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来了个新中层……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练说:这位中层主管,让我想起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莫里克的话:请重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因为和其他任何部门或人员相比,他们对公司运营有着更大的影响。
  现实中CEO往往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高层,主观原因是更重视,客观上则是公司的管理层级造成的。其实中层管理者是决策转化为行动的实践者,也是验证、实施,以及优化高层决策的关键因素。决策是否闭环、运营方法是否有效,是中层的建设性能力问题。而一个企业能不能快速根据市场环境迭代、优化策略和方法,考验的也是中层的意愿和能力。
  中层主管在公司里位置确实重要,他们既了解高层的决策,也主导基层的执行,对公司情况有实战中的观察和理解。
  砥砺会今天遇到的是一位入职不久的中层管理者,负责数据工作,又有对运营全面理解和认识的优势,同时还多了一层新旧公司对比,观点不一定全面深刻,但犀利独到。这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处于朝气蓬勃的上升期,刚刚设置了数据中心,招聘了一位有经验的部门主管。虽然入职还不满4个月,但他眼中反映出创业公司的基本面令人深思,相信会给创业企业CEO带来启发。
  下面是实录。
  进入公司第一个月,我并没有做本部门里的一些事情。因为发现公司有很多数据上的问题,也就是漏洞,我要先把这些漏洞补上,如果不补,整个数据闭环就没办法真正形成。所以第一步要在各个系统的节点上去把数据的完整度打通。
  工作需要招人,但我不能等他们来了再干。看到一些属于正常的互联网公司里面还没有做到的或还没有的数据部分,我就尝试先补上。比如针对用户的营销,我来的第三天就设立了一个专项,有针对性地去筛选一批用户做一些触达,看它们的效果。在试到三个月的时候,得到了很明显的效果,触达效率比之前有数倍的提升。


  原来公司没有做这个动作,即使做了也是广撒网的形式。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给高层一个反馈:这一块的事情开始要有人做了,而且是要针对性地去做。
  跨部门协作方面我目前没有遇到太多阻力,我这个人有的时候会比较强势,但他们都能接受。因为我在理。我是考虑公司当下最需要的东西,我们要是不做就会被拖得越来越靠后。
  加入新公司三个多月,说实话我没有感受到太深的企业文化,目前看就是共识还不够,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合力。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效低。人员的动力构成太低,这个动力太简单,就是一个工资。如果要把企业文化做成一个软实力的话,员工对这个公司最起码要有荣誉感,有一定的归属感,有些时候还必须对公司抱有一定的感恩态度,员工如果都具备这样几个特质,那这个公司想不强都很难,因为自驱性就会特别强。
  进公司这么久,我发现公司的节奏完全不像一个真正互联网公司的节奏。
  说到高层,从我的感受,他们更多做的是职业经理人的事情,有些事情管得太细,老是依靠副总和CEO来决策,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就是放权不放手,他们应该是关注大局和未来的一个布局。除此之外,他们更应该着手企业文化的建设,因为这个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某个职业经理人就能做到的,需要一个灵魂人物来真正地刻画出这个企业文化。花再多的钱请再多的人过来,如果没有产生合力,没有被这种文化所影响,最多只能是一个物理反应,1+1=2已是个很不错的效果,就是你不能产生一种化学反应。
  对新公司中层团队的印象,我觉得大家好像在过小日子,危机意识不够。另外,无论中层还是基层,普遍做事缺乏数据思维。我在提一个需求,做一件事的时候,大家第一个想的是会出现什么情况,没有考虑到时候能不能拿到数据,等事情做完了,却发现中间数据缺这个缺那个,无法印证最初的需求,然后就不了了之,事情还是卡在这,这是战略节点上的欠缺,是要补足的。
  还有数据闭环思维的问题。公司大大小小会有很多决策,结果在周会或月会的时候提报,互联网公司要跑那么长时间,我觉得太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有时间节点的,只要做完了,没有到时间你也要提前出汇报,不要去等,因为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我会建议做内部培训,我们部门会发起一些内部培训,包括数据上的分析方法,怎么样去看数据,做事之前需要哪些数据的输入、怎么输入,这是我的部门承担的一部分職责。可能会对部分岗位纳入绩效考核,比如说产品的岗位,你这个产品送上去,用户产生的行为怎么样,这个数据你最起码是要搜集的,否则就不知道你到底做得好不好。你的跳出率是什么样的,二跳率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些关键岗位的数据是一定要纳入绩效考核的。
  要做好一个中层管理者,我衡量的标准是站在CEO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一线员工的方式去执行。公司是请我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制造问题的。我觉得最佳执行力并不是把老大给你安排的事情做好就行,而是应该给你1,你就想到1.2或者更多,这是我认为的最佳执行力。如果这几点都做到的话,老板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后记:
  一个新来的中层,对加入企业充满信心,对现状短板心急如焚,对企业文化感受真实,对高层的现状不留情面。若是企业有很多这样的中层加入,我们客观地听之、恰当地驱之、真诚地用之、公平地馈之,想必,企业也就在快速发展中与他们共同成长起来了。
其他文献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曾说:“中国的经济和中国的企业正面临40年来最艰巨的挑战,没有之一。”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正在“降温”并面临三大困难:第一,改革红利已逐渐消失;第二,企业负债率不断提高;第三,中美两大经济体的交恶。由于工业化新的增长动能没有出现,过去经济发展又过度依赖货币和财务政策,造成政策层面利用空间变小,加之特朗普上台改变了以往美国对待中国的策略,所以短期内,中国经济不会很快好转。  许多公司在
期刊
近年来,企业界对于组织执行力的主体——中基层管理者的职责和作用越来越以反思精神加以审视,实践上也出现了两种反向而行的管理举措。一方面,“消灭中层”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当年的海尔,当下的京东、腾讯等,都以对“腰部团队瘦身”的方式作为提升效率的优选武器;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企业如华为,深切认同中基层管理者不仅仅是“中间力量”,更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甚至小米——曾以扁平化组织为核心管理优势的互联网标
期刊
风似乎停了。  对于躁动了近十年的国内创投圈来说,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一个转折意味浓厚的时点。如果要为此前的国内创投圈找一个关键词,“风口”当仁不让。尽管各方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说起风口,多半会激发出相近的联想:舍命狂奔的创业者、焦躁激动的资本方、精彩刺激的媒体故事。  進入2018年,“风口”渐渐成为一个令人情感复杂的词语:内外环境变化让市场急剧变冷,新的风口概念后继乏力,以规模、流量为关键词
期刊
这是一个有趣的尝试。一本书从中国启程,跨过越南,穿越印度,远涉俄罗斯,来到绅士的英伦,再到奔放的西班牙、墨西哥,直至加拿大、美国,它的旅程裹挟了同一种声音。如果我们从一本书的全球历程,来审视一家企业对全球化、企业文化建设和融合、价值观统一的认知,那么,本次旅途或可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企业的标杆——华为。  在过去的几年中,凭借历时六年的采访提炼,二十多年近距离对任正非的观察,《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
期刊
制定战略需不需要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答案当然是需要。战略无所谓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整个三国前期,最著名的战略就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这个战略却不是每个诸侯都有条件去模仿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对待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待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只有先图荆州,再图益州,成鼎足之势,修内政外交,后谋天下霸业,汉室复兴。这是诸葛亮在评估了己方战略资源后定下的最佳战略,如果盲目效仿曹
期刊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雷军  “创新没有风口,如果大家都挤到一个风口里去,那不是创新,那叫什么?那叫争相模仿,争相模仿和我们提倡的差异化正好相反。”  ——许小年  一位是身价千亿元的成功企业家,一位是中国顶级经济学家,为什么对“风口”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企业应该追逐风口寻求外生增长,还是应该专心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内生增长?  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这些年被大家追逐的“
期刊
对一家企业来说,开源节流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企业往往选择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市场进行采购来节约成本。改革开放后,中国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良好的基礎设施和投资者友好型的政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样一块大蛋糕对跨国企业当然极具吸引力。世纪之交,类似沃尔玛之类的大型公司国际部开始把自己的采购部直接搬到中国,之后不断完善自己在当地的采购能力以争取最优价格。而很多中型公司也纷纷向大型公司学习,我们
期刊
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  1月6日,《吐槽大会》第三季正式收官。作为本季最后一期,“主咖”张艺兴压轴登场,节目12小时内线上播放量迅速破亿,备受瞩目。回想几年前,对于不少观众来说,吐槽还是个时髦的名词,如今却借由《吐槽大会》成为最活跃的网络行为与流行生活方式。  和《奇葩说》等语言类网综不同,2016年,第一季《吐槽大会》没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奇葩”串场,而是邀请了唐国强、凤凰传奇、曹云金等十
期刊
周源很忙,去年一度忙到中午只能扒几口泡面,每天还要给眼睛滴眼药水。  一次,高管去他辦公室开会,闻到一股泡面味。窗台上放着泡面桶。  此后,助手把周源中午1~2点的时间全部锁定——用于吃饭休息。  进入知乎,海盗、船长的标志依然张贴在各处,员工往往也被称作是“小海盗”。这和这家公司整体的海蓝色调形成了鲜明映衬。  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装修风格中,很少有人能反应过来,知乎这家员工平均年龄27岁的公司,已
期刊
“赶上”风口要靠持续稳定的输出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关于“风口”,大家的解读和态度不尽相同,从你本人或者从华创资本的角度,如何看待“风口”一词?  熊伟铭:我们的看法比较中性,华创不是追着风口跑的机构。我觉得雷军说得比较对,这就是一个顺势而为的事,势到了做一件事,怎么快都不稀奇。早年雷军从金山出来做天使投资,移动互联网还没起来,投了一大堆公司也没有很大的收获,但2010年、201
期刊