事情。因为发现公司有很多数据上的问题,也就是漏洞,我要先把这些漏洞补上,如果不补,整个数据闭环就没办法真正形成。所以第一步要在各个系统的节点上去把数据的完整度打通。
工作需要招人,但我不能等他们来了再干。看到一些属于正常的互联网公司里面还没有做到的或还没有的数据部分,我就尝试先补上。比如针对用户的营销,我来的第三天就设立了一个专项,有针对性地去筛选一批用户做一些触达,看它们的效果。在试到三个月的时候,得到了很明显的效果,触达效率比之前有数倍的提升。
原来公司没有做这个动作,即使做了也是广撒网的形式。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给高层一个反馈:这一块的事情开始要有人做了,而且是要针对性地去做。
跨部门协作方面我目前没有遇到太多阻力,我这个人有的时候会比较强势,但他们都能接受。因为我在理。我是考虑公司当下最需要的东西,我们要是不做就会被拖得越来越靠后。
加入新公司三个多月,说实话我没有感受到太深的企业文化,目前看就是共识还不够,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合力。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效低。人员的动力构成太低,这个动力太简单,就是一个工资。如果要把企业文化做成一个软实力的话,员工对这个公司最起码要有荣誉感,有一定的归属感,有些时候还必须对公司抱有一定的感恩态度,员工如果都具备这样几个特质,那这个公司想不强都很难,因为自驱性就会特别强。
进公司这么久,我发现公司的节奏完全不像一个真正互联网公司的节奏。
说到高层,从我的感受,他们更多做的是职业经理人的事情,有些事情管得太细,老是依靠副总和CEO来决策,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就是放权不放手,他们应该是关注大局和未来的一个布局。除此之外,他们更应该着手企业文化的建设,因为这个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某个职业经理人就能做到的,需要一个灵魂人物来真正地刻画出这个企业文化。花再多的钱请再多的人过来,如果没有产生合力,没有被这种文化所影响,最多只能是一个物理反应,1+1=2已是个很不错的效果,就是你不能产生一种化学反应。
对新公司中层团队的印象,我觉得大家好像在过小日子,危机意识不够。另外,无论中层还是基层,普遍做事缺乏数据思维。我在提一个需求,做一件事的时候,大家第一个想的是会出现什么情况,没有考虑到时候能不能拿到数据,等事情做完了,却发现中间数据缺这个缺那个,无法印证最初的需求,然后就不了了之,事情还是卡在这,这是战略节点上的欠缺,是要补足的。
还有数据闭环思维的问题。公司大大小小会有很多决策,结果在周会或月会的时候提报,互联网公司要跑那么长时间,我觉得太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有时间节点的,只要做完了,没有到时间你也要提前出汇报,不要去等,因为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我会建议做内部培训,我们部门会发起一些内部培训,包括数据上的分析方法,怎么样去看数据,做事之前需要哪些数据的输入、怎么输入,这是我的部门承担的一部分職责。可能会对部分岗位纳入绩效考核,比如说产品的岗位,你这个产品送上去,用户产生的行为怎么样,这个数据你最起码是要搜集的,否则就不知道你到底做得好不好。你的跳出率是什么样的,二跳率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些关键岗位的数据是一定要纳入绩效考核的。
要做好一个中层管理者,我衡量的标准是站在CEO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一线员工的方式去执行。公司是请我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制造问题的。我觉得最佳执行力并不是把老大给你安排的事情做好就行,而是应该给你1,你就想到1.2或者更多,这是我认为的最佳执行力。如果这几点都做到的话,老板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后记:
一个新来的中层,对加入企业充满信心,对现状短板心急如焚,对企业文化感受真实,对高层的现状不留情面。若是企业有很多这样的中层加入,我们客观地听之、恰当地驱之、真诚地用之、公平地馈之,想必,企业也就在快速发展中与他们共同成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